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資源網路 讓學習無國界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
柏林圍牆在20年前的
創造這項計畫的是一位紐約教師可本(Peter Copen)。他在這個教育實驗計畫中使用了電腦化電子信件(也就是eMail的前身)及第一代衛星電話,在紐約跟莫斯科兩地連結了各約十餘個學校。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化解冷戰的僵局。
這計畫的象徵意義與重要性不言可喻,在當時這套計畫的網絡聯結了9個國家,而在911事件之後,這項計畫發展成為名為iEAR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的計畫,已有超過120個國家,使用人口增長到200萬人之多。
在美國有許多人,未曾聽過iEarn或是其他遍佈全球、使用人數甚至超過美國本土的國際教育資源網路,歐巴馬總統似乎也是其中一位。但歐巴馬對這樣的教育網路懷有相同的理想;在他在埃及開羅的一場演講中,呼籲要成一立套網路系統,可以讓位於美國堪薩斯的年輕學子,即時的與住在開羅的學生溝通。他期望能讓世界各角落的人彼此了解,而歐巴馬希望透過青年與青年交流,打破回教世界與非回教世界間誤解的理想,其實早在20年前就由紐約教師可本開始實踐了。
許多前瞻性的學校,早已使用像iEARN,還有ePals 以及Global SchoolNet等等網路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存在,讓我們不再有理由,把科技只應用在酷炫的電子教科書,或者當成節省勞動的器具,而是提供讓青年學子與全世界各地的同儕相互溝通與合作的工具;而且這教育網路早已解決師長所擔心的網路安全問題,沒有理由不在用在教育上。
包括ePals跟Global SchoolNet的學生社交討論的功能,是獨立於其他一般交友網路,教師可以察看電子郵件,而且只供訂閱者觀看的部落格設計,也是安全的。搭配上標準化教學課程教材,這套教育網路把全球關切的議題與世界各個角落的使用者相互聯結。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是人生,非只是為人生之預備。」今日的世界充滿了痛苦跟混亂,各式媒體24小時不斷的播放各種議題。我們可以繼續不理會電子化潮流,繼續用「大人才懂、小孩不必懂」的心態教育下一代,在課堂中忽略全球暖化、恐怖份子、以及最近的新型流感等等議題。或是,我們可以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及程度,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全球各地同齡學子的觀點,更完整而全面的來認識這些議題。
太多的研究顯示,唯有跟自身相關時,學習者可以很容易地與學習內容相連結。這一代的青年學子被視為第一代的全球公民,他們可以用電腦或是手機,透過社交網站推特(Twitter)、YouTube、臉書(FaceBook)等等各類網站,與世界各個角落相通及溝通;他們了解建立個人關係的重要,甚至可以跟未曾見過面的人聯絡。與其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何不接受隨著新科技出現,可以更深入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
譯者註:本文作者彼得斯(Laurence Peters)同時為2009年8月出版之「全球教育:利用科技把世界帶給學生」(Global Education: Using Technology to Bring the World to Your Students)乙書的作者。彼得斯為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聯邦教育部資深政策顧問。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