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11

美國計劃加強教師評鑑標準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編撰

資料來源:20111118,電子校園報

連結網址:http://www.eschoolnews.com/2011/11/18/states-strengthening-teacher-evaluation-standards/

 

美國的教師評鑑漸趨以學生的標準測試成績為考量。教師與校長的表現好壞,從過去的「表現滿意度」為考核,現今改為學生的成績高低為標準。

 

歐巴馬政府將「有教無類教育法案」近來對於教育工作者的評鑑標準做了些許修正,包括學生測驗成績、課堂觀察,未來甚至考慮將學生意見也成為參考條件。而且美國越來越多州開始採用這套方式,這會影響教師的薪資、任期、解雇跟教師證的頒發。

 

全美教師品質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er Quality)指出,兩年之前,僅有4州採用這套方式評估教師表現,時至今日,已有13州跟進使用。另有10州部份採取學生成績來評估教師。目前全美有19州及華盛頓特區,甚至可以據此結果解聘教師。

 

歐巴馬總統在9月份表示,「有教無類教育法案」嚴格規定數學與閱讀成績的標準,現今若想尋求豁免 (waiver)—不再以學生考試成績為論斷,首先就是要以教師與校長的評鑑來進行人事決策。近日有11州提出申請豁免,另有28州也表態要提出申請。

 

除了上述歐巴馬總統的豁免計畫,另一個由政府大力鼓吹的「奔向頂峰」競賽(Race to the Top),也正如火如荼進行,其中包括校方要接受嚴格的評鑑制度,可以爭取10億美元以上的獎勵。對此,全美教師品質協會副會長Sandi Jacobs指出,越來越多研究結果顯示,就算是在成績表現低落的學校,只有少於1%的教師會得到學生不滿意等級的評價。

 

反對將學生考試成績反映在教師評鑑的一方認為,標準化的考試有其侷限,同時也無法真正反映課堂授課成果。學生的成績很可能因為來自受虐家庭而有影響,也可能因為學年中轉學、教師更替而有所改變。

 

有些州採取綜合的教師評鑑方式,明尼蘇達州的教師與校長評鑑,包括監督人員、同事、家長的評分,另有35%是來自學生的評分,同時教師也必須提供包括學生學科成長進度,甚至是課堂內的錄影紀錄。但是在喬治亞州與麻州則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為考評,至於學生對教師的評分則是有限度的納入參考。不過,根據比爾蓋茲基金會的研究,平均而言學生可以分辨誰是教學有效率的老師,甚至不需要靠考試成績就可以判別。

 

無論政府當局決定如何評鑑教師,但是最終的挑戰是在訓練各地學區能夠執行新系統,同時又可以不靠標準測試的成績來評量教師。為了減低突然轉換的壓力,新澤西州目前是僅有少數學區開始使用新方式,爾後會擴大到全州。該州也是11州提出豁免的其中一員。

 

有人指出,教師最想聽到的是對他/她的教學方式的回應,為了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提供教師更好的教學內容及方式,應該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教導學生安全使用網路的10大要點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藍先茜摘譯

資料來源:20111111,電子學校報                                 連結網址:http://www.eschoolnews.com/2011/11/11/10-ways-schools-are-teaching-internet-safety/?

 

網路使用已佔據現代學生生活的大部分,來自各方的網路資訊無奇不有,學生必須知道如何來保護自己,特別是在沒有家長和老師的關照下,自己要有能力適當處理一些有問題的網站或資訊。

 

網路安全的守則,其實學校都有教導,但是今年特別受到關注是因為學校如果要申請2012eRate網路和通訊服務折扣價,聯邦規定在201271日前必須重新修訂學校網路安全策略,並把如何教導學生使用網路的正確行為、如何應付網路罷凌及使用社交網站應注意的內容包括在內,作為核可的條件之一。

 

