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006

美國與亞洲各國教師證照之異同及其省思

美國學生的競爭力在國際排行榜中,遠遠落後於日本、新加坡、南韓等亞洲國家的事實,早已令政府、學術界、工商企業及各界人士不安,如何扭轉逆勢成為是教育界一個恆久的隱憂。負責培育未來主人翁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們,其素質及資格也無可避免的成為關注的焦點,學術界與政府官員都承認需要改善、提升,但所持立場卻截然不同,各有堅持。

教育學者認為唯一之道只有提升教師入門資格,嚴格聘用標準;但政府卻急欲廢除教師專業認證現制的多方箝制,官員們堅持這些嚴格的要求只起了嚇阻作用,把有志之士擋在門外,對提升教育沒有助益。這難道只是美國獨有的問題?是否也存在於世界教育水準排名領先的亞洲諸國?

三年前,賓州大學教育及社會學教授Richard M. Ingersoll主持與香港教育學院(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合作,就美國及亞洲之中國、日本、新加坡、南韓、泰國及香港之中小學教師之培育、執照授予程序進行為期四年的比較研究,根據今年四月在美國教育研究學會(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年會所發表該研究部分之報告,美國與這些國家對如何改善教學之師資培訓及教育政策,其雷同處並不少於其差異性。

首先,合格教師分配嚴重不均,即使是數理成績在國際名列前茅的國家也不能倖免。如何使偏遠地區有合格教師任教是所有參與調查國棘手又難解的問題。

為了保障教學素質,各國都有教師檢驗證照制度。但要求的資格卻有異,而且令人不解的是有些教育水準被認為高的國家,對師資認証的要求卻極低。擔任小學老師者,香港及新加坡只要完成兩年制社區學院就有資格,而中國更低,受完高中教育即可;其他五國至少都要求有學士學位。但研究學者表示,書面要求的資格常常遠低於實情,像香港66%的小學老師具備大學學位,教初中的老師90%是大學畢業,碩士也不少見。而且因競爭日烈,素質不斷提昇。

教師培訓篩選嚴易有別。培育南韓小學老師之機構只有公立的13大學,因此一席難求,但初高中師資管道就多元化了,有368所公立的教育學院,其他大學也有師資培育的課程。新加坡就讀師範系統的都是學業成績前1/3的優秀學生,就讀期間即領有政府薪資。所有參與研究的國家,只有美國及香港允許有志從事教職者,受訓的同時執教上課,其他五國均無此通融之計。

任用非本科教師除日本外,在各國都普遍存在。未經專業訓練也未在大學就讀相關科系而越界任教的情況,美國最嚴重:數學科的老師有38%、教英文語文的有35%、教科學的老師比率是29%。泰國稍次於美,非科學出身的教科學比率為15%,數學及社會科有26%。南韓教科學的老師也有1/4未經專業訓練。惟獨日本不到1%。

Ingersoll教授表示,如果該研究的數據能幫助各國政策制定者了解不合格師資因何產生,那麼解決的方案已出爐了。如果因為任教資格要求低,就應該立法提高。如果要求標準合宜,但通過認証的很少,那就表示訓練有待加強,至於老師未經專科教育及專業訓練就能權宜教書,那就是政府監管有問題,根本就輕忽教師素質對教學品質的絕對影響。至於有人辯稱,亞洲學子成績好,可能根源於高度紀律化的社會文化,特別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與老師關係不大,那更是懈責的強詞奪理。(周立平摘要;04.26.2006/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