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6

多數州不符「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改法案要求

根據聯邦「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改法案的進度,今年七月、即現學年度結束期、特別重要。因為按該法之規定,它是各州所有執教核心科目的老師都必須「高度合格」之限期,同時,州考評學生成績之測試也需於此時相當標準化。錯失者,不但後續聯補助受到影響,更可能面臨懲處。如今大限將盡,這兩項目標的執行狀況到底如何?

多數州都沒辦法趕上法案設定的截止時間。教育部認定,在教師高度合格要求一項全盤皆默,竟沒有一州達到標準。而考核學生成績系統方面也只有十個州獲得教育部的完全認可。六月底,教育部助理部長 Henry L. Johnson致函包括紐約、新澤西等的34州,指明它們的測試系統有嚴重缺失,並責成必須提出補救措施。

教育部長斯佩林斯(Margaret Spellings) 20051月上任後,曾應允許多州探討執行該法案的方法,並致力讓數以千計的學校免于在新法中失敗。當時她通情達理的體恤的態度,安撫了州怨,他們感謝部長了解其難、願意攜手克服、同心往目標邁進。但主張嚴格執法者、急於改革美國教育系統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工商企業界,嚴厲批評她開倒車、認為她是千方百計的找理由避免執法。

但面對這一結果,她的態度開始變得強硬。過去幾周,斯佩林斯拒絕批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州的考試系統,並稱9個州在提供合格教師方面,離聯邦要求有相當距離,可能會因此受到處罰。她更指責加州,在處理麻煩學校方面,未能按聯邦要求給予更多選擇,因而將面臨425萬元的懲罰。

她的談話明示,數州可能會失去部份的聯邦資助。再者,潛在的罰款通常比教育部按法律徵收的數額更高,對教改條款早已不滿的數州教育官員,對部長懲治威脅私下更為憤怒。但她面臨著執法的壓力及企業、民權組織等系列團體要求,不能不面對現實。她坦誠的表示,國會議員一再追查,州是否按進度依法行事?同時辯解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做法,已儘可能給予州時間並與之合作,但期限到了就得驗收,推動執法,她過份了嗎?

被部長點名的州都表示已盡其所能,仍受懲治真是有苦說不出。而且各州情況不一,一法走天下殊不合教育精神。內布拉斯加州的主管就表示,其考試是協助教師專注於學生的真正需要,而聯邦要求的州標準考重在不同學校的學生成績比較,沒有真正的學習意義。就因為這樣將失去聯邦的$127,000的補助?緬因州也將少$114,000的聯邦撥款。加州洛杉磯學區於2005-2006學年度中,有250,000學生合於轉出失敗學校的資格,但只有500個學生如願,民權團體控訴,比率之低難以接受。聯邦政府已要求加州於815日前提出詳實合理的文件證明,否則經援貧困學校之700萬將遭扣減。

「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改法案是布希總統在20021月簽署的。法中設定的目標是在2014年,讓美國所有的孩子都精通閱讀和數學。但明列條文、嚴格時效的教育改革是不是真能提升教育素質?立意雖佳卻好事多磨,推出後訴訟不斷、飽受批評,這宏觀格局最終會有什麼真正成效?怎麼証明?相信很多人都關切。(周立平摘要07.25.2006/紐約時報)

7/25/2006

在家教育之掘起及規範

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 是奇特的美國現象。60年代社會普遍洋溢著反傳統的批判精神,許多改革者懷疑美國教育系統結構刻板、呆滯,不但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更限制其身心健全發展,在家教育於焉萌芽。最初在家教育學生僅有五萬之眾,一般人多抱以異樣的眼光,認為他們若非狂熱的宗教份子、就是標新立異的新新人類或是離群索居的失意人士。但這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厭棄美國學校系統,將子女抽離校園,學生益眾,據估計總數超過200萬,已漸為主流社會所關切,再也不是少數異流,更因為不乏成功的事例,甚至成為公立學校取經、借鏡的對象。

