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07

美最高法院裁決校方有權規範學生言論

針對阿拉斯加州一名高中生是否有權公開展示「為耶穌吸大麻」標語一案,美國聯邦法院裁定校方可以規範學生言論,凡在校內有任何被「合理視為」鼓動非法藥物使用的言論或展示,校長可處罰學生。

本案始於20021月間,朱諾高中三年級學生福德瑞利克在奧運聖火經過當地時,在校外當眾向媒體展示一幅寫有「為耶穌吸大麻」(bong Hits 4 Jesus)的標語旗幟。校長摩斯除了沒收旗幟,事後並勒令該生停課十天,但學生卻告上法院,指控受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受到侵犯,並要求賠償。

該案原告曾在舊金山聯邦上訴法院勝訴。但聯邦最高法院最後以54表決,駁回該生的控訴。首席大法官羅伯茲表示,雖然標語語意模糊,但是校長作法無誤,學生此舉違反學校政策。他說,非法毒品危害甚深,「憲法修正案第一條並沒有要求校方忍受學生助長這些危險的言論。」(美聯社,06/26/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8/27/2007

高中生發揮網路功效救助非洲難民

 

麻塞諸賽州的高中生Nick AndersonAna Slavin兩人正設法籌款援助非洲蘇丹達爾富地區的難民脫離苦海,除了號召自己學校的同學積極參與外,他們還充分利用網路社交網站的便利,結合全美各地許多從未謀面的高中生共共襄盛舉。短短的六個月內,就從2千個高中的學生中,募集到30萬多美元的捐款,是一個發揮網際網路功效達成救援目標的成功範例。

Anderson 去年夏天到過南非旅行,也研究過非洲大陸的緊張局勢,Slavin則在魏斯理學院的第三世界暴行研究部門工作,兩人共同籌劃援助夾在蘇丹政府軍和叛軍之間飽受戰亂蹂躪之苦的達爾富地區難民計畫。據聯合國估計,連續4年的戰亂,已奪去20萬人的性命,讓2百萬人流離失所,國際救助達爾富的聯盟已成立,由180個救援組織組成。Anderson Slavin認為高中生也不應落後,於是成立Dollars for Darfur的組織,積極響應這項援助行動。他們別出心裁的在高中生最喜歡進入的社交網站FacebookMySpace 陳列顯目的圖片及字眼,吸引幾乎每天都要上網逛逛的新生代網路族,在Facebook吸收了6千多個會員,在MySpace也吸收了1千多個會員,成果可觀。長久以來這些讓老師家長們擔心會帶壞小孩的社交網站,如今改變角色,擔負起使命,鼓舞美國年輕人對全球各地發生的大事關心,這也是其中讓人欣慰的一點。

Facebook MySpace等社交網站,不只對Dollars for Darfur有幫助,其他如各類災難救助、疾病研究及人道援助,甚至總統候選人競選等都有程度不等的貢獻。Facebook 有超過6百萬個群組,沒有哪些群組是專做募款活動的,但某些特別的事件有時會引起群組之間互相帶動的效應,能很快的聚集旺盛的人氣。MySpace也鼓勵這些有意義的事件在網站流傳,還特別頒發每月1萬美元的獎金獎勵對解除貧窮、保護環境及國際開發有貢獻的群組。

馬里蘭大學公民學習發展中心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每天上網的年輕人比較少上網的年輕人對從事公益事業懷抱更大的熱誠,該中心的負責人Mark Lopez表示「網路毫無疑問讓年輕人更容易發揮他們的理想和抱負,是將廣大群眾結合起來最新且最有效的途徑。」(今日美國報,06/13/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8/24/2007

Google與美國大學簽訂藏書數位化協定

知名的網站公司Google,繼與美國數所知名圖書館合作之後(包括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史坦佛大學、密西根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紐約公共圖書館),日前又與美國機構合作委員會(CIC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所屬十二所大學學府,簽訂合作協定。

計劃要將各校的圖書館館藏,全部以數位化的方式加以典藏,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教授、研究人員以及學生,能夠快速的找到需要的資訊。

美國機構合作委員會原本就是為協助中西部研究機構之間,建立合作研究計劃相關事宜。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掌握更多專業知識也是該組織的努力方向之一。該組織也就是十大盟校(Big Ten Athletic Conference)的組合,不過所謂十大,卻有十一所學校,包括:伊利諾大學、密西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西北大學、普渡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印地安納大學、愛荷華大學、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密西根州州立大學,與賓州州立大學。另外再加上芝加哥大學,共有十二校組成CIC

