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2006

千禧年新世代,網路成癮?

 

Nora Delighter 是初三的學生。在校車上聽著iPOD的樂曲、與朋友搭訕時還不忘手掌上的電子遊戲,一邊還得分神看鄰座同學iPOD裡昨天的生日照片。回到家在屋裡做功課,掛著耳機、開著電腦。忙著與來電朋友討論週末活動的同時,手也不閒著,一會在網上查電影時刻表,一會得即時通(Instant Message) 回應螢幕上在線好友們的提問,倏忽又想起朋友白天談到的iTunes得比比價下單;而老師指定參考的網站還沒有看…..網路聊天室、網路交友站如Myspace及Myface、即時通訊、網上購物、線上遊戲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照他的話說「它是我的生命線,真不敢想像沒有它的日子」。這就是媒體稱為M世代、手機須臾不可無,網路一刻不能少、一心一時多用,出生於1980至2000年的青年人生活之寫照。

據非營利機構 Pew基金會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之專案統計,12至17歲的青少有87%、約2千1百萬人經常在網,75%(其中七年級以下學生佔82%)使用即時通訊、84%有手機、手提電腦及iPOD,而且人數日日上增;就是不富裕的孩子也想盡辦法,到朋友家、圖書館、或網吧解困,用學校電腦上網購物或電子郵件的比率為78%。幾年前的寵兒「電子郵件」,已失色的淪為與師長輩的交流管道,現同輩間溝通的最愛是即時通。可見科技之日新月異、青少年之崇新及倚賴之深。

網上資訊豐富,孩子們故然可能如師長們的期望,上網讀新聞、做功課,但無可否認的,方便永遠伴著隨便,令人憂心的問題真多。網路社交容易,網上好友名錄甚至上百,而且多數不住在附近、經常同時與50個在線網友聊天,他們怎麼看待這樣的友誼?對心理有什麼影響?匿名的戶動、真實身份不曝光、是否充滿虛假?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界限模糊,這新型的社交行為文化對人際關係的變數如何?

不可否認的,網上色情、援交、賭博等有害身心的流通,明顯增加,而監管法規又遠遠瞠乎其後,以致於網路色情氾濫、相約自殺、見面遭性侵害、線上遊戲充滿暴力,青少年對戰時打打殺殺影響言行,甚至仿傚,或網路成癮、無法處理日常生活等的報導時有所聞,網路安全問題之嚴重已引起普遍的注意,管制之聲及相關努力從未間斷。

孩子們並不否認網路存在著問題,但多輕鬆以對。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人,每天到學校,接觸實際的事與真實的人交往,網站能擴大社交、對生性靦腆的正好避免面對面的不自在,掛名容易、不喜歡立即刪除,他們了解虛擬世界的侷限、與真實並不混淆,而真正成為科技產品奴隸的是鳳毛麟角。網路的便捷為他們的生長、成長、學習、工作、生活、思考、奮鬥,提供了新的實現方式。而且據調查,18歲入大學後,與成人世界接軌,網路的沉溺度會隨之降低。成人社會應該相信他們自我調適的能力,過份的管制可能扼殺它的創造活力。他們甚至自信滿滿的表示,成人不夠理解新興的網路文化,焦慮日益失去青少年的掌控權,而感到的「道德恐慌」(moral panics),其實這是新與舊間自然的發展與磨合,沒什麼大不了。

網路的出現,過去成人主導資訊優勢已風光不在,他們已漸漸成為奔騰向前的文化主流。社會學家多呼籲成年人應捐棄成見,21世紀網路的空間與真實世界是競爭、也可以和平共存,就算要防堵它可能的陰霾,真正懂得才是有效幫助青少年的主要關鍵。這群標新立異、愛現的千禧世代將步入職場,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與變化?且拭目以待。但樂觀者認為它的衝擊是文化進程中最積極的生力軍,面對的機遇、挑戰,對整體文化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僅已經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將決定世界未來發展的方向。

不是嗎?想想現在的生活,手機讓我們不會錯過親友任何時間的一個問候,電腦上網使資訊收集和工作隨時隨地成為可能,虛擬世界不是與涇渭分明的真實世界完美結合?誰又願意回到沒有這一切的時代呢?(紐約時報教育生活,11/05/2006,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