在家教育的法律地位於80年代開始奠基。當時公立學校開始禁止在校內祈禱,引起許多保守教派人士的不滿,使在家教育學生人數突然激增。最初多數州都禁止家長把孩子帶離學校、自己施教。但經支持者不懈的努力,首先於1983年成立「美國在家教育法律協助會」(Home School Defense Association – HSLDA),該會組織動員、對立法機構遊說施壓,逐步掃除了在家教育政治上的障礙、打破了法律之籓籬,如今在全美五十州它都是合法的教育方式。

顧名思義,在家教育就是以家為校。上課日程及教學內容可以通權達變,整體來說就是脫離學校系統的刻板與官僚。但這就表示在家教育不受法律的約束?其實不然,各州都有自定的在家教育法。首先,開宗明義都先規定在家教育的成立。以夏威夷州為例,有兩種選擇,其一是成立自己的家庭學校,另外也可以把孩子註冊在學區認可的非傳統,如遠程教學等的教育計劃。如果是第一種,那麼家長就須全權負責孩子的教育;要是第二種則以註冊機構提供的教育為主,父母不是主要的施教者。而喬治亞州,自家學校是唯一的選擇。若家長選擇自設課程,也都有輔導團體傳道解惑、並從旁協助建立學習的教案。其次,各州在家教育法都對以下內容有所規範:

1.受教年齡:喬治亞州之規定6 歲至16歲,夏威夷州則是6 18歲之間。也就是說只能實施到高中同等學歷,要受高等教育唯有申請一般大學之途。

2.上課時限:喬治亞州規定每年至少180天,每天 4.5小時。夏威夷州無明確規定,但若註冊認可的教學專案,則須遵循其時間表。

3.教學內容:教學必須以孩子本身之興趣、能力、程度、需求並達成特定教育目的而循序、累積進行。夏威夷州之詳情可至http://standardstoolkit.k12.hi.us/index.html 網站了解。喬治亞州僅列閱讀、語文、數學、社會學及科學為必習學科。

4.教師資格:喬治亞及夏威夷州對父母施教者並無嚴格學歷規定,高中畢業為基本資格。如果是入讀註冊機構者,其師資至少需有學士學位。

5.入學通知:在家教育之家庭應提早,通常是91日前, 通知所屬的地方學區學監。學期結束後也應於一星期或月內知會應入讀學校之校長。

6.紀錄保持:每月上課出勤紀錄及年度課程進度報告除自行保存外,也需呈報地區學監存查。

7.成績測試:喬治亞州規定,在家教育學生自三年級後,必須參加行政當局每三年舉辦的州標準測試,並由其保存及分析成績結果。夏威夷州要求更多,除州舉辦的358 10年級等的標準測試外,父母或合格的施教者必須提交學生進展的年度書面評鑑報告。

HSLDA的資料顯示,在家教育呈穩定成長,每年增加率平均達10%。而且其成員已有結構性的改變,早期以宗教為由者已見鬆動。聯邦教育部2001年的調查顯示,因宗教理念的降為38%,不滿教學品質低落、校園的暴力行為及其他負面因素而選擇在家受教的已有49%,可見在家教育日呈多元性,而漸散佈於各個角落。(周立平摘要;07.23.2006/家庭網)

對嬰幼兒朗讀唸書有助於讀寫能力

許多人已經了解對三四歲幼童唸書,對於兒童將來認知能力成長以及語言技巧都有很大助益。但是新的研究發現,類似的啟蒙教育可以提早到更早,甚至是嬰兒的階段就可以開始。

研究發現,以英語為母語但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母親,如果經常唸書給家中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聽,追蹤發現這些小孩後來的語言能力、認識字彙數量、以及認知能力都比其他同齡小孩優異。另外也發現,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母親,經常閱讀給家中三歲以下幼童,也有如上的效果。

這份研究結果,將在「兒童發展」雙月期刊七八月號發表,這個研究取樣來自2581個家庭。(沈茹逸摘要;7.26.06/教育週刊)

