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10

OECD發表「PISA測驗結果對美國的啟示」研究報告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楊正誠摘譯

資料來源:2010127Edweek WebsiteOECD Website

 

美國在最近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測驗(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表現平平。不過,雖然PISA測驗可以告訴我們哪些國家的15歲學生的平均能力最好,但是並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這些國家是怎麼樣教育學生,而達成這項成就。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傑出表現與成功的教育改革者:國際學生評量測驗結果對美國的啟示(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報告針對PISA高表現或迅速進步的國家,檢視其教育資源分配、教室環境、評量、與績效責任的作法,並提出對美國教育發展的建議。

該研究報告係由美國教育與經濟國家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完成,報告首先談到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所推動的學生學習成效競賽──奔向頂峰計畫(Race to the Top),鼓勵美國各州將國際學生測驗指標與各州教育標準與評量結合,以幫助學生進入大學與職場。其他各項改革還有培養並留任績優教師與校長,建立教育資料庫系統,並改進低成就的學校。目前美國已有40州與哥倫比亞特區同意執行此項教育改革計畫。事實上,歐巴馬政府已經投入大量教育經費來加強州與學區教學標準的連結,以及語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學科的教學。

該報告指出,美國教育改革嘗試改善低成就學校,波蘭的改革策略可借鏡。波蘭重新結構化其學校系統,去除過去學制中專收低學業成就的中學升學路線。因此,所有的教師和學校都必須提供高品質的學習機會給來自不利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德國也做了類似的改革,提供教育系統內不利背景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中國上海則將傑出教師轉入低成就學校,以提升其教育品質。

美國的15歲學生的PISA測驗表現,閱讀與科學的表現約在OECD國家的中段班,數學表現則低於平均。不過美國的問題是,學生表現的分佈廣,高成就的學生很多,但低成就的學生也很多,各州的表現也有差異性,學校的表現差異性則更大。

事實上,美國相較於其他OECD國家,有許多社會經濟層面的優勢,例如富裕的經濟體、教育經費投入的充足、家長教育程度高、低社經背景學生的比例中等。不過,就美國內部而言,社會經濟地位對於學生表現的影響很大,有17%的學生表現變異可以被學生社經背景解釋,相較於加拿大與日本的9%為高。換言之,在美國,社經背景的不利對於教育表現的影響高於許多OECD國家。其次,許多美國的教育學者認為美國PISA表現之所以不佳,是因為其他國家的中學仍屬菁英教育,但美國是大眾教育。不過,根據統計這已非事實,2009年的調查美國有82%15歲青少年就學,這在OECD國家當中排倒數第三。

報告提到,在一個世紀前,美國也是藉由模仿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規劃其教育系統,例如向德國學習普遍基礎教育與現代研究型大學,向蘇格蘭學習職業與技術教育等。PISA測驗結果與比較,對美國有12項啟示:(1)發展整體國家對教育的認同,亦即相信所有學生均能獲致高成就;(2)建立目標性、聚焦性、一致性的教育標準,並且可以適用於不同州教學系統的教育標準;(3)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具體做法有在師資培育階段積極培養高品質的教師,初任教師階段則發展初任教師的素質與教學能力,並且培養有能力的學校領導人才;(4)提供教師優質工作環境,在學校中教師可以充分發展其績效與知識管理能力;(5)落實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機制,並將其教育制度化;(6)建立適當的獎勵結構,並提高教育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度;(7)將績效責任與學校外部利害關係人與團體連結,例如賦予教育專業人士與家長一定程度的績效責任;(8)將教育資源投入真正能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人員、機構、制度、與政策;(9)建立有能力的中央教育主管單位,並賦予中央主管單位行動與立法權,並能嘗試與地方的責任達成平衡;(10)落實職前教育實習,以加速初任教師進入教育工作現場的適應;(11)確保教育政策與實踐的一致性,嘗試整合教育系統內部政策,並且能夠長期、連續性的維持教育政策的一貫性,並且確保教育政策執行的一致性;(12)確保整體教育系統處在進化、提升的狀態,並且經常探索並面對未來可能的危機與挑戰。

2009年美國科技產業就業狀況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參考資料來源:2010128,紐約時報

