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2009

美國大學學習評量趨勢調查結果出爐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楊正誠摘譯

參考資料來源:20094月,美國哈特研究中心(Hart Research Associates

 

專門進行美國本土調查的哈特研究中心(Hart Research Associates),近期發表針對全美大學的調查研究報告「學習與評量:大學教育的趨勢」(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rend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這份研究是哈特研究中心在200811月到20092月之間,針對美國學院及大學學會(AAC&U)所屬的906所大學的教務人員(Chief Academic Officers)進行調查,一共有433位完成問卷,回收率為48%,旨在探究大學系所與通識教育的學習評量趨勢。

研究結果指出,78%的受訪大學,針對大學生設定了共同學習成就評量,其中有26%的受訪大學針對所有學生,不分系所與課程,進行共同性的學生學習經驗評量。18%的受訪大學只針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共同性學習評量,34%的受訪大學則部分評量整體學習經驗,部分評量通識教育。

上述的共同學習評量指標涵蓋了廣泛的技能與知識領域,例如:寫作、批判思考、量化邏輯、口語溝通能力、以及跨領域的知識(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全球文化、數學)。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受訪大學的共同學習評量指標與2006年美國雇主調查所指出的大學生就業所需技能一致。

研究也發現,受訪大學使用各種方式對學生說明共同學習評量的意義,例如:有86%的受訪大學透過選課系統說明,74%透過課程大綱說明,64%由指導教授說明,63%由介紹活動說明。不過,受訪大學大多認為大學生對於共同學習評量的目的理解不足,只有42%相信多數學生瞭解共同學習評量的目標與意義。

第三,有72%的受訪大學針對大學生進行跨課程的學習成就評量,並且有24%的受訪大學宣稱正在計畫跨課程學習評量。不過,多數的受訪大學(68%)是以系所為單位進行跨課程的評量,另有52%的受訪大學只針對通識教育進行跨課程的學習評量。同時進行系所與通識教育的跨課程學習評量則有48%

第四,多數受訪大學使用多元的評量取向與評量工具,有36%受訪大學基於學生樣本的實驗結果,發展學習成就評量,有24%的受訪大學使用系所評量作為通識教育共同學習評量的效標。受訪大學也大多使用多元的評量工具,涵蓋學生作品(40%)、專題計畫(37%)與學生調查(35%)。

哈特研究中心在2007年針對商業領袖進行調查,這些商業雇主們大多認為大學的專題計畫(Capstone Projects)能夠提升大學畢業生對於就業的適應力與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專題計畫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寫作、邏輯思維能力。此研究指出,有39%的受訪大學要求所有學生在系所課程當中進行專題計畫,另有19%的受訪大學要求所有學生在通識教育當中進行專題計畫,因此。多數受訪大學將專題計畫視為學生的自由選擇,而非必須要求。

最後,有關學生電子學習檔案(Electronic Portfolios)在學習評量的運用,有57%的受訪大學將學生電子學習檔案作為學習評量指標,42%的受訪大學將學生電子學習檔案視為評量工具,另有11%的受訪大學還在評估電子學習檔案的適用性,只有4%的受訪大學不考慮將電子學習檔案作為評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