2/15/2008

爭議聲中美國大學排行榜競爭更激烈

每年的大學排行榜是教育界、學生及其家長翘首以待的大事,但它導致學生選擇大學過程過分商業化的批評一直非常激烈。今年,在教育活動家Lloyd Thacker的號召下,有62所大學聯署了反對每年的大學排名運動,並同意不用排名作為自我推銷的方式。使得「美國新聞及世界報道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等權威排行榜評比機構,面臨前所未有的最強烈及最有組織的批評。

但據該雜誌即將出爐的本年度大學排行榜,顯示這些反對排名的學校並未恪守誓言﹐仍然在他們的招生廣告中用其排名來推銷自己。而眾多大學也毫不避諱的承認,想方設法一定要把學校的名次拉上,顯示僅管嚴苛的批評及抵制,美國的大學對該雜誌每年一度的「選美比賽」根本不可能置之不理。

如果排名能上升,重酬厚謝大學校長是公開的事實。學校採取的其他技倆真可謂煞費苦心。評比中有一項以校友捐贈來衡量學生的滿意度,有些學校就費盡心機的大做文章。加州St. Mary's 學院註冊組副主任Michael Beseda 陳述他知道的事例:校方先寄面額$5的支票給眾多校友,再由個別受款者以捐贈的名義同額回寄學校。有幾所學校把一筆贈款分拆為35年,分年列入,以壯觀每年校友捐獻人數。學生入學SAT成績也是評比的重要依據,Grinnell 學院入學許可辦公室主任James M. Sumner 示他知道,一所有名的大學把分數低、但家庭慷慨解囊的學生不列入計算。

有的學校服務到家,學生接到的申請表格幾乎所有的資料已添妥,簽名即可。賓州的Ursinus學院、 俄勒岡州大Portland校區 及佛蒙特州大都承認採用類似的入學申請表。匹茲堡的Washington & Jefferson學院,為了吸引更多的申請者,5年前不但降低門檻、也取消申請費;另外不停的給高中畢業生發推銷電郵,盡量簡化申請程序。果然今年申請人數達7400,比起2002年的1100,可謂成果輝煌。而真正錄取入學的不過1550人,如此大費周章,就是要表現其受歡迎程度及嚴格篩選彰顯其學術水準。

這樣的做法有人批評,根本是為拒絕而接受,非教育正道。而「美國新聞及世界報道導」的評鑑,錄取率只佔總評比的1.5%,看似微乎其微,可見競爭之激烈已無所不用其極。像Dickinson學院的副校長調侃的說,真是那一天到大賣場分送大學申請表,也不是什為奇事!

另外極引人爭議的對其他學院的聲望評估項目,很多大學校長都以「不知道」為答,僅列已校為表現傑出。許多高中升學輔導老師感慨的表示,年度評比不但是大學學術表現的成績單,更相當程度的改變了其辦學的方式。

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與批評,雜誌方表示,只是忠實的提供「美國最佳大學指南」的資訊服務,至於學校用各種方式提升排名,甚至弄虛作假,應反省的是校方而非怪罪他人;況且多年來主辦方已發展出防範措施、並多方參考如大學理事會等專業團體的標準及精確定義,想用某些雕蟲小技影響排名,不太可能。

也許排行榜真的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並使各大院校偏離了辦學的宗旨﹐但由其競爭度升高來看,它仍有其無法替代的優勢。況且高分貝大學不合作運動中﹐幾無前百名的精英大學。正如加州Pomona 學院 院長David W. Oxtoby 說,這個排名雖不完美﹐但也並不非常壞,受歡迎正表示,學生及其家長認同它是獲取咨訊的可靠方法。(紐約時報,08/17/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2008美國大學排行出爐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出版的2008年度大學排行榜已經出爐,今年仍由普林斯頓大學再次高登榜首, 緊隨之後的依次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並列第五﹔麻省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分居第七位和第八位﹔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並列第九。