 

經濟衰退對於科技產業也同樣給予重重一擊!以美國勞工統計局最新統計資料為基礎所作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的科技就業市場,可說是相當慘淡。

 

這份名為「2010網路城市」(Cybercities 2010),由美國科技產業協會(TechAmerica Foundation)發表的分析報告指出, 2009年間在美國60個主要城市中,有53個城市的科技工作機會減少。

 

這些主要城市中,紐約有最多的科技工作機會,計為317千個。華盛頓州位居第二,293千個。季軍是俗稱矽谷的聖荷西,有2256百個科技工作機會。

 

如論2009年增加的工作機會數量,則以奧克拉荷馬市居首,增加了9百個。接下來是阿拉巴馬州的賀茲維爾市(Huntsville, Alabama),將近9百個。而加州的聖地牙哥市,則是增加了近500個科技工作機會。

 

北加州的矽谷聖荷西地區,則是全美科技工作最密集地區,私人部門工作人力的29%屬於科技產業。接下來則是阿拉巴馬州的賀茲維爾市,23%

 

矽谷的科技工作收入也是全美最高,平均是1321百元。舊金山居次,1235百元。不過這兩地的生活費也非常高。

 

美國科技產業協會多年來在每年出版報告中不斷呼籲,要對抗科技工作機會的流失,政府應加強公立學校系統的數學與科學教育、提供穩定的寬頻網路、並且營造適合商業發展的環境,才能有所成效。

學區刪減體育課 家長訴訟爭權利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0121、舊金山紀事報

 

加州第三區上訴法院在11月底時,以30的票數一致裁決,學區不按照加州教育法(Education Code)規定提供一定時數的體育課,家長有權提起法律訴訟,為子女爭取權利。這項裁定,對許多財政困難的公立學校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

 

加州教育法規定,小學每10天必須提供200分鐘、初中與高中生每10400分鐘的體育課時間,還不包括午餐及下課休息時間。不過,根據幾年前的一項小規模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學校都沒有遵守這項體育活動時間的規定。

 

去年,一位在北加州阿本尼(Albany)學區的小學生家長,以學校並未遵守州教育法規定提供應有的體育課時間為由,把學區告上了法院,但先前沙加緬度的一位高等法官裁決,加州教育法只是建議,而非強制規定,法官也裁決,私人部門,如家長,無權要求學區遵從法律。

 

不過,上訴法院的決定,駁回了高等法院的裁決。上訴法院認為,州教育法的立法原意雖允許各別學區有自主管理體育課程的權力,但是課程仍必須符合每10天至少200分鐘的規定。接下來,案件將退回到高等法院重審,並作出阿本尼聯合學區是否違反規定的裁決。

 

這位不被具名的家長的代表律師德斯可(Donald Driscoll)表示:「學童需要時間遊戲,需要時間消耗精力;依據法院的裁決,將迫使學區遵守州法的規定。」

 

阿尼本聯合學區代表律師仍堅稱,學區作法符合州法規定,他並說明,除學童體能活動以外,州法允許體育教學中包含健康、營養及如團隊合作等在內;並不是像家長所想,一定是在戶外跑跳或活動200分鐘。

 

加州教育廳發言人邁克琳(Hilary McLean)表示,體能活動時間的規定是強制性的,只是不幸的,由於州的財政危機,教育廳從未能獲得經費來監督這項規定的執行情形,只能靠學區的自律遵守。

 

德斯可認為,州法規定的很清楚、州法規定用意的重要性也很明確,希望學區確實遵守,也希望家長一起來監督。

近半數美國大學生耗時6年取得文憑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0121College Bound

 

根據美國教育部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49%2003-2004年入學的大學生需要6年之久才能完成學業,取得大學或專科文憑。

 

First Look Report是教育服務協會(Institute of Education Services)首度追蹤大學生完成學業、轉學或輟學比率的報告書。其中列示2003-2004年入學者至2009年為止,9%拿到學成證書(certificate)9%拿到副學士學位(associate's degree)31%拿到學士學位(bachelor's degree)15%保留學籍,未完成學業。36%6年之內輟學,不再繼續就學也未取得任何文憑及證書。

