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07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面臨挑戰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行之百餘年,在確保高教品質之卓越及多元化功不可沒。但最近保守派Anne D. Neal女士主持的「美國信託及校友委員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f Trustees and Alumni) 卻發表研究報告,大肆抨擊現行制度拖累教育品質,並倡議儘早以更具效率之方式取代。

由於獲認證的大專院校就可獲得政府擔保的學生貸款,因此其標準及效率一直為改革批評人士所關注。該會「Why Accreditation Doesn't Work and What Policy Markers Can Do About It」報告,是聯邦行政當局及質疑團體多年來推動改革的最近舉動。文中痛陳現制對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教學品質、學術標準等作育英才的重點,毫無確資可信的程序,只關注圖書資源、學生服務、實驗設備、多少教授博士、族裔多元化…等硬體數量,就像組裝的汽車、有輪胎、車門、引擎就成,根本不在乎是否真能發動上路。

報告所指與行政當局指定的「高等教育未來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之建言:認證機制應以學生表現結果---實際畢業率、而非洋洋灑灑的進行過程為評鑑標準,相呼應。而另一個去年由教育部長Margaret Spellings指定成立、以檢評認證機構是否應為教育部所承認為主旨的「全國院校品質與整合諮議委員會」(Naciqi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n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rgrity)出爐的報告,彰顯欲藉學生財務補助之權,制約認證機構之目的昭然若揭。巧的很,Neal女士也是其成員。

教育部長對Naciqi之建言幾可謂言聽計從。美國律師公會是法學院的認證機構,以往該會獲准行使認證之期效為5年,也就是每5年學校必須重新受其評鑑。但今年六月,教育部重新審理其授權案,僅給予18個月之期限,而且要求其進一步釐清其多元化的標準。Naciqi 的報告指出,教育部要確保政府擔保的學生財物補助不被濫用,而律師公會評鑑的標準紛雜、常無關學術品質。美國教育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資深副主席承認,現行評鑑方式有缺點,但絕不能以偏概全的予以否定;偏執一方之見,棄評鑑機構之言,是不公的。他更批評部長基於報告所做的決定,很難使人相信她是客觀的,難怪大學及認證機構持質疑立場。

由全美三千多所大學校院共同組成、制定評鑑方式及評鑑標準等重要規範之「高等教育評鑑協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 CHEA),更是對 Neal女士極度不滿,其主席Eaton 女士直言 Neal毫無憑據、信口開河如何能在學術評鑑界長久服務?

其實,Neal 女士及「美國信託及校友委員會」2002年就有報告,建議政府的學生財務補助與評鑑脫鉤。這當然不可能一蹴即成。最近的報告,要求認證機構重新提供教學品質、費用及學生成績等資料給 Naciqi,以便取得其認證之授權,加上期效大為緊縮,套用 Neal 女士自己的話:「這只是短期的權宜之策」。

連串如出一轍的舉動自然引來認證機構的攻擊,紛指責教育部及 Neal不從立法著手、確保教育投資標準、一味只以結果是問,極其不合理。Neal女士毫不示弱,積極推動,教育部是否應仍使用現行認證方式、還是另起爐灶以規劃830億聯邦學生財務補助的討論案。她說,與其抨擊、否定,逞言語之快,不如開啟如何改善高教品質、有實質意義的討論。誠如「高等教育評鑑協會」主席 Eaton 女士所言,過去幾年的發展顯示高教品質把關制度面臨挑戰--公眾問責、認證機構、政府、各自角色運作及相互關係等議題,必須深思熟慮周全討論。(高等教育紀事報,07/27/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加州要求學校提供糖尿病學童醫療服務

加州新政策規定學校必須有合格的醫療人員提供糖尿病病患學童醫療服務,這是一項創舉,將原先保障殘障兒童接受同等教育機會的聯邦法案的適用範圍擴大到患糖尿病的學童,目前在美國各州屬先例,預期其他各州將會跟進。

