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2011

美國教育掀起減壓風 檢討家庭作業時間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616,基督教箴言報等

 

2010年美國出現一部名為「無處可奔」(Race to Nowhere) 的教育紀錄片,正好與歐巴馬政府推動的教育旗艦計畫「奔向頂峰」(Race to the Top)形成對比,講述社會普遍有著「好文憑=好工作」的觀念,導致老師和學生承受龐大的壓力,回家有作不完的家庭作業,學生變成考試機器、腦力耗盡、考試作弊問題嚴重、罹患憂鬱症比例升高。當教育不再引導學生如何思辨、解決問題、創造新知,而學生也不再渴求知識;最可怕的是,孩子已為課業犧牲掉青春歲月,進入大學或職場後卻仍不能勝任課業或工作上的需求,因而士氣低落,整個社會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無處可奔」紀錄片製作人,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表示:「沒有證據證明,越多的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表現。」此二部紀錄片播出後,美國教育界掀起一股「減壓風」,紛紛決定或考慮減輕學生家庭作業時間。

 

紐澤西州的蓋樂威(Galloway)學區正重新評估學生家庭作業計畫,基本上學生回家作業時間,以一個年級在10分鐘內完成為標準,二年級的家庭作業量就是20分鐘,六年級就是60分鐘,以此類推,而且週末及假日及寒暑假都不再帶功課回家。北加州聖荷西臨近的一個學區,也正打算把家庭作業時間減半,小學生週末也不再有作業。

 

南加州芳塔納的一所小學把家庭作業,改成依學生個人量身訂作,而且可以在學校或家�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完成的目標作業(goal work)。甚至連私立學校,也早在風氣之先,針對每個年齡的學生設定每晚作作業的標準時間。因為家庭作業只是重溫白天所學,基本上不應該佔據太多時間,影響家庭生活,這是許多美國家長的共同心聲,他們希望把孩子童年要回來,回歸家庭生活。

 

杜克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教授古柏(Harris Cooper)表示,研究很早就顯示,少量的家庭作業有助複習基本技能及養成幼小兒童的學習習慣,但效果會逐漸遞減。一個年級10分鐘的原則,是一般認為有效果的時間長度。古柏教授並強調,從幼小小孩來看,在家作功課時間長短與測驗成績只有很少的關聯。布魯克林學校校長泰勒(Donna Taylor)認為,11歲以下小孩作家庭作業的好處,在於讓家長覺得與學校有聯結,但大家往往把家庭作業多寡與學習熱情劃上等號,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美國學生該作多少作業的問題,從1950年代美國為與前蘇聯競爭,要求學生加重課業起,就形成正反兩派的爭論,此波的「減壓風」當然也招致一些教師和家長的嚴辭批評,他們認為學生未來想要成功,就必須更努力學習知識,許多學生沒有電腦協助拼字檢查,甚至不能正確拼寫文字,這樣的小孩,將來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生存?連美國教師工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也認為學區以政策指導老師出多少作業,根本是不重教師專業,剝奪教師權力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