為了幫助教育工作者獲得更多的資訊,電子學校報最近發出問卷,蒐集一些從事教育的讀者經驗分享,綜合成10大要點如下:

 

1.     透過電腦遊戲學習網路安全的常識:有許多現成的網路安全教學遊戲可供下載使用,讀者推薦的網站有CyberSmart!Quest AtlantisWebWiseKidsFBI-SOS scavenger huntJo Cool Jo Fool 等。

 

2.     透過故事類推的方式來教小學生如何安全自保:如小紅帽是兒童熟悉的故事,可以利用它來教小朋友對陌生人的警惕,也讓他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單純。不同年齡層強調不同的重點,如幼稚園到2年級的學童,除了電腦結構、網路基本使用規則外,必須告訴他們遇到任何問題都要讓大人知道,不可以隨便透露私人的訊息。3-6年級則強調遵守網路規則、網路霸凌及上傳視頻前先考慮清楚恰不恰當等注意事項。

 

3.     透過角色扮演遊戲來調查有問題的網路和資訊:5年級的學生可以授予類似偵探的任務,給他們三個網站,就網站的作者、贊助組織、版權日期、內容、目的等資訊來作比較,找出有問題的網站。不只學生,連成年人都應該被教導對網站上的資訊,抱持懷疑的態度,審慎檢查資料來源的可靠性。

 

4.     邀請專家或當事人來演講:除接受網路安全專家的蒞臨指導外,還可以邀請一些網路霸凌的受害人將親身經歷與同學分享,學生錄影訪問並綜合摘要,製作成一篇故事,放在臉書或維特上與大家互相交流。

 

5.     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上台講解數位時代公民素養及網路安全等主題:Common Sense Media BrainPOP都有很多有用的相關資訊可供參考,學生為了扮演好教師的角色,會更積極主動上網學習,達到教學的目的。

 

6.     利用網路上現成的教學資源,作為輔助教材下載取用:如CyberSmart!I-safe curriculum、聯邦貿易委員會網站bulkorder.ftc.gov等,都有讓學生了解版權、抄襲、網路禮儀(netiquette)等的影片及討論,很多還都是無償免費的。

 

7.     透過自創的教材環境來學習:盡量以學生的角度來理解數位時代可能發生的狀況,避免用傳統的方式直接指出不可以問、不可以說的事,而是由他們自行去揣摩理會出網路社交的分寸點何在。

 

8.     善用針對學生、教師、家長設計的數位時代公民教育與媒體素養課程:澳洲的讀者還提供新南威爾斯教育廳設計的網站(http://www.digitalcitizenship.nsw.edu.au/),主旨是學會作為數位時代的好公民,如負責任地使用網路、保護自己和他人在網路上的安全、如何應對隨時會出現的網路霸凌等,還可連結到CyberSmartThink you knowDizigen等國際網站。

 

9.     提供專門的課程:也有學校專門開設媒體課程(Media course),提供中學生選修,課程內容主要根據Common Sense Media網站,不時根據新聞報導的實事補充課程內容,不致隨時代變遷而脫節。

 

10.   全面性的網路安全課程:也有學區開發以研究為基礎的防止霸凌課程,是以挪威長期研究霸凌議題的學者Dan Olweus為名,稱之為 Olweus Bulling Prevention Program,用之來教導網路安全,學區所含的各年級都可適用。

研究顯示:美國大學畢業率與家庭收入習習相關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譯

資料來源:20111121CNN                             

連結網址:http://money.cnn.com/2011/11/21/news/economy/income_college/index.htm

 

根據CNN引述一份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儘管美國平均大學畢業率有所提升,不過高、低收入家庭學生畢業率差距越來越大,在過去20年來,兩者間的差距已擴大到將近50 %。而教育一向被視為社會流動的關鍵,巨大的鴻溝意味著,窮人家要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小。

 

