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2011

新成功心理學:從錯誤中學習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1624,教育週刊

 

俗話說「熟能生巧」,英文也有成語 "Practice makes perfect.",但不斷重複練習運動技巧,就能鍛鍊出完美的運動員嗎?

 

根據教育週刊雜誌部落格(Education Week's Blogs)報導,一項新興的研究顯示:「事實上,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地更快。」因此,由自由基金贊助的「負責任的運動」(Responsible Sports)組織提出教練如何建立一個「在此犯錯環境」(Mistakes Made Here environment)6項建議:包括教練應要求學生運動員,為了幫助他們成長,希望他們犯錯;給運動員犯錯的空間;分析所犯的錯誤;練習處理犯錯的儀式,學習如何像沖馬桶一般地清除所犯的錯;教練應注意自己對運動員犯錯時的反應,避免製造一個讓運動員不敢犯錯的氛圍;舉辦最佳錯誤評比,讓運動員們說出自己所犯的錯誤及從錯誤中學得的經驗,並表揚從錯誤中學習的最佳範例。

 

依據「心態: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作者都克(Carol Dweck)的研究,樂於挑戰並從失敗中學習的學生運動員,表現往往比依靠與生俱來的天份,而又過於擔心失敗的運動員好,因為前者俱有「成長的心態」(a "growth" mindset),而後者則是「守成的心態」(a "fixed" mindset)

 

2007年紐約雜誌一篇報導的作者布南森(Po Bronson)也曾指出,如果只稱讚學生有天份,反而只會讓他們表現不出水準,並害怕挑戰,因此教練及家長,應該多稱讚他們的努力,因為這是他們可以掌控的,而天份是不能控制的。

 

在美國體壇上,剛退出籃壇的湖人隊前總教練,人稱「禪師」(Zen Master)的傑克森(Phil Jackson)是此理論的最佳實踐者,他總共獲得11NBA冠軍戒,是NBA有史以來最高紀錄,他正是以在球賽逆境中不馬上叫暫停(timeouts)著稱,因為此舉有利於場上球員摸索出解除困境、重獲巔峰的挑戰。

 

從體育反思教育,教育週刊另一篇「為何犯錯不總是壞事」(Why Wrong Isn't Always Bad)評論中,專欄作家涂俊(Alina Tugend)便寫到,「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法案(NCLB)所鼓吹的標準測驗,往往導致學校忘了教導孩子如何失敗,她指出:「就像一名教師告訴我的,這法案只會製造出一堆『追求完美的受難者』(victims of excellence),於是我們的孩子只會害怕冒險、害怕創新、害怕錯誤,因為錯誤是壞事。」這種思維提供一個矛盾的訊息,當我們告訴孩子們,人須要從錯誤中學習,犯錯是學習的工具,只是我們應該避免犯錯。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是,如果要少犯錯,那我們到底應該從何學習起?

洛杉磯加大宣布信用卡繳費得多付手續費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622  洛杉磯時報

 

根據洛杉磯時報的報導,迫於大學財務危機一直未曾解除,從81起洛杉磯加大(UCLA)將不再自行吸收每年高達650萬美元的信用卡交易處理費用,學生如果選擇用信用卡繳交學費、住宿費、停車費等等,得多付消費額2.75%的交易手續費。

 

該校發言人漢普頓(Phil Hampton)表示,學校省下這筆為數不少的支出款項,用來支援學術研究和學生服務,應該更為值得。

 

但對學生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今年秋季的學費已宣布將調漲8%,再加上其他的費用也可能隨之而漲,現在又得加上這筆信用卡手續費的開銷,無疑是雪上加霜。學生代表並為學校沒有更早通知學生,而感到憤怒。不過校方回應,該校應是少數到現在才施行此措施的學校,其他加大校區或全美各大學,普遍都早有這項規定。

 

洛杉磯加大學生信用卡的使用非常普遍,79%的各類繳費都是以信用卡支付,校方表示,該校仍將維持免費網上銀行轉帳繳費系統,並提供每月分期付款計畫,預估平均每名加州本地大學部學生每學季約需35美元的處理費,此費用將由學校自行吸收。

 

除了加收信用卡交易手續費外,該校也同時宣布不再收取威士(Visa)信用卡,因為威士信用卡公司不允許加收部份比例分攤處理費用,其他的信用卡公司,如萬事達卡(MasterCard)、發現卡(Discover)和美國運通卡(American Express)則沒有此項限制。

媒體素養重要且必要 應列核心課程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621,教育週刊

 

多項研究成果顯示,處於充斥著智慧型手機、簡訊、即時網路媒體的時代,這一代的學子,嚴重缺乏「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大多數人對於媒體釋放的訊息沒有辨別、分析、批判的能力。

2010年由麥克阿瑟基金會贊助的一項研究指出,89%的1118歲青少年,他們相信網路上提供的資訊,其信任程度是「一些」(some)到「很多」(a lot)。同樣的對於電視劇、新聞媒體、或是商品政治廣告,他們也缺乏挑戰批判的思考能力。