7/24/2006

美國參眾兩院達成技職教育法案共識

美國參眾兩院達成技職教育法案共識

2005年初布希即揚言欲全數刪除聯邦2006年的職教預算,並將其全數用於改善高中教育。他辯稱各學區可因此制宜並統籌支配包括職教的經費,彈性而整體著眼,比硬性規定使職教體系孤立,更能全面改善包括高職的高中教育。高中生將因此受益,「進可升學、退可就業」,順利進大學或是步入就業坦途。但今年720日國會兩黨同意,修訂聯邦卡羅、柏金斯職業及應用科技教育法案(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並授權延長該法案之效期至2012年。這使必棄之而快的布希政府顏面難堪。

根據1998年該案之立法,聯邦應每年編列社區學院及高中技職教育專款,總額為13億,錢雖不多,仍是學校運作不可缺的一環。法案中規定職教為州政府之職權,除了職業技能培訓外,也必需輔以充分的通識教育。為獲聯邦經費,州及地方學區必須提供學生進步及順利就業的數據資料證明其成效。

估計美國約有15百萬的高中及社區學院學生修習技職課程。其範圍包羅萬項,建築繪圖、園藝、電腦程式及傳統的木工、汽車修護等。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所須技藝日益複雜,培訓更比往重要。而大量的中輟生早已宣判高中教育素質之低落,就算免強畢業了,多是身無一技、毫無準備的閒民,美國工商企業苦於無可用之才,一再要求各界未雨綢繆。正因為這些無可否認的強有力事實、立法委員們都為此案強有力的護航,僅僅十分鐘參眾兩院就取得共識。共和黨懷俄明州參議員Mike Enzi表示,該法案可以將前景黯淡的夕陽工作轉換為有前途的職業生涯,這筆經費真是適得其所。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甘迺迪更對全國唯一科技職教、柏金斯法案的精神與宗旨得以延續無比欣慰。

該修正案也應許多老師的要求正名,將職業教育名稱改為「生涯規劃及科技教育」以符其寬闊的領域及時代精神。該法也明確要求各州與學校設計層次分明的課程系列,明示學生由培訓到實際工作的過程藍圖。

兩院表示後續工作尚多。行政撥款的分歧、職教課程的整頓與合併都有待進一步的商榷,更重要的是如何責成學校達成目標並確實考核其績效。該修正議案預期很快將通過兩院法事委員會,白宮對此表示遺憾並認為職教法案更根本沒有效率。(周立平摘要;07.21.2006/美聯社)

7/21/2006

美國外語教學嚴重不足

學習外語在美國中小學學齡層,已經漸漸形成風氣,這個暑假的夏令營活動,不少孩子都參加了幫助學習外語的課程,除了語言之外,更嘗試著將文化與傳統都在這個暑假一股腦兒塞給孩子。

長久以來,美國國內對於外語的學習明顯不足,中小學的行政人員從不認為學童有學習外語的必要性。但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後,檢討起來發現對於其他國家的認識明顯落後,更發現對於阿拉伯語以及中文的學習更需要急起直追。

2004年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美只有14州規定必須修習外語才能高中畢業。教育界認為,美國的外語教育不只是學習時數不足,更應該要往下紮根,讓美國學童從小就開始浸潤在外語的世界,讓他們也學習除了英語之外的另一種思考方式。從2005年開始,奧瑞岡州、俄亥俄州、密西根州三州,都展開了一個從幼稚園延伸到大學階段的外語學習計畫,這也是全國安全教育計畫的一部分,希望美國人可以從年幼開始學習外語。

        雖然如此,很多教育人士仍然感到不足。美國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卻缺乏完整的外語教學計畫的國家。政府的推波助瀾才有可能真正落實外語學習的紮根。(沈茹逸摘要;07.24.2006/美國新聞週刊)

真正的好學校與房地產價值無關

社區的房地產稅是美國中小學重要的財源,富裕的社區因而有能力充實設備、聘請優良師資,學校的成績多名列前茅,當然成為眾所公認的好學區。致使經濟能力許可、有學子的家庭莫不千方百計的安家於內,雞生蛋、蛋生雞,益發吹捧了區域的房價。家長對高房地稅甘之如飴,社會也認為有錢人家的子弟進入好學校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種普世價值的好學校真就提供了高素質的教育嗎?學生得高分就能說辦學成功嗎?貧困區、學生得分殿後就表示學校失敗嗎?

