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06

常春藤盟校追求者的迷思、煎熬與省思

美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代表著比一般人高的起點、優渥的待遇、重要的職位,是公認的社會精英階級。因此有志的高中生莫不以入一流大學為志、但百裡挑一的競爭不僅使學生本身承受著無情的壓力、其家長也不得不深陷其中盡力協助,而深受連坐之痛楚與折磨。暢銷書作家、前紐約時報名記者--亞利珊德拉•羅賓斯(Alexandra Robbins) 「過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學子的秘密生活」(The Overachievers -- The Secret Lives of Driven Kids)一書,對這些身陷囹圄孩子的追蹤報導,引起的波波漣漪,不斷擴散,討論話題隨之層出不窮,激盪出不少發人深思的問題與思維。

耶魯大學出身的亞利珊德拉•羅賓斯,十年前畢業於馬里蘭州Walt Whitman明星高中。這本書敘述記錄了其高中母校8位傑出學生為入頂尖學府做準備,20042005學年的日常生活故事。雖然書中每個人物各有特色、但他們全力以赴、竭盡所能、甚至不惜欺瞞,為達目標所做的付出、難以言表的無限辛酸與惶恐,震撼了許多讀者,而家長對孩子繞著大學準備的全部生活內容,感同身受的折磨與煎熬之描述,也牽動了千千萬萬為人父母的衷腸與共鳴。

書裡的超級明星們,為因應日漸多元化的錄取標準,有的早至8歲就開始各種體育活動,有的下了學,上鋼琴課到上芭蕾課,然後到閱讀課、寫作課、法語課。有的一下了課又趕去各種補習課程,夜裡回家後還要挑燈夜戰。有的一進高中就立志選盡學校所有的進階課程;有的因為擠不出時間達成老師要求,與當地重要人物面談之指定作業,而絞盡腦汁閉門造車後的惶恐。有的因為忙於課業少有人際交往、惟恐被同學票選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壓力,有的面對好面子、攀比的父母,惶惶不可終日怕不能取悅他們。有的被心目中的學校拒絕而痛不欲生,有的同時拿到兩所好學校的入學許可,難以取捨在郵局徘徊多時,好不容易決定了又後悔,追著郵務人員要回已寄出的接受函。而主人翁們無一例行的都表達,對能享有一般人正常生活的最大渴望。像連續劇的情節卻聚焦了主角們的孤獨、無奈、壓力、惶恐、無以名之的痛處、心力交瘁的折磨,也許終生難以平復。

有人認為作者自身的學業背景為這群人代言誠恰如其份,當然也有批評情節誇張渲染。但她對舒緩這種情況所做的多項建議,讀者多心有戚戚焉。她提出不要太重視坊間的大學評鑑,根據學校提供資料所做之分級,實不能代表真正的大學經驗,有的學校為招攬學生甚至走火入魔的偽造統計數據。學生與家長應該忠於自己所愛,不要為面子免強選擇擇人人稱羨的學校。應專注於一、兩樣自己興趣的活動,若為了豐富大學申請書,而認為多多益善,不但犧牲了睡眠及休閒,樣樣掛名、件件平常是絕不會為名校所青睞。切忌迷信,名校的競爭太激烈,被拒絕不表示自己無能,更非命運的宣判,日後的成就與學校出身沒有絕對的關係,根據2005500大公司主管的調查顯示,畢業於哈佛者與威斯康辛州大出身者數目相當。她也建議大學廢棄SAT成績、取消提前錄取措施等明顯有利於富裕家庭子弟的種種政策。

書中主角多是來自中上家庭,那麼貧窮子弟就沒有升大學的壓力?其實他們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更甚,因為他們必須獲得補助或獎學金,否則無力負擔高等教育,而現今日益緊縮的財務補助,使他們陷入「有」或「零」的絕對選擇,無疑是更嚴苛的命運挑戰。這類熱烈的探討,也許不是亞利珊德拉•羅賓斯著書的重點,但哈佛及普林斯頓大學相繼宣佈撤除提前錄取政策,萬流歸其宗,似乎反應了大學入學規則及招生政策的改變已然刻不容緩了。(周立平摘要;08.06.2006/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