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09

2009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年會

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與華語文教學機構共17單位聯合參與
2009
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年會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整理

參考資料來源:20091121,駐洛杉磯文化組新聞稿及世界日報

 

由「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FICHET)與台灣9個大學附設華語中心、「國家華語測驗工作推動委員會」、「財團法人資訊策進委員會」、及負責學術論文發表的「台灣華語文推動學會」與4間廠商,共17個單位、61名人員籌組的台灣參展團,在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陳惠美執行長帶領下,參與於111922日於聖地牙哥國際會議中心(San Diego Convention Center) 舉辦的2009年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年會,該年會為國際語言教學界重要聚會,今年計有數千名來各世界各個國家代表出席。

本年台灣團在教育部及僑務委員會的支持下,共設置有16個攤位,統籌由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設計Taiwan, Your Choice for Chinese Learning. 整體形象,以鮮明的意向為主軸,凸顯台灣華語文教育著重優質師資、活潑創意的教學方法及豐富教學資源的特點,會場除展示台灣研發教材及各大學附設華語文中心簡介外,特別的是20日及21日兩天並安排有14個場次的展示會發表,介紹近年來台灣華語文教學融合數位科技的研究發展成果,包括資策會「未來教室科技教學應用」、「華語文科技教學應用」;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成人及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陸鋒科技公司「五子登科動漫閱讀網」;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跨入傳統之門-開啟隱蔽寶藏」及9所大學附設華語文中心的各別介紹。

此外,依據世界日報的報導,僑委會副學員任弘也在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舉辦的餐會中,發表「繁簡共存共輔」的理念。任副委員長指出,隨著中國快速發展、新移民增加,促使全美中文課程轉為文化戰場,不少家長、中文學校、學習者對於究竟應選擇繁體或簡體感到為難。任弘指出,繁體字有五千年悠久歷史,而簡體字書寫方便,與其左右為難、難以取捨,不如繁簡併用、左右逢源,兩者共存共輔、相輔相成。任弘相信,中文將成為21世紀全球第二大強勢語言,「中國象形文字」與「英文拼音法」齊頭並進,可帶給大眾不同的邏輯思考,增添腦部刺激。

加州大學學費漲得兇 企管所外國學生學雜費一年近4萬5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2009111920日,加大新聞稿及世界日報

 

儘管數百名學生在會議場外連聲抗議,加州大學系統(UC)董事會19日依然通過分兩梯次調漲學費32%10所分校本州生學費暴增至1767元,首度突破萬元大關,幾乎是十年前三倍,還不包括每年大約16000元的食宿、教科書與書籍費。

由於面臨12億元的巨額經費短缺,加大董事會的決議,2010 年一月起,大學部本州生學費部份上漲585元,漲幅約15%;研究所本州生學費上漲111元,漲幅2.6%;明年夏季起本州學生學費再漲1334元,漲幅約15%加上註冊費(registration fee)也從864元上漲到900元,大學部一年基本學費破萬元。而且以上的調漲還只是學費的部份,攻讀企管、醫科、牙科及藝術碩士等熱門科系的學生,專業課程費 (professional school fee)還要上漲280元至5696元不等

根據加大洛杉磯(UCLA)本月19日公布調漲後的最新學雜費標準,2009-10學年度(不含暑期班),本州生大學部學雜費總額,包含健康保險等費用共為美金10767元、非專業學院研究生為9736元;外州及外國學生大學部學雜費總額為25809元,非專業學院研究生為32453元。對照2008-09學年度,本州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學費分別上漲了1098元、1427元,外州及外國學生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學費調漲了1134元及3535元。

驚人的是,企管研究所(MBA)學雜費,本州生全學年(不含暑期班)學雜費總額達到36432元、外州及外國學生學雜費從去年的39040元飆漲到44673元,其中本州生專業課程費上漲3112元、外州及外國學生上漲4163元,外州及外國學生的專業課程費漲幅高達24.5%。藝術研究所(MFA)本州生學雜費17452元、外州及外國學生學雜費29697元。牙醫(DDS) 本州生學雜費31128元、外州及外國學生學雜費40945元。法學研究所(JD)本州生學雜費35906元、外州及外國學生學雜費更是高達46546元。

