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06

常春藤盟校追求者的迷思、煎熬與省思

美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代表著比一般人高的起點、優渥的待遇、重要的職位,是公認的社會精英階級。因此有志的高中生莫不以入一流大學為志、但百裡挑一的競爭不僅使學生本身承受著無情的壓力、其家長也不得不深陷其中盡力協助,而深受連坐之痛楚與折磨。暢銷書作家、前紐約時報名記者--亞利珊德拉•羅賓斯(Alexandra Robbins) 「過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學子的秘密生活」(The Overachievers -- The Secret Lives of Driven Kids)一書,對這些身陷囹圄孩子的追蹤報導,引起的波波漣漪,不斷擴散,討論話題隨之層出不窮,激盪出不少發人深思的問題與思維。

耶魯大學出身的亞利珊德拉•羅賓斯,十年前畢業於馬里蘭州Walt Whitman明星高中。這本書敘述記錄了其高中母校8位傑出學生為入頂尖學府做準備,20042005學年的日常生活故事。雖然書中每個人物各有特色、但他們全力以赴、竭盡所能、甚至不惜欺瞞,為達目標所做的付出、難以言表的無限辛酸與惶恐,震撼了許多讀者,而家長對孩子繞著大學準備的全部生活內容,感同身受的折磨與煎熬之描述,也牽動了千千萬萬為人父母的衷腸與共鳴。

書裡的超級明星們,為因應日漸多元化的錄取標準,有的早至8歲就開始各種體育活動,有的下了學,上鋼琴課到上芭蕾課,然後到閱讀課、寫作課、法語課。有的一下了課又趕去各種補習課程,夜裡回家後還要挑燈夜戰。有的一進高中就立志選盡學校所有的進階課程;有的因為擠不出時間達成老師要求,與當地重要人物面談之指定作業,而絞盡腦汁閉門造車後的惶恐。有的因為忙於課業少有人際交往、惟恐被同學票選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壓力,有的面對好面子、攀比的父母,惶惶不可終日怕不能取悅他們。有的被心目中的學校拒絕而痛不欲生,有的同時拿到兩所好學校的入學許可,難以取捨在郵局徘徊多時,好不容易決定了又後悔,追著郵務人員要回已寄出的接受函。而主人翁們無一例行的都表達,對能享有一般人正常生活的最大渴望。像連續劇的情節卻聚焦了主角們的孤獨、無奈、壓力、惶恐、無以名之的痛處、心力交瘁的折磨,也許終生難以平復。

有人認為作者自身的學業背景為這群人代言誠恰如其份,當然也有批評情節誇張渲染。但她對舒緩這種情況所做的多項建議,讀者多心有戚戚焉。她提出不要太重視坊間的大學評鑑,根據學校提供資料所做之分級,實不能代表真正的大學經驗,有的學校為招攬學生甚至走火入魔的偽造統計數據。學生與家長應該忠於自己所愛,不要為面子免強選擇擇人人稱羨的學校。應專注於一、兩樣自己興趣的活動,若為了豐富大學申請書,而認為多多益善,不但犧牲了睡眠及休閒,樣樣掛名、件件平常是絕不會為名校所青睞。切忌迷信,名校的競爭太激烈,被拒絕不表示自己無能,更非命運的宣判,日後的成就與學校出身沒有絕對的關係,根據2005500大公司主管的調查顯示,畢業於哈佛者與威斯康辛州大出身者數目相當。她也建議大學廢棄SAT成績、取消提前錄取措施等明顯有利於富裕家庭子弟的種種政策。

書中主角多是來自中上家庭,那麼貧窮子弟就沒有升大學的壓力?其實他們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更甚,因為他們必須獲得補助或獎學金,否則無力負擔高等教育,而現今日益緊縮的財務補助,使他們陷入「有」或「零」的絕對選擇,無疑是更嚴苛的命運挑戰。這類熱烈的探討,也許不是亞利珊德拉•羅賓斯著書的重點,但哈佛及普林斯頓大學相繼宣佈撤除提前錄取政策,萬流歸其宗,似乎反應了大學入學規則及招生政策的改變已然刻不容緩了。(周立平摘要;08.06.2006/紐約時報)

