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11

歐巴馬政府要求速修正「有教無類」法案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39,華盛頓郵報等

 

根據前布希政府已推行10年之久「有教無類」中小學教育法,聯邦教育部最近將公布全美公立學校評比表現,但問題是可能有3/4的學校都會被評定為不及格。這項所有公立學校皆受評比的教育改革法案,在布希時代就已經被認為過時與滯礙難行,歐巴馬政府接手時,將其改革列為優先推動法案,但受限於預算及健保改革等更重大的議題,屢被延遲。

 

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對國會教育委員會表示,「有教無類」法案根本上需要經過一番大修正,才能繼續運行下去。這個法案中有一籮筐評量學校未能達到要求的標準,所以評出一大堆不合格的學校來,而不是積極的鼓勵並協助學校往前更進一步;法案必須對學校和學生都有正面性的幫助,是修法的目的所在。鄧肯根據教育部門的分析,預估今年有高達82%的學校達不到「有教無類」法案的目標,相較去年37%的比率,點出問題亟待解決的嚴重性。

 

「有教無類」法案的基準點,是確定全美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適當且穩定的教育資源,但令專家詬病的是該法案只呆板的劃分通過或不通過的學校,而且還不計算教學有進步的學校,並且懲罰表現良好的學校。不過,對於歐巴馬政府的修法方向,此法的捍衞者認為,將會形成許許多多考核成果不好不壞介於中間的學校被放過,將不能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學生。

 

歐巴馬總統日前已要求國會,在今年9月新學年開始前,通過此法修正法案,首次為此法列出明確的修法期程。他表示,「有教無類」希望保證每個課堂都有高品質教師、提高學習水準、考核教學責任、縮小學習差距等,都是正確的;但是在執行上,教師、學校和各州政府沒有獲得他們達成目標所需的資源,包括教師薪資及支援等,因此須要修正,並將重心放在學生學術成績進步的比率為學校核定評比的標準,表現傑出的將獲得獎賞,多數表現中等的學校則給予更多的彈性選擇改進的策略,表現最差的學校則面臨更嚴峻全面改造的命運。

美國學生貸款違約情形嚴重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38IHEP報告及紐約時報

 

根據美國非營利性組織「高等教育政策協會」(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簡稱IHEP)針對20042009年間的870名學生貸款借款人的研究報告顯示,只有37%的借款人準時付款,沒有延遲或遲付的情形;有23%遲付借款,其中的11%,可能因為重新就學之故,及時延後還款(deferment),另外的12%則使用延遲償還(forbearance),因此尚未構成違約;還有26%的人遲付款項,但最後辦理了延後還款手續,最後15%的人不但遲付,而且成了違約戶,最後兩項加總,總共有高達41%的借款人,因遲付或違約而遭受到處罰,這意謂者,在學生開始償還貸款的5年內,每5名學生中,就有2名因為某些原因而未能準時還款。

 

隨著學費調漲的速度快過通貨膨脹及家庭收入增長的速度,學生積欠的貸款數額越來越多。2009年的畢業生平均學生貸款欠款金額是24,000元,比2008年,又高了6%。而且因為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未來有能力按時還款的比例,應該還會下降。

 

美國學生貸款金額高達8,960億,遠比全國信用卡負債還高;而且償還違約率(default rates)已經從2006會計年度的5.2%,上升到2008年的7%;特別是在營利型大學(for-profit colleges)就讀的學生身上,問題更為嚴重,雖然這些學生只占全國大專院校入學學生數的12%,不過他們使用了1/4的聯邦學生貸款,而違約還款的學生中,有一半是這些學校的學生。

 

為此,美國聯邦教育部已打算修改規定,針對畢業生收入與負債比率(debt-to-income ratios)過高的學校,將不再提供學生聯邦貸款,不過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強大的遊說正試圖阻止規定實施。

數位時代的大學校園危機處理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38,電子校園報

 

美國校園在發生重大緊急事故時,透過簡訊、電子郵件、電話等各類數位通訊方式,隨時告知校內師生最新動態,已經成為目前的通報主流方式。同時,大學校長也大聲疾呼,學生應該信賴校方提供的資訊,而非隨著媒體報導起舞。

 

位於洛杉磯臨海的沛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校長班頓指出,媒體經常妄加報導,造成群眾恐慌,「不要信任媒體所說的」。在他管理的沛普丹大學經常於夏日會遭遇森林野火,學生家長可以透過校方安裝的網路攝影系統,隨時掌握學校現況,而非聽信媒體的猜測。

