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2010

芬蘭研究發現:學生學校倦怠源自於家庭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0120日,教育週刊、科學日報

 

芬蘭科學院的研究發現,在學校的青少年如果表現出倦怠,原因往往是父母在工作上出現倦怠。

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的報導,芬蘭研究人員把「學校倦怠」(school burnout)定義為一種慢性、與學校相關的壓力症候群,其外在表現為:疲倦、對學校事務表現出蠻不在乎,以及對學生的角色缺乏信心。

這項對學校倦怠的研究是這類問題的第一次科學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515 15歲的9年級荷蘭學生,以及595名受訪學生家長。他們發現,倦怠往往出現在家庭成員間,特別是與學生同一性別家長和學生,如母親和女兒,或父親和兒子。

計畫首席研究員薩爾梅拉-阿若(Katarina Salmela-Aro)教授向「科學日報」表示,與學生同性別的家長,往往扮演著楷模的角色(role model),問題的部份原因有可能是父母的職業倦怠導致一種消極式的養育態度(parenting),或因而減少父母參與青少年生活。

不意外地,研究還發現,家庭倦怠與家庭的經濟問題相關,經濟問題往往令人沮喪、讓人覺得沒有援手、只能靠自己。家庭的經濟越令人擔憂,研究人員表示,倦怠的情況越嚴重。這對於經濟持續不景氣時期對家庭及年幼者幸福感(well-being)產生影響的研究而言是重要的發現。

研究也發現,學生在轉換學習過程時期,特別是在從中學升到高中階段,對很多青少年產生巨大挑戰。研究人員在4年間每年追蹤訪問6879年級的兒童,評估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約2/3的學生答復生活愉快,而且在就學期間也覺得快樂;不過1/3學童表示在學習轉換過程中對生活的滿意度產生改變,其中每5名中就有1名覺得幸福感降低。薩爾梅拉-阿若教授認為,在學程轉換成功的學生,表現出的就是幸福感的增加,這樣的小孩,往往可以預測對學校參與(engagement)的程度也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