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07

大勢所趨,亞洲將自設商學院認證體系

 

商學院若能通過美國管理商學院聯合會(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或歐洲管理發展協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EQUIS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的認證,就充分彰顯其實力及世界級之公信度。1916年創立的AACSB,至今認證的500多所商學院,只有12所在亞洲。1990年代成立的 EQUIS,獲其認證的亞洲商學院,也僅數所。若再扣除新加坡、香港和澳洲之學院,更是寥寥可數。難道,亞洲商學院的水準真就這麼差?

歐美頂尖的認證體系及「商業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等權威商學院排行榜的評估標準,多由4部分組成:全球MBA主要雇主評價、學校學術聲望、學生畢業時之平均起薪及一畢業就找到工作的比例。但這些適合亞洲嗎?隨著日益擴大的經濟影響力,學習的案例多來自哈佛、哥大、耶魯、里昂、倫敦…等西方名校,滿腦子是歐美的商業規則,如此培養的成千上萬MBA是否真能適應亞洲的商業環境?

據估計,印度約有850所商學院,中國每年需要4萬企管人才,2003年日本鬆綁成立研究學院之監管法規,短短4年,就新成立了29所商學院。這些都顯示亞洲商業教育的成長步伐及逐漸成熟,在優質企管教育備受重視之時,日益自信的亞洲能甘於由西方機構來評鑑自己的學校?理論上任何學院都能獲得歐美的認證,但亞洲學院能像美國學府般懂得迎合AACSBEQUIS的樣板?就算真的競相申請其認證,也是絕璧攀高。正如曼谷薩新工商管理研究所行銷教授Ian Fenwick所言「如果AACSB開始在亞洲認證每一所學院,會毀了他們的招牌。」更別說,教育和管理上與歐美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再再都意味,亞洲需要建立自己的基準體系。

2004年,20多所亞洲的商學院負責人出席了亞洲管理教育圓桌會議,宣布成立「亞太管理學院聯合會」(AAPBS--Association of Asia-Pacific Business Schools),以促進優質的企管教育,培育亞洲的企業家,強調區域之企業研究,並期許用5年時間建立具有亞洲特色的MBA評估標準、認證系統,與歐洲、北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成員機構目前已遍及澳大利亞、印度、中國、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

該會主席、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長朴成周(譯音)表示「亞洲的新商學院如無依循標竿,將隨波逐流,許多學校教學品質無保障,對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壞事。」,他提議建立比照飯店評比的制度,把一流商學院評為五星級。小型、成立較晚且教學範圍較窄的學院,受評之星級也較低。他指出,這樣能給各學院一個可達到的目標,鼓勵他們力爭上游,而隨著專業增強並擴充設施,獲得的肯定將愈大。

此時,日本教育廳也成立了評估委員會,將於2008年開始對國內商學院進行認證;並與AAPBS展開競爭組建Abest21 (Alliance o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for Tomorrow), 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獨立的認證機構。

反對亞洲自創認證機構的人士質疑,經濟全球化下,亞洲如自外於最高標準,可能使許多辦學平庸的學校,反而受到肯定。但商學院主管認為,亞洲的重要性日增,不可能完全遵從AACSB的標準,而且許多事例顯示美式資本主義並非萬靈丹,亞洲商學院另闢蹊徑有何妨?再說,建立亞洲標準並不意味只適用亞洲,必須本土與國際兼容,這當然是個冗長的過程,但最終必走向世界。(金融時報,05/14/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