學費調漲將為加大系統挹注5億多元的經費,其中17500萬將用在學生的財務援助。而雖然董事會決定擴大「藍金機會」(Blue and Gold Opportunity Plan)的學生獎助金計畫,使家庭年收入低於7萬元的「清寒」學生如果符合申請標準,將免繳學雜費。但這些「補救」政策並未澆熄抗議學生的怒火。他們高舉「反對漲價」、「開除董事」字牌,大喊「用錢途徑要透明」、「錢都用在哪」。還有學生躺在會議大樓外,裝死表示抗議。

董事會議結束後,抗議學生圍堵董事。在現場嚴陣以待的鎮暴警察為董事專車開道,對躺在地上擋道的學生強制驅離。

加州公立大學減招 高中生紛紛加申請私立大學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20091123,世界日報

 

據此地世界日報報導,加州兩大公立大學系統近來頻調漲學費並宣布減收學生,南加教育界人士分析,將使更多學生轉投私立大學。大學經費困難,除招生人數減少造成入學競爭激烈外,教育品質亦下降,該開的課程無法開成,學生不能在四年內修滿畢業學生,被迫延遲半年到一年畢業,將使更多學生轉申請私立大學。

1130加州公立大學2010年秋季班入學申請截止還剩一周,但申請者眾多,競爭邀烈,讓許多有志申請知名大學的高中生憂心忡忡,因此紛紛同時申請私立大學,提高進入高等學府成功率。

不過,加州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各有一套入學審查程序及算分標準,學術成績重要性不容忽視,但人格特質及課外活動也非常重要。

加州大學(UC)系統學校接受的學術成績,區分為在校課業GPA點數及標準考試,包括SATAPACTPSAT等,參加高階難度的考試可獲加分,但學術成績評定在考核學生能否進入加大的重要性比重只有80%左右,非學術成績的比重約20%,所以有些高中應屆畢業生GPA超過4.0,進入加大柏克萊(UC, Berkerly)或洛杉磯校區(UC, Los Angeles)的比例,只有43%的機會,但有些學生GPA3.5分,卻能進加大爾灣(UC, Irvine),讓一些努力學習、功課全拿A的華裔學生扼腕。

以加大聖地牙哥(UC, San Diego)的入學審查評分標準為例,滿分11100分,完成加大要求的高中「A-G」課程時可得500分,占滿分比重約4.5%GPA成績比重約40%SAT等考試成績比重約29%。申請人如來自教育品質較差的學區,考試排名在前4%(例如1000名畢業生中,排名在前40名),可額外增加600分。若是全家第一代上大學的學生,加300分,清貧學生再加300分,義工服務者再加300分。

華裔教育界人士表示,加大從未具體透露評分標準,加大戴維斯(UC, Davis)滿分9000分,與加大聖地牙哥又有不同,但都具有指標性作用,相信加大其他分校也會相繼跟進。

至於私立學校的入學審查標準,一位華裔升學顧問表示,私立大學招生「手法」(trick)較公立大學更多,評鑑學生時,學術成績的重要性只有60%,另40%評鑑學生的課外活動及個人素質。

申請私立大學,兩封推薦信必不可少,父母若是該校校友,申請人可利用提前申請的機會,錄取率會高出20%30%,一般申請截至12月底,申請人應利用剩下的一個月,增加課外活動,豐富個人經歷,做好個人簡歷及推薦信。

12/28/2009

美國獨霸商管研究所地位不在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譯

參考資料來源:20091112日,高等教育紀事報

 

依據美國「商管研究所入學委員會」(The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簡稱GMAC)日前發表的分析表告顯示,美國稱霸商管研究所教育的地位正滑落中,有越來越多外國申請者選擇到美國以外的地區就讀。

根據參加「商管研究所入學考試」(GMAT)人數統計得出,比較20052009年的數據,亞太地區參加GMAT考試的人數,達到34,339人,與2005年相比,成長了75%,顯示該地的商管教育的需求強勁;北美報考人數21,376人,比2005年上升30%;歐洲上升25%、中東及非洲43%、拉丁美洲增加 18%