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20歲以下,每523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而加州9000所學校中,現有2800名護士,比率為每2257名學生有一名護士,與聯邦標準每750名學生有一名護士差距甚大,導致糖尿病病童在學校不能得到應有的照顧,學校又禁止非醫護人員參與醫療照顧,要求家長必須親赴學校為孩童施打胰島素或其他醫療服務,再不然就是將糖尿病學童轉入特殊學校,這都造成家長嚴重的困擾,為了照顧小孩,有些家長必須辭去工作或搬家,因而引起不滿,屢屢興訟,加州教育廳及學區都成了被告。

「殘障權利教育與護衛基金會」這次是就代表四個家庭提出法律訴訟案,該案最近獲得和解,也確定未來加州的學校必須安排合格的醫療人員照顧糖尿病學童,施打胰島素及協助監控血糖指數。將糖尿病學童也納入殘障學童內,享有接受同等教育機會的權利。(今日美國報,08/09/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12/18/2007

澳洲在國際教育市場漸失利

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跨國辦學、招收國際學生不但能提高學校的聲譽,其龐大的收益更是炙手可熱的推手,大學們無不戮力拓展其國際化的領域。過去10年,澳洲高教的表現可圈可點,不但開壃拓土奔赴海外辦學,國際學生遠笈澳洲就讀的比例也不斷攀升,但最近種種跡象顯示,其吸引力似大不如前,尤其海外運作更見萎縮,莫非繁盛榮景已到盡頭?

澳洲40所大學有20萬外國學生,其中6萬就讀境外。海外的1500課程絕大多數係與東南亞各大學合辦,是其國際高教發展最速者、每年40億入帳更是相關收益的最大宗。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東南亞開設的課程一直備受質疑,尤其是缺乏財務擙援及教育品質虛浮更是批評的焦點。

澳洲著名的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SW)今年6月宣佈關閉僅僅營運了4個月的新加坡分校,無疑是骨牌崩塌的致命一擊,為過往的疑慮、失誤做了忠實的總結。澳洲大報The Austrlian 就此做了一系列的報導,政府教育部門對海外學生人數下降也表示擔憂並已著手進行調查。

UNSW在新加坡事件之前的過去五年,已陸續關閉其海外教育體系、原有之20個今僅餘2 UNSW 的重挫並不是單一事件,Southern Queensland 大學已宣佈,其37個海外課程其中1/3將於近期淘汰。Curtin 科技大學也削減了3個亞洲開設的課程。Central Queensland  大學基於種種理由也關閉了在中國、斐濟及新加坡等數個教育體系。而維持運作者,規模也大如前。

這連串的打擊歸咎的原因很多。有人稱是全球安全問題、幣值匯率造成的,而學費的一再提高、東南亞政府大力投資其教育系統增加吸引力,削弱了澳洲的競爭力。但海外運作的咨詢專家Roger Peacock卻語重心長的表示,一窩蜂趕著到海外辦學的澳洲大學,數量可觀,但鮮少有計畫完整周全者,而現在的國際環境比澳洲開啟海外興學的80年代,複雜的多,挑戰更大;抱著水來土淹、且辦且學的虛應方式是行不通的。Macquarie大學前校長Tony Adams也愛之深、責之切的聲援:在當今國際競爭激烈的情況,要吸引國際學生,一定要有辦學的使命感,實實在在的履行諾言。

監督海外高教品質機構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2年即發表報告,警告到海外設課的十幾所大學,課程安排學術分量不夠,可見當時敗像已露。

Tony Adams並不悲觀,他表示僅管這一波的挫折,很可能意味著澳洲在競爭國際學生上比不上歐美國家,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未必是壞事。經過盤整,汰舊替新,吸取了失敗的經驗,新一輪資源集中、重質不重量、強有力的運作將產生,重新面向世界,通過考驗。 Southern Queensland大學國際學生副主任Time Fowler也持同樣立場,認為這是邁向強有力國際教育必須經歷的磨練,政府會加強高教品管,是生機再現難得的契機。(高等教育紀事報,07/20/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全球化教育的潛在危機?