在最佳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方面,威廉斯學院和安赫斯特學院並列第一。

今年的排行榜有一新特色:把三軍官校納入排行。美國海軍官校(U.S. Naval Acade-my)在最佳文理學院類排名第20,美國陸軍官校(U.S. Mili-tary Academy,西點軍校)排名第22。美國空軍官校(U.S. Air Force Academy)則在西部地區的「最佳學士學位學院」(Best Baccalaureate Colleges)類排名第一。(美聯社,08/17/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虛擬世界Second Life發揮教學效用

Second Life 是個約4年新的虛擬世界網站,以類似線上遊戲的型態進行虛擬互動,使用者可以自行開設並管理虛擬互動空間,在虛擬世界裡,自行創造虛擬角色。擁有者為Linden Labs這家公司。目前全美300多所大學包括哈佛和杜克大學都使用Second Life為教學工具,無論在遠距教學或課堂輔助教學上使用,都非常方便。

在教學上使用時,教授可以在網上與學生約在正研讀某部小說的場景中會面,利用Second Life 電腦軟體建立與小說中情節相似的場景人物,學生選擇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擬角色的反應及與其他角色的互動,直接融入小說的構想中,讓小說不光是只有文字敘述,而是呈現3-D的效果,有聲歷其境的感受。用途非常廣泛,不僅文學課堂上可以使用,其他的學科都可使用。

Second Life建立一個虛擬大學也是挺吸引人的構想,只要980美元及每月150美元的租金費,就可擁有佔地16畝的小島,按照自己的構想開發環境,如建大樓、公共設施等硬體設備及充實教學環境、教材等軟體設備,學生可以自行登入,創造虛擬角色,並在虛擬空間活動學習,與其他角色進行各式互動,是表達、探索和實驗的有效途徑,開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Second Life預期將繼Google搜尋之後,成為網路下一個熱門工具。(今日美國報,08/02/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2/12/2008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與加州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協定

 

台美學術交流邁入實質發展。「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曾志朗等一行,八月17日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校區達成協定,聯合大學與加大系統將互設辦公室,推動雙方實質學術交流。

此行來美參訪的還有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中央大學校長李羅權、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等人,數天行程中,拜會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與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校區,並與加大系統「海外教育計畫」就雙方學生交流進行溝通。

曾志朗系統校長說,這是台灣中央、交通、清華與陽明四所大學成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後,第一次與加大系統學校進行實質交流行動,透過「系統對系統」的方式,幫助雙方學生進行海外學術交換。

儘管目前陽明大學已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在生物工程、生物醫學方面進行合作計畫,但雙方在大學生的交流並不如研究生熱絡,因此透過在台美雙方互相成立辦公室的合作方式,協助大學生交換。

曾志朗說,目前已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簽訂意願書,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也將於9月派兩位專業人士,與聯合大學進行細部溝通。台灣聯合大學將盡快在這兩所學校設立辦公室,而加大系統也會在聯合大學總部陽明大學成立辦公室。

曾志朗並指出,透過雙邊交流的學生,將不只選擇聯合大學的四所學校,而是會針對學生專長,幫助學生至台灣其他專業領域的大學學院。(08/18/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美國大學錄取率超過70%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許多想上大學的高中生都很擔心無法進入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害怕一輩子就此完蛋。但是,美國的2533所四年制大學,錄取率超低的名校只占極少數。

就整體而言,這些大學的錄取率超過70%,因此只要有心上大學,都不致於向隅。儘管如此,要進入理想的學校可能不容易,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想擠進少數一些學校,導致許多學校招生不足。

一般認為名校一定好,可是事實未必盡然。印第安納大學的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很難進的名校,並不保證更能讓學生滿意。相反的,唸大學的收穫,與上哪個學校比較無關,更重要的是師生互動關係,以及在學校參加的活動。印大高等教育研究學者George Kuh說:「你會發現排名75的學校有許多學生表現比排名第五的學校學生好得多。」

2009年美國可望有330萬名高中生畢業,達到歷來高峰。上次出現這種盛況是在1974年,可是那時只有大約一半高中畢業生上大學,現在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選擇升學,使得選校更為複雜。

預計到2015年,美國的四年制大學每年學生將增加大約165000人。柏克萊加州大學招生主管Walter Robinson說,嬰兒潮一代的子女有個共同點:他們都體認高等教育的價值。

學生愈擔心上不了大學,申請的學校愈多,結果可能使每個人上特定學校的機會降低。40年前有43%的學生只申請一所大學,現在有一半以上學生至少申請四所大學。

面對選校困擾,專家建議第一步是自我反省,瞭解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據以尋找最適合的學校。你喜歡旁觀或參與?有無虔誠宗教信仰?想離家近一點或想追求新奇?喜歡小型文理學院或大型研究大學?是否重視師生比率?想不想參加兄弟會或姐妹會?預算如何?