位於德州非營利機構、國家教育績效責任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最近發表「20州研究」( 20 State Study) 報告,卻對這種以分數為指標評比學校表現的慣常方式提出質疑。文中直截了當的指出,幫助學生最多、進步程度優於同類學校的才是真正好的教育。該報告指出經調查包括加州、紐約、新澤西、馬里蘭、阿肯色、華盛頓、德州、夏威夷、依利諾、科羅拉多、佛羅里達、奧科拉荷馬、田納西、路易斯安那、 麻薩諸塞 、密西根、 密西西比州、新 墨西哥、 羅德島 及維吉尼亞等20州的高、初中及小學後,有200所學校是它所認為傲視同儕的好學校。那麼究竟是什麼特殊作為使他們榮膺上榜呢?

首先,擴大網羅學生參加進階課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Dade 學區的Krop Senior 高中就將進階課程開放給一般的學生,教資優班的老師也要教岌岌可危的學生,這樣不僅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最好的教導,老師也有機會發掘開智晚遲的天才。

給予成績一般的學生豐富的課程教材。洛杉磯區以墨西哥裔為主的Cleveland高中,老師們除了規定的教科書外,更用心準備饒富深度的教材以多元化的方式誘發學生學習;藉著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英文不佳的學生也能借境領會其中語文的精華。

為學生量身而定的教學。紐約州Lockport 的Charles A. Upson小學,「學生只是不同、而非低劣需要矯正」是學校老師的座右銘。也就是說,學校老師為一本教材準備多式教授法,以適合個別學生的差異。

同一導師團隊長期帶同一個學生。依利諾州Pekin區的Edison 初中,每個學生都像特教班的學生一樣,都有一個適合他個人的學習計畫,同時學生經年都由同一導師團隊輔導教學,連貫性的環境更能確保學習的成就。

學校的別出心裁、用心的實驗,確能使無分背景環境的學生都長足進步。像榜上有名的加州Bolsa Grande、 Central Union 、 Cleveland 、Southwest 及El Monte 等十所高中,及紐約州 Charles A. Upson、 George M. Davis、  Smallwood Drive、Traphagen 及Mannsville Manor等小學,很多都是名不經傳、少數族裔多數的學校。

如果學校都能師法、力行這些證明有效的教材教法,學生的教育素質或者不必然與其父母居家之區的房地產價值掛鉤了。

詳情可上網www.nc4ea.org 查詢。(周立平摘要;07.19.2006/今日美國報)

7/19/2006

美國撥款1.14億美金擴大外語教學

 

根據世界日報報導,布希政府已經注意到美國大多數大學與中小學,都不重視外語教學,為了跟上經濟全球化的腳步,美國國會將在下一會計年度撥款1億1400萬元,擴大中小學的外語教學,並且在大學加強對中文、日文、俄文、伊朗語和其他關係國家安全及全球競爭的語文。

目前全美大學生學習一種外語的比例不到8%,願意到國外學習外語的則不到2%。美國教育部長史裴琳今年初曾經指出,目前在中國有兩億名兒童學習英語,但是在美國的中小學只有2萬4千名學童學習中文。她說:「許多其他國家的兒童在十歲前,就開始學一種外語,他們未來與外國發展新的關係,以及商業聯繫上,都會勝過只說一種語言的美國人。」

目前公立大學招收新生時,要求申請人至少學過一種外語兩年,這樣在大學的核心課程中,自動就可以抵免學分。但是私立大學規定則不盡相同,麻省理工學院沒有要求外語學分,哈佛則是要求修習一年外語,但若已經通過語文能力測驗,或是SAT語言測驗超過六百分,都可以免修外語課程。至於耶魯則規定所有大學生必修一學期的外語課程。

