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012

由社會神經學對排行的研究評析教師加值評鑒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編撰

資料來源:2012 43,教育週刊

連結網址: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2/04/04/27quartz.h31.html?qs=how+and+why+rankings+matter

 

專門研究人腦如何調節、反應社會生活的「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近來在學界日漸熱門,目前該領域研究結果在教育上的運用,也讓許多教育者關注。

 

為了了解大腦對每個人的「社會排行」(social rank)的反應,到底是如過去所認為的,大腦的認知像一個孤島,不受外界影響?或者我們每日有意或無意從社會環境中接收到「地位階級線索」(status cues),也會影響看不見的事務,例如人的智力?

 

一群科學家們在德州休士頓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人類腦顯影實驗室做了一項實驗,找來70名的實驗者,在他們接受智力測驗時,一邊讓他們得知測驗結果排行,一邊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fMRI)來了解他們腦部的變化,結果發現地位階級線索」在形塑我們的認知表現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從實驗者身上,科學家們得知:排行的社會化行為,深深影響人腦的生理反應,特別是對主導情緒產生的腦杏仁核(amygdale)部位,不但造成壓力與引起焦慮,而且使得人腦負責解決問題的部位活動力減低,因而壓抑大腦的表現,雖然有些人會回復正常,但對某些群體,則會出現一蹶不振的情形,因此在智力表現上,平均減少了17分,大於標準差。因此結論就是:排行結果確會影響人的認知表現,特別是女性的認知表現,比男性更容易受排行結果的左右,與一般認為女性比男性對社會反應更為敏感的認知相符。

 

其他的研究者,例如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Claude Steel)也發現「刻板印象威脅」的負擔能産生焦慮和阻礙在許多任務上的表現。相當的研究已證實人類對於外界資訊,不論是客觀排行或社會刻板印象,都是非常敏感,而且會隨之反應。對人腦而言,正面的社會排行或階層改變,其效果相當於食物對動物,或者金錢對人類行為的激勵威力,但是負面的排行或印象,則會讓我們的學習及潛能走入偏差。

 

以上社會排行的研究成果,提供一個讓我們可以從實證分析的角度,來檢視應否以教師為他們的學生增加了多少標準測驗成績作為評量標準,即所謂的「加值評鑒」(value added)是否該實施爭辯的參考。基於以上的研究,我們不得不思考,在以學校為工作職場的環境中,如果我們以學生的標準測驗成績,來衡量教師的績效,這樣的排行結果,將怎麼影響教師在教室中的表現?目前還是女教師多於男教師的情況下,學校系統又怎能確保,怎麼負責任地、精細地、專業地運用教師排行,才會有正面導引效果,而不會導致教師焦慮、羞辱的反效果?以上兩個問題,恐怕是在正式實施「加值評鑒」前,應先研究釐清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