其次,根據自己決定的條件選校。不妨先淘汰不合條件的學校以縮小範圍,選出盡可能合條件又有把握進入的學校。

參觀學校也很重要。瞭解除了上課之外學生有多少機會與教師交談、有多少出國遊學的機會、學校環境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等等。

即使進不了首選學校,也不必灰心。許多人退而求其次進入其他學校,意外發現這些學校也不錯,並過得如魚得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08/18/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商管教育日益國際化

商業全球化,無可避免的改變了全球企管教育發展的趨勢。對MBA教育搖籃、頒發著世界85%商學位的美國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根據美國企業管理研究生錄取委員會(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GMAC)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0年間,新的MBA課程約有80%是美國境外開辦的。單是俄羅斯及中、東歐,上世紀90年代起就冒出了千所以上新的商學院!再說英國之MBA入學率10年中增長了35%,商學教育還成了國家50大出口項目之一,可見其競爭卓然有成。 據其統計,這期間共有約3710個企管類研究所新開課程,設於歐洲者逾1500個,在亞洲、南美洲、澳洲和非洲者合計有1449個;其中包括美國商學院與各方合作的課程。這固然反映全球企管教育市場充滿活力,但美國以外的蓬勃發展更顯示商學教育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同時期美國雖然也增加了708個商學新課程,但一比就顯見其速度遠遠瞠乎其後。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公佈了其全球商學院排行榜,前10名中美國有8,雖據大半壁江山,但西班牙的IESE商學院名列榜首、是歐洲商學院首次摘下桂冠,顯而易見美國以外的商學院正在急起直追。

對於這種現象的肇因,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Villanova School of Business院長James Danko提出解讀。

他表示,因應印度和中國等國的經濟崛起,越來越需要訓練有素的企管經理人,市場既有需求,就有供給,所以商學院也增加了;而商業的流向四處奔騰,商管教育當然不可能只流向一處。

他也表示,自2000以來,國際學生來美深造的意圖開始下降。追根究底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歐洲商學院之課程和教授質量都大有進展,聲譽也隨之水漲船高。另外,911事件是個轉折點,以安全為由,美國大幅減少外國留學生的簽證數量,使外國學生很難入境。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又削減了對公立大學的財政撥款,致使大量二線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各國趁機搶奪留學人才,像哈佛、耶魯這樣的頂尖名校固然可以守株待兔,等最好的學生自己找上門來;但也使很多有志之士意識到要獲得高質量的教育,他們還有美國以外的諸多選擇。種種因素匯集,美國教育的統治地位已不如以往固若金湯,商學教育當然也因勢受阻。

雖然美國國務院最近增加了人手,縮短了處理簽證申請的時間;大學也遠赴海外行銷招生。但這些措施似乎很難完全扭轉下滑的趨勢。James Danko不無遺憾的表示,過去美國的MBA是至尊王者,而如今種種跡象明顯告知我們,優勢已開始動搖。我相信美國的汽車工業,以為自己永遠都是最強大的,結果今天呢?盡管美國至今仍是世界上頭號教育強國,但沒有理由認為這樣的優勢是永遠的。正如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在一次進行海外教育宣傳推廣活動中說,現在國際教育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招到全世界最好的學生,必須做出特別的努力。"(金融時報,08/13/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美高中生對經濟知識的表現並不太差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據最近一項全美考試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修經濟學相關課程,多數到畢業時對經濟的了解雖只是一知半解,但已優於科學及歷史科的全國測試成績。

由美國聯邦教育部資助的國家教育進展測評(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素有「美國成績單」之稱,於1969年成立以來常定期舉行閱讀、數學、科學、歷史、地理、社會、藝術..等科的全國測試,去年首次對高中畢業生進行總分300分的經濟能力測驗,結果顯示12年級學生的平均所得為其半、150分。

