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2011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考試不能有效激勵學習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526,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的報告指出,雖然施行已有幾十年之久,但是以考試為主體的激勵學生學習成就的方式,未能有效地達到預期效果。

這次研究檢視各類以學生測驗成績為基準,對學生、教師或學校施以獎或罰等處置的獎勵方案,聯邦或是州政府近幾十年來多仰賴這些方案,來要求學校績效表現,評斷公立學校的良莠,並期望借此來趨動教育發展。

針對於學校的評量,近年最知名的就是布希政府提倡的「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施行以來比較顯著的差別只有加強了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但幅度相當地些微。另一個「高中生畢業考」方案,目前已在全美25州施行,它降低了高中生畢業率,卻沒有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

美國國家科學院委員會建議,教育政策主管機構應找尋以測驗為基準,但更成熟也更全面展現績效成就的評量模式,來協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效。

報告指出,把學習與考試聯結在一起,只會鼓勵老師狹隘地專注在測驗的範圍,形成「考試領導教學」(teach to the test),結果就是學生對考試的部份了解,但對不考的範圍就不懂或完全不知,但是測驗成績可能造成一種學生對整體課程所學的浮面假象,因此如何評估這些刺激方案的成效,不應只看到學生成績的改變。

由於許多考試的結果與賞罰有關,不免失於誇大其成績改變幅度,來顯示其教學成效卓著。因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與其如此,不如採用一些「低風險測驗」(原文為low stakes test,意為測驗結果不會對相關人等造成直接影響),例如「國家教育進展評估」(NAEP ,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這種測試不涉獎懲,有其客觀性。

同時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對於學校的獎懲不應侷限於單一考試的結果。這不單指擴大測驗的範圍,更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效的評量,絕對應該是超過單次考試,而且要把其他的學習成果也納入其中。此外,這份研究也指出教材與教學方法的改進,仍然是主管當局及教育人員應該持續追求改善的方向,而不是一味追求考試成績。

本篇報告Incentives and Test-Based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社網站,免費下載pdf檔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