9/18/2006

美國高中輟學生,「錢」景最黯淡

高中輟學生在就業市場要付出代價是一個普世各國的現象,但其慘痛程度都不及美國。

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發展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其最近發表的年度報告「教育一瞥」(Education at a Glance)中指出:美國高中輟學生之收入為有高中文憑者之65%,兩者鴻溝之巨為已開發國之首。在亞洲、歐洲及其他各國,無高中證書成年人之薪資為高中畢業者之80%;而兩相差距最小的為芬蘭、比利時、德國及瑞典等國。

報告中的數據也顯示,2030歲沒有完成高中教育的美國人比老一輩人比率高,44%為低薪族,其收入甚至低於全國平均之半,只比丹麥情況稍好。而這一階層,2564歲者之就業率也低於國際水平。

其實高中輟學生,在那裡都是就業市場的不利族群,但為什麼在美國他們的境況更差呢?非營利團體「美國青年政策論壇」(American Youth Policy Forum) 主席Barbara Ischinger 分析,不外以下因素:

美國職場是資本主義主導,奉行能者多得的鐵律,有大學學位者收入比高中畢業者多72%,差距冠全球。這當然鼓勵對高等教育的追求,但也不像其他國家,往往通過法律或是稅制確保能力或是教育程度低的失勢群體。而工會的勢微,對無權勢的勞工階級更是雪上加霜。

再者,成人教育或職業訓練體制對這群人,基本採取放任、自生自滅的態度,以致於他們越落越後,有的終生都沒有機會往上走。其實美國高中輟學的問題存在已久,不但威脅數百萬青年人的就業,更嚴重影響國家經濟的長久發展。政治人物常常把提升人力素質之重要掛在嘴邊,對根本解決問題需要的特殊教育、給孩子更多的關懷鼓勵或設立職業培訓、規劃課程等議題都知之甚詳,但每每在選舉過後就歸於沉寂,沒有長久的努力,當然不能奓望有什麼效果。

美國現今仍為經濟最強的國家,其受完高等教育及男女平等之程度仍冠於群倫。但這篇報告,把美國與其他該組織之29成員國相比,明確的顯示了它今不如昔的事實。首先,高中及大學畢業率都比國際平均值低。完成高中教育25 34歲成年人比率過去曾舉世第一,如今降至11名,約有1/3的高中生不能按期畢業或者根本不能畢業。另外,雖然美國仍是國際學生的最愛,但其佔有比率,近年來已呈下降趨勢。而教育花費之高也使人咋舌,由小學到大學,每人每年的的公共投資是$12,023美元,僅次於瑞士,報酬率似乎不能與之相襯。

另外,文中對中國及印度之技術人才栽培、學生適應能力之培養等措施都勝過歐美的評論,已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探討。

欲知全文,可上網 http://www.oecd.org/edu/eag2006 查詢。(周立平摘要;09.12.06/美聯社)

9/15/2006

美國大學理事會擴展的雄圖壯志

多年來,SAT考試成績在大學入學招生的重要性及高中AP課程的日漸受重視,使得負責它們的大學理事會,一直享有教育界沙皇機構的至尊地位。但因主觀企圖、客觀事實等種種因素,它的業務逐漸走向多元化,SATAP已不再是該會唯一之指標,大學理事會開疆闊土、更上層樓之企圖昭然若揭,它會不會如願增強其影響力?非營利組織之性質會因此改變嗎?

現任主席Gaston Caperton1999年上任,當時大學理事會的問題層出不窮。技術設備陳舊急需更新、與SAT的合作伙伴--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關係惡劣,與ACT的競爭日益激烈等都使這老大機構疲於應付。 Caperton 兩任西維吉尼亞州長、企業主管的顯赫政商經驗,惟獨與教育界淵源不深,他的到任似乎確認了他改革者的定位。他沒有讓人失望,大肆招兵買馬、大刀闊斧的展開了一連串的新政措施,並以積極的市場行銷方式強力推出多項新產品服務。