這篇引述「考克斯新聞社」的新聞,也提到美國輕忽外語教學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大學校長只會說一種語言,不了解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另外,美國人也被英語的普及寵壞了,甚至是自大的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說英語。(沈茹逸整理;7.18.06/世界日報)

7/18/2006

美國大學接受贈予的考量

美國頂尖富豪Alfred E. Mann宣佈其Alfred Mann Institutes 基金會將捐款20億給十餘所第一流大學、每校1億至2億的經費,資助其生化科技領域之研究工作。消息一出,被點名的學校對雀屏中選都喜不自勝。一來,贈款數額之大使人側目、再者,該基金會於1998年在南加大成立的研究機構,其轉移學術研究為商業產品之技術備受推崇,對有計畫將基礎研究移轉為醫療、病情診斷或其他有用醫事產品的機構,可資倚重者頗多。充裕的資金再加上技術轉移的支援的確是最完美的結合,怎麼到後來情勢逆轉,有的學校躊躇不前?有的改變了態度,有的甚至打了退堂鼓,學術界極富盛名的艾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 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及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都已正式婉拒。

是什麼因素使這些學校把這天外飛來的大禮推之門外?

在進一步了解內容後,學校發現它並不是無償的慷慨捐贈。首先,學校不是贈款的直接受益者,而是附屬於非營利機構,也就是學校並沒有支配款項的主權。再者,研究之項目並非大學一向所承擔的基礎或應用科學之研究,而且為發展研究成果潛在之商業利益,研究產權歸基金會控制、學校及從事研究之教授不能置喙。這些附加的但書使許多學校不安,根據未經證實的校內消息指出,約翰霍普金斯校長William R. Brody正是基於這樣的顧慮, 最終決定放棄。

事實上,六、七年前 Alfred E. Mannu也成曾有意捐款麻省理工學院,並就執行細節及雙方意見進行初步協商,但自此即無下文,有不願透露之消息表示,可能基於約翰霍普金斯同樣的理由,麻省理工也選擇中止。而在南加大成立研究中心後,基金會即宣佈將捐贈等額巨款給加大洛杉磯校區,但兩方雖經多年的談判,卻始終沒有結論。Alfred E. Mann表示問題卡在研究成果之智慧財產權,但參與會談的校方人員坦言不止如此,基金會將撤離如學校不能籌集等額的資金,才是更大的問題。

在贈予名單中的其他學校表示了解約翰霍普金斯等的立場,也意識其敏感性。北卡州大及Chapel Hill校區已於2月間收到基金會欲與其合作的建議書,掌管研究所的副校長John G. Gilligan 表示雙方對許多問題都存在歧見,基金會對研究項目智慧財產權的全面控制要求太過嚴苛,僅管尚未破局,他直言若照其規章行事,對學校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何必參與?他雖然同意,出資的一方有優先權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但雙方權限應有適當比例而聽命之勢。據信北卡州大是第一個收到基金會完整建議書的機構,它的如何回應可能為其它大學設下範例,因而備受矚目。

其實大學與企業界合作,將學術研究成果交其化為商品在學術界已是司空慣見;但Alfred Mann Institutes 的要求,更超越90年代兩件聲名狼藉的學術界與基金會合作事例。1993年Scripps Research機構與Sandoz 生化藥廠及1998年加大柏克萊分校與當時Novartis公司的合作,遭致公共利益團體的調查,抨擊最高研究機構不顧學術而屈承於出資之廠家,為商業服務,有損學術殿堂,更辱尊嚴。

基金會最近聘請的主席,執教加大聖地牙哥分校化學系30餘年的教授Dahms為之辯解:大學把初期的研發成果授予小公司技術轉移的傳統方式根本無效,因為寡金少才多數的商品化努力都奄奄待斃。而Alfred Mann Institutes 獨立校外、資金充沛,可以加快研發的周期,因此更接近市場。而且運作四年的南加大最近表示,有兩項研究發明專案已接近商品化程序,足證其成效。他說Mann先生目的很簡單,不過是努力蘊育基金會與大學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其實Alfred Mann本身成功之經歷可為其訴求尋根,他原是物理學家,後來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成功的研發心臟協調器、胰島素及其他的醫療發明,使他富甲一方。