 

2003-2004年公立2年制社區學院註冊的學生在6年內,8%取得學成證書,14%取得副學士學位,12%繼續升學取得學士學位,20%還在就學仍未完成學業,46%不再繼續就學也未取得任何文憑及證書。

 

2003-20044年制大學註冊的學生在6年內,58%取得學士學位,5%取得副學士學位,2%取得學成證書。12%還在就學仍未完成學業,24%不在學,也未取得任何文憑及證書。

 

 

麥肯錫發表「世界進步最多學校系統之特徵」研究報告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楊正誠摘譯

資料來源:20101124McKinsey & Company Website and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bsite

 

加州教育廳的公共教學部門主管Jack O'Connell日前宣布加州長堤學區(Long Beach Unified School District)獲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選為世界前20名進步最多的學校系統。O'Connell認為長堤學區一直以來均致力於教育改革,透過數據分析以協助學生學業成就的進步,支持優良教師並協助教師專業發展,難得的是也能夠減少學生之間的學習成就落差。

麥肯錫公司是一間全球管理諮詢公司,在2008年麥肯錫曾與加州教育廳合作,發表研究報告「建立全面性的加州教育資料系統的架構」(Framework for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Data System in California)。另外,麥肯錫在2007年也曾發表「世界表現最佳的學校系統如何運作?」(How the world's best 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come out on top?)報告,分析高表現學校系統的共同特質。最近,麥肯錫則在其官網發佈新研究報告,「世界進步最多的學校系統,要如何持續進步?」(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麥肯錫在該報告中,分析20個世界各地的學校系統,這些系統都是長期持續進步,檢視這些學校系統是如何獲得顯著且可持續的學生學習成果的進步,為此研究報告的主要目的。

該報告一共訪談超過200位的學校系統重要人士,並分析超過600種的教育改革方針,發現能夠有效幫助學校系統持續進步的重要共同因素。這些學校系統包含亞美尼亞、美國Aspire特許學校系統、美國波士頓、智利、英格蘭、迦那、香港、約旦、拉脫維亞、立陶宛、加州長堤、印度、巴西、加拿大昂特列、波蘭、德國、新加坡、斯洛伐尼亞、南韓、南非。

研究報告的主要發現有八點:

1學校改革無論從何時開始,都可以獲致進步成果,該報告選取的20個系統,在過去10年均呈現持續進步的趨勢。即使是改革初期呈現較低成就的教育系統,例如印度的Madhya Pradesh與南非的Western Cape學區,也能在24年內獲得顯著的語言和數字能力的進步,並能縮小不同社經背景學生之間的學習成就落差。因此,學校系統的進步可從任何學生程度開始,並且不分地理、文化、與收入的差異。

2)學校教育改革太少討論「過程」(process),教育系統的進步來自於學生教室學習經驗的提升,學校系統有三種改革策略,其一是建立新學校類型、改變學制、系統責任的去中心化,以改變教育結構。其二是增加教育經費或人力以改變資源分配。其三是修改課程、教師教學方式、校長領導方式,以改變學習過程。但大多數的公共辯論,集中在教育結構與資源分配的改變,麥肯錫發現進步最多的學區,都是改變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3)每一學校系統的進步過程,都與特殊的教育改革介入相關,並且不同系統的採取方法有其共通性,相似的進步階段,則也有類似的改革策略,例如從尚可(fair)進步到良好(good)的教育系統,這些系統均建立教育資料庫,並建立良好的組織、財政、教學基礎。但假若教育系統要由好(good)進步到很好(great),則多數系統致力於建立教學專業,如同醫學和法律一般,清楚定義對教師的要求、實踐、與職業發展。此一發現顯示,不同的教育系統的發展階段,所需採取的教育改革策略不同,教育系統的改革需向一致發展階段的模範學習。

4)教育系統的脈絡可能無法決定教育改革應該做什麼,但是可以決定教育改革應如何進行。雖然不同的教育進步階段有一致性的改革策略,但是各個教育系統如何實行這些改革策略,改革的順序、時間點等,則需要參考各教育系統的脈絡。根據研究報告中對各學區教育領導者的訪談顯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執行決定是,究竟要「強制性」或「說服性」的執行改革政策。例如雖然研究中多數的教育系統運用計量分析找出問題,但只有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實際列出量化目標,並公告各學區的數據表現。亞洲和東歐系統則選擇不公開各校表現,而是將各校的表現資料隱私的與各校對話,提出改善策略。