首先,擴大對中等教育的影響力,推出6 12年級之英文、數學課程教案及考試。其中成效最著的是「預備學術評估測驗」PSAT (Preliminary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 全國積優獎學金資格考試」NMSQT (National Merit Scholarstic Qualification Test) 。這個考試原是為11年級學生SAT預考練習及申請大學獎學金所設計,但大學理事會成功的將它重新定位為學力偵測考試,可以評估出學生英語文法、推理思維及其它基礎知識技能的優劣程度,致使低年級學生競相參與。去年310萬的考生中,10年級及以下者超過一半、佔53% 2001年的44%增加了很多。互為因果,PSAT考試者之低年級化趨勢更普遍,更促銷了該會推出的教材與教案。據佛羅里達州Volsia County 學區總監表示,其區內有1200以上的8年級學生註冊了PSAT的準備課程。

贊揚的人表示,PSAT的報告的確有助教師了解學生,而能痛下針砭、改善入大學準備之教學。但不以為然者如曾任加大洛杉磯分校的James Popham 教授就嚴詞批評,理事會藉名目強行推銷更多的測驗,真是腐敗至極。但其行銷成果確實卓著,特別是在歷來學生表現差、輟學率高之人口集中貧窮區頗受歡迎。全國已有近五百所學校註冊下學年的SpringBoard課程,其中1/3已完成手續。

專為傳統絕緣於大學的712年級貧困生設計的CollegeEd最新產品,也取得了良好業績。採用之校數2000年僅為20 ,去年為600,而今年估計將超過1300所學校。

其次,推出「大學理事會學校」(College Board Schools)。理事會計劃於2007年,在紐約市及其它城市開啟13所以上的學校。其宗旨為利用其教材及教案等各產品,為學生入大學做準備,除教學外也提供實驗練習以加強效果。這些學校在必須達成州及市之要求標準前提下,可以自行設計教學,並且對校長的遴選有參與權。第一所學校已於兩年前在紐約市運作,有人質疑理事會沒有實際經營學校的經驗,效果難測。但市教育局的主管Garth Harries 表示,理事會是學校系統的合作者,並非主要的校務主持者。而它豐富之資源、課程經驗及組織能力定能協助並充實教學,兩年來學生成績確見改善,希望該校能有高的畢業率。

校長的培訓也是其另一項推動重點。約有60位校長已繳交$3800學費,將成為其College Board Leadership Institute for Principals的首批學員。課程內容強調如何據資料分析、做出正確的決定、教學指導及評估等領導必備之技能。

Caperton的種種措施,使大學理事會的收入雙倍成長,達到五億美元,當然他的薪酬也隨之漲了近倍。

有人對大學理事會的走向有如牟利企業之經營非常不安。高中升學輔導老師、大學招生主管都抱怨,包括由投資者創立的CollegeBoard.com營利網站等種種做為,它越來越像市場行銷機構,不務正業、不再是非營利的服務者。其他關心教育事務者則認為,它往中學教育的進軍助長了沒完沒了的考試,令人擔憂。但 Caperton主席堅決的表示,他的受聘是要開創一個時代,不是僅默守成規的護著SAT AP,大學理事會應當在改善美國教育上做更大的推手,其進入中學教育就是要把學生與大學教育機會連成一氣,使學生做好上大學的準備並順利完成學業取得成功。 SAT AP 很重要,但過份倚賴躊躇志滿志,無疑是自我設限。對推出多種產品行銷,他也坦言,不但能挹注捉襟見肘的經費,理事會更需要藉此擴大其教育的影響力。它也有大批的擁護者,其中最有名的是比爾•蓋茲基金。其教育計劃之執行長Thomas Vander Ark就表示,低收入區的孩子,需要高素質之教育,大學理事會推出新服務新產品,與基金會改革學校系統及提倡研究發展目標一致,當能合作無間。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Arthur E. Levine也予以肯定,他認為理事會如果什麼都不做,恐將坐以待斃、難免受併之命運。

其實由現實來看,理事會也有不得不為的苦衷。 SAT史上最大的改革結果,雖有些正面的反應,但學生成績創史之新低引起軒然大波、評分頻頻出錯更是灰頭土臉,顏面盡失。再加上競爭對手ACT日漸攻城掠地、迭有佳報,理事會之地位備受威脅。再說,SAT 的補習學校 Kaplan機構及 ACT 也都開始課程研發並與學區學校合作等牟利計劃,現在當然遠不及理事會的規模,但既然趨之若鶩之風起,站得機先無疑是致勝第一步。因此 Caperton 領導下的大學理事會必將更積極、更致力擴大其影響力。現在它參與辦學的學校雖區區十餘所,但未來四、五年若發展為成百上千也應也不意外吧。(周立平摘要;08.16.2006/紐約時報)