雖然一時受挫,但顯然基金會將再接再勵。Dahms 教授宣佈已組織之科學及商界人士探訪六所大學,華盛頓、普度及明尼蘇達州雙子城等大學都證實基金會確實到訪。另外,與Western Reserve、亞利桑那州大及密西根Ann Arbor分校也都進行了初步洽談。並計畫於未來六年探索50所大學,最終將由 Mann 自己選出其中的1/3做為捐贈的對象。同時,基金會更進一步成立了生化科技公司MannKind,進行可由外安置、改善視力名為「第二視窗」(Second Sight)的研發工程。

捐資大學從事生化研究的基金會尚不多,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邁阿密的Wallace H. Coulter基金。它已捐贈250萬於未來五年資助九所大學將其研究成果轉為有價商品,由於協議中並未以產權有任何要求,因此廣受大學歡迎。也正因為捐贈來源有限,有些學校雖對資金交換產權的權謀深有顧忌,但多保持低調,不願意得罪金主,惟恐擋了以後可能的財路。這也可說明,Dahms教授對外界的質疑多不予置評,對批評更不回應的原因了。(周立平摘要;03.17.2006/高等教育記事報)

7/14/2006

美國大學生轉學頻繁

大學生伊芙•馬達林已轉學多次,當有人質疑時,她毫不在意的表示:沒什麼,不喜歡就轉,甚至語帶驕傲的稱之為「我的大學之旅」。像她這樣頻仍穿梭轉校的美國大學生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多達60%的美國大學生在獲得學士學位前都曾經轉學。過去20年來美國大學生的轉學率雖持續上升,但最近幾年,大學的招生人員發現申請轉學的人數劇增。為什麼美國的大學生這樣不安於校呢?據專家的分析,不外以下的原因。

首先,有些高中生漫無目標、或臨畢業也還不了解自己的意願,但又不得不選一所大學,當然很難做出完美的決定,就選擇暫在社區學院落腳,而後再伺機轉入四年制大學攻讀學士學位。另外,很多高中生嚮往不同的人生體驗,決定遠赴異鄉追求新生活,結果發現大失所望,決定另擇他校。米蘭的情形就是這樣。她在加州長大,滿懷興奮的到了紐約大學,但沒有校園的生活、酒吧的社交方式,再加上想家使她很不快樂,堅持了一年,卻越來越沮喪,決定回加州。

除此之外,難以擔負離鄉背井的開銷或昂貴的學費是也是個轉離的一個因素。還有,有些學生因為原來的學校沒有他們想唸的課程,又不願意隨便遷就而選擇他就。

學生轉學的原因固然林林總總,但最主要的是想在更有名氣的大學獲得學位。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近2/3的轉學生都是基於此而做的決定。

當然,科技的進步,革新了大學自我推銷的技術,也助長了轉學的聲勢。學生只要一上網,隨觸可及就是學校美輪美奐的網站,眼花撩亂、又沒有定見往往深受其惑做出轉學的決定。萊希大學的招生主任就認為,過去3年該校轉學申請增加了30%,就是得利於該校傑出的自我行銷。

其實歸根究底,這一趨勢與高等教育商品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學生只要覺得不合適,就不願意花錢。(周立平摘要;04.23.2006/紐約時報)

7/12/2006

加州特許學校經費得到挹注

特許學校是美國教育選校運動興起之產物,雖然自90年代初草創後即蓬勃發展,但經費之嚴重短缺始終是它揮之不去的問題,專家也因而質疑,其未來之發展恐將因此受限。

現在學校捉襟見肘的情況在加州獲得了改善。該州特許學校協會兩年前成立「特許學校成長借貸專案」,推動銀行及信貸公司借款,以協助特許學校之發展及擴充。成立至今,成果顯著,貸出之款額呈双倍成長,由5千5百萬增至1億美元。僅今年就有28所學校受惠,如願以償的學生2818個。在該計劃下,洛杉磯聯合學區成功的協助2000以上的學生轉入特許學校。除此之外,於1999年在洛杉磯南區成立的 View Park 轄下的幾所特許學校也多收了550名學生。

