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2006

印度高等教育面臨嚴重問題

 

印度現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資訊技術強國,也是資訊業外包受託代工最多的國家。其培養的大學生勤奮努力、長於數理、精通技術,而且英語流利,深受美、英、德等先進國家的重視,紛紛前往設置研發中心。種種現象似乎都反映著它高等教育的成就。但其總理最近發言,警告印度教育系統之重大瑕疵,對國家經濟之成長已構成威脅。在欣欣榮景中,這番盛世危言著實使人震驚。

根據最近一份出爐的報告,印度高等教育人數年來大幅成長,1947 年僅有大學生10萬,2005年已增長為1050萬。但政府對高教的投資卻遠遠落後,僅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0.5%,每個學生分得的公共資金,更在19912003年間下跌了近30%。雖然高等教育疾速成長,但比之10億人口,適齡者能入大專就讀者僅約8%,實在是自詡以追求「知識大國」為目標的當頭棒喝。教育資源分配之極度不公是另一個嚴重問題,85%的中央政府經費都集中於極少數的菁英院校,而其學生人數僅佔總學生之2%。也因此為進這些學校,學生間的競爭萬分激烈,尤其是醫學、理工科技等熱門科系,常常僅一分之差就決定學子未來不同的命運,壓力之大致使因落榜、羞於見人、自殺尋短的報導時有所聞,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出自菁英學府者找份體面的工作固不成問題,但絕大多數的畢業生則就業前景黯淡。由於缺乏市場競爭能力,他們很多在捱過了漫長的失業期後,不得不接受現實,屈就低級文職或沒有明天的散工。據估計有40%的畢業生找不到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印度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17.2%,高於全國總體失業率。著名國際經濟關係學者庫瑪就表示,印度高等教育系統普遍存在著學用背道而馳的人力資源浪費,即使勞力嚴重短缺的行業,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也無法勝任,供應失衡極度不利國家的發展,勢將削弱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印度在資訊業的長足進步,使人們關切的眼光投注於少數頂尖學府,這些學子的傑出表現自然使人高估了其教育體系之功能,更粉飾了長久存在的陰暗。總理辛格表示,年輕學子大量失業是不能接受的,改變現況更是道義責任,印度將擁有世界最龐大的年輕人口,必須進行投資,提高其能力使他們成為國家的財富。

印度政府已允諾大量投資高等教育,並誓言以提昇至國家總生產值的6%為目標,但日益惡化的供需失衡恐怕很難即時予以紓解,畢竟教育不是短期就能有立竿見影之效。(周立平摘要;07.25.2006/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