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2008

美國科學研究的隱憂

當今美國的科研發展,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言:「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說它正處於黃金時期,是因為先進的工具與技術,使科學的研發正以未見之速超越前人。但現在卻是培養科學家的黑暗時期:學術訓練期越變越長、學術崗位越來越少、科研基金競爭越來越烈……許多青年精英認為學術界前途黯淡,失去了研究的鬥志,紛紛轉戰商界等非研究之領域。

科技界及政府一再力主需要更多科學家之際,優秀學子為何卻止步?高等教育紀實報專文分析了前因後果。

首先,就業難,棲身「博士後」者眾。據美國物理學會的統計,該領域,目前有70%的博士,因找不到固定教職或科研職位,只好繼續博士後研究;2000年僅為43%。美國生理學會(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i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FASEB)的報告也顯示,1985200320年間,生物醫學教職持平,但獲博士者卻成倍增長。有些專家指出,正是美國科研培育體制造成的困境;博士過多,僅2005年就有27974新科博士,科研領域實難吸納。科學精英們組成的「藍帶研究小組」,早就建言應避免過窄的專業化,縮減過狹的領域,廣博學生的知能,使他們能勝任學術領域內外的各種工作。

Stephen Hsu是美科學體制培育的成功科學家。俄勒岡大學物理教授、量子力學研究的先導;還創建了兩個非常成功的軟體公司。但他指導的4位美國博士生,無一能在理論物理學界獲聘,都入了金融或軟體行業。他很擔心,長此人們會漸漸遺忘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選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職前培訓室主任、 Melinda Maris 也心有戚戚。她說現在進入科研的學生,看到的都是教授拿不到基金,博士後無法獲終身教職的尷尬情境;而與1987年相比,科研博士學位平均需多花一年半。這群青年精英當然會權衡是否選擇科研之路?投資值得嗎?

經費短絀更是致命傷。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研究預算,雖從1998年之136億增至2003年的273億,但年輕學者未蒙其惠。許多大學藉此成立實驗室,招募大批研究人員。但其後,經費追加落後通膨,多數實驗室運轉困難,只好削減終身教職,有成就的科學家都得到處化緣,戒慎恐懼的維持著實驗室,有的甚至提早退休,年輕人員形勢當然更嚴峻。

統計顯示,獲得NIH研究基金之學者,年齡不斷上升。1970年,首次獲得資助者均齡為35.2歲,到2005年,已升至42.9歲。這就表示,一位科研者可能要到43歲才可能申請到研究基金,獨立研究。若擴至所有獲資助的研究者,平均年齡更高:1970年為40.9歲,到2005年已提至51.7歲。

NIH為此專為年輕研究者成立了小額基金,但額度遠不夠成立實驗室,才華不得施展,還深陷惡性循環。因年紀輕,得不到研究基金,無法開展研究,沒有科研成果就與終身教職絕緣,沒終身教職又很難獲得基金。

美國「自然」(Nature)雜誌,最近引用了FASEB資料,以「契約奴隸狀態」(Indentured Servitude)形容無法找到合適工作科研博士者的悽慘。並指出其根源:過多的研究生院培養出了過多的學生。

其實科研博士供過於求早有爭議。1998年,現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時任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主席的Shirley M. Tilghman 曾領導研究小組,專門對生命科學領域之年輕科研者進行調查。即發現,研究生博士後多,短期雖有利於促進生科整體發展,但合適職位太少,不可長期維持榮景,並建議博士授予數量應加以控制。但此觀點立刻引發了科學界的譴責。

十年後,美國各大學卻不得不重新思考,有些大學已著手改革,布朗大學今年錄取的生物醫學博士生就比去年少了20%,賓大的博士班招生數也比去年減了12%NIH縮減了研究生的培養經費,將更多經費用于科學研究。  

Pew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重塑博士」(Re-envisioning the Ph.D.) 研究項目,與450名在學博士及大學博士聘任主管進行訪談,建議學校應加強與研究生之溝通、培養其教學技能、給予更廣泛的就業訓練以適應不同領域的工作、鼓勵少數族裔參與等;卡內基教育促進會將以5年在美國84所院實驗以上的建議,參與之院系可互相交流,以助自省及未來規劃。監督各項工作的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科研副校長George Walker 將於年底成書,陳述觀察結果。他表示目前所見,有些確有進展,尤其卡內基教育促進會之做為使人樂觀,但也有些看似堂堂,一探究就虛而不實了。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IHHoward Hughes醫學會也開啟了協助年輕科研人員渡過難關的專案。

管大量博士生找不到合適的科研或教學工作,但美國政府、學界領袖仍堅持,需要更多的科學家,要加大科學家的培養和支持力度。國家科學院在2005年發表的報告「迎擊風暴:為了美國更輝煌的經濟未來」(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明確的提出,應大力鼓勵學生攻讀理工科,並建議為理工科學生設立額外的工作崗位。 這份有影響力的報告特別建議增加對物理學科的資助。

國會採納了這些建議,並且在今年8月通過法案,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能源部自然科學辦公室和其他物理學有關的資助預算增加了一倍。

也有人表示,相關的討論已存在幾十年,現在所為只是亡羊補牢。(高等教育紀事報,9/21/2007,洛杉磯經文處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