密西根大學經濟助理教授貝蕾(Martha Bailey)檢視 1990年代末期及2000年代初時期,與20年前的統計作比較,結果發現,家庭年所得在87,000美元以上的富有家庭子女,取得學士學位的比例,已從36%提升達到54 %,但是家庭年所得低於26,000美元的低收入家庭學生,獲得大專文憑的比率只有小幅增加,從5%9%

 

部份的原因,肇於富有家庭的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加,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則無此優勢。其次,當2/3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完成學業,相對地,只有1/3的低收入家庭學生可以順利畢業。

 

威斯康辛大學麥德遜校區的貧窮研究所(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overty)報告也指出類似的情況,而且針對低收入家庭背景學生無法完成學業,該所史密汀主任(Tim Smeeding)分析原因如下:低收入學生通常進入較末段的學校(lower-tier schools),這些學校通常班級較大,缺少個人關注及指導;其次,低收入家長沒有足夠的財力資助他們的子女。因此,史密汀表示:「問題在於,雖然我們把低收入家庭子女送進了大學,但他們有種種困難難以突破,因此受挫、輟學,無法堅持到畢業。」

 

依據丕優經濟流動研究計畫(Pew Economic Mobility Project),41%來自家庭收入最低的學生,在取得大學學歷後,可使收入提升到最高的二級(highest two rungs),但是萬一沒拿到大學學位,只有14%的人可以提升到這個程度;而沒拿到學位的人中,45%仍陷在家庭收入最低的階層,但是獲得大學學位的中,只有16%仍停留在最低層。這是因為現今待遇較好的工作,往往需要大學文憑及學院學到的技術。

 

事實證明,根據最近美國普查局的統計,大學畢業全職工作40年的人,可以比高中畢業生,多賺取至少100萬美金的薪水。這也是為什麼丕優計畫主持人可瑞爾(Erin Currier)強調,沒有大學學位的人,想要往上的社會流動機會是非常有限,有無大學學位兩者的薪水差距是非常大。因此政策上鼓勵及保護低收入學生,讓他們進入大學、完成大學學位,並提供學費獎助等財務上穩定的支持,是政策擬訂者非常重要的功課。

12/22/2011

報告指出:美國忽視培育資優學生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編撰

資料來源:20111112,華爾街日報

連結網址: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3537304577032091650691280.html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教育政策長期側重在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從最近的全美學童數學及閱讀統計顯示,低成就學生近年來的成績有時可達2位數的成長,但是高成就資優兒童因此表現停滯,甚至落後於其他國家。

 

一份由「美國資優教育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簡稱NAGC)發表報告也指出,美國公立小學忽視培育資優學生應有的資源、師資及統合政策,因而呼籲,只要政策面要求學校必須對資優學生學習成績負責,不必多花錢就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美國資優教育學會」會長克蘭巴克(Jane Clarenbach)表示:「社會常有一種迷思,認為資優兒童一切靠自己就會很好,不過歷史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美國忽視資優學生的現狀,是一個危機。」1990年代,資優生都被常態分班,不再專班上課,使得資優生學習缺乏挑戰;2002年的「不放棄任何一個孩童法案」之後,教育政策的重點放在低成就的學童身上,資優教育更得不到重視。

 

華爾街日報以4年級閱讀為例分析,平均最差的10%學生,滿分500分中,2011年成績是174分,比2000年進步了15分。但是最佳的前10%學生,2000年的成績是262分,11年後的2011年,也只有264分。再以科目來說,過去10年小學到高中生的成績顯示,全部17個考試科目中,資優學生成績進步的只有4科,包括48年級的數學,以及只些微進步的812年級閱讀,可是後半段學生成績有提升的,總共有11科。

 

「美國資優教育學會」學會的報告指出,全美只有31州要求學校必須鑑定資優及天才學童;26州要求為資優生特別制定政策,23州編有專門的資優教育經費;而雖然全美國估計有300萬名資優生,但是只有6個州要求教導資優生的教師必須經過特別培訓,且相較於特教學生享有120億的經費及法律要求提供的特別服務,政府對資優生的重視,顯然不足。