 

另一所位於佛羅里達的林恩大學(Lynn University),也曾經面臨校內學生在海地參訪時遭遇地震的緊急狀況,校長羅斯也認為,將正確而即時的消息提供給校內師生家長,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情。媒體不斷的詢問學校最進動態,但是校方也沒有更新時,媒體竟然就誤傳消息。

 

當時就有媒體報導林恩大學學生已經搭機返美,但事後證實消息錯誤,後來確認有6位師生在事件中喪生,這對於家長來說,反而是更沉重的打擊。

 

3/22/2011

美西南地區留學生地震防備須知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整理

資料日期:2011314

 

日本311日的超強大地震,震撼全世界的神經,特別是同樣位處於地震帶的台灣與美國西岸地區,如何預防?如何應變?如何準備逃生包?通通成了熱門話題,當強震來臨時,事前的準備就有可能成為救命的關鍵,請同學們務必平時就要花點心思,多注意。

依據專家建議,準備一個登山包作為逃生包,放入必備物品,一個放在家裡最堅固的地方,平日如有開車,另準備一個放在車中,一遇地震或緊急情況,就可以用得上,是最基本的準備。

綜合台灣及美國兩地專家意見,逃生包內必備食物、藥物及水分,最少需要三天份,逃生包必備的物品清單包括:

l          礦泉水(以每人每日一加侖估算)

l          餅乾乾糧、巧克力等熱量高的食物(如果家中有嬰兒,也要包含嬰兒食品和奶粉)

l          處方藥物和急救用品(包括止血包紥、抗菌軟膏及OK繃等外傷藥物)

l          手電筒

l          萬用刀

l          防塵口罩

l          25分的銅板或電話卡

l          收音機、電池

l          哨子及毛毯

l          應急時的電話聯絡號碼清單

l          醫療保險和身份證明文件的副本

l          額外配備的眼鏡、助聽器或其他重要個人物品

l          耐穿的鞋、一套替換的衣服及保暖的帽子

l          牙刷和牙膏

l          房屋和汽車的備用鎖匙

l          家庭成員的合照,以便用於重新確認身份

l          現金

專家解釋,除食品外,地震發生後,民眾逃生過程可能有擦傷等外傷,因此必備外傷簡易藥物,除了外傷藥物外,慢性病患最好將平常服用的藥物放進逃生包。

從日本的經驗顯示,雖然手機每人都有,但地震發生時,手機系統可能當機,即使可以使用,手機也可能沒電或找不到適合的地方充電,派不上用場。因此專家建議,民眾可在逃生包內放銅板或電話卡,逃到戶外時,也能打公共電話與外界聯繫,如果有可用的電腦,或者可試使用網路報平安。

民眾準備逃生包內的食品、藥品或電池等,都有保存期限,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更換過期物品。

專家提醒,放在家中的逃生包要放在近門口處最堅固的位置,地震來襲時才不會被倒下的家具壓到而拿不到,若一時無法向外逃,人要躲在最堅固處的旁邊或高度較矮而重心穩定之家具下(),例如大型冰箱、樑柱邊,以便在建物倒塌時爭取空間。特別是地震發生時,若家裡有開火,務必立刻關火、關瓦斯,若持續搖晃,儘速打開大門,以免建物變形打不開門窗,無法逃出。

這次的日本地震,還引起嚴重的海嘯災情,專家說,若遭逢海嘯,沿海居民應儘速跑到高處,儘可能攜帶逃生包,爭取救援時間。

另外,此次日本9.0級的大地震中,警示系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美國雖沒有地震警示系統,但為了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正確的緊急事件訊息,美國聯邦政府於2008年修正相關法令,要求各大學必須加強校園警急事件的通報、回應及疏散系統,提昇警示能力。校園內有任何緊急事件發生,透過警報系統,會立即通達全校師生,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疏散或找隱蔽處藏匿,讓危害減至最低。目前多數大學均採用先進的科技特別加強通訊能力,如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在幾分鐘內能立即在全校師生的手機內顯示訊息,同時指示師生下一步如何行動。

駐洛杉磯文化組呼籲轄區同學們,不論是新生或者是舊生,如果還沒有加入此項緊急通報系統,應趕快上網登記,平時亦要多關心留意週遭動態及外界情形,加強人身安全意識,並保持警戒心,以策安全,為方便大家登記,文化組為大家彙整了各校的緊急通報系統網址,請參閱以下網址:www.tw.org/newsletter/35_sevis_report.html

