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012

青少年行為問題是日後自殺傾向的警訊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編撰

參考資料來源:201112月,綜合報導

連結網址:http://www.cfah.org/hbns/archives/getDocument.cfm?documentID=22460http://jahonline.org/article/S1054-139X%2811%2900127-3/abstract

http://blogs.edweek.org/edweek/inside-school-research/2011/12/study_social_behavioral_econom.html?qs=adolescent+suicide+risk+can+start+in+middle+school

 

青春期原本就眾人皆知是一個尷尬而又艱困的年齡,不過根據「青少年健康」期刊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出現問題的危險期比大家預期的更早,將近40%有自殺企圖的青少年中,第一次的嚐試早在高中之前。

 

由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馬札教授(James Mazza)主持的長期研究對象,包括來自同一學區總共8831819歲的青少年,其中9%曾嚐試自殺的學生,他們早從小學及中學開始就出現頻繁的憂鬱症狀,在12歲,也就是6年級,自殺企圖比率陡然增加,而且持續增一直到9年級。但是有39名學生表明曾多次嚐試自殺的學生,他們的第一次嚐試時間更早,有的甚至早於9歲就開始有此企圖。

 

過去的研究顯示,20%的青少年有自殺意圖,包括自殺的念頭,或是某種程度的自殺安排。因此,在1997年至2000年間,自殺是美國疾病管制局所列10-13歲兒童的第四大死亡原因。

 

另外根據健康行為新聞服務社(Health Behavior News Service)提供的資訊,一份也在「青少年健康」期刊發表,由費城的湯瑪士傑佛遜大學精神病學及人類行為系溫特史汀(Matthew Wintersteen) 博士所作的研究,研究的38710-13歲學童中,有5.9%(23)有過自殺意圖或無意識的自我傷害,而這些孩童比起其他同儕出現憂鬱症狀、失眠、侵略行為,此外也有其他風險行為,包括賭博、性行為、吸毒。

 

綜合兩份研究,馬札教授認為,有長期精神問題的青年,在很早期就出現困擾與掙扎。這項研究證明,精神健康防治計畫的實施,應提早到小學及中學時期,這些階段的孩童,更可能誠實以告他們自己的精神狀態。

威特史汀則表示,曾有自殺個案是年幼至六歲的兒童,因此只要出現警訊,就應該篩檢及檢查,沒有年齡太小的問題,才是正確的防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