何謂「媒體素養」,或是「數位媒體素養」(Digital-literate)?意指具備使用網路資訊的能力、分享資訊、發送簡訊、與他人合作、建立社群、撰寫或混合多型態簡訊、甚而可以參與網路模擬遊戲。

全美組織「21世紀技能策略聯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已經將「媒體素養」列為重要且必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今日學子須具備的競爭實力。更深入來說,「媒體素養」已經列入21世紀英語、社會科學、藝術以及其他學科內的基本內容。

從近年「有教無類」法案(NCLB,或譯為「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法案)來看,教育政策仍停留在通過閱讀語言的標準測試,未對「媒體素養」的培育給予更多重視,這是相當遺憾的。媒體的識讀能力與一般聽說讀寫的閱讀能力,是大相逕庭的。再加上仍有許多州的標準測試,仍使用紙筆測試,使得許多老師仍未開始教授學生電腦書寫的技能,這又使得這方面落後於實際需求。

目前已有全美45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採用的「各州共同核心綱要」(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課程架構中已包括媒體數位識讀能力,這包含了資訊的理解與溝通。例如6-12年級的閱讀能力的標準定義是:「以多重方式組合並應用資訊,這包過文字、圖片、圖表以及影像,以印刷或數位的型態來回答問題、解決難題、比較呈現的不同模式」。另外,6-12年級的寫作能力的標準定義是:「藉由科技的方式書寫,包括網路,去製作、出版或是與他人互動。」

「就學就業預備評量研發聯盟」(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 , PARCC)研發了一套以電腦施行的評量系統,預計2014年完成。這些評量會改變教學的方向與方法,當然也影響了「媒體素養」的培養。

對於目前工作內容已經非常忙碌的老師,也應該提供在職進修課程,以幫助了解這些新科技的教學方式。目前已經有數個全國性組織提供協助,但更應該擴展到由各地區來提供更普遍方便的課程。

科技發展迅速,學校教育已經不能忽略「媒體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盡力完成核心綱要的標準,用各種方式達到「媒體素養」的教學目標,才能孕育出具備21世紀競爭力的學生。

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報告,請參閱以下網址:http://mitpress.mit.edu/books/full_pdfs/Kids_and_Credibility.pdf

美國教育掀起減壓風 檢討家庭作業時間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616,基督教箴言報等

 

2010年美國出現一部名為「無處可奔」(Race to Nowhere) 的教育紀錄片,正好與歐巴馬政府推動的教育旗艦計畫「奔向頂峰」(Race to the Top)形成對比,講述社會普遍有著「好文憑=好工作」的觀念,導致老師和學生承受龐大的壓力,回家有作不完的家庭作業,學生變成考試機器、腦力耗盡、考試作弊問題嚴重、罹患憂鬱症比例升高。當教育不再引導學生如何思辨、解決問題、創造新知,而學生也不再渴求知識;最可怕的是,孩子已為課業犧牲掉青春歲月,進入大學或職場後卻仍不能勝任課業或工作上的需求,因而士氣低落,整個社會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無處可奔」紀錄片製作人,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表示:「沒有證據證明,越多的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表現。」此二部紀錄片播出後,美國教育界掀起一股「減壓風」,紛紛決定或考慮減輕學生家庭作業時間。

 

紐澤西州的蓋樂威(Galloway)學區正重新評估學生家庭作業計畫,基本上學生回家作業時間,以一個年級在10分鐘內完成為標準,二年級的家庭作業量就是20分鐘,六年級就是60分鐘,以此類推,而且週末及假日及寒暑假都不再帶功課回家。北加州聖荷西臨近的一個學區,也正打算把家庭作業時間減半,小學生週末也不再有作業。

 

南加州芳塔納的一所小學把家庭作業,改成依學生個人量身訂作,而且可以在學校或家�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完成的目標作業(goal work)。甚至連私立學校,也早在風氣之先,針對每個年齡的學生設定每晚作作業的標準時間。因為家庭作業只是重溫白天所學,基本上不應該佔據太多時間,影響家庭生活,這是許多美國家長的共同心聲,他們希望把孩子童年要回來,回歸家庭生活。

 

杜克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教授古柏(Harris Cooper)表示,研究很早就顯示,少量的家庭作業有助複習基本技能及養成幼小兒童的學習習慣,但效果會逐漸遞減。一個年級10分鐘的原則,是一般認為有效果的時間長度。古柏教授並強調,從幼小小孩來看,在家作功課時間長短與測驗成績只有很少的關聯。布魯克林學校校長泰勒(Donna Taylor)認為,11歲以下小孩作家庭作業的好處,在於讓家長覺得與學校有聯結,但大家往往把家庭作業多寡與學習熱情劃上等號,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美國學生該作多少作業的問題,從1950年代美國為與前蘇聯競爭,要求學生加重課業起,就形成正反兩派的爭論,此波的「減壓風」當然也招致一些教師和家長的嚴辭批評,他們認為學生未來想要成功,就必須更努力學習知識,許多學生沒有電腦協助拼字檢查,甚至不能正確拼寫文字,這樣的小孩,將來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生存?連美國教師工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也認為學區以政策指導老師出多少作業,根本是不重教師專業,剝奪教師權力的作法。