5)有六項教育改革策略在研究中所有學校系統均獲得採用,分別是:建立教師的教學技能與校長的管理技能、建立學生學習的評估機制、改善教育資料系統、增進政策文件與教育法規的介紹、重建課程標準、確保教師與校長的適當獎勵機制。

6)教育系統的持續進步也來自平衡學校自主與一致化教學表現,對於起初表現不佳的學區,齊一化學校與教師的教學表現是重要進步策略。但對起初表現良好的學區,增加學校自主與彈性,則是重要進步策略。要平衡學校自主與教學表現的一致性,可以透過建立教師自我負責與專業化的機制,使教師對自我表現和同儕表現都有責任心,是可能策略。例如,部分教育系統建立教師分級制,高技能教師可以協助新手教師成長,其次也可建立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學機制。

7)教育系統領導者可以藉情勢的改變來激起改革動力,因為根據研究報告對所有教育系統的分析,發現教育系統所面對的特別情勢可激起改革動力,例如:社會經濟發展危機、教育系統表現評估報告的發表、領導者的更替。其中,最常見而有效的教育改革激發環境,便是新政治與教育領導者上台的時候,但也需政治與教育領導者願意具體改變教育政策與行動,才能激發進一步的作為。

8)教育領導者的一致性與連續性很重要。若能有效延長教育領導者的任期,將對教育改革的一致性發展有益。因為此研究發現,這20個教育系統,其教育領導者的任期平均數是六年,而學區的政治領導者則是七年,均較其他學區的平均數為長。其次,教育系統也需主動培養下一世代的系統領導者,以確保領導能力能順利傳承,以及教育改革目標的延續性。教育改革方向的穩定性,對於學生學習成果的進步有正面影響。

 

研究顯示 打電玩不會染上不良習慣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01115,美國商業週刊

 

11月間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網路版刊出的一篇耶魯大學所做的新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的青少年打電玩(Video Games)不會染上不良習慣,不過少數上癮者,易染上如吸煙、使用毒品及憂鬱等症狀。

 

研究主持人、耶魯大學醫學院心理及公共衞生副教授德賽(Rani Desai)表示:「研究結果建議,電動遊戲不具危險性,特別是對男生來說,打電玩與不良的健康行為並不存在關連性,但是相當少數的孩童對電玩無法自我控制,這樣缺乏克制力的行為本身,才是引起問題行為的主因。」

 

研究小組是以耶魯大學在2008年公布的另外一份報告的調查數據為分析基礎,該份資料是以康乃狄克州超過4000名高中生為調查對象,並把重點放在分析打電玩、有問題電玩行為以及健康行為3者間彼此的關係。什麼叫「有問題的電玩行為」(problematic gaming)的定義,不在於玩的時間長或短,也與次數頻繁與否無關,主要在於能不能控制內在的衝動,可以以下3個指標來判別,試圖減少打電動時間但失敗、無法抗拒想打電玩的衝動、情緒煩躁只能靠電玩紓解。

 

從資料看來,受訪的高中生中有半數表示打電玩,男生的76%、女生29%以上,表示每週打電玩時間不超過7小時的有61%,有11%表示每週超過20小時。分析結果顯示,男生打電玩和不良習慣沒有關連,打電玩的男生通常成績反而高於平均值,更不容易染上抽煙、更沒有意願從事喝酒或吸大麻等不好行為;但反倒是女生,玩電玩的女生更容易涉入嚴重打架事件或攜帶武器到校等行為。德賽表示,這僅能解解成,原本就有暴力傾向的女生,更容易被電玩吸引,而不意謂著電玩會導致暴力行為。

 

研究還顯示,打電玩的青少年中,不論男女,都喜歡飲用咖啡因飲料或能量飲料(energy drinks),女生還喝的更多,平均每天3杯以上,男生每天12杯。

 