其他相關參考資料,請見以下各網站:

1.          洛杉磯文化組網站〔留遊學安全專輯〕,網址:http://www.tw.org/safety.html

2.          洛杉磯縣政府警示系統 (LA County Alert System),網址:http://portal.lacounty.gov/wps/portal/alertla

3.          舊金山市政府72小時災難準備中文資訊,網址:http://72hours.org/chinese/index.html

4.          中央氣象局/地震百問,網址:http://www.cwb.gov.tw/V6/education/encyclopedia/eq000.html

5.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地震防災手冊,網址:http://www.ncree.org/ZH/EduDocuments.aspx

 

南加大電動遊戲設計課程被評為北美最佳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132,南加大新聞稿

 

根據普林斯頓評論(Princeton Review)與專業遊戲媒體(GamePro Media)合作的2011年評比結果,在北美共150個受評比的電動遊戲設計課程中,南加大的遊戲設計課程,不管是研究所或是大學部,都是名列第一;這已是南加大連續二年獲得此項殊榮。

 

南加大的電動遊戲設計課程橫跨兩個不同領域,包括電影藝術學院(School of Cinematic Arts)下所屬的「互動媒體組」(Interactive Media Division)及工學院電腦科學系下的「遊戲網學程」(GamePipe program),也正因為融合了電腦科學、電影藝術及美學設計等,才讓一個成立才5年的課程,成為該領域的領先者。

 

該校講座教授富勒頓(Tracy Fullerton)認為,該項課程實務與理論兼俱、實驗精神及研究並存、美學與科學併重,以及個人自我表達與團隊合作兼有的特質,再加上生動有活力的實作與遊樂性,正是這項課程獨特之處。

 

南加大每年完成2040項新遊戲;其中出名的作品包括Darfur is Dying (中譯「救救達佛」)flOw Brain Tuner Life等。

 

這項評比的範圍,包括師資資格、畢業生就業情形及就業成就等等,另外普林斯頓評論也針對學校是否提供獎助學生及就業機會等各項綜合評比。

機器娃娃助自閉兒學習語言與情緒表達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38,電子學校報

 

對於向來不擅情緒表達的自閉症兒童,或許可以考慮英國赫福特大學研發的機器人『Kaspar』,「他」可幫助一些自閉兒學習表達喜怒哀樂。

 

這個名叫Kaspar的機器人,外表就是一個小男孩,有著蓬鬆的亂髮,戴著一頂棒球帽,他會微笑、皺眉、大笑、眨眼,以及揮舞手臂。Kaspar已經有多種版本,其中最先進的一種可以玩任天堂電子遊戲Wii。目前仍在實驗階段,造價是美金2千餘元,希望未來量產之後能將價錢降到數百美元一個。

 

大多數自閉症兒童無法與人溝通,原因是他們不了解面部表情。赫福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使用機器人學習對於自閉兒比較有安全感,而且機器人的反應可以預測,不像人類複雜。

 

在加拿大、日本跟美國都有類似研究計畫,不過根據歐洲的機器人研究學者觀察,英國這項計畫是其中最先進的一個。目前已有將近300個英國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參與研究計畫。

 

Kaspar只會少數幾招,比如,他會說:「你好,我是Kaspar,我想跟你一起玩。」、搔癢或是摸腳就會發出笑聲、上下揮動手臂、如果拍打他過度用力,他會遮著臉說「哇,好痛啊。」雖然只是這些小把戲,可是就讓自閉兒喜愛不已。自閉兒會學Kaspar張開雙臂,或是看到Kaspar微笑,就會說「高興」,如果Kaspar皺眉,自閉兒也知道這是「傷心難過」。

 

自閉兒幼教專家認為,機器人 Kaspar幫助自閉兒了解情緒表達以及語言表達。自閉兒的喜好與一般兒童不同,機器人反而比真人容易讓自閉兒喜愛。

 

不過仍有專家提醒,家長不應該過度依賴機器人的學習,自閉兒在學得表達情緒技巧後,應盡快轉換使用在與其他人的互動。目前為止,仍沒有足夠的數據顯示使用機器人對於自閉兒的溝通能力有幫助。

 

3/11/2011

臉書成美國大學招生重要工具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227日,電腦雜誌

 

