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改革之路千難萬阻
英國學術界人士說:「—張牛津文憑在手,足以笑傲天下。」可見其傲視群倫之聲望。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其800多年悠久的歷史,一對一「導師制」獨特的教育方式,培養的學子,群英薈萃,英才頻現,它是歐洲影響最深遠的大學,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有著輝煌歷史,現世在各種高等學府排行榜上仍居高不下的頂尖之校,為什麼有了急於改革的聲浪?傳統力量可能與改革之道能妥協嗎?牛津未來走向,能不能在21世紀裡保持不下墜的聲望?甚至取得更大的輝煌?這不僅是英國學界觀注的焦點,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改革就是對現制的挑戰,那麼牛津大學現行如何運作?學院是牛津大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各學院和學校的關係有如美國的聯邦制形式。大學只負責規定課業安排的原則,組織大學的講座,主持學位考試和授予學位。學院訂定自己的院規,招收自己所選擇的學生,自行管理及負責所需財務,可說39個學院都擁有相當高的自主性及自治權。這種關係很複雜,但對學術之自由與獨立確有關鍵性作用。然而學院堅決捍衛的自治權,造成行政體系的疊床架屋,確實不利於學校之整體發展及財務收支,牛津雖貴為學術之冠,一樣不能倖免於英國其他公立大學的命運:財政嚴重短缺。這般繁文縟節、效率不彰的龐大體系在財務的壓力下當然成了改革的首要訴求。
2004年新上任的副校長胡德(John Hood)是改革的主力推手,學術界引喻他為美國哈佛大學急於改革、不容於校而下台的校長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可見其挑戰之鉅,任務之難及職業生涯之不測。他的主張究竟為何?為什麼如此不受歡迎?
在他主持下,長達18個月的研究,於今年六月發表White Paper on University Givernance改革報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引進大量校外人士,組成委員會,統籌負責大學行政,取代過去各行其是的體系。另外,成立新的學術理事會,成員有學生、教授、行政人員及各院推派的代表,主持包括招生、人士聘用及經費運用等學校之總體行政。胡德宣稱,新的組織架構有利於推動校內民主、維護學術價值及活動、增加決策透明度、協調各學院發展之一貫及合作、擴大外界參與以借重多元專長。他指出改革目的在確保行政效率,絕不是意圖中央擴權,更不是導引學術為營利服務。其他尚包括:減少實施了近900年的「導師制」一對一教學,改由較研究生負擔部分教學工作,以為樽節並減少教授因為經費不足必需負擔繁重的行政工作,導致工作負擔過重,影響教學品質下降﹔另外欲聘請「明星級」學術大師任教,支付高薪,以保障牛津在國際高等學府的頂尖地位等建議。
各學院都承認現行由3500成員組成的評議員總會(Congregation)之行政體系確實不利運作,但對胡德的方向卻不認同。 牛津雜誌(Oxford Magazine)在最近一期的刊物裡綜列了對他所有的批評。 有人譏諷他其實早有定見,所成的報告不過是文飾的民主過程。最引人非議的是另立新的學術理事會,他們憤怒的質疑,其攬權意圖昭昭,將徹底動搖牛津建校的自主及民主根基。而且其改革只是假加強各院間的協商與合作之名而行集權之實。另外,胡德傾向教授之評鑑,採私人企業力行的員工表現評考方式進行,更招致強烈的反對。有人甚至更尖刻指出,他就是一個商人,只能專責募款,根本不配領導高等學府。
但胡德並非沒有同情者,有人甚至表示他的目標極正確。根據牛津大學的資料,培養一名大學生每年要花1萬8600英鎊,然經由學費和政府補助,每名本地生學校實得僅9500英鎊,即是每名學生學校虧損8000多英鎊。雖說最近在議院勉強通過的學費增收案,不無小補,但財務短絀需要長久解決之道。另外也有人不平的表示,他是牛津聘任外籍人士擔任要職的第一人,許多攻擊已涉及人身,根本是基於狹隘的民族情節,與學術毫無關係。而學院推舉的替代方案,由各學院代表組織的非正式之協調委員會討論學校共同問題,權力義務都於法無據,言不及義,純屬書生論政。
這位有著濃重紐西蘭口音、曾擔任過4年紐西蘭大學副校長的學者似乎頗諳處世之道。僅管他以才思明敏、思維周密、辯才無礙著稱,僅低調的表示,身為羅德學者,在牛津的兩年是他人生最寶貴的經驗,導師制使他終生受益,奉學術之自由與獨立為至尊,更視維護牛津聲譽及學術地位為己任。但牛津大學「長期的經費不足」問題亟需解決,而政府每年33億美元的支持過少,必須設法開源節流,包括減輕教學負擔,改善招收學生結構都是必須的。甚至大學產業化也是生存與發展必需考慮之道。但他同時保證,絕無將牛津大學改成私立大學的想法。
牛津大學經費短缺是無可迴避、且眾所公認的問題。正因如此,不得不拒絕許多卓越但需要補助的學生,教授的待遇平均為$46,000至$74,000美元,甚至遠低於哈佛大學助理教授$87,000的平均年薪。不但一流教授流失,更不利其學術研究,大學國際化勢不可擋,經費短缺是競爭國際學術地位的致命傷。胡德志在改革並沒有錯,他聘請加拿大曾任多倫多大學副校長的Jon Dellandrea出任財務主管更彰顯著他解決問題的決心。牛津的募款一年約41億美元,遠瞠於哈佛250億之後,Jon Dellandrea已展開各種活動、邀請海內外校友、工商企業等共襄盛舉,務求解決長久累積的財政赤字。
其實怎樣合理地籌集資金以利于學校的發展而又不影響學術自由,不是牛津獨有的問題,它是永遠困擾現代大學的命題,也是每一個大學校長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胡德以此開創牛津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實質盈餘而強化學術地位,使它能與美國頂尖學府並駕齊驅的改革確是高瞻遠矚。根據今年英國泰晤士報出版的英國優秀大學指南,牛津大學以些微差距再度領先劍橋大學,名列全英最優秀大學榜首。這是它連續五年贏得桂冠排名。在此之前,劍橋曾連續九年領袖群倫,直到2002年才由牛津取代。其中最主要的致勝之因就是牛津大學持續且成功的進行行政改革。能獲得泰晤士報的肯定,至少宣示改革之必要及對其勇氣之尊敬。再加上其現任校長、前香港總督彭定康,是自由派改革者,對改革之支持不遺餘力,牛津大學古老輝煌的歷史將與今日的蓄勢待發相輝映,也許成功不能在我,但胡德勇於創新的精神是可以自豪於世的。(周立平摘要;06/30/2006 高等教育記事報)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