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1

國際教育測驗評比的重要真相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1912,教育週刊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學者羅特柏格(Iris C. Rotberg)近日在教育週刊撰文指出,科學及數學測驗國際評比結果深深導引美國教育政策走向,不過由結果推論出的假設,有許多誤解之處。

 

對國際測驗評比有取樣上的缺陷及難以評比各國教育品質的批評外,由於美國在這些測驗評比結果落後,因而就假定會導致美國經濟競爭力的下降以及美國科學及工程人才不足的這些假設,事實上根本沒有證據支持,而顯示出的學生家庭貧窮及學校資源不足深深影響學生表現的事實,這個真正最最關鍵的問題,卻無人關注。

 

羅特柏格指出,雖然大家總把評比與國家經濟競爭力掛勾,不過根據2010-21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的全球競爭力評比,美國居第4位,僅次於瑞士、瑞典與新加坡,許多國際測驗評比高於美國的國家,如韓國在WEF的評比中,僅居22名,而芬蘭則是第7名。

 

羅特柏格表示,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經濟趨勢,但我們確知國際教育測驗評比結果用來解釋及影響未來經濟的關連性甚低,因為是否有管道取得較為廉價勞力、創新環境及動機、甚至負稅率、健保及退休制度等等,都比數學或科學成績的評比,更加直接地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其次,數學及科學測驗評比結果差強人意,可能導致美國科學及工程人才不足的推測,也非現實情境。事實上,美國算是培養科學及工程證照的大搖籃,提供充足、有時甚至是超過勞動市場需求(如化學博士)的人才。當業界宣稱國內找不到合格員工時,其實代表的是這些公司不願意花較多的薪水聘請國內人才,只願以較低的薪資找外國員工。

 

此外,依據勞工部的推測,美國成長最快的30種職業中,只有9種與科學及工程有關,而且30種職業中的16種,根本不需要大專學歷。更重要地是,30種聘用人數成長最多的職業中,只有2種(皆與電腦科學有關)與科學及工程相關,甚至其中23種,都不需要大專學歷。

 

也因國際教育評比而推論出的以測驗為基礎的績效責任(test-based accountability)理論,也成了教育政策的主流。顯然對績效責任的要求是建立在縮小學習成就差距(achievement gap)的期望上,不過2011年公布的「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多年的研究分析報告顯示,績效責任並未導致學生學習成就的改善,在很多情況下,反而減低、甚至弱化學習動機,然而美國卻仍在要求連令人欽羨測驗成績高的國家,如芬蘭與日本,也不願意採用的績效責任。

 

與此同時,國際教育評比所揭露出最關鍵的貧窮以及由於貧窮的集中,影響全球學生學習的事實,以及高度貧窮與最富有的學生間的學習成就差距,依然是全世界各國家最根本問題的困境,卻仍乏人聞問與關注。

 

根據國際經合會(OECD)會員國2009「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的表現,結果顯示不同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學生的閱讀表現,平均有將近60%的差距,而在美國社經地位與學習成就的差距則是80%,是所有工業化國家差距最大的國家。社經地位所造成的差距,特別表現在低收入族群及區域學生學習數學、科學及工程等專業領域的缺乏,而這些族群又恰是全球經濟(global economy)下就業競爭最不利的一群;加上美國1/5的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數以百萬計的兒童集中在高貧學校區,問題嚴重性可見一斑。

 

羅特柏格認為:貧窮,而非國際測驗評比,才是美國公共政策最關鍵與急需解決的問題,美國的教育政策方向偏離現實,所提出的策略都不是針對解決貧窮;不幸的是,加上近來對預算分配優先順序的政治極化,再再都無法令人感覺樂觀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