大學校園往海外發展已經成了一股趨勢,有的設立分校,有的是將研究計畫往國外搬,不過美國國會對於這股潮流有完全不同的見解。

美國國會針對此事召開聽證會,提出質疑,認為此舉是將美國納稅人的錢去協助其他國家發展高科技,對美國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不過聽證會中,三校代表力陳全球化發展,對美國的長期發展絕對是利多於弊。康乃爾大學校長認為,讓高等教育走出國際其實是無形的外交資產。該校目前在卡達設有醫學院分校。

國會議員則提出另一個角度的思考,一般從國外到美國深造的留學生,經常會帶來難以預期的影響,尤其是他們學成歸國之後,無論是在學術提昇或是對美國的好感,使得美國在全球增加不少影響力。但是現在把校園搬到這些國家,雖然可能教材師資都是「原裝進口」,但是這些在自己故鄉進修的學生,在情感上對於美國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聯繫。

也有學校對此有改善之道,比如知名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就規定就讀設於海外校區的學生,必須有一個學期到該校的亞特蘭大主校區就讀,才可以拿到該校的學位。康乃爾大學校長也指出,其實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因為在海外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很可能還是為美國公司的海外公司所用,甚至可能來到美國擔任教職。(高等教育紀事報,08/10/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12/17/2007

美國中小學教師離職現象嚴重

52歲、非裔的Maurice Stephenson,可說是為洛杉磯最大學區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量身訂做的老師。他有化學博士學位,是極度缺乏合格科學師資的教育體系最渴求的人才;更可貴的是,他中年轉業、矢志獻身教育並自動請纓到人人避之不及的貧困地區任教。但在Manual Arts 高中不到短短兩年,他卻毫無預警、粹不及防的突然離職,是什麼磨毀了他的壯志與熱忱?他是怎麼說的?

首先,一班39個狂悖的學生,遠多於他能負荷的最大數30人。其次,學生連學校免費提供的紙、筆都懶得拿就出現在課堂,他焦頭爛額的為他們張羅,別的老師又冷嘲熱諷的說他縱容。行政當局又要他不論怎麼做,都得把學生留在教室裡。新學期開始,他改變了策略,給校方及學生一個星期做準備,沒人理他,一切仍是原地打轉。他厭倦了決定離去。馬上有人質疑這樣的老師能留任嗎?

另一位同區任教的女老師說,她任教的學校,老鼠和蟑螂經常出沒,學生總在校園裡閒逛,因為沒有人讓他們去上課。她遲了15分鐘,學生仍在室外嘻鬧等候,從來沒人過問。她說不能不離開,士氣這麼低,毫無熱忱,心情悲哀,若再留下來,虛擲歲月,對不起學生也有負自己。在 San Pedro的特教老師 Barbara Millman說,班上的孩子越塞越多,而助手一減再減,孩子未受到應有的照顧,也沒人看重我們的專業,工作沒有成就感,心情渙散,只有離去。

他們是加州不到4年裡流失22%老師的案例, Stephenson更是洛城聯合學區,5年內教師離職率35%的標準寫照。少數族裔集中的貧困區,每年更有10%的老師離任。美國教師工會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有近半的教師在工作的第一個5年�離開。

面對如此嚴重的師資流失,學區的主事者堅決的表示,保留師資之努力程度誠前所未有。合格教師比例在過去4年由78%增至94%。對教師需求殷切的失利地區,提供薪酬獎勵。為分擔教師的工作負荷,所有的高中都加派了一專職人員協助,而非關教學等的會議及工作也有人代勞。學區人事副主任 Vivian Ekchian說,教師的空置率創新低。

但這就解決教師荒了嗎?州大沙加緬度分校教授 Ken Futernick,以幼稚園至高中的2000位教師為對象,研究其素質、日增的危機及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卻顯示其複雜真難以想像,教課中斷、學生紀律、繁重的多方壓力、供需缺乏、雜務太多、開不完的會、教室擁擠、人際關係的處理、孤立無援等都是老師精疲力盡、離心、離德、離崗的因素。

洛杉磯學區自己做的調查,也顯示薪資在教師離任的理由中排名第9,其他還包括缺乏資源、學生紀律、無心向學等都因素。一項調查加州2005220位教師辭職的報告,引述下列十大理由及所佔百分比:

官僚干擾:57%  

孤立無援:52%

士氣低落:45%

資源缺乏:42%

校長疏離:42%

薪酬過低:41%

有責無權:40%

無時規劃:36%

問責壓力:35%

缺乏合作:35%

以上結果一致的幾項調查顯示,教學條件差,僅薪資待遇的補償是絕對不夠的。教師工會都以薪資為主要談判訴求是誤導?避重就輕?還是…,全美教師工會主席A.J. Duffy 批評洛城聯合學區,非常善於製造假象,一再表示情況已好轉,但若學校沒有昭昭可信的主控權,聘請經驗不足者充數,作表面文章。史丹佛大學教授Susanna  Loeb也說,所謂問責制只使體系更官僚、層層規範、管轄更嚴。工會的自訌及學者之見,再再顯示體制本身的罪責。

Futernick指出,教改進行得如火如荼,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學生輟學率高居不下,追根究底就是因為老師半途而廢。有估計,加州每年師資培訓的支出,約有455萬因老師過早離職而浪費了,如果不遏止,只有更惡化。好在包括亞利桑那、內華達和北卡羅來納等多州已通過工作措施標準,保護老師免受不必要的干擾、文書作業和會議,邁出改善教師處境的第一步。(洛杉磯時報2007/04/2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校園緊急應變措施亮紅燈

 

美國國會審計處日前發表報告,指出公立學校校園普遍缺乏危機處理裝備、許多學校沒有緊急應變小組、部分校區巡佐缺乏隨身對講機,而洛杉磯地區僅有少數學區執行規定的安全應變措施。

國會審計處地查27個學區帝緊急應變措施後,發現其中5個學區明確表示經費不足,無法聘請全職應變管理人員,同時也有很多學校將緊急應變計畫「放在櫃子,從未使用」,使其淪為紙上談兵,但是聯邦政府亦從未要求學區提交相關評估計畫。

同時,由各校提出緊急應變計畫書的報告顯示,將近62%的學區缺乏緊急應變設備與專家備詢。比起緊急應變設備,70%學區更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27%學區從未實施「第一時間回應訓練」,而且僅有29%的學區與地區醫院聯繫,並且實施相關應變訓練。

不過,南加州地區有少數學區的校園緊急應變措施完善,甚至擁有「學區警察安全部」,使緊急事件發生時,學區得以在第一時間與警方取得聯繫,包括:哈崗拉朋第聯合學區、洛杉磯聯合學區。此外,ABC學區地情舉行地震、火警等天然災害訓練,使學生得以訓練應變能力。(美聯社,07/26/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12/13/2007

大學按科系冷熱論學費?

今年秋季班開學,威斯康辛大學商學院的學生要比其他同校學生,多付$500的學費。而且這不是單一校園的現象,根據「美國大學註冊及入學許可人員協會」指出,其實已經是一種趨勢。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今年開始,對新聞系學生每學習多收$250。堪薩斯大學早在九十年代就開始類似措施,該校商學院以及工學院學費都略高於其他科系學生。這種變化背景因素除了某些熱門科系教授薪資高,就學成本就比較高;另外一個因素也是全面調漲學費需繁瑣立法程序,少數科系酌增費用反而容易許多。

不過學校也發現,很多學生會因為收費較高,而只選這些熱門科系的課程,其實反而有過猶不及的缺憾。愛荷華大學工學院院長說,要成為一個洞悉氣候變化的專家,其實不能只了解氣象學的學問,氣象學專家更需要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更要懂得公共政策。該校工學院針對大三大四學生,今年開始每學期加收$500學費,預計至少未來兩年都要再增加$500的速度成長。

學費變相漲價在早年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曾幾何時,公立教育不再由州政府全力支援,教育界人士指出,漲價也就在所難免了。這些學校還包括紐約州立大學、康乃狄克州立大學、伊利諾州立大學。

其實學生對於部份科系收高學費,並不感到排斥,認為必定物超所值。威斯康辛大學學生會就投票通過了提高商學院學費這項提案,高薪聘請來的教授必然有其高價的價值!以德州農工大學商學院為例,教授起薪就是13萬年薪,這筆全校教授的平均薪水還要高。而工學院的學費調漲,也是有其道理,目前業界都樂意聘用可以直接投入職場的員工,因此先進的設備以及實驗室,確實是工學院高學費的因素。(紐約時報,07/29/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青少年減少暑期打工

