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2011

美國學子媒體使用研究報告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67,今日美國報等

 

根據西北大學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少數族裔學童每天平均使用包括手機、電腦、電視以及其他形式媒體在內的通訊產品長達13小時,比白人學童多了41/2小時。

西北大學的報告分別比較白人與少數族裔學生的各種媒體使用時間,如下:

l          電視或影帶,少數族裔每天超過白人學生12小時。

l          聆聽音樂每天多出1小時。

l          電腦使用時間多出 11/2小時。

l          玩電子遊樂器每天多出3040分鐘。

 

研究人員分析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提供的618歲兒童的媒體使用紀錄,研究人員研究非裔、西語裔、亞裔、以及白人使用電子媒體做功課或是玩耍,以及使用時間的長短。

這些族裔中,亞裔使用時間最長,每天13小時13分鐘,接下來是西語裔:13小時,非裔:12小時59分鐘,最後是白人:8小時36分鐘。

依據今日美國報報導,此份報告並沒有解釋原因,不過該報採訪一些專家提出了看法如下:

洛杉磯加大(UCLA) 健康服務學系的系主任吉莫勉(Frederick Zimmerman)表示,「當兒童覺得周圍環境沒有吸引他去玩的,或是父母刻意避免兒童對外接觸,他們就會轉而使用電子媒體打發時間。」西北大學的媒體與人類發展系主任瓦特拉(Ellen Wartella)也指出,「顯然美國年輕人花費許多時間在媒體上,而來自少數族裔的學子更是達到只要是醒著就在使用媒體。」

臨床心理學者麥琦(Eleanor Mackey)大聲疾呼,與其讓孩童花時間在媒體,不如更重視家庭生活,如果全家人圍著電視吃晚餐,那就是一個「警訊」了!「捍衛全家共進晚餐時間,這對兒童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哈佛醫學院教授瑞奇(Michael Rich)表示,花費大量時間在電子媒體的另外一個缺點,雖然還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日益上升的學童肥胖率,其中尤以少數族裔更為嚴重,這也有可能是使用電子媒體的後果。瑞奇教授也擔憂使用媒體過度之後影響學童得到有品質的睡眠。

吉莫勉教授語重心長的表示,這份報告已經吹響號角,提醒少數族裔家長為了下一代的未來生理心理健康,努力打造出不接觸電子媒體的生活。

美國專欄作家給畢業生的另類期許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要

資料來源:2011530,紐約時報

 

過去一兩個星期,美國大學紛紛請了許多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在畢業典禮發表演說,22歲的青春時期是許多人用盡千金萬金也想換回的年齡,學校請來的名人,多是為畢業生加油打氣,激勵他們追求夢想,找尋自我,十足的美國個人主義表現。

 

不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卻有不同見解,他一針見血的指出,這一代的年青人,在出校園前是受到前無古人,歷史上少見程度的精心呵護,但在畢業時面臨的也是史無前例的殘酷現實,聯邦政府巨額赤字、糟糕透頂的失業率,因此我們應該要先教他們學會作出犠牲及承諾才能成功,只對他們談追求夢想,成就人生,只是高調。

 

這一兩年的美國畢業生,會比早他們早畢業的前輩結婚更晚、買房子更晚,成功的也會更晚,面對多元化的工作場所及生活方式,可能要花上10年的時間,不斷更換工作,才能找到對的位置,因此布魯克斯認為,這一代的年青人想要成功,應該先體認到的是:大多數的人並不是計劃好自己,然後去追求人生;事實上,大部份的人都是因為面臨到問題,然後逐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的價值及目標。

 

踏出校園後,等待你的是問題,因此追求夢想前,先要解決問題,才能提昇自己;遇到難對付的老闆,要先學會應付的技巧,遇到從沒想到的工作,要能夠先接受機會的挑戰,要先求生存,然後才能求發展。

 

許多演講者鼓勵年青人追求快樂幸福,但放諸四海,世界上偉大的人物,看看他們的傳記,都是歷經痛苦與磨難後,才能找到自己,沒有人是舒舒服服地享受,所以要追求的是傑出與出類拔萃。