專門研究電玩與侵略行為(aggression)間關係的德州農工國際大學(Texas A&M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臨床及解剖心理學助理教授佛格森(Christopher J. Ferguson)表示:「從這項研究看來,電玩對大多數的小孩是無害的;但是同時也顯示,有問題的電玩行為可能是不良行為情意叢(constellation)的一部分。」但佛格森也指出,這項新研究並沒有表明,電玩不會導致其它的行為,所以如果家中的小孩在一定時間後不能停止玩電玩、不作功課、也不與其他小孩交往,這此可能都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問題行為的前兆。

12/21/2010

美國教育部公布國家教育科技計畫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楊正誠摘譯

資料來源:2010119,電子校園報

 

美國教育部近期公布國家教育科技計畫(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NETP)的最終版本,該計畫的正式名稱為「改變美國教育:藉由科技強化學習(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教育科技計畫著重個人化的教學與學習。美國教育部部長(Secretary of EducationArne Duncan指出,該計畫的目標是幫助美國學生儲備進入大學與職場的能力,並且面對全球的競爭與挑戰。

事實上,美國教育部在8個月前曾公布該計畫的初版,經採納教育科技專家的意見修正後,Duncan119的教育科技領導協會論壇(St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 Education Forum)中公布此計畫的最終版本。Duncan指出此計畫的五項目標:(1)運用教育科技以根本性的改變學習歷程,未來的教育科技將更符合個別學生的需求與興趣、(2)運用教育科技以發展新世代的教育評量、(3)透過教育科技將教師與同儕和專家連結,因而幫助教師隨時獲得最新的教學資源、(4)建立科技基礎建設,以幫助學校在教室內外均能充分使用科技、(5)運用教育科技以增進學區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

Duncan進一步指出,目前聯邦教育部的教育競賽方案(Race to the Top Program)正在推動建立新世代的評量(Next Generation Assessments),未來新評量系統將與英文數學的共同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 in English and Math)結合,教育部並將運用科技將評量的結果即時傳遞給學生、家長、教師,以更正確的反應每一個學生的能力。Duncan希望在2014-2015學年度,新評量系統能建制完成,以幫助教師發展每一學生的個人化學習計畫。Duncan認為許多學校尚未明白教育科技對於個人化學習型態的革新潛力,並重申教育科技不會替代任何卓越教師。

事實上,在過去15年來,科技已經改變了人類的溝通與經濟活動,但科技尚未實質性的改變教育,科技的真實力量需要學校做本質上的教學活動的改變,才能顯現出來。Duncan將教育科技計畫的五項目標完成日期訂在2015年。    Duncan認為教育科技計畫的落實十分重要且急迫,因為涉及美國的國家競爭力,美國大學畢業生的人口比例,已經不再領先世界,排名為世界第九名。

Duncan也談到了關於教育科技的普及率問題,他認為首先要關注減少學生間的數位落差問題,並增加社區、家庭、與學校的科技普及率。他提及美國教育部已經與其他部會協商,將寬屏網路盡可能的普及到小城鎮與鄉間的學校。Duncan指出教育科技計畫是為了確保美國每一學生均能透過科技接受世界水準的教育。

美國教育部的教育科技處主管Karen Cator指出,許多人對於教育科技計畫的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行動以達成這些目標?(What do we actually do to meet these goals?)」,因此在計畫書的最終版本增列一章「從現在開始吧(Getting Started Now)」。另外,美國教育部在支持此計畫的關鍵作為是發展「線上教學實踐社群(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此網路論壇可以提供教師們一個線上分享教學經驗的園地,透過關係建立、合作行動,改進對於教育科技的使用與教學。最後,Cator指出,美國教育部也和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密切合作,積極連結教育科技計畫與國家寬屏網路計畫(National Broadband Plan)。

作弊學生是否應該給予補考機會?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01117,華盛頓郵報

 

位於維吉尼亞州哈理法克斯郡的西波多馬克高中(West Potomac High),對於作弊學生,不再直接給予死當(FFail)的處置,改而給予學生補考機會。這個實驗是由校長哈德遜(Cliff Hardison)發起,計畫要在全校推動。

 