 

 

失業率惡化與學業成績的關聯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613日,UCLA IDEA 電子報

 

一份全名為「被放棄的兒童:全美失業率對學生課業的影響。」(Children Left Behind: The effects of statewide job loss on student achievement)新研究指出,全美失業率不斷翻升,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受影響的不單只是父母失業的學生。

這份「美國經濟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表的研究,是以美國勞工部就業數據,與48年級的測驗成績交叉分析,發現各州因失業引起社會及心理衝擊程度的高低,與該州學生學習成就有強烈的負相關,特別明顯的是數學科目,而且高失業率地區的州,學生能通過聯邦「有教無類法」(No Child Left Behind)要求精熟程度(proficiency)的比率越低。

這份研究發表的同時,全美的經濟呈現復甦緩慢,而且有可能再進一步下探到再次大蕭條的狀況,因為許多教育專家輕忽甚或無視貧窮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更加助長了美國各州持續削減教育預算。

研究顯示,當學生帶著飢餓、居無定所的壓力感出現在課堂,他們的學習深深受影響,而且個別學生的問題會影響到整個班級學習氣氛,教師也因此面對更困難的教學環境,其實教師本身工作也岌岌可危,這些因素都影響整個班級,甚至整所學校的學習表現。

「美國經濟研究局」的研究資料也指出,齊頭式一律平等裁減經費的政策,對於高失業率的弱勢地區學生影響更大,特別是失業率高的地區,相較來說原本就是資源缺乏的地區。比如說,面對教育經費縮減,富裕地區的家長可以以募款等方式提供充裕的資源使影響減緩,但是低收入地區可能就連戶外教學、教學材料等都難以要求學生家長配合。

「美國經濟研究局」的研究證實,這幾年的經濟衰退,已嚴重影響公立教育體系發展,大眾應該警惕那些以節省經費為唯一考量、以及效果未經證實或有限的「教育解決方案」。並且,有鑒於失業對學習成就影響的幅度,政策製訂者應該考慮那些可以把經濟對社會影響減低的經濟刺激方案或政策。

學術國際化 海外人士規劃繁瑣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615日,高等教育紀事報

越來越多大學推展學術國際化並在海外設立營運辦公室,而被校方人事部門列出一系列優惠的清單所吸引,如提供一年兩次回國機票或小孩上私立學校等優惠,因此考慮舉家遷往海外發展的教職員也日益增加。但有經驗的老手提醒,「魔鬼藏在細節�」,注意隱藏在優惠條件之下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面,如機票是商務艙?還是經濟艙?有沒有另外給足夠的遷移假讓你打包行李上任?還是你得用你自己的假期?

同樣的,對規劃海外運作的國際事務主管來說,將人事策略等細節安排妥當,也是一大考驗。「英國全球及歐洲高等教育領導基金會」(UK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 Unit and the Leadership Found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新出版的「英國大學海外辦公室攻略」(A Guide to Offshore Staffing Strategies for UK Universitieswww.international.ac.uk/our_research_and_publications/index.cfm),雖然名稱上看起來對象是英國大學教職員,但內容提供許多現成值得參考的有用資訊。

這本手冊發表今年春季,主題是9個學術國際化計畫的內涵,包括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在卡達(Qatar)的經驗,皇家墨爾本科技學院在越南的經驗等,每個計畫都詳細的列明欲參與大學的適用清單和結論等,另外美國與亞洲等地交流的部份內容,可以在華盛頓大學的全球交流網站查看(網址為:http://f2.washington.edu/fm/globalsupport/about-global-support-project)

以上兩份資料,48頁的報告加上56頁的案例分析,很有看頭。學術國際化的各類資訊需求,在世界各地愈來愈迫切,資訊也是有價目的,但以上的手冊是免費的。

海外分校規劃繁瑣,主管人員絕不能省略一項工作,那就是擬訂好「出場策略」(exit strategy)。人力資源部門則必須事先設想要依美國或海外法律來簽訂人事合同?薪水要用美金或當地幣支付?還要顧及美國或國際調任者與當地雇用者福利薪資的差別性不能太大等等,都是手冊提供的重點。

除此之外,該手冊的報告部份還特別強調一點,學術國際化工作人員的需求,雖然可由本國員工充任,但大學人事主管最好還是模仿一下跨國公司的作法,設法開發全球網絡和最優秀的人才市場,與其說服本校教職員飛到國外就任,還不如就地尋求精通國際交流瞭解國情的當地人士來發揮長才。書中提及從馬來西亞學到的經驗,一些國家的官僚主義,很讓外國人士困擾無法理解,必須要有當地的人事支援,事情才能順利進展。

另外,該報告也提醒計劃推動學術國際化的大學,當心別砸了自己的招牌,這些在國外工作的教職員必須要與在本國大學一樣的水準,研究素質的維持往往證明是個大問題,不能馬虎,才是擔保海外運作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