青少年暑期打工一直是美國的傳統慣例,在冰淇淋店、游泳池或夏令營工作,賺取些零花錢。但這項傳統漸漸式微了,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想暑期找份零工的青少年越來越少了。今年16-19歲青少年想暑期去打工的只佔48.8%,比起2006年的51.6%及200060.2%要少的很多了。暑期打工比率最高的時候是1987年,67.7%的16-19歲青少年暑期都計畫打工中渡過。

但青少年暑期不打工也不表示會無所事事把白白花花的假期荒度過,很多學生會暑期註冊上課,勞工局統計37.6%的學生暑期繼續學習,比2006年的36.5%比率增加了不少。表示青少年們已有認知,讓自己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才是保障未來工作、薪資的不二法門。

家庭經濟結構改善也是不必辛苦打工的原因之一。現在的父母比較重視教育,再加上前幾年股市動盪,未雨綢繆,會先存些上大學的費用,希望小孩能專心唸書。除此之外,工作不好找也是青少年暑期打工越來越少的因素之一。外國移民增多,及老年人加入職場,基層勞工的工作機會競爭激烈,也讓很多青少年打消暑期打工意願。

專家們的意見,學生當然是留在學校的時間越長越好,盡量多學一些,將來才能成為合格的好員工,工作穩定,對社會也能有所貢獻。(今日美國報,7/9/2007,吳迪珣摘要)

12/12/2007

商學教育新熱點 ---- 後M.B.A.

去年底,著名英國生化製藥公司GlaxoSmithKline、負責美國銷售業務的主管Michele Stafiniak回顧將逝的一年,心生悵然,總覺作事有點力不從心,是不是十年前由Temple大學獲得MBA學位過時了?巧得很,打開信箱她就發現了西北大學Kellogg商學院的郵件,向她推介一項新的MBA後之進修課程。

對一直念茲在茲、尋求新的挑戰及機遇以更新技能的她來說,這封信來得正是時候。認為Kellogg的課程能讓她出類拔萃,為職業生涯帶來新的契機,她即刻註冊了該學院首期後MBA ---「再生」(Renaissance)之課程。

4月裡,她與其他13位同學在校園內度過了兩週,苦心鑽研公司管理改革、業務和供應鏈外包及境外作業、因安隆及世界通訊等企業財務欺詐,於2002年國會通過立法監管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等內容。課程涵蓋時下經濟眾多議題,舉凡全球經濟、對沖基金、企業倂購、資訊科技管理及瞬息萬變文化環境下的領導和營銷等,範圍廣泛。

今秋,學員們將返校繼續第三週的課程。探討領導力研發課題,內容有激勵員工、聲譽之重要及危機管理、樹立信任及領導能力對新手的意義等。Kellogg商學院執行副院長Stephen Burnett闡述開課緣由:領導力對一個28歲剛出MBA校門的新人、及畢業十多年逾40歲的老碩士而言,兩者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他也說明,將課程分兩部分進行,是顧慮這些專業的兼職學生,很難一下子離職達三週。而當初設計課程時是想盡量濃縮,少於三周,但與教授多方討論後,意識到這些早先畢業的MBA人士,需要融會許多新知,才能彌補離校多年與現世經濟產生的差距。一般,23,000美元的學費多由僱主支付。

Kellogg商學院不斷加強「再生」課程,第二期將新增有關醫療保健對企業影響之課程。誠如其學術主管Brenda Ellington所言,惟有不斷更新才能跟上商業新勢及學術研究的最新步伐,才能吸引全球、擁有多元化背景的學生,並給予他們最尖端的知識。他信心滿滿的認為,隨著課程認知度的提升,下期將增至25名學員。該院營銷主任Eric Fridman說,擁有MBA學位的人數快速增長,但繼續進修的人卻不多,「再生」正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是一次生動活躍而實用的學習經歷。