 

報告建議無需籌措特別的經費,只要調整政策,如允許資優生跳級,以免資優生失去學習興趣,目前只有8個州明確規定,其餘各州都由學區自行決定。此外,像調整課程彈性,如鼓勵中學生接觸高中課程、高中生選讀大學課程等,另外開辦專為資優生設計的學校,找到方法激勵對藝術、科技及科學有興趣學生;又比如在教法上,教師如能容許資優生自主發展學習項目和進行小組討論,而不要只是給他們額外加重作業,然後希望他們停在目前的進展,好讓其他學生趕上進度,就能持續刺激資優生學習、有效提升資優生的學習成就。

美大學生學習調查報告出爐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譯

資料來源:20111117,今日美國報、高等教育內幕                             

連結網址:http://www.usatoday.com/news/education/story/2011-11-17/college-students-study-hours/51245162/1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1/11/17/nsse-2011-measures-student-engagement-major

 

根據全美大學生學習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資料顯示,儘管主修工程的學生要比其他如商學或社會科學系的學生每週多讀5小時的書,但是還不見得能趕得上學習進度的要求。

 

通常平均每週上課15個小時,算是全時學習,但各科目的學習時間有很大的差距,端視學習科目而定。全美大學生學習調查是根據今年春季全美673所大學、416,0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資料統計而來,工程學院的學生上課學習時間居首,為19個小時,商學和社會科學最少,大約14個小時。基本上,與另一份同時進行的教師期望(faculty expectations)調查,兩者相去不遠,只有社會科學是例外,教授們認為學生應該每週有18個小時的課堂學習時間,比學生回報的14個小時,多出4個小時。

 

這份報告發表的時機,正是大家越來越注重、要求看到大學教育成果證明的時候。今年一月份發表的另一份報告「學術漂流」 (Academically Adrift)指出,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生,在進大學的頭一兩年內,在學習上幾乎無有所獲。

 

商學可說是全美學生最受歡迎的主修科目,但學習時間被列為最少,根據南伯明罕學院的商業系主任羅碧修(Sara Robicheaux)的說法,其實是因為學校僱用的教授人數不足,無法開足需要的課程提供學生選課。教授也為了班上日益增多的學生,不得不變通為小組研討代替寫作業的要求,上課研習時間看似減少,但透過團隊合作的努力,才是他們真正學習的過程,而且很多商學院學生都在工作,這也是學習經驗。調查同時發現,主修商業的高年級生平均每週工作16個小時,超出其他領域的高年級生,如與工程系高年級生只有9個小時的打工時間相較,多出很多。

 

此次調查其他重要發現,包括;

l          商學院學生每週花6小時照顧眷屬,是工程學院學生的兩倍。顯示商學學生年齡更可能偏大,必須兼顧上學、工作和養家。

l          無論主修何科系的高年級生,平均每週都會花1011小時在娛樂和社交上。

l          工程系的學生比商業系的學生每週會多花20個小時K書,但22%的工學院學生還表示他們經常無法在課堂上準時交作業,與其他科系的學生只有1416%的學生表示如此。

 

根據「高等教育內幕」(Inside Higher Ed)的分析,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到有效的學習技巧,只有50%的新生及47%的大四級生,會跟教授或其他學生討論有效學習技巧。不到70%的學生會在不懂時尋求幫助,有30%的是根本連提問。

 

數位時代的幼兒教育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編撰

資料來源:2011119,電子教室報

連結網址:http://www.eclassroomnews.com/2011/11/09/how-to-teach-young-children-in-the-digital-age/ (可免費註冊登入)

 

近日由「數位時代教師培育協會」(Digital Age Teacher Preparation Council)發表的報告建議,應有效的整合數位媒體以協助幼兒教育。該委員會係由芝麻街工作室與史丹福大學機會政策教育中心合作組成。

