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2010

流行文化重外在 青少年心理問題激增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譯

資料來源:2010111,華盛頓郵報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現今高中與大學學生罹患焦慮與其他心理問題的比例,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同年齡青少年相比,足足高了5倍。

這份根據1938年即盛行的「明尼蘇達多向個性測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MMPI)調查所得出的結果,證實了長久以來學校心理輔導人員的猜測,確認現今有更多的學生正與學校及生活上產生的壓力對抗。

雖然研究並未能絕對確認關聯性,不過研究主持人、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教授端吉(Jean Twenge)及許多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推論,越來越關注外在,包括財富、外貌及地位,等等流行文化的盛行,是造成心理問題出現有史以來未有高峰的主因

端吉的研究團隊包括5所大學的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77576份,從1938年到2007年向高中及大學生採集的問卷,研究結果將發表在「臨床心理診斷」(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期刊上。

整體而言,2007年學生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比1938年時期,平均高出5倍;在某些項目上,甚至高出6倍。例如,輕躁狂(hypomania)的比例從1938年的5%,增加到2007年的31%;還有抑鬱(depression),則是從1%上升到6%。端吉認為,實際數字可能更高於統計,因為有許多學生已在服用抗抑鬱劑(antidepressants)或者是其他精神藥物。

研究還發現,心理病態偏差(psychopathic deviation)的比例也上升。心理病態偏差是一種較輕微的心理病態行為,其表現為與權威相衝突、不服從管教,並認為規範不適用於自己,年青人罹患這種疾病比例從1938年的5%,增加到2007年的24%

另外一些研究也顯示,現代年青人過於強調追求富有,加大洛杉磯(UCLA)2008年的一項全國調查統計,有77%的受訪者認為財富是「基本必需」或者是「非常重要」。專家指出,這樣的觀念等於是失望的處方。

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許多父母善意,但過度保護了子女,以致於子女處理開銷或與老師爭執的能力都沒有,根本沒法應對真實世界。青少年藥物專家阿德曼(Elizabeth Alderman)博士即表示,缺乏這些能力,造成孩子感到焦慮不安,這項新研究等於是敲起警鐘,希望可以喚醒這些父母。

不過,此項研究結果也引起質疑,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夏迪克(Richard Shadick)即認為,比例上升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對心理疾病認知的增加。

也有學者認為,端吉的研究,鼓勵各方對話。曾任維吉尼亞大學心理輔導的杭特(Scott Hunter)表示,這項研究的確幫助我們了解背後的許多原因,依據端吉的研究顯示,年青人的物質慾持續上升,而這些小孩的父母離婚率也是高居不下,或許也是造成小孩不安的背後原因。杭特也指出,這一代的年青人是「只要我喜歡氛圍」(you can do anything atmosphere)下養大的,而許多錯誤的期待,正是導致許多不可避免的痛苦、以及父母心碎的原因

教授網站網址如下:http://www.jeantwe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