今年參加GMAT考試人達到265千多人的新高紀錄,比去年上升了7.6%,而且這是首次美國以外考生人數超過半數。不過,外國受試者向美國大學遞出入學申請的比例,比起2000年的75%2008年的65%,創下有史以來的新低,只有59%

外國學生不再選擇美國商管研究所的理由,包括今年經濟不景氣、就業前景不佳及嚴格的簽證政策等。「商管研究所入學委員會」首席執行長威爾森(David A. Wilson)說:「美國政治人物的愛國主義阻擋了一些想到美國讀書的人;而且,在美國以外有越來越多的好學校,他們越來越具有競爭力。」

近年來「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International)不斷與外國學校合作加強課程及改善品質,當海外課程聲譽提高後,學生漂洋過海到美國來的動機減少,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離家近的地方可以減少開支,自然成為首選。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會長費南得斯(John J. Fernandes)認為,美國是現代管理科學發源地,而且擁有許多高品質的課程,仍是商管教育的重鎮;只是面臨海外課程的競爭,具有全球接觸的本地的課程比較可以找到強勁的伙伴合作。

其它分析報告中的重點包括有:

l          GMAT報考者越來越年輕:在美國,商管研究所學生平均年齡是27歲,但GMAT報考者有40%25歲以下;在美國以外地區,25歲以下族群人數成長比率是161%

l          40%的報考者是女性:女性人數增長速度比男性快,特別是在亞洲,今年女性報考者佔51%。但在中亞,其中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婦女僅增長24%

l          過去5年中,美國少數族裔報考者顯著成長:亞裔美國人報考增加36%、非裔美國人增加26%、拉丁裔美國人增加約20%、白人增加19%

l          EMBA及兼職MBA (part-time M.B.A.)成長速度減緩:全球接受公司或單位全額補助的EMBA學生比例,從去年的33%,降到今年的30%35%只有部份補助,全額自費的比例從去年的35%,上升到今年的37%

l          MBA課程入學申請人數有減少跡象:從一年以前的77%,到今年只66%的學校入學申請件數增加。

其它報告內容,可參閱「商管研究所入學委員會」網站公布的How GMAT Trends Shape the North American B-School Pipeline分析。

加州州立大學宣布明後年將減招4萬人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20091111日,世界日報

 

根據世界日報11日報導,全美最大的公立大學系統、共有23所分校、45萬名學生及48000名教職員工的加州州立大學 (CSU)宣佈,未來兩年將再減招4萬人。

總校長瑞德(Charles Reed)10日表示,因為州政府削減教育預算56400萬元,去年已有10%的大學生沒有政府補貼,使校方不堪經濟重擔,除教師被迫放無薪假、大學學費漲價外,州大採取多年分步減少招生計畫,繼2010年春季減少招生1萬人後,明後來再減招4萬人。

瑞德提醒,2010年秋季入學招生截止日是1130日,建議學生就近申請。而且瑞德同時表示,加州州立大學包括華裔在內的少數族裔學生占40%,校方為保持校園多元文化,未來兩年減少招生4萬名的同時,還將盡力維持校內亞裔、拉丁裔、非裔等族裔的學生人數比率。

目前申請人數大幅上漲,截至119日已收到26萬多份申請,比去年同期增加53%,未來入學競爭勢必加劇。目前收到的申請中,新生申請增加32%,社區學院轉校超過去年一倍,增幅127%而在社區學院完成基礎課程的轉校生,事實上比新生更有優勢。

據世界日報分析,加州公立大學減招,校方必須拒絕部分符合入學條件的申請學生,除優先滿足轄區內(service area)學生需求,還需保證校園內學生種族人數比率,品學兼優的亞裔學生可能成為此計畫的最大犧牲者。這對平時花更多時間在課業的華裔高中生是個壞消息,亞裔高中生未來兩年的升學競爭將更加激烈。

南加的北嶺州大、長堤州大、洛杉磯州大、富樂頓州大、波莫那工藝大學(Cal Poly Pomona)及聖地牙哥州大被視為熱門大學,入學競爭格外激烈。商業、經濟、傳播、新聞及工程系更是熱門中的熱門專業,離申請截止日還剩三周,聖地牙哥州大每個專業全部額滿。