9/08/2006

世界的招喚—美國學生留學海外創新高

美國向來是國際學生的最愛,但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美國大學生也面向世界。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之統計,過去20年來,出國修學分的美國學生成長了三倍,2003-2004學年就有175000人。

「國際教育研究所」的專家表示,華盛頓區因地居首府,是研究國際事務的熱門學區,出國取經的風氣冠於全國。以喬治城大學為例,2003-04學年,該校就有近60%的學生曾赴笈海外進修,在全美數一數二。同區的美利堅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古徹學院(Goucher College) 及鄰近的維吉尼亞大學出國人數也都位列前20名。這些學校的數據僅以習得海外認可學分者為限,並不包括參加短期語文課程或到海外義工等的遊學之士。另外,學習的內容也擴大了許多,以往出國取經,多為學外語,如今「國際教育研究所」所列的項目近7000,就連醫學院嚴格規定一切課程必須在校內念完,因而預科生出國修學分者鳳毛麟角的現象也已鬆動,准許學生出國念短期課程。而馬里蘭州的古徹學院更首開先河,規定所有學生必須出國留學才能畢業,而且每人補助1200美元。新政一出,該校今秋新生人數創新高,可是潮流當道之勢。

因地利及語文之便,英國仍然是美國學生的最愛,但學生對澳洲、中國大陸、非洲、東歐、拉丁美洲等地也興趣漸增,負笈之人年年增加。學生熱中到海外念書,學校也樂觀其成,甚至贊助,但仍面臨許多障礙。首先,海外花費並不低廉,而且很多學校對校外學分設限頗多,有些經審核後認為海外課程不具公信力,就算認可,也得克服學分轉移計算,及官僚文書手續之繁苛等種種困難。

正如「國際教育研究所」主席布朗表示,美國學生認為赴海外讀書是現今經濟及高教全球化必要之舉,他們勇於力行、樂在其中,雖然思鄉難免,困難重重,挑戰無數,但他們體驗不同的文化,心靈的震撼、視野及胸懷之開闊,使他們更虛心、更容忍,這絕不是書本之學能教的。但也許這經驗太誘人,有些甚至上了癮,因而改變了人生的規劃與方向,頻頻遊走,在別人眼裡也許成了「飄一族」?(周立平摘要;08.07.2006/華盛頓郵報)

美國小孩不再有快樂童年?

卅年前,美國小學一年級學生開始學習閱讀,時至今日,閱讀課程早從幼稚園就開始了。除了閱讀課程之外,許多一年級學童減少了畫畫時間、點心時間,取代而來的是數學課、朗讀課,更多孩子下課後不是快樂的遊戲,而要面對許多練習題,以及課後輔導。

美國的家長也開始相信,不能輸在起跑點,所以要讓孩子更早開始努力用功,以免日後落後。為了監督學習成效,有些小學每十天進行一次測驗,不過這些學生才只有六歲。

不只是家長有要求,政府也同樣提出了標準。布希政府的「沒有任一孩童落後」教育政策,明確規定小學三年級學生,必須要達到可以閱讀的學業能力。如果學校不能達到這項要求,除了撤除學校營運經費,校長也要失業。

對於這種近乎揠苗助長的教育風氣,耶魯大學幼兒教育教授Gilliam指出,幼兒教育不單只是識字,教育者更應該讓這些好奇心十足的孩童,養育成終身好學不倦的態度。

在新聞週刊這篇專題中,也建議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學習:

【幼稚園】

1.      念故事書----孩子喜歡不斷重複聆聽他愛的故事,家長要不厭其煩的為孩子朗讀。

2.      跟孩子對話----不只是說話,唱歌、押韻詩,甚至講述自己今天的行程都可以。

3.      一同出遊----上市場、去郵局、或是去博物館、動物園,跟孩子介紹所見。

4.      畫畫----孩子喜歡塗鴉,鉛筆蠟筆白紙,讓她們發揮。

5.      社交活動----生日聚會或是家庭小聚都好,孩子可以聽到更多的字彙與不同的發音。

6.      手指運用----除了畫畫,剪貼也是很好的練習。

【小學】

7.      繼續閱讀----讓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念故事書給家人聽。

8.      認字練習----食物標籤、路標、廣告郵件,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9.      算數練習----從日常生活來學習,今天有多少顆葡萄在午餐盒裡?