Kellogg將目標鎖定在畢業十年以上的MBA老生。這是一個巨大、卻不易掌握的市場。它首先著眼於商學教育發達如波士頓、芝加哥、紐約、洛杉磯洛及華盛頓等大城市,因為畢業生通常都在母校週邊區域工作。它也把觸角伸向了如印第安納波利斯、聖路易斯、密爾沃基、明尼阿波利斯等熟知Kellogg商學院的中西部城市。

其廣告攻勢猛烈。提出「無所不知﹖還是曾經無所不知﹖」(Know-it-all? Knew-it-all?)的口號,暗喻MBA學位的生命有限。在媒體天王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及芝加哥當地報紙、某些區域性的網站都大幅宣傳。也寄出了數千份手冊和明信片給潛在學生及鼓勵管理進修教育的企業。另外,還在芝加哥O'Hare機場租用巨幅廣告,希望以此吸引眾多MBA畢業生的目光。

學員SAP America咨詢公司總監的Brett Farrell非常滿意「再生」的課程。他說,十多年前MBA課程的重點多在製造業、而非服務業,這次關於管理服務業、保護「智慧財產」、關注客戶服務及團隊領導等的學習非常有益。他直截了當的表示,隨著商業理念和商業流程的演變﹐溫故而知新真是重要。

當然很多商學院都注意到MAB後進修市場之需求。多倫多York 大學Schulich商學院就提供MBA後、高級管理證書之進修課程。學生選修五門更新、深耕其商業科技之課程,並選定特殊學科領域予以專精。其MBA課程總監Ashwin Joshi坦言道,在現今變化迅速、競爭加劇的商業環境下,員工需要不斷自我提升。MBA後之進修就要僱主知道,你與時俱進,立志成為公司的有價資產。

有些商學院也開MBA後進修課程,但有別於KelloggSchulich的開放立場,只向自己的校友招手,提供他們免費或優惠之進修機會。有的則推出幾天到一週不等的短期高管教育課程。(華爾街日報,07/19/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美傑出運動員投身教育界

The Mickelson ExxonMobil Teachers Academy 是由高爾夫球聞名全球的運動員Phil Mickelson 有感於美國中小學學生的科學、數學程度均不夠標準而創建的組織,今年已連續第三年與全美科學教師聯盟及數學決策執行組織,合辦為期五天分三個梯次的研習會,全美有兩百多名科學教師參加,除了提升數學及科學師資、教學內容創新外,並給予教師充足的教學工具和觀念,激發教學熱忱,希望能帶動數學及科學教育的成長。

2005年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美有2/34年級、8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科學程度不達標準,30%高中生的數學老師和60%高中生的科學老師,不是本科生出身或是沒有數學科學教學的認可執照。教育部長史裴琳在研習會開場演說中提到,目前90%新增的教師職位都需至少兩年的專科教育,而且必須通曉科學和數學,教育將會朝向科學、數學普及化進行。

著名運動選手積極介入教育的還有老虎伍茲,去年在加州安那罕開辦了一個老虎伍茲學習中心,提供5年級到12年級課外課程,重點放在上大學及工作所需的能力。美足球後衛隊員Derrick Brooks 也是即將在佛羅里達州新開辦特許學校的校董。但Mickelson's Academy與之不同的特色是將重點放在老師身上,而不是學生身上。(今日美國報,2007/7/26,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12/11/2007

密西根學區對學生使用手機等產品加強管制

 

課堂上禁止使用手機等產品,一直以來都被各校列為校規之一,處罰的方式不是當場沒收就是延遲放學時間留校察看。密西根州底特律學區鑑於手機等電子產品日益氾濫,不得不加強防範,制定新的處分方式,課堂嚴禁使用手機或iPods等電子通訊產品,違反此校規1次,就自動停學1天,由此遞增,最高為5天。

現代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幾乎人手一機,由想可知這條校規非常不受學生歡迎,但為了安全顧慮和防範學生作弊,Bob Hayes學區的總監表示,加強管制確有其需要,同時也可以教導學生使用先進科技產品時對自己應負的責任。