該協會之執行長Caprice Young表示,政府所撥經費總要比學生到校日遲上四個月到半年,銀行之借款對學校真是及時雨,有助適時聘請老師、增加教學空間及購買教科書等重要作業。他讚賞這是公私合作最成功的典範,因為銀行營利的同時,也給予學生及其家長更多的選校權,達成提昇學生學業成就等的多重目標。而所有借貸學校都信守承諾,按時償付更使他至為欣慰。

View Park 創辦人Michael D. Piscal 也對該專案的效果讚不絕口。他表示,該團體去年1百萬及今年45萬的成功借貸改善了其教學品質,並計畫於明年再設五所新學校以容納更多久候的學生。該州政府官員預估,明年總借貸將增至1億3千萬,35所新校區將成立可接受3500學生入學。

參與信貸業務有Prudential Social Investments、 the Low Income Investment Fund、 NCB Development Corp.、 Local Initiatives Support Corp.及 Raza Development Fund等多家機構。

有些專家認為這種跡象表明,特許學校的進步有目共睹,因而支持它的人越來越多。(周立平摘要;6.29.2006/洛杉磯時報)

 

科技創造了驕橫的新世代

賽力太太的住家在一所高中的對面,她有很多的機會觀察這些高中生的舉止習慣。在看多了他們當街換衣、頂著花紅柳綠的頭髮或是滿身濕漉漉像剛出了浴室、與朋友勾肩搭背甚至毫無忌諱的當眾親吻等種種行為;與自己成長相比,她不禁感慨現在的青少年是怎麼了?今年夏天西北大學女子曲棍球隊的一些隊員,居然堂而皇之的穿著拖鞋到白宮面見總統,更是引發了眾多的批評與討論。但這真只是長輩們所認為年青人粗魯無禮、缺乏社會禮儀、責備他們把公共場合當家裡起居室亂用那麼簡單?

社會學家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這是不容輕忽、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

新世代不像他們在人群中成長的父母,從小就沉浸在自己的科技天地裡,對外面的世界很陌生、也不想參與。人際交往多是透過網絡或經由手機等的虛擬方式,無線通訊設備穿梭於日常生活。缺乏與人面對面打交道的禮貌與尊重,不解何謂公共道德,自然與事事講究隱私、自我尊重、嚴守社會紀律的父母世代觀念相左。他們不像其父、祖輩那般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看重社會是否認同。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及社會學教授Sherry Turkle自1958年起至2001年對40745不同世代的年青人,以科技對個人定位與社會互動為主題進行研究調查,請他們就「我總是很注意穿著及禮儀」、「我是否從不忘道謝」、「我總是說請」等做答。得分高者表示對社會規範很看重、行為也謹守分際;得分低的則正好相反。根據她發表的「我的世代」(Generation Me)報告,1999年當時8至12歲的孩子,有76%表示不重視是否為社會認可,比1970年的57%高了很多。1970年讀大學者我行我素的比率是56%,但2001年已超過62% 。

Turkle教授認為主要原因是:年青人的生活與發達的高科技密不可分,缺了它就手足無措,因此需隨時借助它與人社交才能肯定自我之存在。根本不顧旁邊還有其他人,隨時藉著手機,就與幾個人同時在線、大聲說話,這種現象甚至有了一個新的專用術語:「手機叫嚷」(cell yell),看在衛道人士眼裡無不感嘆,美國人越來越蠻橫無禮了。

專家表示,這樣雖不合現代的社交禮儀,但假以時日,見怪不怪,也不會再被視為粗魯了。年青人也自我辯白,表示不能因為與父母成長的環境不同,就被批評為素行不良、蠻橫粗魯。而且真正的尊重絕不是表面的正襟危坐,唯唯諾諾,行為自由自在與對人敬重並不衝突。批評其不遵循社會禮俗更是冤枉,其實他們非常看重同輩、對圈內的共同法則也力行,只是不懂為什麼成人要將其設下的標準強加其身而百般苛責?