 

這份報告名為「Take a Giant Step」,顯示超過一半的58歲幼兒已在使用,如智慧型手機、iPod TouchiPad等電子產品。專家認為結合創新、研究為基礎的幼兒教育模式是成功的關鍵,但目前仍缺乏高品質的幼兒學習軟體。

 

為在2020年達到整合數位媒體以協助幼教為目標,並且能幫助弱勢學生取得21世紀技能為目的,報告中提出以下建議:

 

    先進的技術整合與基礎設施 建議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國會議員,擴大全國寬頻政策,並致力科技整合,以公開支持幼兒學前教育(preschool programs)

 

    現代化的專業教材與模式:促請州政府、學區、幼教資源班(Head Start)、以及幼教相關單位,研發適合幼兒的課綱與適合家長及教師的訓練課程。同時也建請改革中小學教育法案,將科技整合在早期幼教教師培育及訓練計畫中。

 

    擴大教師可使用的公共媒體資產:提供教師低成本、以研究發展為基礎的公共媒體資源。目前幼教環境使用公共媒體非常有限,建議應尋求更多公營私營合作夥伴,擴大公共媒體資產的使用。

 

    建立數位教師團隊:建構一個公、私部門合作的新夥伴關係,以支持致力於整合數位學習、現代化科技以及最優質的教學方法的教師團隊,以期解決每年超過100萬幼童受困擾的「四年級閱讀能力障礙」問題。

 

新時代的教育問題,在於教師必須使用新穎創意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尤其是幼童的學習。未來的教師更要具備完整的事前備課、更多的教學彈性,並且有能力整合教學知識與現代科技,才足以達到數位時代的教育品質。

這份報告同時也提到,現階段達到整合幼教與數位科技的幾項最好的計畫,包括線上專業發展課程,或各州科技創新,例如:緬因州的「One-to-One Laptop program」,或是科技整合應用的軟體,例如:「Building Blocks」,或是由大學研發的軟體,例如:塔虎大學推出的大學課程。

12/13/2011

美國紅絲帶反毒週教育宣導活動簡介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圥茜編撰

資料來源:20111031NFP網站

連結網址:http://redribbon.org/http://www.hanfordsentinel.com/news/local/article_9803fafa-03fb-11e1-8793-001cc4c002e0.html

 

1980年,全美國各地擔心青少年吸毒的家長,組成名為「全國家庭聯盟」(National Family Partnership, NFP)的草根性、非營利組織。1985年,為了紀念被虐待而死在墨西哥的美國緝毒官員卡馬雷納(Enrique Kiki Camarena),大家開始佩帶紅絲帶表示對反毒的支持。1988NFP首次在加州發起「紅絲帶反毒運動」(Red Ribbon Campaign),並把10月的2331日訂定為全美的「紅絲帶反毒週」(Red Ribbon Week),自此之後,「紅絲帶反毒週」已成了全美國動員社區來教育青少年及鼓勵參與反毒活動的催化劑。

 

20多年來,「紅絲帶反毒週」已為美國歷史為悠久、影響最大的反毒教育及宣導運動,全美從幼稚園到高中(K-12 schools),有近8000萬人響應這持續一週的活動。

 

雖然辦辦活動或只靠學生之力不會讓毒品消失,不過活動的主要精神在於:學生個人承諾遠離毒品,從自身作起,因此今年「紅絲帶反毒週」的活動主題及口號是「遠離毒品我做主!」(It's up to me to be drug free.)

