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暴動後的教育改革及其省思
數十年來,法國早已是移民湧入的國家,但政府並無任何輔導政策,他們集中住在市郊,社區只有公寓、最基本的學校設施,沒有其他公共服務,與城市的巨大落差,使這些置身其中的新法國人憤世嫉俗,對生活絕望,政府的冷漠,將他們逼上了街頭,騷亂成了沒有希望的發洩。
抗爭火苗一發燎原,導致了多次嚴重的社會暴動。政府似乎認清教育是讓人融入社會的最好方式。於1981年破天荒的提出具美國平權法案精神的政策,承諾提供更多資源以改善郊區學校淒慘的情況,並於次年實施類似60年代英國成功的計劃,將經費集中使用於「教育優先區」(ZEP),希望增加這些先天不足貧困學生的競爭力。20多年來,優先區之數由363至今之710,包括5500幼稚園及小學、874所初中及130所高中。受惠中小學生比率由全法的1/20到現今的1/5,每一學生之經費高出一般之10%、老師數量較多,並領有額外津貼。該政策又於1990,1997年兩次修正,連番的補助措施,效果如何呢?
據最近一項針對1982-1992十年間ZEP的研究報告,這些學生的學習不見進展,國中階段後,有1/3不具備學習的基本能力,遠高於一般學校的15%。知識經濟及國際競爭日熾的就業市場,再加上法國停滯的經濟,他們更形邊緣化,只能從事低下的勞動工作。
似應奏效的措施何以結果慘不忍睹?專家的分析林林總總:文化因素是肇禍之首,正如社會學家Alain Touraine所言:「法國的共和主義因為強調普遍性,潛意識裡拒絕承認社會存在任何差異」,一般民眾堅信公共教育應不分對象之種族、性别、宗教信仰及階级等背景,一律予以公平對待,如此理論根本迴避了貧困子弟、移民後代與中產家庭子女並未在同一起跑線的事實,社會問題籠罩在平等主義的意識型態下,只強調移民必須融入社會中,模糊了問題的焦點,還談什麼解決?另外,自1789年之大革命,直接走上街頭的浪漫氣息未改,即使有遠見的政策,有人反對,不平則鳴動輒走上街頭,政府焦頭爛額,窮於應付,加上民主選舉的弔詭,教育淪為權力傾軋的工具,寸步難行。再說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從幼稚園直至公立研究機構之創辦、課程、財政、人事、監管考核,相關法令及行政由教育部全權統管,地方僅待命、無權無錢更別談因地制宜。而實施上也處處制肘,因經濟長期困窘,ZEP計畫區量雖不斷增加,但前年卻刪減教育人員預算,教育部長表示大學前的教育總預算約為740億,但ZEP區僅比常態多出12.5億,可見其匱乏。更因政治介入,有力者經費多,早已失去公平性,最困之區反而更無米可炊。有經驗的老師又只肯在巴黎領高薪,只好由新手老師下鄉,他們經驗不足還得處理各種複雜的族群問題,教學品質可想而知。
去年11月移民後代的暴動更是此一政策的喪鐘。150萬人走上街頭,年青人領軍,如火如荼的街頭燒車、搶劫、打砸商店、罷課的激烈抗爭,數十所大學癱瘓,各地街頭彷彿成了戰場,甚至波及鄰國,舉世震驚,至今仍未落下帷幕。總統席哈克公開承認,法國已面臨「認同危機」的「重度抑鬱」,必須以「堅定而公義」的態度處理,真是一語中的,解決之道還得回歸教育。
教育部長羅賓(Gilles de Robien)於暴動不久後宣佈,以改進貧民區的公共教育為首要任務,致力解決沉疴的社會不公現象,其核心是以學生的社經環境、學業成績等界定EP1,EP2及EP3三階段之教育優先方案,教育界多稱其為前「教育優先」計畫的再一次改革。EP1尤其是焦點,它共有249個地區,每區由一所中學及其學生畢業之幼稚園及小學組成,凡學生多屬社經地位低下、學業成績連兩年以上低於平均、未達入中學考試成績及非法語為母語家庭的學校、都屬EP1區。它也最具急迫性,教育部即刻利用優惠徵募1000資深教師師及3000教育相關人員進駐,而這些學校必須簽署同意書,詳列額外補助之支出。政府之大手筆、正可與其「矢志成功」之稱相呼應。
工會SENS對EP1非常不滿,去年暴動導火地反對更烈。他們表示,徵調千名教師之額外經費,其實來自裁減全國中學教師數目,拆東補西,政府只重省錢。而EP1規範過嚴,蓄意漏掉至少250所學校,教師的分配也不公。支持者表示,以社經地位及學業表現劃定優先教育區,至少比以前只以固定地區為疇更趨近問題核心,是值得肯定的進步。EP2以現享有優惠之中學為範圍,EP3區尚未規劃,但凡被劃入EP3之校三年後將不再有任何補助。工會對這兩項更是強烈抨擊。
另外,前所未有的中央權力下放,使人期待,給予地方較大的自主權,鼓勵實驗創新,希望能有成功的經驗典範,引領全國。其他的項目尚包括:
1.改善讀寫教學法,且研擬新測試方式。明年起7歲兒童必須參加標準閱讀及寫作能力考試,以盡早發現學習障礙學生
2.為家境貧困的優秀學生專設寄宿學校,並配以工作實習,加強與家長的合作
3.輔導貧困郊區10萬學生進入大學,成功完成高等教育
4.學校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課業及生涯規劃輔導
5.增加優先教育區獎學金名額,由今28,000到10萬學生
6.針對貧困區之需要,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師資素質及教學環境
7.為學習不佳學生,另闢教育之路。14歲之後增加職業培訓,創造實習與學徒機會,2006學年度起「教育優先區」每一所學校都必須提供一門以上的職業課程 以期結束每年15萬學生離校後,因無生技而深陷泥沼的窘境
8.專設考核人員負責區內的教學效果
綜觀以上,政府可謂大刀闊斧、似乎真的決心改革教育。但很多人仍戒慎恐懼,認為過去多次失敗的因素未減,教育與政治、選舉很難徹底切割,要回歸教育本身仍是荊棘滿佈。但誠如教育部長表示,教育與國家前途一體,失敗成功全仗它。也許越來越多人的覺醒,已為長遠、清晰而公平的教育政策邁出了實踐的第一步。
法國的暴動絕不是個案專例,它嚴重波及鄰國,正是無風不起浪,等於警告了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國家,如果星星之火不滅,一旦擴散,恐永難解決。社會衝突並非視若無睹就會自然消失,政客「你們」、「我們」的意識,為撈取選票的刻意炒作,毒化了群體的和諧,只有平等教育機會能喚醒民眾消彌對立,而今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教育更是能為國家競爭力主動出擊的先鋒。(教育周刊,11/01/2006,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