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2010

美國學術界跨足企業界引發討論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0731,紐約時報

 

1990年代晚期起,許多大企業面臨財務上的危機,或經營進入瓶頸無法突破時,他們想到的解決方式都是借重學術界的學者教授們的嶄新理念及豐富的管理經驗,希望帶領企業團隊走出困境。

 

許多知名的學者教授都是企業界重金禮聘的對象;理論物理學家傑克森(Shirley Ann Jackson),是紐約一所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校長,從1999年起她同時在聯邦快遞出任董事,擁有另外一份副業。剛卸下南加大校長職位的山普(Steven B. Sample)是電子工程學家,也是一間基金公司的董事,兩年前同時也出任另一家糖果公司的董事職位。這兩位都是從學術界跨足到工商業界的例子。

 

分析此種情況令專家憂慮,這些知名學者出任大公司的董事,可能會影響到學術界一向具有的獨立性。而且令人質疑的是,無論這些學者的時間和金融知識是否足夠,綜理全美最大公司的營運時,如何能同時兼顧一所大型大學的管理工作?喬治城學公共政策學院的資深教授艾森柏格(Pablo Eisenberg)表示,大公司之所以喜歡請大學的校長出任公司的董事,是因為會提升公司的聲望,但這些大學主管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大公司營運的實際情況。

 

根據2008年高等教育紀事報的調查報告,排名前40名的研究型大學就有19所大學的校長出任至少一個公司的董事,以公立大學的風氣最盛,但私立大學也開始急起直追。美國教育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表示,從2001年到2006年,有授予博士學位大學的校長出任大公司董事的比率,公立學校由47.8%上升到52.1%,私立學校由40.6%上升到50.9%。如谷歌同時有兩位董事宣尼斯(John L. Hennessy)及提爾曼(Shirley M. Tilghma)分別屬於鼎鼎大名的史丹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而且這些校長不只涉足一個大公司的董事,像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校長法克斯(Mary Anne Fox)就同時兼任3家大公司的董事。

 

多一筆額外豐厚的薪資總是讓人心動的,又可以擴展人際網絡效應,充實人脈關係,都是吸引校長出任大公司董事的理由。每個董事只要花幾十個小時或每月出席董事會,就可獲得幾十萬的報酬,何樂不為呢?如布朗大學校長席蒙斯(Ruth J. Simmons)是全美第一位長春藤聯盟非裔女性校長,在今年卸下校長職位前,她同時也是高盛(Goldman Sachs)的董事,在她出任的2009年,光從高盛就賺了包含股票及選擇權在內共計323,539美元的優厚津貼,她辭去董事職位時,股票市值漲到430萬美元,比起她在布朗大學的薪資576千美元,這份副業的利潤不可不謂驚人。

 

當然,除個人經濟效益外,學術界和工商業界的交流合作會為雙方都帶來更豐盛的成果,例如史丹福大學校長宣尼斯除了是谷歌的董事外,也同時是思科(Cisco Systems)和創銳訊科技( Atheros Communications)的董事,作為一個電子工程師和電腦界的先驅,以他的聲望足可為董事會帶來更多專業領域的行家為公司效勞。除此之外,對企業來說,聘任這些學術界的領導,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跳脫出企業慣有的思考模式,以不同的角度來為企業把脈,診斷問題的發生所在,提出更具客觀性的替代解決方案。至於學術界方面,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6年的包文(William G. Bowen)表示,在包括默克(Mercks)在內的兩大公司董事會服務的經驗是非常珍貴的,這些資源幫助他建立普林斯頓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架構。

 

但喬治美生大學(George Mason)公共行政學院教授芬可斯坦(James H. Finkelstein)另有看法,他表示,這些大企業拉攏學術界的領導,主要的還是看重這些人在學術界的聲望,可為他們的企業加分,特別是長春藤聯盟的大學校長更受歡迎,而非為了商業經營所需。吉爾斯派(John Gillespie)是「金錢無用論」(Money for Nothing)一書的作者,他認為這些學術界的菁英被請來企業界,恐怕是因為雖然學術訓練讓這些學者在專業上有話直說,但他們在面對商業界棘手的非本行問題上,反而只能順應,比起企業人士,不會翻了整艘船。

 

大部分企業管理專家表示,如果這些校長只出任一個公司的董事,對兩方都有益,但這些校長通常都出任不只一個公司的董事職位,對這些企業界來說反成為一種困擾,有一所大學的行政運作要顧,還身兼二三個董事的職責在身,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神做有效率的董事會成員。而相對的,當兼職的企業發生危機時,學者的聲譽也有受到影響的可能,例如最近發生漏油事件的英國石油公司(BP),喬治亞大學系統的總校長戴維斯(Erroll B. Davis Jr.)就擔任該公司董事長達12年的時間,事件發生後,即使戴維斯選擇在今年4月退休,仍不足以讓他免去外界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