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成績評分嚴就比較公平?
Andrew Lipovsky 是個20餘歲、現就讀於波士頓大學,看來再平常不過的學生,卻因輾轉在幾個大學念過書,主修企管的他因緣際會的成為一場求之不得的科學實驗中的主角,引起了大學學生成績評級的省思與探討。這誤打正撞是怎麼發生的?
暑假期間他先後在紐約的佩斯及哥倫比亞大學修課,在轉學到波士頓大學前已在麻州東北大學讀了三個學期。他在哥大的平均是3.2、佩斯大學得3.8的成績、東北大學是 3.5,都在A與B的安全範圍內。但到了波士頓大學,兩年下來,平均僅有2.4,免強界於C+ 與B之間,比以前的成績低了近兩級,甚至因為轉學的關係,他還必須重修幾門已在東北大學讀過的課程。
他自我做結,認為是波士頓大學行政部門貫徹成績曲線政策,迫使教授必須按曲線比率給學生評級,雖然並無正式明文,但他就是這「評分緊縮」下的犧牲者。他表示學校要建立其成績的信譽,以致標準嚴苛,但問題是申請研究所時,主持篩選的人並不知道各校的評分標準,面對眾多對手成績單上亮麗的分數,波士頓大學的畢業生明顯不敵。
當然波士頓大學當局極力否認學校有評分曲線比率的緊縮政策。但在該校學生刊物The Free Press中為文批評學校評分原則不公允者,的確很普遍。即將離校的學生領袖Jon Marker及其他學生幹部就表示:評分低不是問題,但把學生的成績硬生生的塞入固定的比率曲線,根本不重視成績真正的意義與素質,凡有疑提出質詢時,教授也多以學校政策搪塞,學生根本不知原由就被判了刑,有冤難伸,使人沮喪,實在可惡至極。
大學成績膨脹成風,在學術界早已盡人皆知。根據一項調查,1972 至2004,30幾年裡學生得A及 B的比率確實上漲,由75%升到 79%,而得C的學生比由 21% 降到18%,如果把學生增加之數納入,底數龐大的多,可見學生要得好成績確實比以往容易。像哈佛大學的畢業生,10 有9個都獲有不同的榮譽,近半的學生是全 A 或A-。有人辯稱,哈佛學子多是才智過人的精英份子,好成績是實至名歸。這或可成理,但學生素質平平的州立大學,成績單上也是人人優秀,又作何解?
正如美國藝術科學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2年對大學成績情況做的報告,結果顯示,膨脹情況的確存在。並直言學術界已不如以往純粹,功利性的市場價值趨勢使學校視學生為消費者,學生視學位為產品,一年$40,000的費用就是要買好的服務,好成績才物有所值。另外報告中也質疑,自我為中心的文化,視自尊自重為天賦之權,而非努力下受認可、贏得的尊敬。
波士頓大學的政策並非沒有知音。它所吸引的優秀及高SAT成績的學生更甚十年前,但問題是如此彰顯它是少數講學術良心的學府,孤傲聳立,全校師生都有如坐針氈之感。學校當局也有所感,於6年前開始調整的努力,要求各學院、各教授比較各院校、各系所所有課程的成績數據,建議包括C在內的合理成績分配比率,並推荐以B為各系平均成績之指標。另外也考慮效法康乃爾及達茅斯大學之例,成績單除了學生個人分數外,也列班上的平均成績並且加註文字說明。
就是推崇嚴格評分政策的校內教授們,對學生的焦慮也表示了解與同情,認為學校至少要提供充裕、明確的資訊使學生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種種跡象看來,波士頓大學給分評級若逐漸寬鬆也不令人意外。(周立平摘要; 06.07.2006/紐約時報)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