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2012

芬蘭學校大改造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編撰

資料來源:2012 76,教育週刊

連結網址: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2/07/06/36finland.h31.html

 

芬蘭在國際教育評量上的優異表現,已讓許多教育觀察家從各種不同角度切入分析芬蘭,不過日前在芬蘭駐美國大使館的一項展覽中,又讓人從建築看到造就芬蘭教育成功的另外一個面向。

 

芬蘭教育部下所屬的「國際流動及合作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主任蕭柏格(Pasi Sahlberg)表示,芬蘭教育制度有三項特點,一是教育課程的品質、二是教育機會的均等、三是環境及學校設計支持學生的學習,這三項特點綜合一起,才是造就今日芬蘭教育成就的關鍵。

 

近年來,美國及各國教育人員也開始注意到學校硬體建築對學生健康、安全及學習動機間關係與影響。加州一家建築公司的總裁表示,了解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幫助他們學習,對建築師在設計可以支持學生學習的空間,非常有助益。

 

由芬蘭建築博物館策劃在華府展出的展覽,包括7所在20012007年間啟用的學校,正是芬蘭全國學校,如何從排列整齊,有如工廠式的學校,走向符合教學及學生與教師交流需求(pedagogical and social needs)的現代校園的最佳代表。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為「適當的學習環境」(proper learning environment),所訂定的標準包括美學標準(aesthetic quality)的建議,學校應該是一個對身體、心理及社交上安全的地方,要能促進學童的成長、健康及學習,並增進教師及學童間正面的互動。

 

展出的許多設計,來自20002010年間所舉辦的15項全國學校設計比賽。蕭柏格主任在614的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所有的細節都有其代表意義及目的,因為大大小小的設計都是教師、校長及建築師合作的結晶。

 

寬敞的教師休息室(teachers' lounges)和工作空間、設有咖啡吧台或咖啡桌,是為了校長與老師及老師們間定期沒有壓力交流的場所;教師辦公室與教室分隔兩邊,也是為了讓老師有可以安靜備課及進行專業發展的地方;學校建築分隔區塊,但有聚集空集分綴其中,也是為了配合芬蘭學校每上課45分鐘,就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而且雖然每天上課時間不長,但仍有半小時的午餐時間的活動需求。

 

許多芬蘭學校都有室內中庭及從天花板到地面一大片窗的設計,從上可以俯看,更可以穿透看到戶外院子,不儘自然光線充足,陽光可以灑進教室,學生可以接受日照及維他命D,也沒有視覺上的死角,阻礙大人的監看。

 

今年春季出刊的最新一期「兒童、青年與環境」(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期刊中,威斯康辛大學教育及專業研究副院長廸克曼(Ellyn M. Dickmann)的研究就證實,學校的設計可能加劇霸凌問題,過少的窗戶、太過分散的教室及太小的公共聚集地點,讓大人難以看管,就容易產生霸凌。

 

2008年的另外一項喬治亞大學學校設計與規劃實驗室主任唐納 (C. Kenneth Tanner)研究也顯示,學生越多接觸日照,語言及科學成績越高,而且在能看到戶外教室的學生,他們在數學、語言等成績也較好。唐納表示,能讓學生休息眼力的最有效方式,是讓他們至少可以有50呎的寬濶視野。

 

以上的研究證實,芬蘭學校的設計,確實含有科學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