這項與Google的協定,將會把各校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在不違反著作權法的範疇之內,進行掃描建檔。以期能夠快速達到資源分享的目標。(投資者財經日報,06/07/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8/21/2007

研究證明:授課後立即考試可以幫助學習成效

 

位於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近日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在教學課程兩堂課程中間,就剛才教學內容進行小考,長期來說,整體的學習成效會有明顯的進步。其實早在1930年代就曾有學者提出這樣的研究成果,建議老師們在課堂之後立即測驗,以增加學習成效。不過當時沒有引起注意。

這次的研究指出,小考的目的不是在提升學習動機,或是刺激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而是小考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可以有效的讓學生記住課程內容。

這次研究計畫同時還針對測驗方式做了深入探討。學生在課堂之後,用三種不同方式測驗,一種是只重新閱讀課程,一種是複選題,最後是簡答題。經過一個月之後,給予學生同樣的測驗,發現經過「重新閱讀」跟「複選題」的學生,他們有36%應答正確,但是經過「簡答題」測驗的學生,在經過一個月之後,仍有47%答對。

本研究計畫是由美國教育部所附屬的IE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支持,贊助經費為三百萬美元,為期五年。(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6/8/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8/10/2007

美國學生心理問題多,學校應對難

正當全美還未從維吉尼亞理工校園槍擊事件的震驚與傷痛中復甦過來,洛杉磯區著名的哈佛西湖(Harvard-Westlake)高中又驚聞一起暴力案件。它也許不能與416,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的悲劇相比,但足以顯示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之頻繁,已到駭人聽聞地步。

事故的主角都是哈佛西湖高中的學生。514,在考完了進階考試(Advanced Placement Exams),一個女學生受一位男同學之邀上了他的車,到附近的飲料店,兩人邊喝邊聊,愜意平常。回車後,男孩反身從後座取了一包裹夾在兩腿間。他偏離返校之路,駛向安靜的住宅區,他的緊張侷促使她警覺。這時他談起了想自殺,女孩敦促他回學校,尋求輔導老師的幫助。男孩拒絕,並表示不願意孤身上絕路,說著說著就由腿中的包裡掏出一把拔釘錘,使勁的敲打她的臉、頭,女孩拳打腳踢全力防衛,男孩下車,拽著她的頭把她拖出車外,繼續的打,錘把斷了,更用雙手死命的掐住她的脖子,女孩狠狠的咬他的手,他鬆了手,咆哮著「我做到了」,加速而去。女孩的鼻樑被打斷、臉及頭皮開肉綻、血肉模糊成塊,拖著打碎的腿爬行、失血昏厥,被趕到的警察救起送醫。男生被控以殺人未遂,現正接受心理治療。

學生家長、社區、輿論都一片譁然。質疑學校是否對行為異常學生掉以輕心,有沒有適當的防範機制阻止悲劇發生?

校長Thomas Hudnut受訪時表示,學校有足夠的安全防範機制和緊急應對措施以確保學生的安全。對有問題的學生,提供各種諮詢服務及同學間的扶持,這次的不幸事件,校方已即時電郵通知所有家長,並陳述處理之道。學生們一致聲援校長,都說學校的教職員都盡量鼓勵犯事者參加課外活動,同學們也努力與他交往,午餐時常與他同桌,還一度選他當健身俱樂部的會長。但同學們也都很遺憾,他總是很鬱悶,特立獨行,討厭別人打擾。

看來,學校的處理及善後並無不力之處。那校園安全的癥結在那呢?維吉尼亞理工的槍擊事件,許多人都將目光集中于或歸咎於美國的槍枝氾濫。但哈佛西湖高中之事,顯示心理問題之危害性最大,對心理嚴重異常者而言,即使沒有槍,也一樣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如何發現異常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當急要務之最。

其次,在保護和照顧學生上,學校到底需要承擔多大責任?學校從安全出發,有必要把學生顯示的「警示苗頭」通告當局或家長。但另方面,據美國的精神健康法案,學生的合法隱私及有關精神健康之診療應得到保護,這方面的具体狀況不得透露。學校發現心理異常學生,責無旁貸,當然要及時採取措施,但受制於有關法律,真有如走鋼絲般,不得不在預防和保護隐私間精心求取平衡,正如美國教育委員會法律和規章部門表示,如何對潛在精神異常學生採取預防性措施是一個非常難以决定的灰色領域。據路透社援引教育行政人員的話,最近幾年,美國校園内關于精神障碍學生的訴訟案越來越多,可謂其來有因。