根據「電腦雜誌」的報導,美國補習教育機構開普蘭(Kaplan Test Prep.) 2010年向386名入學審核辦公室人員所作的的調查顯示,82%的受訪人員,他們所代表的學校藉由臉書(Facebook)接觸招生對象,明顯高於使用推特(Twitter)或者YouTube56%;相較於2009年時的71%使用臉書或MySpace的比例,反映出臉書這個社交網站已成為學校聯絡及了解學生的重要途逕。而且,據「學生生活」(Student Life)網站的調查,學生們也同意,學校利用臉書來招生是個有效率、又節省經費的作法。

 

開普蘭的調查雖沒有明確指出查看申請者臉書已成為入學審查的必經過程,不過,據許多大學負責訪談人員表示,藉由查看申請者的臉書,來了解學生較不為人知的人格特質,的確已成了公開作為,臉書無疑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影響,讓訪談人員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而不當的社交網站留言,可能危及入學或者獲取獎學金的資格。

 

哈佛的入學訪談人員奧帝斯(Allison Otis)在部落格中表示,她個人雖然不太相信大批學生會只因臉書的留言,而被拒絕入學或者失去獎學金資格,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比想像嚴重,因為招生人員在查看後,會在自己也不以為意的情況下,對學生形成偏見,而申請大學競爭激烈,招生過程往往又與「申請人是否合適」的主觀感覺有關,因此學生個人特別要注意。

 

奧帝斯建議學生,雖不至於要廢棄不用臉書,不過使用時最好聰明一些,保持帳戶私密性,並且要不定期上網搜尋一下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沒有不宜與外人分享的資料掛在網上,影響自己的前途。

加州社區學院校長薪資高 學費再漲引抗議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228日,沙加緬度蜂報等

 

據媒體報導,加州三大公立高等教育系統之一的社區學院(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系統旗下共有72所學校,各校校長們的薪資及待遇,差異極大;有的年薪22萬逾元,有的高達39萬;有的甚至可領取每月汽車津貼及住屋津貼達數百到數千元,有的則是一毛都沒有。

 

這份沙加緬度蜂報的調查報告中顯示,薪資最高的是位於北加州的沙加緬度縣社區學院的校長夏禮士(Brice Harris),他掌管所屬的4所社區學院所獲得的報酬包括:基本底薪227,998美元、去年紅利89,237美元、每月汽車及雜費津貼各950美元,加總共計390,035美元。不過,也有社區學院對校長凍結調薪或甚至減薪。

 

加州社區學院雖設有管理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及總校長(Chancellor),不過實際上對個別學院沒有約束力,每個社區學院自行談判校長的薪酬,因而產生了無法解釋的差別。

 

鑒於加州的巨大預算赤字,近年來的社區學院學費已調漲30%,今年州編列的社區學院預算約57億元,比兩年前已減少約7%,如果州長布朗(Jerry Brown)延長增稅提案未獲選民通過,州長將再砍社區學院4億元的經費,並建議再調升學費38%,使得社區學院下年度的每學分學費,由現在的26元漲至36元,對一名全時學生(full time student)來說,一年的學費將要由780元再調漲300元,達到1080元。

 

日前,社區學院學生及教職員們分聚在南、北加州的州政府辦公大樓前抗議,他們購買價值300元的泡麵堆壘起來,象徵如果漲學費,學生們就得吃泡麵度日,極具諷刺意味。他們圍繞著一箱箱的泡麵舉著標語,大聲疾呼要求州長取消決定。

 

雖然,即使在下年度調漲學費後,加州社區學院的學費仍是全國最低,只有全國社區學院平均學費的3075元的1/3,不過社區學院是許多家境貧苦的學生接受教育,脫離貧窮的最好途徑,包括前州長阿諾及現任洛杉磯市長維拉萊構沙都曾是社區學院學生,在全美經濟如此不景氣之下,許多少數族裔受害頗深,如果再調漲學費將無法負荷,迫使他們離開校園,這將失去社區學院教育的意義。

加州學區借用介入反應效果模式提升學習成效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228日,教育週刊

 

位於北加有1萬多名學生的山閣聯合學區(Sanger Unified School District)2004年的加州教育體系衡量學術成就的年度指標──「學術表現成長指數」(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簡稱API)只有599,被列為待改進學校,可到了2010年卻突飛猛進到805分,學區總監強森(Marcus Johnson)也被選為2011年度最佳學區總監。這中間的明顯差異,其中一個重要要素,就是施行了「介入反應效果模式」(Response to Intervention,簡稱RTI)RTI係針對學生學習或行為上的弱點,施以密集的介入干預措施幫助他們改善,這種教學方式也同樣適用於學習障礙學童的輔助。