 

還有許多演講者要畢業生追求獨立心靈,勇於表現內在自我,但想作好一件工作,往往要先約束自我,講求團隊精神,例如當好醫生的必要條件是服從職業紀律,依循已訂的步驟,因此布魯克斯說:畢業生們應該把自我忘掉,人生的目標不是找到自我,而是失去自我。

加州多重途徑學習計畫連結學術和職業技術教育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69,教育週刊

 

學術和職業技術教育一直以來都被區分為互不關連的兩個軌道,學生學習到某個階段,必須就繼續走學術或轉為職業技術教育作一抉擇,但實際上兩者有密不可分的相關連性,不應互為排斥。加州目前正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成一套完整的學習計畫,名為Linked Learning,有9個學區加入這個計畫,帶頭成為未來高中教育的典範。

 

位於低收入拉丁族裔社區聚集的中谷高中(Central Valley)是這項計畫實施對象其中之一的高中,學生興致勃勃的圍繞在工作台前,計算、設計電腦程式,下達指令給機器人,學習如何操控,趨近現實世界的工程和製造業。不遠處,另外一批青少年正用高科技的工具從事音樂創作和表演,應用電腦編曲功能,傾聽自己創作出來的成品在電子琴上流暢的演奏出來。上課時間,這些學生都不在課堂上,可能在實習工廠,或在社區進行街頭音樂會的籌備工作。這種實際參與操作的方式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學校經驗,為學生將來上大學在嚴謹的學術核心研究上,提供實用的工作經驗。

 

一般傳統的職業和技術教育有引導學生踏入職場生涯死巷的嫌疑,剝奪他們繼續升大學深造的可能,但是現在越來越多跡象顯示,新的職業和技術教育品質不斷提升,不但不會限制住學生的發展,反而讓他們的選擇途徑更為寬闊。如果未來職業生涯所需之技能堪比學術上的成就,學士學位也將會成為產業界的認證標準,擁有13千名學生的Porterville學區總監John Snavely表示,希望每個畢業生都是具備上大學和就業雙軌皆符合資格者,讓他的人生不會終結在藍領工人的階級或準備上大學的任何一點上,未來前途可無限的發展。

 

Linked Learning計畫的運作大部分靠位於舊金山的爾灣基金會(James Irvine Foundation)支援,這9個示範學區的學校以網路互相連結,將職業教育主題相關連的計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學術及技術展望的層次。該基金會2006年成立一個以柏克萊為基地的ConnectEd組織,督導計畫的進行,推行多重學習途徑(multiple pathways)

 

2005年加州教育局制訂新的職業技術教育法規藍圖,希望訓練出來的學生,同時具備上大學及進入工作職場的資格,ConnectEd界定高品質的職業生涯途徑計畫的標準,幫助這些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轉型,貢獻了不少心力。這些標準包含39項評量品質的大綱,包括學生準備進入大學及職場所需艱難的學術和技術學習水準、與本地企業和院校牢固的夥伴關係、以及促進課程設計、高中工作經驗和中學後教育的銜接等。

 

教師培訓是重要的一環,取決於跨學科的專案學習,及與6所加州州大校區教師工藝培訓課程、團隊合作、課程設計的要求。至於已站在前線的教師,由ConnectEd支援培訓計畫及課程發展,如最近有一個4天的工作坊,教數學教師如何利用代數的技能,讓學生建立高空作業平台或風力發電機。

 

Porterville學區,高中學生可以選擇傳統綜合高中的學習課程,或是與學校系統已連結Linked Learning9個學習途徑之一。例如Monache高中的多媒體和技術學習途徑開設影像製作課程,深深的吸引了有志從事媒體製作16歲的Desiree Quezalda,他替學校製作服裝規定的數位影音成品,第二天早上學校的公告就會出現。在Monache高中,電腦網路的學生很難在課堂上找到,因為他們在校園網路服務已成扇形展開,他們的老師Anthony Gale表示,有些學生是畢業後要靠這項技能來找工作,另外也有很多人是作為申請大學電腦工程系的籌碼。Jorge Munguia也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表示原來他只想高中畢業後,進入零售業服務,以後最多做個營業部門的經理就很不錯了,但透過多重學習途徑的培訓,他拿到可幫人電腦報稅的證明,並做義工為社區的低收入家庭報稅,這也讓他得到4.0GPA,大大的鼓舞了他,並動了繼續升學的念頭,目前他正計畫申請加州州大的會計系,他表示,多重學習途徑為他的前途開啟了一扇門,展現全新的視野。