教育部把評估的成績分精深、熟練及基本之三等級。接受測試的有590所公、私立高中的11,500名學生。其中有約3%的學生分數達到208分以上,顯示他們已達第一級、掌握了較精深的經濟學知識。達第二階、熟悉其知識、得分160分以上的學生有42%。整體而言,有79%的參試學生達到基本或更高的程度。

成績單中也列有經濟學各項目測試的評分。約有60%的學生知道導致國家債務上升的因素,近40%了解本國企業為何希望對進口貨提高關稅,32%的學生瞭解教育投資如何影響經濟增長,會分析失業率的變化如何影響收入、支出、生產及對全國經濟之影響的學生有11%

負責監控NAEP考試政策的國家教育測評管理委員會(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主席Darvin M. Winick表示,經濟全球化,高中生必須了解國際市場、金融、國貿、財務、勞工…等方方面面的經濟知識,過去20年學校也逐漸增加相關的課程,NAEP加考經濟不僅適逢其時,更是必要之舉。

全球經濟學教師協會(Glob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conomics)主席Bruce L. Damasio表示,此次測試顯示,許多12年級學生對經濟供需等基本市場之邏輯並不陌生,但普遍存在不解專業術語、辭彙不足及閱讀能力有限的問題,加上數學基礎薄弱等種種缺憾使他們對政府財務體系之運作,不能深入瞭解;測試結果雖不盡人意,但也不是那麼令人失望,只能證明經濟學之教學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Darvin Winick顯然也同意。他表示,去年的全國歷史程度評測,12年級的學生只有13%達到熟悉或更高的程度,基本程度以上者也僅佔47%,都遠不及這次的經濟測試成績。可以說學生們的表現已符合、甚至超過我們應有的預期。

此次測試為評定經濟學教學之進展狀況初設了標準。聯邦教育部表示,2012年以後教學趨勢發展數據更成熟,屆時政府將進行第二次全國經濟知識之考試。(華爾街日報,08/09/2007,洛杉機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美國已有700所大學不再要求SAT成績

隨著新學年的臨近,美國數百萬學生將要開始準備SAT考試,他們的煩惱也會隨之而來。SAT長期以來是美國大學本科錄取的重要標準之一。關於SAT和其他幾項標準考試的辯論一直非常激烈,不過現在美國有700多所高校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交標準考試的成績。

SAT考試的考生要求在3小時45分鐘內完成3部份考試,包括數學、閱讀和寫作。每年有200多萬學生參加SAT測試。對SAT進行管理的美國大學委員會表示,SAT是為了測試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所應具備的批判性思考模式、數學推理以及寫作等技能。

SAT被認為是最普及的考試,但另外一項叫做ACT的考試也逐漸受到考生歡迎。每年有120萬高中生參加ACT考試。

近年來,標準考試開始引起爭議,致使導致有些學校做出了一些重要變更。美國全國公平與公開考試中心發起了一個要求高校停止按照標準考試成績錄取學生的運動。塞茲奧是公平考試中心公共教育部負責人。他說:「獨立研究表明,SAT考試有偏差,不足以預測學生在大學的學業。另外,學生可以通過個別輔導提高SAT分數,因此對大學錄取作用不大。」

大學委員會拒絕接受採訪,但是給美國之音發來的聲明說:「美國有25千所高中。做為大學錄取工作的全國性標準,SAT幫助各高校了解有著各種各樣學術背景的學生,並由此做出決定。大學委員會一再指出,對學生大學學業最準確的預測是綜合學生的高中成績和標準考試成績,但事實是,高中教師打分偏高的現像越來越嚴重,因此標準入學考試成績比以往更加重要。」

現在美國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在錄取新生時不要求提供任何標準考試成績。對標準考試持批評態度的人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有能夠負擔參加SAT各門課程補習班和聘請家庭教師的費用,而低收入學生就沒有這個優勢。

批判人士還認為,標準考試給青少年增加壓力,跟他們參加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搶時間,而這些活動可能比準備SAT考試更重要。

