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2007

非洲免費義務教育代價慘痛

2003年肯亞政府宣佈,國民教育為免費義務教育,如此大刀闊斧,超過百萬學童蜂湧入校。據其教育部統計,免費義教以來,入學率躍升24%,贏得了國際間的一致讚賞。但光輝數字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學校到處人滿為患,設施卻沒有擴充,投身教育的老師數更下降了6%。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兌現其政治支票,每年每學童經費$14.50美元,補助包括書本、文具、桌椅和校警等支出。學生共用課本很普遍,有的甚至沒有椅子,只能席地或以石為椅。不用說,電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硬體設備如此,教學更是不勝負荷。班級數暴漲,老師很難兼顧兩極化的學生,學習較遲緩的孩子佔去了大多時間,分身無術,不得已只好讓成績好的學生充當小老師。教學相長?恐怕更誤了自身的學習。

義教施行以來,萬名老師離職,讓原已負荷超重的老師難上加難。老師的薪水與服務生不相上下,月薪僅$210美元。還懷抱熱情者,辭去公校惡劣的教育環境,轉往私校任教。

位於首都Nairobi、聲譽卓著的奧林匹克初中如今深陷教育風暴的處境最能見證。2003年前,公立初校學生年需繳費$150美元時,它的評鑑是一等一,每年有幾十名畢業生順利進入當地最好的高中,甚至超過許多資金充裕私校的成績。現有學生2510,超過鼎盛期的雙倍,成為全國最大的學校之一。然而這樣的第一,卻讓學校苦不堪言,全校只有30位老師,每班平均數高達84人。

經費極度困窘,學生沒有活動場地,朝會時萬頭鑽動、碰撞而立,厠所失修,一地濊水還浸淹到接鄰的教室。學校迫不得已,要求每位學生樂捐1美分,以更換破舊不堪的掃把、畚斗等用具。

這樣的環境下,奧林匹克苦心建立的水準直直下降,有些優秀的學生因而轉入私校,更讓它雪加霜。5年前,還有近40畢業生錄取入國立高中,去年只剩5個。校長Ruth Namulundu萬分無奈,坦言要在學校作為政府公器、承擔學生入學的義務、及維持學校一貫學術水準間取得平衡,很難。

隨著公校品質及考試成績的每況愈下,入讀最好高中的學生90%以上都來自僅占畢業生總數10%的私校。其困境及被拖累的表現,使許多中產、甚至是較貧窮的家庭開始卻步。去年肯亞8個省中,半數以上初等公校入學人數下降。

 「八年級」是肯亞教育系統中關鍵的一年,若能上高中,等於拿到了通往光明大道的金鎖匙,否則只此為止,因不論公、私立,高中數量嚴重不足,僅一半的畢業生能入高中。去年奧林匹克204名畢業生中,就有50位無法如願。以其盛名尚不可為,難怪很多家長寧願多花錢,把孩子送到每年學費260美元的私立初等學校。

面對如此困境,奧林匹克的教職員用盡心力維持教學品質,能做的都做了。為了升學率,盡量縮減八年級的班級人數,每班降至65人,並增派1名教師助手。甚至課後輔導、週末加強班這些華人特有的教育現象,也在非洲出現。當然這種奢侈是有代價的,每位八年級學生必須繳納5美元參加每月模擬考。

肯亞的情況是非洲教育問題的普遍寫照。不用說,教育改革是非洲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儘管近年來稍有進展,但仍約4000萬名非洲學齡兒童被排拒學校門外,依舊過著代代循環的赤貧生活。 (洛杉磯時報,2/26/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