 

Linked Learning不完全都是職業取向,主要的精神在於把主題式學習(project-based)及實作(hands-on methods)結合起來,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以Porterville學區的Harmony Magnet學校為例,最受學生歡迎的專案是一宗虛構謀殺案,生物學的教師購買DNA樣本,和學生一起分析作為犯罪現場的證據;英語課的學生將犯罪的過程,寫成了一個劇本,交由音樂劇場課的學生在舞台上表演出來,現場並由影音製作課的學生錄製表演過程。爾灣基金會認可Porterville學區的這項活動,並提供經費給學區的老師們,希望不同科目的老師在空暇時,能經常聚在一起,多花腦筋共同來設計這類結合各個學習途徑的專案。

 

和社區的商家結合也是計畫的重點之一,多重學習途徑計畫都有邀請本地的商家雇主加入顧問團,提供課程設計的建議或學生實習的機會。就因此有很多廠商被學生的學習精神感動,主動開放暑期實習機會,甚至將來畢業後的優先錄用。除此之外,顧問團也少不了大學或社區學院的參與,與大學或社區學院的合作非常重要,透過雙方的溝通瞭解,才能培育出符合大學或學院入學資格要求的新生。突破傳統高中被孤立的窘境,與商家和大學相連的管道,也讓學生領會高中教育的連續性,對自己未來前途更有信心。

6/28/2011

美預算刪減波及外語教學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61,教育週刊

 

雖然美國聯邦政府亟需精通外語的人才,但2011年年度預算額度大幅減少,國會不得不忍痛大砍K-12及大專學生的外語教學預算。

 

外語教學支持者失望地表示,連歐巴馬總統及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最近才大聲呼籲雙語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但仍阻擋不了14個與外語教學及國際交流相關的高等教育計畫,在本會計年度被國會狠狠刪除40%經費的命運。

 

雖然慶幸的是與國家安全及經濟息息相關的K-12外語教學2,700萬元預算,仍保留未被刪減。但支援K-12外語教學設在各大學的15個語言教學資源中心,長久以來對外語教學的教材、研究、發展都有重大貢獻,去年每個中心還有5百萬美元的經費,今年則被無情的砍掉,是最令那些擁護外語教學者痛心的地方。

 

教育部發言人漢彌爾頓(Justin Hamilton)表示,處在近年以來算是最慘澹的預算年度裡,當政府正全力推動國際教育文化交流活動,以確保美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上取得優勢時,而偏逢預算刪減的壓力,無疑會大大的傷害到以前曾付出的努力。

 

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許多國民本身就具有除英語以外,還有自己族裔語言背景的優勢,雙語能力是一項非常寶貴的資源,但若沒經過外語教學的訓練,充其量也只是會聽、會說,卻不能讀和寫,是個半吊子,不能算做真正的雙語人才,非常可惜。這些資源中心提供了教師訓練、專業發展、評量研究等雙語人才師資及教學所需的協助,經費被刪後,恐再也無法維持高品質的服務。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會長艾波特(Marty Abbott)表示,美國國防部及相關單位都非常需要大量精通外語的雙語或多語人員,必須從小學就開始,到高中、大學,經過一系列完整的培訓計畫,才能造就符合資格的外語人才供國家社會使用,如因國家財政預算不足,而刪減外語教學的經費,影響國家安全,這絕非明智的作法。

 

 

美大學生就業供需錯位 理工科畢業率低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摘要

資料來源:2011521,星島日報

 