 

RTI的教學方式要求對所有學生進行評估和鑑定,針對學科表現弱者,給予具體介入干預措施,解決弱點。同時對學生施以密切的反應評估,如果學習表現提高或是行為改善,額外的介入干預措施開始減少。這個過程往往呈現金字塔型,所有的學生都在底層,接受加強教育,少數學生需要額外幫助,也就移往金字塔的頂端,給予加強介入干預,。

 

山閣聯合學區過去幾年將RTI 視為黃金三角的重要一環,另外兩者一是施實「明示直接教學法」(Explicit Direct Instruction),一是藉由「建立專業學習社群」以加強專業人士之間的訊息流通。

 

山閣聯合學區採用的「明示直接教學法」,就是配合州的授課標準授以每個學生,也就是在金字塔底層的「第一階段」的學生相同的內容,為RTI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然後需要額外協助的學生仍可以由現任教師給予加強教育,而非以往被認定為特殊教育學生。這些被重組(regrouping)的學生也避免了過去被貼上特教生的標籤帶來的尷尬。老師們認為,就像是一個旋轉門,在同一間教室裡面,學生不會感到恥辱感。進入這個階段的學生家長,會收到通知孩子進入「第二階段」或「第三階段」的介入干預措施,也就是金字塔頂端的額外協助。學習或是行為問題減少後,則無須再轉介出去進行評估。

 

而「建立專業學習社群」,是由教師、行政人員、跟支援職員密切聯繫,互相分享學生是否需要額外協助的訊息。過去雖然學校內有好的老師,但是必須有人發現學生遭遇學習困境,這中間需要有人協調並提供支援,也就是黃金三角「建立專業學習社群」的重要性。過去老師們經常是將學生送去進行評估,但發現不符合特殊教育資格之後,卻沒有完整的計畫可以協助這類邊緣學生。透過校內各種專業人士的協調,可以給予學生有效有快速的協助。

 

山閣聯合學區以RTI幫助了不少學生。在推動RTI學習的過程中,採用學區總監的「寬嚴並濟」的大原則,而區內13所學校,針對個別問題則留有各別彈性處理的空間。

 

現在 vs. 未來:美國教育的危機與發展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1128日,UCLA Idea教育評論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126日的國情咨文中,花了一些篇幅談論教育,這些談話是少數幾個受到民主及共和兩黨一致歡迎的片段。

 

歐巴馬總統在演說中描繪及預告教育危機的存在,並指出政府當局正以有效的教育政策,試圖解決問題。顯然地是,問題與解決方法間存在著矛盾與對立。

 

例如,當歐巴馬總統說到:「我們未來的主人翁不僅只會背誦程式,更懂得回答:你覺得如何?你想怎麼改變世界?長大後的抱負為何?等等問題。」然而事實上,許多教育學者擔心,聯邦政府正推動的「奔向頂峰(Race to the Top)」冀望藉此贏得未來(Win the Future)的計畫,所要塑造的美國教育環境與氛圍,正與總統所主張的培養出能想出偉大的點子、改變世界及具全方位觀點學子的希望,背道而馳。

 

而且,儘管總統讚揚「奔向頂峰」是本世紀最具有意義的改革,支持地方政府的教育權責,不過事實是,該項聯邦計畫強有力主導州教育方針,包括課程大綱、改革策略、教師評鑑及特許學校擴張。凡是獲得該項計畫獎助的州都是準確執行中央標準政策者,總統應該相當清楚聯邦政府計畫的用意,正是想利用小額的聯邦援助,來大規模改變全美的學校教育。

歐巴馬的演說還表示,在今後10年內,隨着嬰兒潮一代人陸續走出校園,他希望培養10萬名新教師,從事科學、數學等領域的教學工作。他鼓勵年輕人以教師為職業,他對年青人說:「如果你們想要改變國家的命運,如果你們想要改變小孩的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為教師。美國需要你們。」不過,如果不能創造一個能夠吸引及留住優秀教師的大環境,例如提供適當書籍及教材、小班教學、具能力及支持教育的主管、尊重及追求學術的氛圍、社區的參與,以及具競爭力的薪津等等,歐巴馬的希望將難以實現。

歐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中沒有提到貧窮對教育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民主、教育及進路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Access,簡稱IDEA)主任羅傑斯(John Rogers)表示:「如總統所言,每個人都想贏得未來(Win the Future),不過對許多美國人來說,當22%6歲以下兒童過著貧窮生活,地方政府不斷減少社會救助之時,戰勝現在(Survive the Present)才是當前的首要之務。」

