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07

澳洲在國際教育市場漸失利

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跨國辦學、招收國際學生不但能提高學校的聲譽,其龐大的收益更是炙手可熱的推手,大學們無不戮力拓展其國際化的領域。過去10年,澳洲高教的表現可圈可點,不但開壃拓土奔赴海外辦學,國際學生遠笈澳洲就讀的比例也不斷攀升,但最近種種跡象顯示,其吸引力似大不如前,尤其海外運作更見萎縮,莫非繁盛榮景已到盡頭?

澳洲40所大學有20萬外國學生,其中6萬就讀境外。海外的1500課程絕大多數係與東南亞各大學合辦,是其國際高教發展最速者、每年40億入帳更是相關收益的最大宗。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東南亞開設的課程一直備受質疑,尤其是缺乏財務擙援及教育品質虛浮更是批評的焦點。

澳洲著名的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SW)今年6月宣佈關閉僅僅營運了4個月的新加坡分校,無疑是骨牌崩塌的致命一擊,為過往的疑慮、失誤做了忠實的總結。澳洲大報The Austrlian 就此做了一系列的報導,政府教育部門對海外學生人數下降也表示擔憂並已著手進行調查。

UNSW在新加坡事件之前的過去五年,已陸續關閉其海外教育體系、原有之20個今僅餘2 UNSW 的重挫並不是單一事件,Southern Queensland 大學已宣佈,其37個海外課程其中1/3將於近期淘汰。Curtin 科技大學也削減了3個亞洲開設的課程。Central Queensland  大學基於種種理由也關閉了在中國、斐濟及新加坡等數個教育體系。而維持運作者,規模也大如前。

這連串的打擊歸咎的原因很多。有人稱是全球安全問題、幣值匯率造成的,而學費的一再提高、東南亞政府大力投資其教育系統增加吸引力,削弱了澳洲的競爭力。但海外運作的咨詢專家Roger Peacock卻語重心長的表示,一窩蜂趕著到海外辦學的澳洲大學,數量可觀,但鮮少有計畫完整周全者,而現在的國際環境比澳洲開啟海外興學的80年代,複雜的多,挑戰更大;抱著水來土淹、且辦且學的虛應方式是行不通的。Macquarie大學前校長Tony Adams也愛之深、責之切的聲援:在當今國際競爭激烈的情況,要吸引國際學生,一定要有辦學的使命感,實實在在的履行諾言。

監督海外高教品質機構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2年即發表報告,警告到海外設課的十幾所大學,課程安排學術分量不夠,可見當時敗像已露。

Tony Adams並不悲觀,他表示僅管這一波的挫折,很可能意味著澳洲在競爭國際學生上比不上歐美國家,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未必是壞事。經過盤整,汰舊替新,吸取了失敗的經驗,新一輪資源集中、重質不重量、強有力的運作將產生,重新面向世界,通過考驗。 Southern Queensland大學國際學生副主任Time Fowler也持同樣立場,認為這是邁向強有力國際教育必須經歷的磨練,政府會加強高教品管,是生機再現難得的契機。(高等教育紀事報,07/20/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