手機近幾年來已成大眾化的產品,在校園內普及是不可避免的事,學校當局也有某種程度的接受,但手機方便課堂作弊及干擾秩序的弊端一直層出不迭,也嚴重考驗到學校當局的容忍底線。根據一項青少年倫理觀念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36千名學生中,60%在過去的一年中曾作弊過,35%作弊不止一次,學校若不設法制定更嚴格的校規來防範,未來更多新穎又便捷的電子產品不斷上市,學生作弊的風氣勢必氾濫無法收拾。(今日美國報,2007/7/25,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檢討「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導致教學偏差

 

華府智庫「教育政策中心」近日發表的新研究報告指出,聯邦政府2002年開始實施的「不讓任何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計畫,已導致教學偏差。

更多學區增加數學和英文課的教學時間,但經常把科學、公民、藝術、歷史、音樂和體育課的時間縮短。該中心負責人簡寧斯總結說:「政府要考核什麼科目的成績,學校就教什麼科目。」

這個維護公立學校權益的組織就「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在全美學區的執行情況進行研究,它發現,接受調查的學區約44%表示,它們把小學一門或多門課程的時間予以縮短,把多出來的時間用於延長數學和英文課的上課時間。

報告指出,縮短時間的對象還包括午餐和休息時間,每天平均縮短的總時數約為30分鐘。這項研究調查全美15000個學區中的將近350個,結果發現,自「不讓任何孩子落後」生效以來,62%的學區每天增加英文和數學課時間。

像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這樣學業成績不好的學區,英文和數學課每天增加的時間更多。理由是,這兩門課是考核學區成績進步是否達到聯邦和州政府當局所訂定標準的指標。對學區來說,能否通過考核,關係重大。一再不合格的學區將會受到懲罰,甚至被州政府接管。在俄亥俄州,不合格學校的學生及其經費將轉給私立學校。

旨在徹底改善公立學校的「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已實施五年,今年或明年必須獲得國會重新授權。一系列的評估報告最近相繼出籠,教育政策中心25日發表的研究結果是最新的相關報告。簡寧斯日前曾在國會作證。他說,針對青少年學生應「沉浸」在英文和數學中,還是應接受全面、均衡的課程,教育界人士看法分歧。

他說,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聯邦提供經費訓練特別教師,讓他們把數學和英文技巧融入人文課程、科學和其他課程之中。有關人士正設法尋求折衷辦法。(美聯社,2007/7/28,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12/10/2007

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學生貸款法案

美國大學貸款每年涉及之金額高達850億元。龐大的商機使借貸機構惟利是圖,大學也捲入千絲萬縷的利益瓜葛,無視學生權益,終導致震驚全美的學貸醜聞,各州及國會迅速展開調查。呼籲增加學生補助、明定規則,保障學生權益之聲不絕於耳,綜觀近日國會通過的相關法案,人民的聲音已達天聽,情況初見改善。

眾議院711273票支持、149票反對通過了一項降低聯邦學生貸款利率、並向貧困學生提供更高金額補助的法案。參議院於720日也以7818票通過大幅修改學生貸款計畫法案。

兩院都致力使學生更容易償還學貸。每年的償還額以學生自行裁量收入的15%為限,並於付償20年後免除;而從事如教師、警察等公共服務者,貸款將在償付10年後減免。對削減學貸機構之補貼,立場也一致,參院預計於5年內減少180億元,其中174億用於學生財務補助,其餘則用以減少聯邦赤字。增加最多的是補助低收入學生的培爾基金(Pell Grant),最高額由現年$4,300,明年$5,100,至2011年之$5,400元,比眾院版年多$200 

但參院版並不包括,眾院通過5年內將聯邦低收入學生貸款的利率由6.8%降至3.4%之案。參院教育委員會主席甘迺迪表示,兩院將就此展開磋商,並認為達成協議不難。另外,簡化學生貸款申請手續、處理學生貸款業的利益衝突問題,也待與眾院協商。

民主黨人對案件的通過很欣慰,認為幫助低中收入家庭子女支付高教學費之競選承諾已兌現。學生維權人士也贊同,新法不但能為數百萬的美國人,於學費持續攀升之際紓困,也有利於國家整體預算。但貸款業者及有些共和黨人則批評,該法案將使許多貸款公司無利可圖,而導致歇業,間接傷害學生,而民主黨支持的聯邦直接貸款計畫,長期勢將增加政府之債負,付償年限形同鼓勵不負責任的借貸,終將累及納稅人。業者也曾遊說支持之參議員,提案降低政府削減補貼金額30億,但以6136敗北。甘迺迪參議員表示,這項立法是從銀行直接拿錢補貼學生,非但不會增加稅負,更能樽節國庫支出。