10.  注意力集中----玩牌,或是大富翁這類遊戲,可以讓幼童學習安靜坐下,並且集中注意力。

(沈茹逸摘要;09.11.2006/新聞週刊)

9/07/2006

新版SAT首次考試 學生成績大幅下滑

大學理事會公佈的最新SAT成績,創下自1975年後,31年來最大幅度下滑,在閱讀和數學平均分總共減少了七分。其中深度閱讀(舊式考試中的字彙項目)成績減少了五分,為503分;數學下滑了兩分,平均分數為518分。

這次考試是20055月宣布新型考試方式之後,首次正式考試的成果。新式SAT增加了寫作項目,包括論述題,以及複選題;數學部分則增加了高級代數。考試時間從原本的兩個半小時,延長為三小時四十五分鐘。總分也從1600,增加為2400

雖然分數下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也有好消息,有人認為這屆的好學生反而可以將申請學校的目標,設定的更高一點。這是因為大學方面,對於首次出爐的新式SAT分數,也不熟悉,所以很可能今年審核新生入學申請,反而會將SAT成績的比重放低。而大學理事會對於新式SAT考試也有說詞,主席Caperton指出,「是一種可以測驗出學生程度,以及未來就學成就的能力測驗」。

這次考試結果也有一些相關分析出爐,高收入家庭的學生,此指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在深度閱讀項目成績下滑5分,反而是家庭年收入低於十萬元的學生,同樣考試項目卻增加了3分。西班牙裔與非洲裔學生在閱讀總成績提高了1分,但是白人學生卻下降了5分。但是對於改革後的新式SAT考試是否不受考生的社經背景影響,現在專家認為還言之過早。(沈茹逸摘要;08.29.2006/華爾街日報)

牛津大學改革之路千難萬阻

英國學術界人士說:「—張牛津文憑在手,足以笑傲天下。」可見其傲視群倫之聲望。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其800多年悠久的歷史,一對一「導師制」獨特的教育方式,培養的學子,群英薈萃,英才頻現,它是歐洲影響最深遠的大學,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有著輝煌歷史,現世在各種高等學府排行榜上仍居高不下的頂尖之校,為什麼有了急於改革的聲浪?傳統力量可能與改革之道能妥協嗎?牛津未來走向,能不能在21世紀裡保持不下墜的聲望?甚至取得更大的輝煌?這不僅是英國學界觀注的焦點,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改革就是對現制的挑戰,那麼牛津大學現行如何運作?學院是牛津大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各學院和學校的關係有如美國的聯邦制形式。大學只負責規定課業安排的原則,組織大學的講座,主持學位考試和授予學位。學院訂定自己的院規,招收自己所選擇的學生,自行管理及負責所需財務,可說39個學院都擁有相當高的自主性及自治權。這種關係很複雜,但對學術之自由與獨立確有關鍵性作用。然而學院堅決捍衛的自治權,造成行政體系的疊床架屋,確實不利於學校之整體發展及財務收支,牛津雖貴為學術之冠,一樣不能倖免於英國其他公立大學的命運:財政嚴重短缺。這般繁文縟節、效率不彰的龐大體系在財務的壓力下當然成了改革的首要訴求。

2004年新上任的副校長胡德(John Hood)是改革的主力推手,學術界引喻他為美國哈佛大學急於改革、不容於校而下台的校長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可見其挑戰之鉅,任務之難及職業生涯之不測。他的主張究竟為何?為什麼如此不受歡迎?

