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2010

研究顯示:理財教育不必然影響學生的理財行為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0720日,高等教育紀事報

 

經濟衰退學生借貸增多的情況下,理財教育成為各大學校園熱門課程,這些教育是否真正的達到影響學生的理財行為目的?這方面的研究很少見,但在最近的全國學生財務補助管理人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年會上,一名博士生布朗(Kimberly A. Brown)針對此議題,提出了她的論文研究,供各界參考。

 

根據布朗的研究,一系列的財務管理課程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如選擇在何處安居等,但對學生是否貸款並無影響。布朗研究對象是醫療保健專業領域的研究所學生,學費昂貴,貸款的需求無法下降,而各大學理財訓練的對象大部分還是集中在大學部的學生身上。

 

布朗本人擔任中西大學(Midwestern University)的財務補助部門主管,身兼該校兩個校區的學生補助業務,這個以醫療保健專業領域為主的學校也提供該校學生理財教育的課程,但效果如何,並沒有正式評估,這促使布朗的博士論文以此為研究,題目為「理財教育對醫療保健研究生的理財行為影響」,她選擇3所提供學生理財教育的醫療保健專業學校,包括一所位於伊利諾州的眼科學院、兩所紐澤西州的骨科學校及牙科學院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及小組分類等方式,歸納所蒐集的資訊而做出報告。

 

根據回復的問卷調查,發現參加過理財教育課程的學生的確會有一些改變,當他們拿到自己的信用報告時,就會發現上這門課的確值得。學生會開始計算住到哪兒比較省錢,自己做飯吃還是出去吃比較省錢?參加第一期和第二期理財教育的學生比從未參加過的學生在金錢方面會打算的多,參加兩期以上的又要比只參加第一和第二期的更會盤算金錢的用法。

 

但研究也同時發現,不論參加過幾期,對學生在校時是否借貸、清償利息、使用信用卡借錢等等,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學生並沒有積極的把卡債付清或結清利息的打算,學生表示這門課讓他們警覺到借貸的拖累,因而控制借款的限額,他們也知道儘速付清是最好的辦法,但限於能力所及,無法達成這個目標。

 

布朗在會中對與會者表示,她的研究是針對特定的醫療專業的學生,各別的課程管理者應該再針對特定群體學生作成效評估;另外,也可再深入探討是否這樣的學校教育,會延伸影響到畢業後的理財行為,以及網上課程及實體課程是否有不同的影響差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