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08

過動兒(ADHD)的研究引起質疑

孩子總是焦躁不安、亂發脾氣、不服管教、動個不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學習困難、厭學…,常常被視為問題兒童,甚至入特殊班。殊不知,這些可能是過動兒(Attention deficity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之症狀。估計全美有3%5%的孩童被診斷為病患,其病源至今不明,長期來多把它當成心理行為疾病,治療效果一直難有進展。

最近一篇由美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 Proceeding o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網站發表、並經紐約時報摘要的突破性研究報告,如石破天驚般帶來無限的希望,也引發了熱烈的探索與討論。

該報告利用核磁共振影像處理(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技術研究446個孩子的腦部發展、其中逾半15年來都被診斷為異常。 NIMH的 科學家在不同時段測量不同年齡、不同區域大腦外皮層的厚度,衡量其發展程度。隨著成長,皮層將漸增厚,但一旦腦部發展成熟,它將變薄。研究者發現,異常的孩子及成人,逾半數之腦皮層成長直至10歲半才達到最高峰,比正常發展的孩子遲緩了近3年。

發展落後處多是腦部掌認知功能的區域,包括:衝動控制、組織能力及注意集中技巧、同時蒐集、處理資訊的記憶運作,以及其它高階運動功能。這些都與多動症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僅管諸多不利,研究發現過動兒的腦部發育仍遵循一般常規,也就是隱示,發展雖慢但終將回歸常態。這也是為什麼有調查顯示,有些多動症患兒到20幾歲時,不再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現象。

過去的研究一直認為多動症患兒腦部的發展異於常人。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差異? NIMH提出這樣的解釋:過去腦部掃瞄的範圍及取點,也許受制於科技,比現在少得多。這次總共對4萬張以上的核磁成像進行研究分析。其首席專家Philip Shaw博士聲明,這研究只說明,正常孩子與多動症兒腦部位的發展並無異,不同的僅是活動的量及功能。

多動症病源之爭辯自上世紀90年代初即成全國的焦點,有的認為只是發展遲緩、有的堅持腦部發育異常,甚至更有人質疑根本不存在。

NIMH的研究給很多人帶來希望,但後遺症更多。紐約時報刊登了多位讀者閱後的意見,認為如此則患者無需再服藥物,Shaw博士立刻表示,其研究絕無停藥之暗示,對如何治療,教育上應採何方式更無置喙。南卡醫學院心理教授Russell A. Barkley更擔憂,如果因此導致教育界、家長等的過份解讀,而持觀望將帶來更大的障礙。他表示根據多年來案例追蹤及臨床實驗,只有14%35%的過動兒能在27歲時完成回規正常。許多專家也表示,他們看重 NIMH的研究,是因為它正本清源,澄清了什麼它根本不存在、是父母肆意寵壞孩子的結果,是社會不良現象…等之種種誤解。唯有如此,才能邁出對症下藥的第一步。

Shaw博士表示,他及其研究團隊將繼續446個案例之追蹤直至其成人期,也會特別注重那些克服症狀者。相信屆時對腦機制的恢復有所了解,就可以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了。(教育周刊,12/5/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