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2012

美國高等教育組織要求大學回應績效責任呼聲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譯

資料來源:201247,紐約時報、學生學習與績效新領導聯盟出版品                               

連結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12/04/08/education/trying-to-find-a-measure-for-how-well-colleges-do.html?_r=1&pagewanted=all

http://www.newleadershipalliance.org/what_we_do/committing_to_quality/

 

美國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學校,依據布希政府時代在2001年訂定的「有教無類法」(No Child Left Behind,簡稱NCLB)要求下,早就必須參加標準測驗,並將測驗結果公布,以供各界檢視,雖然標準化測驗並非完美的檢驗方法,不過確能讓包括家長、教育政策擬訂者及一般民眾有了比較學校績效表現的管道與資訊。

 

美國大學新鮮人進入校園前的學術表現如何?資料隨處可得,因為這種申請入學資訊各校大多公開。從坊間的大學評比,也大概能得知一所大學在教育人員間的聲譽如何、用何標準挑選新生、甚至學生畢業率及班級人數等等數據。但是,美國的大專校院教育到底辦的如何?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涯中學了什麼?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進步了多少?即便布希時代,當時教育部長Margaret Spellings的顧問在2006年所提出的報告中就要求,必須建立評量大學階段的學習對學生所產生的加值效果("value added")的機制,但是就讀大學價值在那?及大學的效能如何?卻好像總是不能說的密秘一般的神秘,讓人難以一窺究竟。

 

近來,要求「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的風氣,也開始吹向高等教育界。

 

接受政府補助的公立大學系統,首當其衝的成為主要目標,特別為了因應政策擬訂者必須向納稅人負責的壓力,例如德州便是這方面的領先者,從2004年開始便要求公立大學必須辦理標準測驗以便評量績效,並向大眾公布結果。

 

這幾年來,參加「全國大學生參與程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的大學從2000年初辦時的寥寥幾所,增加到去年的700多所。該項調查的內容多數是可以藉之了解大學生學習狀況的指標,雖然是間接指標,例如大學生學習平均時數多少?與教授互動程度等等?只可惜,每所學校可以看到自家學校及相似可比較學校的統計資料,但因調查結果不公開,而無法作為比較的依據。

 

20111月,Richard ArumJosipa Roksa出版的「學海漂流」 (Academically Adrift)一書指出,超過1/3的美國大學生,在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在批判思考及分析推理能力無明顯長進,更是為要求大學回應績效責任,應該建立評量機制的倡議者,注入了有如砲彈般的能量。

今年1月,名為「學生學習與績效新領導聯盟」的高等教育組織,發表了指導原則,雖然沒有明確指月採用標準測驗,但希望高等教育機構採取4個步驟,系統性進行評量過程,如下:(一)設定學生學習目標;(二)蒐集學生學習資料及證據;(三)利用評量結果來改善學生的學習;及(四)公布資料及結果。此份建議報告受到許多重要的高等教育組織及學校的背書支持。

 

另一個由300多所州立大專校院所組成的高教組織「績效責任自願聯盟」,則已指定3種評量測驗作為會員使用參考,並要求會員將評量結果公布在聯盟的網站上。這3種測驗分別為:教育測驗中心(ETS)研發的能力測驗(ETS Proficiency Profile)ACT研發的大專學術能力測驗(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及「學海漂流」一書中所依據的大學學習評量(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

 

雖然上述的3項評量都有可評之處,一切作法也都還在發展的過程,未成定局,又儘管仍有許多主要大學,如加州大學系統,選擇不加入,但是參加以上3項評量的學校還是在日漸增加中,每項測驗都有數百所學校採用,只是學校未必將結果公開。

 

目前風氣已開,高等教育政策制訂者及專家們會對如何評量學習,越來越有共識,並變成固定作法,但要要求大學們公告結果,那只能靠各界施展壓力,讓大學回應大眾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