緬因州貝茲學院20多年前就停止要求考生提供SAT成績了。貝茲學院是一所不到2千學生的小型學院。校方的米切爾認為,這項政策取得了成功。他說:「可以說,這項政策實施的非常順利。提出SAT成績和沒有提出這項成績的學生相比,畢業率幾乎沒有區別。他們在校學習的平均成績也幾乎看不出差別。」

賓夕法尼亞州小型文理學院拉法耶特1995年開始把SAT成績做為參考標準,但是5年後決定恢復對標準考試的要求。拉法耶特學院新生錄取辦公室羅蘭茲說:「儘管學生的高中平均成績和上高中時選修的課程是我們預測大學新生學業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是如果也能參考標準考試成績,對我們預測新生的學業更加有幫助。總之,情況了解得越多越好。」

公平考試中心的塞茲奧和把標準考試成績做為參考標準的學院管理人員都強調,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沒有考試成績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塞茲奧說,國際學生是特例。他說:「我們鼓勵學生直接跟學校聯繫,了解學校對國際學生有什麼特殊規定。」

報考大學對許多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來說仍然是種壓力。現在,700所高校試圖減輕標準考試給學生造成的壓力。這種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不過大多數高校繼續要求高中生參加標準考試,並以此做為錄取的標準重要標準之一。(美聯社,08/25/2007,洛杉磯經文處摘要)

2/04/2008

常春藤盟校相繼改善學費資助政策

哈佛大學校長Drew Faust 1210日宣佈實行新的學費政策,大幅提高財務補助,以嘉惠中產家庭子弟。該校現有的學費優惠政策只適用於貧困家庭:年收入6萬以下之子弟,免繳學費。新政策擴大補貼範圍,年入618萬美元家庭之學生均有望獲得學費減免。其要點如下:

1.10%之標準:家庭年入1218萬美元間之大學生,學費只需交納收入之10%,年收入18萬的家庭僅需付18千元,與原年需逾$45,600之費一比,確實大大鬆了一口氣。收入低於12萬元之家庭保障更大,學費支付之比例從10%,逐步降低至不足6萬元之家的零繳費。

2. 房產與繳費能力脫鉤:新政家庭房地產不再是繳交學費的計量標準,受影響的家庭每年可少付$4000。校方明言,不願家長以房產為抵押,借貸為孩子付學費。

3. 學校當局已計畫以無償補助替代所有之學貸方案。

哈佛大學現有6600大學生。其中受到校方不同程度補助、來自年入1218萬家庭之學生有763位。年入低於6萬的學生佔33%,新的資助政策將於新學年生效。

Drew Faust 校長在聲明中表示,新政的目的是讓各類收入背景的優秀子弟認識,進哈佛接受教育是一個確實可行的選擇。她強調,教育決定了個人以及國家的未來,哈佛將盡力使它重新成為機遇的引擎,而非財務的沉重負擔。這是哈佛提高學費支付能力系列努力的最新措施。2004年,該校開始實行保證低收入家庭學生之「免學費」政策,凡家庭年入低於4萬元之入學者都可不用繳費。2006年,零繳費的門檻升至6萬元。3年來,低收入範圍內的學生增加了33%,約佔今年新生的四分之一。

無論公、私立大學,學費上漲的情況都十分嚴重。據統計,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大學的學費漲了三倍,引起了普遍嚴重的關注。國會也不斷敦促各大名校,要求他們將更多的捐贈基金用於教學及公共服務,以降低學費。普林斯頓為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子弟,於2001年首舉將學貸改為免費補助,並排除房地產為交費之計算項目;該校財長Robin Moscato 稱道哈佛之精神與普大一致。杜克、哥倫比亞、史丹佛、Amherst Swarthmore 等名校近期都宣佈,採取以補助取代借貸、增撥資金以提高對學生補助之比例..等各種措施,紓解中、低收入家庭交學費之焦慮。

賓州大學也於1217宣佈,自2009年秋季開始效法哈佛和其他私立菁英學校做法,取消對中、高收入家庭學生的貸款計畫,年收入10萬元以下學生,全部以獎學金取代學生貸款。年逾10萬之家的學生,將減少其所需借貸之10%

