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10

OECD發表「PISA測驗結果對美國的啟示」研究報告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楊正誠摘譯

資料來源:2010127Edweek WebsiteOECD Website

 

美國在最近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測驗(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表現平平。不過,雖然PISA測驗可以告訴我們哪些國家的15歲學生的平均能力最好,但是並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這些國家是怎麼樣教育學生,而達成這項成就。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傑出表現與成功的教育改革者:國際學生評量測驗結果對美國的啟示(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報告針對PISA高表現或迅速進步的國家,檢視其教育資源分配、教室環境、評量、與績效責任的作法,並提出對美國教育發展的建議。

該研究報告係由美國教育與經濟國家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完成,報告首先談到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所推動的學生學習成效競賽──奔向頂峰計畫(Race to the Top),鼓勵美國各州將國際學生測驗指標與各州教育標準與評量結合,以幫助學生進入大學與職場。其他各項改革還有培養並留任績優教師與校長,建立教育資料庫系統,並改進低成就的學校。目前美國已有40州與哥倫比亞特區同意執行此項教育改革計畫。事實上,歐巴馬政府已經投入大量教育經費來加強州與學區教學標準的連結,以及語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學科的教學。

該報告指出,美國教育改革嘗試改善低成就學校,波蘭的改革策略可借鏡。波蘭重新結構化其學校系統,去除過去學制中專收低學業成就的中學升學路線。因此,所有的教師和學校都必須提供高品質的學習機會給來自不利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德國也做了類似的改革,提供教育系統內不利背景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中國上海則將傑出教師轉入低成就學校,以提升其教育品質。

美國的15歲學生的PISA測驗表現,閱讀與科學的表現約在OECD國家的中段班,數學表現則低於平均。不過美國的問題是,學生表現的分佈廣,高成就的學生很多,但低成就的學生也很多,各州的表現也有差異性,學校的表現差異性則更大。

事實上,美國相較於其他OECD國家,有許多社會經濟層面的優勢,例如富裕的經濟體、教育經費投入的充足、家長教育程度高、低社經背景學生的比例中等。不過,就美國內部而言,社會經濟地位對於學生表現的影響很大,有17%的學生表現變異可以被學生社經背景解釋,相較於加拿大與日本的9%為高。換言之,在美國,社經背景的不利對於教育表現的影響高於許多OECD國家。其次,許多美國的教育學者認為美國PISA表現之所以不佳,是因為其他國家的中學仍屬菁英教育,但美國是大眾教育。不過,根據統計這已非事實,2009年的調查美國有82%15歲青少年就學,這在OECD國家當中排倒數第三。

報告提到,在一個世紀前,美國也是藉由模仿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規劃其教育系統,例如向德國學習普遍基礎教育與現代研究型大學,向蘇格蘭學習職業與技術教育等。PISA測驗結果與比較,對美國有12項啟示:(1)發展整體國家對教育的認同,亦即相信所有學生均能獲致高成就;(2)建立目標性、聚焦性、一致性的教育標準,並且可以適用於不同州教學系統的教育標準;(3)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具體做法有在師資培育階段積極培養高品質的教師,初任教師階段則發展初任教師的素質與教學能力,並且培養有能力的學校領導人才;(4)提供教師優質工作環境,在學校中教師可以充分發展其績效與知識管理能力;(5)落實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機制,並將其教育制度化;(6)建立適當的獎勵結構,並提高教育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度;(7)將績效責任與學校外部利害關係人與團體連結,例如賦予教育專業人士與家長一定程度的績效責任;(8)將教育資源投入真正能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人員、機構、制度、與政策;(9)建立有能力的中央教育主管單位,並賦予中央主管單位行動與立法權,並能嘗試與地方的責任達成平衡;(10)落實職前教育實習,以加速初任教師進入教育工作現場的適應;(11)確保教育政策與實踐的一致性,嘗試整合教育系統內部政策,並且能夠長期、連續性的維持教育政策的一貫性,並且確保教育政策執行的一致性;(12)確保整體教育系統處在進化、提升的狀態,並且經常探索並面對未來可能的危機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