 

響應的學校除了每天設計不同的活動,例如宣示性的穿紅色衣服代表支持反毒運動、簽署反毒宣言、舉辦競走或賽跑比賽,到認識有毒物品、教導青少年不從陌生人處取得藥品、請警方或軍人等執法人員來說明毒品危害,甚至設計反毒海報、裝飾佈置比賽,然後拍成照片上傳,再由網友投票選出優勝者等等,目的就是為了把反毒的觀念傳播到青少年心中。

「加州夥伴學院」提升高中畢業率及就學率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編撰

資料來源:20111025,加州教育廳新聞稿

連結網址:http://www.cde.ca.gov/nr/ne/yr11/yr11rel82.asp?print=yes

 

根據加州教育廳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參加「加州夥伴學院」(California Partnership Academies, CPAs)課程的學生比起一般課程學生,更有可能從高中畢業,且更可能順利完成加州大學及加州州立大學要求高中必修的學業。

 

「加州夥伴學院」是在高中內安排小型學習社群,學生在歷時數年的計畫中,學習內容以產業主題為導向,結合了嚴謹的學術基礎,以及實務的產業技術學習,而且直接與真實的職場接觸,類似高中階段的職業訓練課程。學習內容除了文化課程外,還有市場銷售、資訊技術、工程及設計、健康科學及醫藥技術等等。

目前全加州有500所加州夥伴學院,學習學生人數佔全州 1012年級學生人數約3%左右。洛杉磯縣共有127這類學院,不過華人較多的學區高中,少有加入。

 

由柏克萊加大(UC Berkely)的「職業學院支援平台」(Career Academy Support Network)完成的「加州夥伴學院2009-2010年概況」報告,內容包括學科測驗成績、出席率、以及畢業率的比較。結果顯示,「加州夥伴學院」的12年級學生有95%會完成學業順利畢業,這比加州的85%高中生畢業率又好了很多。同時也發現,該學院畢業生中57%修完加州大學及加州州立大學入學資格中要求高中生修畢的課程,而加州的高中生平均修畢的比率則是36%

 

加州教育廳長托拉克森(Tom Torlakson)對此成果感到欣慰,認為這印證他在課堂中所見,那就是:如果學生可以將所學與未來目標結果,學習成果會更佳。「加州夥伴學院」把學習與職場聯結起來,有效幫助了學習,並為將來的成功鋪好了道路。

 

加州夥伴學院是由加州教育廳及James Irvine基金會共同支持。雖然50%進入計畫的學生都屬於「危險群學生」(at-risk students),但是他們最終的表現仍比加州其他高中生來得優秀。2006年的報告也顯示類似結果。同時還發現,從加州夥伴學院非洲裔及西語裔的學生的高中畢業率,顯著的提升許多,其中非裔高於就讀一般高中非裔學生 16%,西語裔也高了14%88%CPA學生計畫進入2年制或是4年制大學就讀。而且許多學生也很快的將所學與就業接軌。

 

不過由於經費緊縮,預計在這學年結束時,將有200所以上的加州夥伴學院面臨失去經費的困境。支持這類同時強調學術及應用學習的大學與就業導向(college-and-career pathways)計畫的人士,希望能不只保留住加州夥伴學院,更冀望能擴大服務範圍,尤其是在與就業結合的理想上繼續努力。

這份「加州夥伴學院的2009-2010年概況」可以直接從網路下載Profile of California Partnership Academies 2009-2010

 

家庭訪問再度盛行美國各地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圥茜編撰

資料來源:2011103

連結網址: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local/education/teachers-increasingly-use-home-visits-to-connect-with-students-families/2011/10/03/gIQAzwVKYL_story.html

 

家長日缺席有何方法可以補救?家長對子女教育少有參與,學校又該如何才能與家長結成伙伴,一起為學生的教育努力?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員認為,曾經逐漸式微、但是現在華府地區、維吉尼亞州及全美各地又開始盛行的家庭訪問(home visit)是最直接可以開通與家長的溝通管道,獲得他們的信任,並且建立親師深入聯結的方法。

 

家庭訪問在1990年代末期在加州首府沙加緬度地區正式開始,此後擴大到全美,特別在如紐約市及芝加哥市等的低收入、都市地區及移民眾多的社區。幾年前,北維吉尼亞阿靈頓學區一些教師又開始家庭訪問的作法,今年整個學區的教師都加入。