瑞德建議申請者仔細查詢學區內大學,貿然申請成功率不高。例如富樂頓州大優先考慮橙縣、惠提爾、奇諾、科洛納等附近地區學生,其次再考慮其他地區學生。

州大發言人佛勒斯(Erik Fallis)表示,不同大學的不同專業,熱門程度各有不同,建議學生至少申請附近一所大學的兩個科系才保險。北嶺州大也建議學生除申請理想專業外,再多申請幾個「候補」專業或大學,以免錯失良機。

12/24/2009

外國來美研究生人數維持平穩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譯

參考資料來源:2009119,高等教育紀事報

本項調查中也包含美國學生人數的統計,結果發現美國本地研究新生人數增加6%,有68%的受調查學校中報告本地新生有上升的情形,32%的學校是減少。貝爾認為,主要因素應該是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不過,雖然本地生人數增加了,美國本地生不可能填補外國學生減少的空缺,因為外國學生多來美攻讀博士學位,而大多數的美國本地新生都是進入碩士學位課程。

總計有257所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回復此項調查,回復率是51%。此份報告全文Findings From the 2009 CGS International Graduate Admissions Survey: Phase III: Final Offers of Admission and Enrollment可在該協會網站下載。

美國新書介紹「被科學環繞:非正式環境的科學學習」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楊正誠摘譯

參考資料來源:2009年,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都記得跟父母親一同到動物園、水族館、天文館或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經驗。雖然有時我們會覺得無趣,但大多時候有些展覽品, 可能是黑猩猩、鯊魚、或是月球的石頭總能引起我們的興趣。當父母親問我們「好玩嗎?」,我們通常會回答「好玩」,但是當父母親問我們「學到了什麼呢?」,我們通常也答不出來。

    的確,科學博物館、電影院、媒體中心、植物園、自然中心等非正式學習的環境,常被問到這個問題。雖然人們在近兩百年以來,已經習慣性的參與非正式學習的環境,但也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有較多的非正式科學社群(Informal Science Community)開始系統性的研究人類在非正式環境當中的學習行為。上述便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社(National Academies Press)所出版新書「被科學環繞:非正式環境的科學學習」(Surrounded by Science: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的背景脈絡。

    事實上,學習的定義有趨向複雜化的趨勢,學習並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取得,學習也是一種社會歷程(Social Process),與其他學習者合作與討論會增加學習的效果。科學學習又更加複雜,除了概念知識外,還包含技能的熟習,例如:觀察、預測、實驗設計、結論推理。此外,科學家還不間斷的更新科學知識,因為他們對於世界運作的理解不斷的因為新證據的發現而更新。科學知識也能夠提供問題解決與決策的知識基礎。不過,人們對於科學資訊的解讀,有相當程度受到文化脈絡、價值、世界觀所影響。

    非正式科學環境的設置目的,便是介紹學習者科學技巧、概念、科學文化、以及科學在決策中的角色。非正式環境的優點在於可以提供所有年齡層的人科學學習,無論他們的興趣以及科學知識程度是如何的多元。因此,此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回答下列問題:(1)什麼樣的工具和策略可以幫助非正式環境中的學習者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果?以及(2)什麼樣的知識可以幫助非正式環境中的學習者進行以科學為基礎的行動?此書首先將針對現有的人類學習研究進行總體回顧,其次則將探討人類學習科學所面對的可能困難,進而探究增進非正式環境中科學學習的方法。

    此書一共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討論科學學習的思考架構(Frameworks for Thinking about Science Learning),其中第一章定義了非正式環境的科學學習的範圍,例如:日常生活環境、一般設計的環境、專家設計的環境等。第二章則討論科學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包含著特殊的語言、工具、傳統,第二章建立了科學學習的知識、技能、興趣、實踐的範圍架構,可以作為評估人類在不同非正式環境當中科學學習程度的工具。