哈佛是全美最富有的學府,獲得的捐贈高達350億美元。實行新補助政策後,其資助之開支將由目前之9800萬美元增至1.2億美元。此新舉可能惹惱一些學校,特別是與它爭奪頂尖學生的精英學府,難免私下抱怨:哈佛「買下」這些最優秀的學子。(紐約時報,12/11/2007美聯社,12/17/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仲介業者爭食海外短期留學大餅

目前美國大學生都把到海外短期留學視為一種必修課程,為了爭取學生,仲介業者簡直就是進入了割喉戰!但是莘莘學子們並未感受到海外留學開始降價,因為這中間的利潤或是折扣不是回饋到學生身上,而是讓學校吸收了!

通常各校校內的海外短期留學部門,都是委由外面少數幾家仲介業者執行,批評聲浪提出,為了利益分配,仲介跟學校枉顧學生就學權益,學生只能被限制在少得可憐的選擇中做抉擇。為了取得海外修業證書,學生就只能被任其宰割。很多學生也想跳過仲介,自行註冊外國學校,但是多數學校都限制在簽約的少數幾所海外大學,甚至是讓某仲介獨家代理,學生若想取得正式學分,也只能任其擺佈。

以這一家仲介業為例, American Institute for Foreign Study, 她們就提供大學院校的部門主管免費旅遊,另外若是能夠符合招生達到15名學生的條件,還從學生支付學費中,另外抽出5%來回饋給校方。如果未達15名,回饋金則降到2%。這家仲介業的合作學校遍及全國,包括加州柏克萊大學,紐約的福德漢大學,以及德州的萊斯大學。該仲介公司主管表示,跟校方簽訂獨家合作協定,當然是對本身最好的保護,這樣可以避免其他同業的競爭,但是她們保證每收一位學生就會給校方$500的回饋金,這樣也保護了校方或是學生的利益。至於學校是否把回饋金讓學生分享,這就不是她們能過問的了。

一名曾經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的瓊斯,他在大三那年決定前往海外進修,但是發現透過校內的海外留學部門,他必須要花費一大筆錢。後來瓊斯自行跟英國牛津大學連絡,發現費用節省得多,而且牛津大學跟哥倫比亞大學安排的那所海外學校相比,排名更是好太多。不過無論他怎麼跟哥大溝通,該校都無法同意該生自行前往她們沒有合作協定的學校就讀,也就是說,這一年的學分都不能被哥大承認。幾經考慮,無論是時間跟學費,瓊斯決定在牛津大學繼續完成大四學業,最後他成了英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紐約時報,08/13/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美國學生家長會權力日益擴張

去年秋天,新澤西州Millburn 學校家長會發起電郵及寫信攻勢,強烈要求州立法者給予學校更大的經費支配權以便提供更多的服務。今春,紐約Westchester Scarsdale 家長會與教師工會商議,要求假期間,不給學生任何作業。維吉尼亞州ArlingtonLong Branch 小學家長會迫使校方同意,把課間休息時限由原之20 分鐘延為半小時,以便孩子多做運動;另外,還發表財務報告、訓練手冊及副校長評鑑程序。WestchesterBriarcliff中學,家長會於2005年施壓使學校更改成績單的格式。康乃狄克Simsbury Squardron Line小學,有家長會專屬停車位。維吉尼亞一所高中,因家長會不滿學校午餐,不得不全盤翻新。新澤西Livingston Collins小學家長會,為學校募集了可觀的經費,設新的校內遊樂園、與課後輔導業者簽署合約、提供寫作工作坊、還負責監管學生集會之行為。

這就是美國現時、尤其是富裕郊區學生家長會的風貌。企業化的經營與仍留在人們腦海,自家烤小點心、義賣小物件為學校籌款,或於上課放學時,在路口舉著「STOP」的大牌子,護送孩子安全過馬路等義工活動,已迥然不同。不但保護子女的權益,更積極參與學校管理,涉及廣泛,對象不僅局限於學校老師、校長,還包括教育行政當局及州議會的教育立法過程,其影響力及作用遠非其他社區機構能比。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轉變?以Livingston Collins小學家長會來說,55個成員裡不少是律師、銀行高級主管、市場行銷主任及其他高薪專業。他們身著套裝、攜手提電腦及公事包參與每月例行議事,慣於發號施令、就是為育兒而暫別職場的父母也常大有來頭。這些出身高等教育、馳騁職場、有錢有權、心中自有定見的新世代父母能不帶來改變嗎?

