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顯示:學生作弊傷害自己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美國有句勸人勿作弊的古諺,「作弊者,只會傷害自己」,說的可是一點也沒錯,因為根據今年3月美國國家科學院論文集所報導的4項實驗結果,哈佛商學院及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作弊者獲得一時的高分利益,也往往對未來的表現產生不實的期待,因為他們多會美化真相,過度膨脹自己的學習能力,認為是憑自己的努力才獲得高分,因而傷害、甚至斷送未來的學業。
長期追蹤學生品德及學術誠信、位於洛杉磯的「約塞夫生青年道德中心」(Josephson Institute Center for Youth Ethics)最近在2010年所作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在高中時期多會作弊,而且隨著學生年齡越長,欺騙的可能性越高。
這項針對全美4萬名公私立高中學生所作的調查顯示:59.4的學生承認曾在考試時作弊(其中包括55%的榮譽班學生),而且1/3的學生在前一年作弊至少2次以上;80%以上學生抄別人的作業、1/3從網路抄襲文章、61%的學生自認曾為一些重要事項,對老師說過1次以上的謊,相對的,只有20%的學生曾在體育項目作假。也因為如此,一位防止測驗作弊的顧問公司總裁語重心長的說,從以上數據看來,最可悲的莫過於發現原來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就是如何作弊。
然而,當多數的學術研究興趣都關注在如何制止學生不再作弊,哈佛及杜克的研究顯示,就如同其他研究建議的,學生或為作弊找理由,試圖正當化,或者把自己抽離作弊想法的一連串必經的心理過程,很可能對他們的專業和學術習慣造成長期損害;因為作弊對人的影響是,從事不誠實的行為越多,越容易產生認知扭曲,因而使我們幾乎忘記了從事了多少這種行為。而且哈佛及杜克的實驗中證實,大多數的人只要有機會作弊時,都會選擇作弊。
舉例來說,如果一名學生只看到分數,但沒有把拿高分是因為作弊聯想在一起,結果就是,這名學生拿到高分後,會認為自己因為聰明才拿到高分,而老師也會認為這名學生聰明,這會更讓這名學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所以在班上表現名列前茅,但事實是,這名學生陷入了學習越來越落後的惡性循環中,因為成績沒有正確顯示出這名學生的學習程度,反正錯失了老師可以協助的機會。這種自欺欺人,最後導致學生誠信的死亡,開始習慣性的脫離及推卸責任,高中在學校作弊,長大後就是在職場的欺騙。
因此,只要學生學會只注重成績的高低,而沒有正確認識到,成績代表的是他們學到多少知識,他們就會一直作弊下去,因此研究建議,改變學校氛圍以及教學方法,可以幫助打破這種循環的欺騙和自我欺騙。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只要學生感受到成績壓力、對自己的能力不確定、不了解學習材料的內容,或者以上三者的綜合,都有很高的可能性作弊。不僅如此,只要學生感覺到老師不公平,或者沒有引導他們好好學習,都會讓學生作弊認為是正當的。
整體研究報告建議,加強學生對學術誠信重要性及學習真諦的認知,不要只是看重成績,可以有效減少學生作弊。教師和校方應盡量減少學生作弊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幫助他們建立全班性及全校性的學術誠信守則,並在每一個機會,強調紀律守則的重要性。
研究主持人錢斯(Zoë Chance)表示:「如果只是用處罰來制止作弊,往往累犯就是處罰無效的最好證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假設學生作弊是因為上大學的壓力太大,還有他們害怕自己不夠聰明,那麼,幫助作弊者找到另外一個替代方式來獲取他們所期望的,所以他們不再需要作弊,或者不會甘脆放棄,才是一個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