面對學校的兩難,有些專家認為,其實心理問題之出現有跡象可循。校方若發現異常者,應盡快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並保證其安全及隱密,務使接受幫助的學生不被另眼相待。校園暴力事件緣源極其複雜,學校常苦於非戰之罪,要杜绝校園暴力,真可說漫漫長路。(洛杉磯時報,5/19/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8/01/2007

美國學貸醜聞中談其它國家學貸體制

高等教育昂貴不只是美國現象,它已是普世的難題。美國教育經濟學家H.R. Bowen表示,高教學費上漲是必然的,據他提出的成本收入決定論,大學非成本制約型機構,教育成本傾向不斷增長,學費也必隨之升高。所以各國學生抗爭高學費之活動不絕,政府也因應,不斷推出各種減其負擔之學貸方案。

歐洲高教多被視為公益事業,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扶持,本多為免費。但近年經費吃緊,收費制度紛紛出臺。1990年代末,英國改革高教,成為歐洲收費體制先驅之一,現學費年平均約$6,000,低收入者可全免。學生幾都可獲國家提供之學費及生活費貸款,其中75%不查個人收入及父母經濟狀況,每年上限約5000英鎊,利率約為3.1%。畢業後,若年收入超過定額,經納稅系統將超額部分依比例償還(現為年1.5萬鎊,逾此數者9%用於償債),最長年限25年。屆時仍未還清,餘額由政府沖銷。

荷蘭之助學貸款,分考核收入及不計收入兩者。若學生能順利畢業,將自動轉為無償之補津。另外,也有不用考核收入、但必須償還之貸款。貸款年利率高於普通市場利率一個百分點。還款與日後收入掛鉤,剛就業之頭兩年可暫緩。若15年內仍不能還清,將有額外費用。

瑞典 、挪威和丹麥等國雖不收學費,但助學貸款仍有用武之地。瑞典學生每年得到一筆錢,包括津貼及借款,津貼佔總額34.5%。每學期最高貸款為3800歐元,利率據國家平均3年內籌資的數額而定。利息從付款日起計,有最低支付規定,還款期限為25年。挪威之助學貸款與學習成績掛鉤,視學生學習成績及校園表現,政府可轉部分貸款為贈款。丹麥也是津貼和貸款結合,利率大學期間為4%,畢業後則高於其央行利率一個百分點。15年內必須還清。

有些歐洲國家高教雖非免費,但僅收象徵性低額學費。如葡萄牙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僅相當於該國最低月工資,為300多歐元,最貴時也不超過1000歐元。而且國家還會考慮學生家庭情況,予以適當減免。奧地利、比利時、愛爾蘭等國也屬此列。

加拿大目前實行政府直接撥款制度,即由政府直接資助貸款,再雇傭服務機構向學生發放。取代了以往由銀行及金融機構管理和發放的機制,頗受學生好評。

澳大利亞實行的是無息的助學貸款、且最終償還額取決於學生畢業後收入,直接通過稅務系統償還,期限為10年。若提前結清,還可免除總額的10%。紐西蘭之助學貸款不考核收入,款額除學費外也包括生活費。大學期間貸款免息。現年收入達8000歐元時須開始還款,若是白領職員,由其雇主直接付款稅務局。除了助學貸款外,其36%學生享有無償助學金。

由上可見,這些國家的學貸多係官方主導。而美國目前實行的綜合助學機制是60年代的框架,其中由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及銀行自行提供的助學貸款,隨著聯邦借貸之限停滯及學費狂飆,求其融資的學子急速成長。而他們多是營利導向的,種種牟利歪道越衍越熾,無數學校主管、行政官員牽扯其中,終暴發了近來沸騰的醜聞。國會、教育部、檢察機構及社會大眾都紛紛批判,改革已迫在眉睫。

有些議員認為,美國的學貸機制過於複雜又陳舊是肇事之因。呼籲政府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進行改革。眾議院已通過法案,減少助學貸款利息、增加無償助學金、鼓勵學生向政府直接貸款、借貸程序透明化、禁止各種利益輸送及加強監管私營學貸機構等都是重點。參議院也正準備對類似立法案進行投票。由政府主導的意圖明顯,此外,還款與學生畢業後收入掛鉤之訴求也益受重視,這兩大方向,看來是高教學貸舉世不二的趨勢。(路透社,5/10/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