誠然,新世代正在興起,但仍少艾,所以仍受制於早有成規的社會制度,長輩也自認為負有教化年輕人的責任與義務。持如此思維者可謂吾道不孤,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認為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幾度試圖力挽狂攔。1997年通過的「反社會行為法令」,要求父母為子女的行為負責,以身作則指導他們遵循社會典範,並規定違者將受罰鍰或其他懲處。今年他更加強,擴大該令為「尊重行為專案」(Respect Action Plan),要求規範所有不合常規的行為,包括:共同場合需降低音量、不得大聲喧囂、禁止對商家無禮、對顧客不可出言無狀、不容在地鐵中旁若無人的大聲叫嚷等,可謂巨細無遺。

英國觀察家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是徒具虛文,追根究底就是社會的錯。Conrad老師就表示,指責高科技為罪魁禍首根本就是學校推卸公民教化的責任。社交禮節儀式、合宜穿著、言談舉止應對進退、端莊儀態等在學校教育裡全消失無蹤,難怪學生自以為是、我行我素了。Turkle教授則樂觀的表示,社會終將自我調整,對科技的狂熱與依賴將減低,人們會在真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中找到平衡,定能在擁有方便而有用科技工具的同時,一樣享有真實生活中相互的尊重,會過得更好。

但無論如何,歷史之洪流向前,再怎麼批評,甚至代為籌謀或越俎代庖,年輕世代終將成為主流,科技之襲捲之勢,社會文化與體制之重新塑造是不可避免的。(周立平摘要;06.20.2006/今日美國報)

7/11/2006

英國高等教育吸引歐洲各國學生

成長於東歐的莘莘學子,近年來一波波的流向英國深造,對於高級知識份子不斷外流的現象,這些國家不免開始擔心。其實不只是東歐國家,前往英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浪潮,正在全歐洲流行。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學生組織就指出,歐洲國家正面臨內部腦力耗損的重大危機。

2004年到2005年歐盟各國學生前往英國就學的人數,高達十萬人,包括5萬4千名大學生,以及4萬6千名研究生。同一時期前往法國就讀的歐盟學生,人數只有3萬3千多人,前往德國的歐盟學生則有4萬9千餘人。

語言是一個重要因素。英語已經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大部分的歐盟國家學生也都通曉英語,就學也就不是問題,而且取得英國的學歷,對於將來畢業後到全世界國就業更是大有幫助。

全球認可則是另外一項致命的因素。申請就讀英國大學的學生在母國的高中畢業證書,英國都予以承認,讓申請人可以順利入學。未來畢業後,在英國取得的高等教育學歷,回到母國也都可以承認。這種方便的措施,更是學生大量前往英國唸書的利多消息。

學費低廉也是吸引力。外籍生跟英國籍學生支付同樣價錢的學費,這可說是一種相當大的優惠。目前一年大約美金$2,170(歐元$1,175)。對於英國政府來說,反而不認為是失去賺取外籍生學費的好機會。培養外籍人才,如能將來留下來工作為英國貢獻智慧,這才是最值得的投資。 (沈茹逸摘要;6.28.06/CNN)

7/07/2006

西班牙高等學府缺乏學術流通

根據西班牙一間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科學調查高等協會表示,該國高等教育學府內的學術流通相當封閉,這也相對降低了學術發展的競爭力。

研究指出,從1997到2001年之間,取得終身教授職務的學者,有高達70%當時都沒有面對其他競爭對手,也就是說他本人是唯一的申請人,也就當然取得資格。而這些教授當中,又有96%的比例是在原本工作的學校取得終身教職。其中又有76%根本就是在同一所學校拿到博士學位。

對此現象,該研究負責人指出,「對於學術發展來說,相當不健康」,更指出「知識傳遞以及累積人類資本的基本過程就是不斷的流通。」這項研究報告即將於年底出版。(沈茹逸摘要;7.7.06/高等教育紀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