 

位於華府的一個私人教育基金會(Flamboyan Foundation)已協助訓練47所學校教師有關家庭訪問的禮儀及教育理念。在家庭訪問普遍的華府和維吉尼亞地區,參加「家長訪校日」(back to school nights)的家長人數明顯增加,曾經因為語言不通或對教育制度不了解的家長們,也都意識到教育需要教師和家長聯手合作。

 

甚至有些校長也在學年開始之前挨家挨戶的拜訪,向家長們自我介紹並說明教育理念。每所學校家庭訪問的主要對象,也可能各異,主要當然還是以社經地位較差、較邊緣的學生為主,不過也有學校以九年級的高中新生為首要對象。

 

一般說來,特許學校系統(charter school networks)對每個新生作家庭訪問已是慣例,他們比較能夠將之列為教師規定的工作項目,但是一般的公立學校也開始提出一些具體獎勵給教師,例如支付教師一次2540美元的報酬。

 

華裔教師徐雲琦(Yun-chi Hsu)認為,家庭訪問可以幫助教師成為更好的教育者,經過家庭訪問後,教師與家長建立起關係及聯繫,讓老師更了解家長的教育背景及對孩子的期望,讓家長更清楚學校及教育情況,接下來不論是電話溝通或者安排後續會議,雙方的關係都會更融洽與密切。

加州地震演習教育簡介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圥茜編撰

資料來源:20111020

連結網址:http://www.shakeout.org/http://www.dailynews.com/news/ci_19160964

 

今年的1020上午10:20分是「2011加州大搖晃」(2011 Great California ShakeOut)演習時間,近860萬加州人民參加這個年度地震演習活動,打破去年790萬人紀錄,包括加州各級學校學生及機關、醫院及商家都加入這項演習。該活動第一次在2008年舉辦時,就吸引了將近500萬人參加及廣大媒體的報導,如今已是第4年舉辦。

 

最特別的是,這個原本只是地區性的地震教育活動,如今已演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地震緊急應變演習,不僅是加州居民,從美國西岸的奧瑞崗州、內華達州、愛達荷州,一直到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省,以及太平洋中的關島等地另外90萬的民眾,也在同一天參與這項演習。今年4月,美國中部11州的300萬名居民,才辦理過這項活動,接下來美國猶他州及日本也將在明年春天首次辦理;另外中國大陸及智利也都派代表團觀摩這次活動,未來他們也將在各自國家規劃進行類似的演習活動。

 

根據美國地震中心(USGS)的說法,未來30年內,加州隨時可能發生「超強大地震」(The Big One),所謂超強是因為預測搖晃程度將是1992年北嶺地震的50倍,超強地震及隨後的餘震可能導致2000人喪命,造成2000億美金的財務損失。

「地震演習日」活動的目的,就是針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大地震,主要在於養成大家對地震第一時間的正確反應,不是呆在當地,也不是到處逃竄,而是遵循簡單易記的口訣:「蹲下、掩避及抓穩」 ("Drop, cover and hold on"),代表快速蹲下跪地,將身體蜷縮以縮小自身目標,如果在充滿貨物的超級市場,可以躲在購物車下方或旁邊,一手抓住貨架等固定身體,另一手護住頭、頸後,等待直至地面不再搖晃時才可起立,並找尋最近一處安全通道儘速撤離到空曠地區。

 

加州幾乎所有的大、中及小學校都參加這次的活動,學校的教師也利用這次的演習,進行地震準備教育及教導學生緊急應變的要領。相關政府單位及商家也搭配演習活動,再次提醒大家「超強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並呼籲民眾大地震後主要道路受損,水及瓦斯、電力及通訊等等都會受影響,救援可能在72小時後才能趕到,請大家務必要先行自救,備妥至少3天所需的水、食品、藥物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