布殊政府曾對眾院案強烈反對,並表示必要時總統將予以否決,但對參院版立場較緩,僅對償還年限豁免及服務公職者借貸之寬容持異議,但表示分歧處或可經由立法程序解決。

國會通過的修正案,顯示學貸業者的失意。紐約州檢察長Andrew M. Ciomo 也幾與同時宣布,已與全美其他31州之檢察長聯署致函參議院,要求盡快通過,包括禁止所有大學與貸款業者以分享盈利作為舉薦的條件、大學必須向學生及家長清楚註明推介特定貸款機構之標準與理由,並容許學生作出比較、禁止貸款機構變相優惠或贈禮大學員工,更不可在校內設辦事處或長駐代表等主要內容的「學生貸款陽光法案」(The Student Loan Sunshine Act),該案在眾院已以4143絕對優勢通過。參院教育委員會也表示,該案已列入現正討論中「2007年高等教育修正案」之議程。各州也相繼簽署有效管理大學貸款業務及保護學生權益之法案。

此外,陸續與政府達成和解協議的個別貸款機構日多。如位於聖地牙哥的 College Loan Corp同意支付50萬元,用於學生助學金,並遵循紐約州的貸款業務規定。另有包括城市國家銀行(City National Bank)、Regions Financial公司、華克維銀行(Wachovia)等10家學生貸款公司,也同意遵循紐約州提出的學生貸款操守規定。

政府這些大手筆的削減,能不能帶來顯著的效果?美國大學註冊及入學主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 Officer)主席Barmak Nassirian 認為,這只是在業者巨利的肥油上輕輕的撇了一小勺。但加州眾議員George Miller表示,減輕大學生學費負擔,已邁出了極重要的第一步。(高等教育紀實報,06/29/2007紐約時報,07/20/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印度大學多數未達標準

日前發表的一項數據顯示,經過評估之後發現印度的123所大學,超過90%未達到平均水準, 甚至列入表現欠佳。另外2956所大專院校也有68%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印度總理欣格對此現象感到憂心

這次評估也再次突顯,高等學府無法將課程與國內產業的需求結合,企業無法招募到符合需求的員工,嚴重影響該國未來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另外,總理欣格也批評,超過半數的省份,大學錄取率不到50%,超過一半的年輕人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除了上述狀況,印度的高等教育教師素質也是一大問題。目前大多數大學仍缺乏高達25%的師資,而目前在校園中的教師有57%沒有博士學歷,甚至沒有碩士學歷。而全印度的大學校園中,每229位大學生才有一部電腦可以使用。

對於國內的教育窘境,總理欣格直言需要改進,他也表示,許多大學校長是政治酬庸,對於教育事業也是一大傷害。(高等教育紀事報,7/6/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12/07/2007

澳洲一大學關閉新加坡分校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宣布關閉新加坡分校,被外界視為是對新加坡發展成為亞洲教育中心計畫的重擊。新加坡貿工部長林勛強透露,當初為吸引該校前來新加坡設校,提供1730萬元新幣補助金,正與該校談判追討。

目前此案正由新加坡貿工部與經濟發展局處理,教育部完全沒有受邀參與,也遭新加坡媒體對政府把辦教育視為商業投資的心態,提出質疑。

新加坡發現一些國家積極招收外國學生,除帶來學費收入,連到地衣食住行,也為當地經濟帶來助益,因此喊出要成為亞洲教育中心的口號。這幾年持續以優渥條件吸引外國知名大學,或是專業學院到新加坡設立分校。

雖然已有多所知名專業學院到新加坡設校,但對吸引綜合大學到該國設校的努力,迄今宣告失敗。

由於新南威爾斯大學在新加坡設立亞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連續兩年都無法達到預訂招收人數,因此宣布關閉校園,此舉對於新加坡亞洲教育中心的夢想造成嚴重影響。(7/17/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