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08

美國大學努力改進大班教學

這是科羅拉多大學上課日的一幕。Cristol化學大樓,戲院般的大演講廳裡,擠滿了上千剛上課或才下課、提著電腦,匆匆進出的學生。這樣超級大的班級在科大並不罕見。校方表示, 33門課學生數逾400。其中有3科,學生數更超過1200。雖然這些「大課」會被分為幾個部分,但每班學生仍過百。有堂化學課,學生實在太多,為能容納所有學生同時參加期末考,校方不得不騰出籃球場。

這是美國大學校園普遍的情況。現今全美有1800萬大學生,估計未來8年,將再增200萬。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上到課,巨無霸的大班教學是不可避免的。「全美學術轉型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NCAT)估計,大學有25門大班課,包括經濟、英語、心理學及科學等科。35%四年制大學生經常上的都是這樣的課。

當然,大班上課並非全無是處。它能讓最好的老師給最大多數的學生講課,課堂效率及號召力會因此而提高。但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家Carl Wieman表示,大班教學要獲得這樣的成就,簡直是微乎其微。尤其是傳授解決問題、科學研究方法而非單純的事實講述時,問題更嚴重。研究發現,學生的思維方式,在課業結束後比當初不上課還退步。

Wieman已成為要求課程進行改革的主要推動者。他以諾貝爾獎得主之尊,不為牟利而以社會及教育的發展為使命,其心可佩。其努力也號召了不少同志。馬里蘭州大、麻省理工、維吉尼亞理工、南卡Clemson及阿拉巴馬州大都致力於大型基礎課程的設計及重組。

他任教的科羅拉多大學素有勇於改革、創新教學之傳統。該校Robert Parson教授,在「普通化學1131」課堂上先講了幾分鐘的課,然後給250個學生進行、由教學團隊精心設計的網上多重選擇問卷。學生選的不對,頭頂的計器立即亮燈,同時顯示各題選擇組別的學生總數。出示正確答案前,Parson將學生分組,討論後再次表決。若學生表現差,他會重新檢視教材。

維吉尼亞理工的做法很另類。學校大部分的基礎數學,很少齊集學生上課,而是在由一百貨公司改建、配備500台電腦的「數學廣場」(math emporium)中進行,24小時開放,學生可隨時來做作業,若有問題,就將一旁的紅塑膠杯倒置,巡場的研究生、教授就會過來協助。因為大多倚重電腦,學費大幅下降,每名學生該門課的付費不及原數之半。

由上可見,各校採取的方式或異,但使大班教學體現師生間相互交流的精神及追求是一致的。

Parson及維吉尼亞理工的相關人士都表示,對這樣的教學方式信心漸增。但有些學生卻不捧場,Ian Millington就因在維吉尼亞理工的代數課未過關,只好利用暑假到社區學院重修。他及母親都批評,學校不能因人多就採取這種近似自我學習的方式,並認為這樣會造成大批數學失敗的學生,為多付費重修也頗有怨言。教授Mike Williams承認學生的反應不一。只想在教室裡聽課,懶於多花時間學習的學生不少,但他辯稱受歡迎的並非最好,而且學生理應為自我的學習多貢獻心力。

改革的確不易。首先,教職員及各系所都不免循私,薴可維持現狀以確保其教學之絕對權威。再說,缺乏全國性、甚至也無地方性的核心團體推動,僅憑少數人的熱誠與努力,難竟其功。另外,改革措施都要資金。若資金充裕,那麼大班上課也不會出現在教學舞臺上。

但聯邦和各州議員們都希望教育有更多的進展及更好的成果。因此,若教職員不自行進行改革,政府可能會動手,大班教學,可能就是中心目標。(美聯社,11/26/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