校長哈德遜的理念是處罰學生作弊是行為問題,應該是施以紀律管理,而非直接懲處學生的學業成績。

 

但是在老師及家長的反對聲浪下,哈德遜將這項新措施修正為,老師仍然可以給予作弊學生該科成績零分,但是老師也可以選擇給予學生補考機會。他也指出,校內各部門將進行檢討,學業評分制度是否可以有更寬廣的因應措施,讓在邊緣掙扎的學生可以有挽救機會。目前只有一位匿名教師,對於作弊學生給予補考機會。

 

哈德遜的這個建議,卻引起社區更廣泛的討論。一位家長表示,「這項措施代表的是道德的淪喪,無法反映真實的社會價值觀,作弊不受處罰,也與我們教導小孩誠實的理念不符合。」

 

近年來,評分專家(grading experts)歐康諾(Ken O'Connor)不斷疾呼,作弊通常只是一種一閃而過的念頭、一種討厭的行為,應該針對接受行為方面的後果,必須把行為導向學習,所以不應該影響成績。

 

同時引發的討論是評分制度,在哈德遜的學生,第一季的期中成績單上已經出現I 的評比(代表 incomplete,未完成),來代替過去嚴苛的F,被評定I的學生應在一定期限內補繳作業,或是通過補考。

 

根據哈理法克斯郡高中政策規定:「作弊的懲罰包括與家長會談、降級、死當,或者補交作業或者重考。但是家長代表強烈指出,「我們不能接受作弊或是抄襲的行為。」而這項新改革,對教師而言,也是對核心價值的挑戰,尚待時間考驗。

加州大學系統將廣收外州及外國學生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整理

資料來源:20101116,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等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面對預見10億元預算不足的財政困境,加州大學系統(UC System)正打算招收前所未有數量的外州及外國學生,希望高出本州學生一倍以上的學費,可以幫助緩和預算問題。

 

加大校董會在11月通過本州學生下學年度學費調升8%,每名本州生要多繳822元的學費,每年學費金額將達11,124元,尚不包含每個分校額外收費及食宿開銷等其他費用。這項調整預計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施實,預計為加大系統帶來18,000萬元的收入。

 

為了減輕低收入家庭的負擔,加大計劃同時展開名為「藍金計畫(Blue and Gold Opportunity)」的財務援助方案,家庭收入在8萬元以下的學生,將可免交學費,如果家庭總收入在12萬以下的學生,則不用支付2011年秋季將調升的8%學費,加大預估,全系統將有55%學生可不受調漲學費的影響。

 

對於招收非本州學生,洛杉磯加大、聖塔芭芭拉加大、爾灣加大及戴維斯加大都第一次大規模派遣人員,赴外州及外國進行學生招募,加大系統最年輕的梅塞德加大(UC, Merced)還遠赴中東地區招生。柏克萊加大是各校中招募外州學生最多的學校,但大一新生中外州生的比例也只有22%、洛杉磯加大有15%,分居第一及第二名。

 

加大董事會討論如何擴大外州及外國學生招收名額,未來系統外州大學部學生比例從6%,擴增到未來的10%;於此同時,洛杉磯加大已計劃,未來35年內,將把非本州大學部學生比例從現有的11%,擴大到18%,爾灣加大則是從4%增加到10%左右。

 

此外,關於非法移民學費問題,加州最高法院1115也作出裁決,允許符合條件的沒有合法身分的移民,繼續按照加州本地學生標準,支付州內公立大學學費。而所謂符合條件,指的是在加州高中就讀至少3年,並從高中畢業的非法移民學生。加州是美國少數幾個允許無身分學生優惠的州之一,目前約有25,000名非法移民學生在加州高中畢業後進入公立大學,享受居民學費;但非法移民仍不能獲得政府財務援助。

經濟衰退影響美國學生出國求學 22年來人數首度減少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01115IIE新聞稿

 

一項由國務院資助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簡稱IIE)的調查顯示,從25年前首次調查至今,美國大學生出國到國外修讀學分課程的人數,在2008-09學年(2009暑假)期間第一次出現減少的趨勢,而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衰退;而且經濟衰退還影響了另一個趨勢,那就是促使學生轉赴過去較少去的地區。