Westchester的州議員Richard L. Brodsky表示,在議會裡家長們對學區劃分、學校安全、經費分配都有意見,而職場權貴們又不樂意被拒,高高在上的態度常造成困擾。這正是校長頭痛之處,像被迫延長休息時間的 Long Branch 小學,校長Felicia Russo 無奈的表示,為配合家長會的要求,必須做出極大的教學調整,其實以專業論,她並不看好這樣的改變。更有許多不願得罪而匿名的批評:這些家長對教育根本不了解,就依己之好指使老師、校長甚至民選官員,徒增各方的衝突及困擾、也不尊敬教師專業,動不動就惡言相向,頤指氣使的像指責餐館經理、有的更挾勢為自己的孩子轉班或免上體育課。有的乾脆表示,非常厭煩糾纏不清的家長會,甚至想退出教育界。

那麼自認捍衛學生權益的家長會是否得到其他父母的認同?不盡然。有的說,他們得了大頭症,自以為凌駕專業,還千方百計的誘使其他人同步。有的為爭權,結黨圖大;有的愛出風頭、大肆擴張,招朋引伴令人不堪其擾;沒完沒了的家長會事務招人厭煩;就是會員也抱怨如官僚政治:權責不公、獨厚特權者。

教育學者Rosalind Wiseman 將家長會的林林百態成書「蜂后媽與王者爸」(Queen Bee Moms & Kingpin Dads),她感慨的表示,許多校長訴苦,若一年裡與家長會相安無事,就要謝天謝地。

面對種種批評,家長會也有話要說。作為學校、家庭之橋樑,培養家長的自我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是必要的,也是共同尋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徑。再說,現在教育經費緊張,沒有家長的奉獻,學校的許多工作就無從展開。當然不免負面抱怨,但正如「全國國小校長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主管Gail Connelly表示,校長們越來越倚重家長會提供的資源,學校承當其監督的壓力是無可避免的,發揮學校教育功能,家長會功不可沒。

新澤西Millburn學區委員Joel R. Reidenberg 認為,家長是學生的第一老師,利用自我的專長或經濟實力來支持和改善教學是增強服務意識、構建家校共育的橋樑職責。現勢的家長會對教育系統的確是雙刃劍,它既是珍貴的資源,也是巨大挑戰,相互間的平衡是雙方必須學習與追求的目標。(紐約時報,2/23/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美國大學測驗(ACT)報考人數及成績均較去年為佳

 

美國大學測驗(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SAT同為高中升大學的入學測驗之一,雖不及SAT涵蓋層面廣泛,但大多數的大學也接受ACT成績,尤其中西部地區更是捨SAT而以ACT成績為主。今年ACT的報考人數為130萬比2003年的120萬多出了10萬人次,全美總平均成績也比2006年的21.1進步為21.2,證實ACT開始受到各方重視,可與SAT相抗衡的實力正逐漸成長。

少數族裔報考ACT的人數逐漸增多,比起2003年增加了17.6%的非洲裔及23.4%的西班牙裔,白人族裔反而由2003年的68%減為60%。學校為了加強少數族裔對上大學的認知,通常自掏腰包代繳測驗費,或安排在上課的時間,集體去參加考試,也是ACT人數增多的因素之一。

ACT 測驗與SAT類似,考試項目分英文、數學、科學與閱讀。各科平均分數為英文20.7分、數學21分、閱讀21.5分、科學21分,與去年相較,都有所成長。測驗並顯示,應屆畢業生的英文、數學和科學項目,達到大學程度比例有所提升。60%的學生在英文理解程度上達到符合大學程度的18分,43%的學生在數學理解程度上達到大學程度的22分,28%的學生在科學理解上達到符合大學程度的24分,53%學生達到大學閱讀程度的21分,整體來說,全美有23%的學生四項均達到大學程度的標準,是五年來的最多。(今日美國報,8/15/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