此書的第二部分,討論增進科學學習的經驗設計(Designing Experiences to Promote Science Learning),透過學習研究的文獻回顧,探討什麼樣的科學學習經驗最為有效,進而提供教學實踐者參考。其中第三章討論科學學習的特別策略,例如:互動概念(Interactivity)的運用,可以有效建立更深度的科學理解。第四章則重申社會、文化與學習的關係,認為人們與更有知識的他人互動,交換知識,可以增進個人的科學學習。第五章則討論增加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方式,認為科學學習者的自我認同(identity)應是高度主動學習者的自然結果,科學學習者的自我認同也是人類參與非正式環境科學學習的主要動機。

    此書的第三部分,討論科學學習如何跨越社群、時間與空間(Reaching Across Communities, Time, and Space),其中第七章討論了在非正式科學學習環境中,公平(equity)的意義是什麼?非正式環境應當如何設計以讓更多元的群體獲益。第八章則討論如何幫助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兒童、青年、中年、老年人發展有效的學習經驗。第九章,則探討非正式科學學習的未來發展,以及發展新媒體與學習經驗連結的可能性,以及連結正式與非正式科學環境的可能性與學習效益。

總結此書的主要目標是告知讀者非正式環境能夠透過多種方式來支持科學學習,同時也告訴讀者,科學應如何更加接近多元年齡層、背景與文化的人,科學學習應引導人們去思考科學現象,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教條,而是人類實驗、觀察所得的寶貴生活經驗。此書是國家科學院前一本「非正式環境的科學學習」後,第二本相關出版,全文220頁,可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社網站購買: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2614#toc

奈米科技教育成新興熱門課程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藍先茜摘譯

參考資料來源:20091029eSchool News

 

全世界奈米科技產業估計到2015年將雇用200萬人,呼應歐巴馬總統呼籲各大專院校開始加緊培養奈米科技人材以適應未來產業的變遷,一家在伊利諾州的公司,在今年五月推出一套為大學部學生設計的奈米科技教學課程,命名為「奈教授」(NanoProfessor),讓這門複雜艱難的奈米科技課程普及化,預計明年初將推廣到大學,甚至一些高中。

  為期12週的「奈教授」課程,目前已規劃明年一月先行在明尼蘇達州的達科達縣技術學院(Dakota County Technical College, 簡稱DCTC)試用。DCTC的奈米科技部門主任紐百瑞(Deb Newberry)表示,一般的奈米科技課程都是博士設計給博士生使用,充滿複雜的模擬抽象概念,但「奈教授」的課程不同,它包括教學計畫、教科書和設備,如課堂上需要使用的原子和發光二極體(LED)螢光顯微鏡等儀器,學校大約花費30萬美元購買全套課程,還包括廣告行銷以招收學生服務。紐百瑞對表示:「把奈米這種高科技的知識推介給大專學生,是件難度很高的任務,但『奈教授』為抽象概念和實務操作之間搭起了橋樑。」

奧巴馬總統上個月在紐約的一場演講中要求,社區學院及技術學院必須加緊訓練經濟發展所需的新興科技人才,今天的美國中小學教育在重要的數學和科學方面,都落在競爭對手之後,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著想,現階段應該推動生化及奈米科技教學、開發新能源及治療疾病的醫藥研究,這些領域都具有改變世界及改善未來生活的潛能,並可為美國創造就無數的就業機會。

教育界的人士表示,奈米科技訓練的推行,在教學上必須要有工具支援配合,但目前的高等教育機構仍很缺乏。奈米科技的觀念,通常能吸引大學部學生的興趣,如果學校有高科技器材的新型實驗室,將可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這個領域,教會學生如何建立奈米等級結構,便可以啟動他未來職業生涯的契機。

根據「國家奈米科技基礎建設網路計畫」(NNIN)的報告,奈米技術在未來十年內將影響到一系列的行業,包括食品科學、體育設備的開發、紡織、法醫鑑識等。奈米技術行業的薪資範圍也很廣,主要取決於學生在進入這個領域前所接受訓練的長短而定,兩年制的社區學院畢業的學生薪資每年從3萬到5萬美元,四年制的大學畢業生每年從35千到65千美元,拿到博士學位的則可高達10萬美元以上的年薪。

