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10

學者專文指出:以加值型評鑒評量教師猶有不足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0825UCLA Today

 

從洛杉磯時報公布一系列針對洛杉磯聯合學區教師效能表現分析報導,並在上月底公布了超過6000名教師在提升學生標準測驗成績排名的資料庫後,美國各界對稱為「加值型評鑒」(value added measures)的討論越來越激烈,正反雙方各持已見,連教育部部長(Arne Duncan)及歐巴馬總統都出面表態,支持教師教學表現公開,及家長們有權知道自己孩子的老師教學成效如何,說出教育部支持這份個別教師提升學童測驗成績教學成效的資料公諸於世;全美各學區更紛紛轉向這種以學生學術標準測驗的成績為基準的評量方法。

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的「美國評量、標準及學生測驗國家研究中心」(CRESST)及史丹福、杜克等大學的學者們,在著名教育評量專家 Eva Baker 領銜下,發表一篇「以加值型評鑒評量教師猶有不足」的投書回應洛杉磯時報。

學者們首先指出,完整建立的加值型評鑒,特別是以至少3年學生平均學習表現為基準的評量,為教師教學成效提供具有價值的資訊,不過教師教學效能表現有多種面向,公眾必須了解的是:僅依據特別加值分數的加值型評鑒,不是評斷各別教師有或沒有效能的準確方法,洛杉磯時報公布這類的資料庫,是科學上未成熟的舉措。

為何單憑加值型評鑒不足以斷定教師的效能?首先,加州標準測驗(California Standards Test, CST)中的英文與數學成績,只能測出學生部份技巧,而非學生應在課堂上全面學習的技巧、態度及行為,家長雖希望學童在學校學得技巧與知識外,還包括難以評量的特質,例如好奇心與合作。

其次,學界對於所謂從CST成績中找出評量教師效能的「最好方式」是什麼?並沒有共識。不同的統計模式可能對不同的老師產生不同的加值分數,這些加值成績只是從選中的模式中得出的預估值,因此加值成績只能代表一個範圍,而不是絕對值。

第三,對許多年資較淺的教師,或者英數科目以外的教師,更是沒有辦法計算出加值成績,無法全面的比較。

學者們認為,洛杉磯聯合學區已設立了教師效能專案小組,研究建立把加值型評鑒融入的最好的教師與主管評量系統。學區及研究人員正著手評估多種教師評鑒措施,包括加值值型評鑒、系統化的課堂觀察、學生問卷及學生成果作品等,單獨使用以上任何一種措施都不是完善的作法,只有多面向的評量,才是較為完整的制度,也才是對教師公平的作為,也才較有可能導引出真正能改進教師教學成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