在他主持下,長達18個月的研究,於今年六月發表White Paper on University Givernance改革報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引進大量校外人士,組成委員會,統籌負責大學行政,取代過去各行其是的體系。另外,成立新的學術理事會,成員有學生、教授、行政人員及各院推派的代表,主持包括招生、人士聘用及經費運用等學校之總體行政。胡德宣稱,新的組織架構有利於推動校內民主、維護學術價值及活動、增加決策透明度、協調各學院發展之一貫及合作、擴大外界參與以借重多元專長。他指出改革目的在確保行政效率,絕不是意圖中央擴權,更不是導引學術為營利服務。其他尚包括:減少實施了近900年的「導師制」一對一教學,改由較研究生負擔部分教學工作,以為樽節並減少教授因為經費不足必需負擔繁重的行政工作,導致工作負擔過重,影響教學品質下降﹔另外欲聘請「明星級」學術大師任教,支付高薪,以保障牛津在國際高等學府的頂尖地位等建議。

各學院都承認現行由3500成員組成的評議員總會(Congregation)之行政體系確實不利運作,但對胡德的方向卻不認同。 牛津雜誌(Oxford Magazine)在最近一期的刊物裡綜列了對他所有的批評。 有人譏諷他其實早有定見,所成的報告不過是文飾的民主過程。最引人非議的是另立新的學術理事會,他們憤怒的質疑,其攬權意圖昭昭,將徹底動搖牛津建校的自主及民主根基。而且其改革只是假加強各院間的協商與合作之名而行集權之實。另外,胡德傾向教授之評鑑,採私人企業力行的員工表現評考方式進行,更招致強烈的反對。有人甚至更尖刻指出,他就是一個商人,只能專責募款,根本不配領導高等學府。

但胡德並非沒有同情者,有人甚至表示他的目標極正確。根據牛津大學的資料,培養一名大學生每年要花18600英鎊,然經由學費和政府補助,每名本地生學校實得僅9500英鎊,即是每名學生學校虧損8000多英鎊。雖說最近在議院勉強通過的學費增收案,不無小補,但財務短絀需要長久解決之道。另外也有人不平的表示,他是牛津聘任外籍人士擔任要職的第一人,許多攻擊已涉及人身,根本是基於狹隘的民族情節,與學術毫無關係。而學院推舉的替代方案,由各學院代表組織的非正式之協調委員會討論學校共同問題,權力義務都於法無據,言不及義,純屬書生論政。

這位有著濃重紐西蘭口音、曾擔任過4年紐西蘭大學副校長的學者似乎頗諳處世之道。僅管他以才思明敏、思維周密、辯才無礙著稱,僅低調的表示,身為羅德學者,在牛津的兩年是他人生最寶貴的經驗,導師制使他終生受益,奉學術之自由與獨立為至尊,更視維護牛津聲譽及學術地位為己任。但牛津大學「長期的經費不足」問題亟需解決,而政府每年33億美元的支持過少,必須設法開源節流,包括減輕教學負擔,改善招收學生結構都是必須的。甚至大學產業化也是生存與發展必需考慮之道。但他同時保證,絕無將牛津大學改成私立大學的想法。

牛津大學經費短缺是無可迴避、且眾所公認的問題。正因如此,不得不拒絕許多卓越但需要補助的學生,教授的待遇平均為$46,000$74,000美元,甚至遠低於哈佛大學助理教授$87,000的平均年薪。不但一流教授流失,更不利其學術研究,大學國際化勢不可擋,經費短缺是競爭國際學術地位的致命傷。胡德志在改革並沒有錯,他聘請加拿大曾任多倫多大學副校長的Jon Dellandrea出任財務主管更彰顯著他解決問題的決心。牛津的募款一年約41億美元,遠瞠於哈佛250億之後,Jon Dellandrea已展開各種活動、邀請海內外校友、工商企業等共襄盛舉,務求解決長久累積的財政赤字。

其實怎樣合理地籌集資金以利于學校的發展而又不影響學術自由,不是牛津獨有的問題,它是永遠困擾現代大學的命題,也是每一個大學校長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胡德以此開創牛津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實質盈餘而強化學術地位,使它能與美國頂尖學府並駕齊驅的改革確是高瞻遠矚。根據今年英國泰晤士報出版的英國優秀大學指南,牛津大學以些微差距再度領先劍橋大學,名列全英最優秀大學榜首。這是它連續五年贏得桂冠排名。在此之前,劍橋曾連續九年領袖群倫,直到2002年才由牛津取代。其中最主要的致勝之因就是牛津大學持續且成功的進行行政改革。能獲得泰晤士報的肯定,至少宣示改革之必要及對其勇氣之尊敬。再加上其現任校長、前香港總督彭定康,是自由派改革者,對改革之支持不遺餘力,牛津大學古老輝煌的歷史將與今日的蓄勢待發相輝映,也許成功不能在我,但胡德勇於創新的精神是可以自豪於世的。(周立平摘要;06/30/2006 高等教育記事報)