近幾年來,許多研究型大學也積極提供高中生接觸奈米科技的機會。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C, Berkeley) 曾和位於該校內的積體奈米機械系統中心合作(請參閱UC Berkeley-COINS partnership),在2007年暑期舉辦高中生奈米科技夏令營,學生學習操縱奈米粒子、合成液,並完成某些關鍵性的任務,以了解物質在原子狀態的概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C, San Diego)也曾在四月舉辦奈米科技營,200位高中生齊聚學習奈米技術、奈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以虛擬的分子模型,用來顯示原子操縱術(atomic manipulation)如何能改善及增強藥品效力。

紐百瑞認為,我們總是希望學生要想得大、想得遠,我們從未要求學生想想非常、非常微小的事物,因此把這些奈米概念加入到教育系統中是極為重要的,而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

12/23/2009

國際教育資源網路 讓學習無國界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20091021eSchool News

 

柏林圍牆在20年前的119倒塌,正式走入歷史。在慶祝20週年之際,無疑地世人將為雷根與戈巴契夫當年結束美俄兩大強權冷戰的決定歡呼。不過,還有許多世人默默努力共同締造改變歷史的這一刻,如在柏林圍牆倒塌前一年,蘇聯與美國開啟了一項教育實驗。

創造這項計畫的是一位紐約教師可本(Peter Copen)。他在這個教育實驗計畫中使用了電腦化電子信件(也就是eMail的前身)及第一代衛星電話,在紐約跟莫斯科兩地連結了各約十餘個學校。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化解冷戰的僵局。

這計畫的象徵意義與重要性不言可喻,在當時這套計畫的網絡聯結了9個國家,而在911事件之後,這項計畫發展成為名為iEAR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的計畫,已有超過120個國家,使用人口增長到200萬人之多。

在美國有許多人,未曾聽過iEarn或是其他遍佈全球、使用人數甚至超過美國本土的國際教育資源網路,歐巴馬總統似乎也是其中一位。但歐巴馬對這樣的教育網路懷有相同的理想;在他在埃及開羅的一場演講中,呼籲要成一立套網路系統,可以讓位於美國堪薩斯的年輕學子,即時的與住在開羅的學生溝通。他期望能讓世界各角落的人彼此了解,而歐巴馬希望透過青年與青年交流,打破回教世界與非回教世界間誤解的理想,其實早在20年前就由紐約教師可本開始實踐了。

許多前瞻性的學校,早已使用像iEARN,還有ePals 以及Global SchoolNet等等網路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存在,讓我們不再有理由,把科技只應用在酷炫的電子教科書,或者當成節省勞動的器具,而是提供讓青年學子與全世界各地的同儕相互溝通與合作的工具;而且這教育網路早已解決師長所擔心的網路安全問題,沒有理由不在用在教育上。

包括ePalsGlobal SchoolNet的學生社交討論的功能,是獨立於其他一般交友網路,教師可以察看電子郵件,而且只供訂閱者觀看的部落格設計,也是安全的。搭配上標準化教學課程教材,這套教育網路把全球關切的議題與世界各個角落的使用者相互聯結。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是人生,非只是為人生之預備」今日的世界充滿了痛苦跟混亂,各式媒體24小時不斷的播放各種議題。我們可以繼續不理會電子化潮流,繼續用「大人才懂、小孩不必懂」的心態教育下一代,在課堂中忽略全球暖化、恐怖份子、以及最近的新型流感等等議題。或是,我們可以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及程度,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全球各地同齡學子的觀點,更完整而全面的來認識這些議題。

太多的研究顯示,唯有跟自身相關時,學習者可以很容易地與學習內容相連結。這一代的青年學子被視為第一代的全球公民,他們可以用電腦或是手機,透過社交網站推特(Twitter)YouTube、臉書(FaceBook)等等各類網站,與世界各個角落相通及溝通;他們了解建立個人關係的重要,甚至可以跟未曾見過面的人聯絡。與其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何不接受隨著新科技出現,可以更深入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

譯者註:本文作者彼得斯(Laurence Peters)同時為20098月出版之「全球教育:利用科技把世界帶給學生」(Global Education: Using Technology to Bring the World to Your Students)乙書的作者。彼得斯為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聯邦教育部資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