 

芬蘭教育制度的啟發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128日,The New Republic

 

從去年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佈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名列前茅的國家中,唯一不是亞洲國家的就是芬蘭。

 

芬蘭是如何改造教育體系,又是如何超越其他西方世界國家呢?早在60年代,芬蘭學生的成績在國際間只列在中等,到了1971年,執政當局體認到要改善國家經濟,挽救國家前途,唯一道路就是從教育著手。到了1979年,芬蘭已經規定想要擔任教師就必須取得碩士學位,時至今日,想要取得該國8個教育碩士班的入學許可證,可說是競爭激烈,每10個申請人只有1個可以進入。而這些走入中小學授課的老師,他們的薪水跟同年畢業的其他科系大學生相比,收入還略高,達到102%

 

反觀美國,取得教師執照並不需要碩士學歷,跟同年畢業進入其他產業的大學生相比,擔任教師的薪資僅有65%的微薄收入。雖然從2002年布希政府開始推展「不讓任一孩童落後」方案(No Child Left Behind),但是從這次PISA成績卻沒有看到任何成效,美國遙遙落後,勉強算是排名在中間。

 

芬蘭的學生從此並不是進入死讀書的填鴨教育,小學生每天要有75分鐘的下課休息時間,反觀美國小學生只有27分鐘。芬蘭小學生也要做很多工藝跟美術,加入更多「從做中學」的元素。

 

芬蘭的教學方法也不同。79年級學生,每週至少上16小時的科學課程 (Science),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做實驗。在這次PISA成績中,芬蘭學生的科學課程成績僅次於上海,位居第二。另外,19年級學生,每週有411小時的課程是藝術、音樂、烹飪、木工、金工、和縫紉紡織。這些課程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學習數學與科學,也從中學習統合能力,並且從操作過程中學生認識各行各業,也學習彼此尊重。

 

90年代,全球各國都在設定標準化考試的時候,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獨排眾議,堅決不採行這類作法,他們認為此舉會浪費太多無謂的教學時間、花費過多精力在安排考試、監考官、評分、尤其還給予學生過度的壓力。在1991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決定停止這類型監測,給予老師更多的信任。老師們可以自己設計考試,使用全國通用的教學指引,但非照單全收,老師可以有80%的空間可以自行發揮課程。目前全國唯一的標準測試,是高三學生要參與的大學入學測驗。

 

對於學生的福祉,芬蘭在更多小地方都用心。從1985年開始,10年級之前的中小學生不再追蹤成績,或是能力分班。到1991年,更明令不再針對成績落後學生加強訓練,芬蘭的教育當局認為與其將這種措施當作是分數競賽的懲處,還不如說是一種侮蔑。對於學業成績落後的學生,應該給予其他專長的加強,而非一昧強調學術成就的發展。

 

初期芬蘭的商界與國會對於這種作法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此舉只會培養出素質平庸的國民。不過在2000PISA結果公佈之後,這類聲浪自然就平息了。近年芬蘭的經濟實力越發證明教育是成功的,Nokia在電訊類的傲人表現,Orion則在醫療檢測設備及藥物產業名列前茅,PolarVaisalaVTI都是已經打入國際市場的知名品牌。

 

有些質疑者認為,芬蘭之所以有此成就,那是因為不像美國人口眾多,外來移民少的同質性,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教育成果。但看看芬蘭的鄰國挪威,芬蘭全國人口530萬,海外出生的國民僅有4%;挪威全國人口480(比芬蘭還少),海外移民則有10%。挪威的教育體系與美國就極為相似。教師無需碩士學歷,15年教學經驗的老師,薪資只有同年畢業大學生但在其他產業工作的70%。跟美國更相似的是,挪威也極需數學與科學兩科的教師,挪威政府去年與挪威石油公司合資330萬美金刊登了招募老師的廣告。

 

挪威也同樣有班級人數過多,設備嚴重不足的問題。一位在奧斯陸中學任教的老師說,她在過去10年沒有做過任何科學實驗。在PISA歷年的評比中,挪威的表現平庸。

 

從芬蘭跟挪威的例子可以說明,不在乎國家人數多少,端看教育當局的教育走向。芬蘭不再施行標準化測驗,反而著重課程的多樣化,小班制教學,提升教師素質,抬高教師薪資。這些改變就在日積月累中奠定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提升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