 

國際教育協會近日剛發布的Open Door 年度調查報告顯示,歐洲仍是美國學生最喜愛的出國就學地區,超過14萬人,不過人數比前一年減少了4%,相對地,最受歡迎的前25個目的地中,則有15是西歐以外的國家,其中19個是非英語系國家,如非洲成長16%、亞洲成長2%及南美洲成長13%IIE報告分析認為,可能的原因部份在於這些新興國家提供的課程較新,而且費用較低,可以負擔得起。

 

雖然在過去幾年,美國學生出國就學人數是呈上升趨勢,不過不僅美國,而是全球經濟情勢普遍不佳,很明顯影響了2008-09學年的出國人數。很多家長失去工作,以致學生不得不放棄出國的念頭。

 

除經濟因素外,像墨西哥爆發H1N1及國務院對該國毒品問題的警示,也都是造成赴墨西哥求學人數減少26.3%的因素。

 

助理國務卿史塔克(Ann Stock)表示,出國留學對加強美國學生的世界觀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化的經濟下,出國就學對年輕一代及國家都有助益,她很高興看到美國學生出國目的地更為多元化。中賓學院(Central Penn College)的出國遊學辦公室的戴維森(Howard Davison)也表示,出國讀書不僅讓學生視野擴大,眼界更是爆炸性擴展,讓他們更有信心。

 

史塔克在IIE的新聞稿中表示,國務院所屬的美國教育及文化事業處(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簡稱ECA) 今年將支持1,600名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參與傅爾布萊特計畫,另外吉爾曼國際獎助計畫(Benjamin A. Gilman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網址為:www.iie.org/en/Programs/Gilman-Scholarship-Program)也將提供2,000美國大學部學生獲得出國就學所需要的財務資助。

 

IIE這份針對美國3000所大學調查報告的重點,摘述如下:

l      2008-09學年,總計有260,327美國學生出國修讀學分,這是目前統計的最新數據,相較於10年前成長了一倍,不過與前一年相較,人數減少了0.8%

l      根據IIE上個月對238所大學所做的另一份小型線上即時調查顯示,55%的學校回報2009-10學年的秋季學生出國人數回升的趨勢,特別是前往中國的人數,因此2008-09的情形可能只是短期現象。

l      報告也顯示,出國學習的學生中,在國外參與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數成長了37%,計18,715名學生以海外實習的經驗取得美國大學的學分。

l      前五大目的地國家人數增減情形如下:向為排名的一的英國減少6%、義大利減少11%、西班牙減少4%、法國減少3%,排名第五的中國大陸人數則增加4%(1,3,674),但與在此之前的一年成長19%的比例相較,是呈成長趨緩。

l      其他一些增減幅度較大的的國家,包括:阿根廷成長15%、智利成長28%、秘魯成長32%及韓國成長29%;比例大幅減少的國家除墨西哥外,還包括澳洲減少16%、印度減少15%,不過因為赴以上國家的總人數並不算太多,因此大比例的減少,其實實際人數只有小幅的變動。

l      儘管赴歐洲人數從1999-2000學年的高峰(62%)下滑,歐洲仍是55%美國學生出國的第一選擇、赴拉丁美洲人數佔15%、亞洲佔11%、包括澳洲、紐西蘭的大洋洲占6%、非洲則佔5%,赴中東人數也有所成長,不過總數只佔1%多一點。

l      以出國求學期程長短來分,短期(包括暑假、一月寒假及任何少於8週的課程)55%、中期(包括一學期、一學季或兩學季)41%,只有4%多一點的學生(11,000)是出國一學年或一整年。

l      如以就讀領域區分,最多的是社會科學(21%)、商管(20%)、人文(12%)、美術或應用藝術(7%)、物理或生命科學(7%)、外國語言(6%)、健康專業(5%)、教育(4%)、工程(3%)、數學或電腦科學(2%)、農業(1%)

l      前五大出國人數最多的學校分別是:紐約大學(3,524)、密西根州立大學(2,610)、加大洛杉磯(2,371)、華盛頓大學(2,349)、南加大(2,348);總計超過1,000人以上的學校,有52所,主要都是研究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