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2009

通識核心課程:培養21世紀能力的基礎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2009915,波士頓環球報

 

最新席捲K - 12教育時尚被稱為「21世紀能力」(21st-Century Skills)。包括麻薩諸塞州的一些州,正準備將「21世紀能力」加到他們的課程標準中,並期望學生掌握,包括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等能力,從而能夠在全球化經濟下的就業市場競爭。將技能列為優先課題推動,將不可避免地排擠其它科目,包括歷史,文學和藝術。但是,以能力為中心,卻沒有知識為基礎的教育,事實上從來沒有成功過。

與今天提出的21世紀能力同樣思維的運動,一直不斷在20世紀被討論,今天的風潮只是再次重提。從1911年,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呼籲他的教育工作同僚,放棄陳舊的辦學理念,採取適應現實生活和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育方法開始;到1920年代和1930的「活動運動」(Activity Movement)教學理念,教導學生在建造、測量玩具屋及木偶劇場中學習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甚至在50年代的「學習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及在80年代,強調動手做(hands-on)及切合年輕一代實際需要的教育理念等等都是。

這些風潮都沒有成功存留下來。他們確實有衝擊,在上個世紀,我們的學校教育沈迷在批判性思考、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等理念中,但他們很少注意到學科知識(disciplinary knowledge) 的寶貴,才是年輕一代理解世界的根基。

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已經用無休止思考能力的討論麻木許多教師的大腦。但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忽略了教導他們,沒有相當的知識為基礎,我們不可能學會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與人類所學到的經驗教訓的比較、對照和整理有關。而只有擁有大量的知識,人類才可以開始反思所含的意義並尋找解釋。

世上的每一代都不是重零開始,我們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開始我們自己這代。最重要的是,我們大腦必須能夠歸納通論(make generalizations),能夠看到超越我們直接經驗的東西。所謂智慧的人,是批判性思考真正的實踐者、有能力了解歷史的教訓、掌握科學和數學的內在邏輯,並能透過研究了解哲學辯論意義者。   

例如透過文學,我們才有通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的機會、才能感同身受(to walk in his shoes)、才能體驗生活在一個世紀和另一種文化的生活、才能超越時代、家人、區域限制,經由他人的經驗而間接感受地生活。

直到我們能夠教導教師和學生重視知識、熱愛學習後,我們才有可能要求他們好好地使用他們的頭腦。

註:本文作者拉維奇(Diane Ravitch)是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教育教授及通識核心課程(Common Core)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