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06

美國大學評鑑面臨學生績效考核的壓力

 

美國大學教育品質之管制非聯邦或州政府之責。其評鑑採認可制,是一個自願的過程,透過非官方的學術團體、專業組織對大學進行評鑑,凡通過其標準者獲其認可。既是自願型的民間活動,故對大學不具約束力,也無法控制其行為。國會雖有規範準則之權,教育部也定期審核其執行效果,但整體而言,的確是排除政治干預之體制。它誠然保障了高等教育之獨立自主,但也有人譏諷這些認可組織只是蓋橡皮圖章的機構。這話當然過份,但也確有予人口非之處。

以田納西Sewanee學院為例,莎士比亞是英語文學系的必修課,十幾位授課教授設計各自的教案,自定考題並自行評分。老師各有偏愛,教學內容不一、列等寬嚴有異,學生趨易避難,評級缺公信力的現象很普遍。但情況已漸改變,1992年國會明定應以學生的學習成就為評鑑要素,98年更提此為最高準則。再加上網絡教育的日益普遍,促使認可機構於2000年修改其評鑑方式,一改以往重視教授素質、博士數量、圖書設備等因素,強調學生的學習為重點。Sewanee學院自今秋起的期末考,所有班級統一考題,教授將交替互換匿名閱卷。南加大去年起決定,新生一入學即需接受學力鑑定,且需逐年追蹤其邏輯思考、推理能力及其他技能之進展程度。而且不論主修,學生一律需就指定題目寫作,由教授群就匿名評議論文。有的學校建檔蒐集學生所有選課、作業、考試記錄、或利用標準題庫、或指定學生專案研究等以補授課教授評鑑之不足。這些舉措可見證大學的努力。

大學的轉變,自發之外也是因駐校地區域評鑑協會的壓力。而布希政府欲將企業成本效益、品質管理及問責等觀念,運用在高等教育之經營,評鑑自然成了教改重點。教育部長在2005年官方出版的刊物中指出,高等學府必須誠實的為學生的學習負責,並批評現制,過於鬆散沒有約束力,本身即為改革的攔路虎。並指定委員會研究,9月24日她在報告發表演說中指出,現行區域認可制抱殘守缺,只注重如藏書多少等硬體數量,卻疏忽學生實際的閱讀及心得等學習要素,充其量只達最低指標,科技的進步處處顯得老制滯礙難行,必須改變。

報告中建立以全國為基的評鑑制度引起很大的反感,甚至不為某些委員認同。美國高等教育協會榮譽主席Russell Edgerton承認美國大學表現不盡人意,但評鑑組織已正面迎戰。政府不應輕忽民間團體的仲裁能力及其努力,一味苛責其進度不夠,欲偷樑換柱代以全國性的制度,明顯為全國統一標準考試護航,高等教育與義務教育本質不同,絕不容混淆、一體視之。

部長否認推動統一標準考試,但其聲勢確實看漲。以邏輯思考為主的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標準測試已漸受歡迎,採用校數由兩年前之54至今的170,其中不乏杜克、德州奧斯汀州大等名校。誠如非營利之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主席Roger Benjamin所言,客觀性及公信力的測試是大勢所趨。當然州政府及大學主管之推動,功不可沒。今年11月部長將邀集認可機構,就如何促進學生成就評鑑進行討論,容或有異聲,但勢將為統一標準測試再下一城。(華爾街日報,11/13/2006,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