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08

高教經費私有比例加重已成全球趨勢

 

以提高全球高教素質為主旨的美國非營利組織、高等教育政策協會(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隨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規模不斷擴大,世界各國都難以承受疾速成長的巨大財政支出,經費來源多元化及成本分擔已成必然趨勢。誠如已故美國著名教育家Clark Kerr之嘆:高等教育公有化時代已一去不返;學校被迫進一步自力更生,私人之挹注日益成為校方財政的重要構成部分。

這項報告,比較53個國家的高教經費,2002年時私有資源的重要性已相當明顯,平均佔高教總經費的37%。中等開發國家如阿根廷、智利、牙買加等比率更高、佔43%幾與政府平分秋色。富裕的開發國家,私人來源經費於2003年平均佔有率為23%,但各國間差異極大,澳大利亞、日本及美國的高教經費一半以上依賴私有,而福利制度下的歐洲多視高教為公益事業,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幾等免費,但難堪巨大的財政壓力,各國收費政策紛紛出台,雖屢招激烈憤怒的抗議,但大學自付加重已漸成事實,英國、義大在前,自90年代起政策即明顯增加自付額,起而仿之的丹麥、普葡萄牙及奧地利等國自付部分也已近10%,且呈穩步上揚之勢。當然也有少數逆勢而行的國家,如西班牙、捷克、挪威及愛爾蘭等四國,或因經濟強勁發展或修改政策,由政府負擔絕大多數的經費。但整體而言,已不可避免的走上了高教經費多元化及成本分擔之路。

協會主席Jamie P. Merisotis表示,高等教育對公、私企業都有利,理應由政府、私人企業資共同參與。經費的分擔就是這種日漸成為共識的具體呈現。該份報告承認此一趨勢方興,許多國家仍秉持著傳統國有化大學的理念,如歐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故明確可信的資訊多來自工業開發國,19952003年間,其高教私化資金成長約為5%,其中澳大利亞、英國及義大利等增幅最大。

高等教育資源私有化起而有因。高教大眾化、普及化;而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學位為晉身職場的必要敲門磚,學生蜂湧入學。以中國為例,19982004年,註冊大學生成長不止雙倍,但902001年政府高教經費支出比率卻由99%降為 55%,印度、印尼的情況也如出一轍。

大學都積極引入各種資源、廣闢財路。最明顯的就是高教費用的大幅增加:政府一緊縮高教經費,大學就提高學費,並將責任轉嫁到學生及家長身上。其次,競相籌款以補缺失:全力爭取私人、校友、私人企業及慈善基金會捐款,甚至成立專責籌款機構。 加強與私人企業之合作,或攜手經營校辦企業以盈利等,都是減少依賴公共資源的必要之舉。

毋庸諱言,高等教育是需要巨大經費支持的事業。為了實現更高的辦學效率和適應性,適當引入市場機制確係不得不為。但這樣的趨勢仍掀起不小的波瀾,教育原本最能體現公平、公正、公益的原則,若私有資金的過份超越,商業行為會不會犧牲社會福祉?再者,私人財富是不是成為享有優質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學校面臨財務困難時,如何能繼續為公眾利益服務?像哲學部門、辦博物館及刊物印刷都是必須卻難以牟利的。這都沖擊著傳統高等教育哲學理念,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也有人認為勿須過慮。紐約水牛城州大高教政策專家Bruce Johnstone就坦言,只要對無能負擔大學費用者,提供足夠的保護措施,實踐高教機會均等,則應無大礙。但他也承認,這一原則很難在貧窮國家實施。

遠見之士提出警惕:高教過份倚重私人注資,未來科學研究發展的前途如何?除了美國及日本,現成長快速的私有化資金幾都與大學之研究絕緣。(高等教育紀事報,08/17/2007,洛杉磯經文處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