9/05/2006

大學畢業生「薪」痛就業

25歲的漢斯是加大Santa Crutz 分校的畢業生,他在舊金山全美有名的連鎖書店Borders工作,月入美元$1300,但經理已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減少員工工時,薪水也將隨之下調。38歲的湯尼在一家藝校擔任網絡設計的工作,最近獲得了一年$5000的加薪,年入$55,000看來相當不錯,但這是三年來的頭一次,相當於每年稍多於3%的調幅。36歲的路易一路往上爬,終於有了年薪$77,000的工作,可五年來他只加薪了5%。他們都沉痛的表示,百物上漲,這點加薪遠不及物價上漲速度,實際是薪酬下降,如此的低薪,養家扶老育幼、生存真是捉襟見肘。更使他們不解的是,主流輿論一再告誡年輕人要「充實人力資本」、要懂得「自我投資」,才會有前途。他們都努力的獲得了高學歷,但月月入不敷出、繃緊著神經過日子,這就是美好的未來?他們更疑惑,政府數據顯示失業率僅4.6%低、公司營利屢破新高、國家生產總值2006年第一季度就有5.6%的成長、經濟一片榮景,為什麼薪水不漲、「薪」情到底有沒有回暖的時候?

他們是少數的特例嗎?根據白宮經濟學者給總統的報告分析,有大學四年學位者工作所得,與物價指數相比,2004年之薪資比2000年下降了5.2%,平均年薪由$54,396跌到$51,568。據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表示,受影響的有三千萬之眾,而且是2059歲的主力就業市場人口。各國大學畢業生薪水一降再降早已不是新聞,看來大學生就業成為低薪一族,已是一個舉世的現象。

原因是眾說紛紜。但經濟「全球化」是不能否認的。企業界以營利為主,製造業等藍領工作遷移海外、就人力充沛、薪資極低的區域早已是擋不住的大潮,現在白領如電子、軟體設計等工作範疇也大量搬往海外,首受其害的就是大學畢業生。另外,資方將職工視為產品,不尊重其為人的價值,想盡方式量壓低人力成本,於是有福利、有休假的員工,被論時計價的散工人員大量取代,波士頓東北大學勞工經濟教授Paul Harrington表示,過去五年來新增的650萬工作,有一半屬於毫無福利、做一天賺一天的性質。他同時指出,過去歷史上五次的經濟復甦,享福利、有保險的受薪階級之成長平均比率11.5%,而最近的一次僅2.5%。他直言無諱,這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致命傷。因為這種趨勢,工作難找,有的人不得不屈就根本不需大學學歷的搬運、零售、戲院帶位等的工作,據統計這般降格以求的大學生約有15%

布希政府的官員表示,找不到適合工作的大學生只有一個原因:缺乏市場須要的技術。再者,越來越多的人進大學,大學畢業生急速膨脹,供需一協調薪水當然下降,不應主觀的對薪水的期望過高,而好的工作競爭更激烈也是情理之中。政府發表這種無關痛癢的託辭,著實惹人厭,很多人表示布希聲望這麼低根本是咎由自取。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這麼困難。像企管、市場行銷、會計等的表現還是很亮麗的,會計的主修者起薪就比去年又增加了5.5%。但總體來說,大學畢業生要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越來越難。名經濟學者、哈佛大學系教授Richard Freenam表示,隨著中國、印度的快速掘起,情勢只有越來越嚴峻,光中國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增加了22%,總數達413萬,而根據其政府估計只有166萬能找到工作,供遠大於求,零薪資就業已敲悄然興起。現今勞力市場已全球化,他相信,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會面臨停滯、甚至下跌的長期嚴冬。

有的經濟學家表示,低薪就業,可能導致遲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等社會現象,長期影響經濟大矣,但這是必付的代價。

雖然,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期望與實際收入的確呈下降的趨勢,但不可否認一紙大學文憑仍是體面工作的敲門磚。所以人們還是願意傾其所有上大學,僅管形勢大不如前,但畢竟比起高中生一、兩萬的年薪就打住了,還是利多的。(周立平摘要;07.24.06/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