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造了驕橫的新世代
賽力太太的住家在一所高中的對面,她有很多的機會觀察這些高中生的舉止習慣。在看多了他們當街換衣、頂著花紅柳綠的頭髮或是滿身濕漉漉像剛出了浴室、與朋友勾肩搭背甚至毫無忌諱的當眾親吻等種種行為;與自己成長相比,她不禁感慨現在的青少年是怎麼了?今年夏天西北大學女子曲棍球隊的一些隊員,居然堂而皇之的穿著拖鞋到白宮面見總統,更是引發了眾多的批評與討論。但這真只是長輩們所認為年青人粗魯無禮、缺乏社會禮儀、責備他們把公共場合當家裡起居室亂用那麼簡單?
社會學家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這是不容輕忽、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
新世代不像他們在人群中成長的父母,從小就沉浸在自己的科技天地裡,對外面的世界很陌生、也不想參與。人際交往多是透過網絡或經由手機等的虛擬方式,無線通訊設備穿梭於日常生活。缺乏與人面對面打交道的禮貌與尊重,不解何謂公共道德,自然與事事講究隱私、自我尊重、嚴守社會紀律的父母世代觀念相左。他們不像其父、祖輩那般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看重社會是否認同。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及社會學教授Sherry Turkle自1958年起至2001年對40745不同世代的年青人,以科技對個人定位與社會互動為主題進行研究調查,請他們就「我總是很注意穿著及禮儀」、「我是否從不忘道謝」、「我總是說請」等做答。得分高者表示對社會規範很看重、行為也謹守分際;得分低的則正好相反。根據她發表的「我的世代」(Generation Me)報告,1999年當時8至12歲的孩子,有76%表示不重視是否為社會認可,比1970年的57%高了很多。1970年讀大學者我行我素的比率是56%,但2001年已超過62% 。
Turkle教授認為主要原因是:年青人的生活與發達的高科技密不可分,缺了它就手足無措,因此需隨時借助它與人社交才能肯定自我之存在。根本不顧旁邊還有其他人,隨時藉著手機,就與幾個人同時在線、大聲說話,這種現象甚至有了一個新的專用術語:「手機叫嚷」(cell yell),看在衛道人士眼裡無不感嘆,美國人越來越蠻橫無禮了。
專家表示,這樣雖不合現代的社交禮儀,但假以時日,見怪不怪,也不會再被視為粗魯了。年青人也自我辯白,表示不能因為與父母成長的環境不同,就被批評為素行不良、蠻橫粗魯。而且真正的尊重絕不是表面的正襟危坐,唯唯諾諾,行為自由自在與對人敬重並不衝突。批評其不遵循社會禮俗更是冤枉,其實他們非常看重同輩、對圈內的共同法則也力行,只是不懂為什麼成人要將其設下的標準強加其身而百般苛責?
誠然,新世代正在興起,但仍少艾,所以仍受制於早有成規的社會制度,長輩也自認為負有教化年輕人的責任與義務。持如此思維者可謂吾道不孤,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認為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幾度試圖力挽狂攔。1997年通過的「反社會行為法令」,要求父母為子女的行為負責,以身作則指導他們遵循社會典範,並規定違者將受罰鍰或其他懲處。今年他更加強,擴大該令為「尊重行為專案」(Respect Action Plan),要求規範所有不合常規的行為,包括:共同場合需降低音量、不得大聲喧囂、禁止對商家無禮、對顧客不可出言無狀、不容在地鐵中旁若無人的大聲叫嚷等,可謂巨細無遺。
英國觀察家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是徒具虛文,追根究底就是社會的錯。Conrad老師就表示,指責高科技為罪魁禍首根本就是學校推卸公民教化的責任。社交禮節儀式、合宜穿著、言談舉止應對進退、端莊儀態等在學校教育裡全消失無蹤,難怪學生自以為是、我行我素了。Turkle教授則樂觀的表示,社會終將自我調整,對科技的狂熱與依賴將減低,人們會在真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中找到平衡,定能在擁有方便而有用科技工具的同時,一樣享有真實生活中相互的尊重,會過得更好。
但無論如何,歷史之洪流向前,再怎麼批評,甚至代為籌謀或越俎代庖,年輕世代終將成為主流,科技之襲捲之勢,社會文化與體制之重新塑造是不可避免的。(周立平摘要;06.20.2006/今日美國報)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