根據時代雜誌報導,美國勞工部2009年統計數據指出,即使只擁有工程專業學士學位,也比持人文碩士學位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全球最大的 IT 專業人士招聘公司萬寶盛華集團(ManpowerGroup)的調查也發現,全球有1/3的雇主宣稱僱不到符合條件的人才,大學生就業供需錯位的原因,或許是他們選錯了專業。

 

許多雇主認為,美國的教育體系未能讓學生對經濟需求的領域,如科學與工程,感到興趣。對大學畢業生而言,就業的主要問題不是他們沒有技能,而是擁有了錯誤的技能,文科畢業生供大於求,大學畢業並不意味做好就業準備,這是教育體系的問題。

 

至於美國大學為何培養的理工科畢業生人數不足產業所需?美國高等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簡稱STEM)專業歷年來大學部畢業率偏低,一方面歸咎於學生本身知識基礎不夠紮實,致難以適應大學課程;另一方面則因為教育制度只重視論文和研究成果,對學生學習支援不足,而且大學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太注重競爭,忽略同學間可以互相扶持;家長及社會也往往認為,不是人人人適合當科學家,變相扼殺學生興趣。

 

根據有線新聞網(CNN)報導,一份洛杉磯加大(UCLA)的統計發現,有22%的理工科大學生會在5年內放棄,能在5年內畢業的白人、非裔和西裔學生,比例分別只有36%、21%和22%,即使攻讀年限延至6年,畢業率也只有41%,相較於文科、商科等其他學科,5年內畢業的白人有73%、非裔與西裔有63%。

 

STEM教育聯盟(STEM Education Coalition)執行長布朗(James Brown)談到理工科學生畢業率低的問題時表示,要維持國家競爭力,不讓高科技職位流失到海外,前提就是要培養足夠科技人才,這個問題應該提升到國家全盤政策的高度。

萬寶盛華集團董事長普萊欣(Jonas Prising)則認為,一個優質的教育體系應該提前告知學生就業市場的真正需求,雇主也要變更策略,傾向僱用掌握基本技能的畢業生,然後把這些「可培養的」求職者,在工作中把他們培養成符合公司需要的人。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考試不能有效激勵學習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526,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的報告指出,雖然施行已有幾十年之久,但是以考試為主體的激勵學生學習成就的方式,未能有效地達到預期效果。

這次研究檢視各類以學生測驗成績為基準,對學生、教師或學校施以獎或罰等處置的獎勵方案,聯邦或是州政府近幾十年來多仰賴這些方案,來要求學校績效表現,評斷公立學校的良莠,並期望借此來趨動教育發展。

針對於學校的評量,近年最知名的就是布希政府提倡的「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施行以來比較顯著的差別只有加強了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但幅度相當地些微。另一個「高中生畢業考」方案,目前已在全美25州施行,它降低了高中生畢業率,卻沒有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

美國國家科學院委員會建議,教育政策主管機構應找尋以測驗為基準,但更成熟也更全面展現績效成就的評量模式,來協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效。

報告指出,把學習與考試聯結在一起,只會鼓勵老師狹隘地專注在測驗的範圍,形成「考試領導教學」(teach to the test),結果就是學生對考試的部份了解,但對不考的範圍就不懂或完全不知,但是測驗成績可能造成一種學生對整體課程所學的浮面假象,因此如何評估這些刺激方案的成效,不應只看到學生成績的改變。

由於許多考試的結果與賞罰有關,不免失於誇大其成績改變幅度,來顯示其教學成效卓著。因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與其如此,不如採用一些「低風險測驗」(原文為low stakes test,意為測驗結果不會對相關人等造成直接影響),例如「國家教育進展評估」(NAEP ,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這種測試不涉獎懲,有其客觀性。

同時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對於學校的獎懲不應侷限於單一考試的結果。這不單指擴大測驗的範圍,更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效的評量,絕對應該是超過單次考試,而且要把其他的學習成果也納入其中。此外,這份研究也指出教材與教學方法的改進,仍然是主管當局及教育人員應該持續追求改善的方向,而不是一味追求考試成績。

本篇報告Incentives and Test-Based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社網站,免費下載pdf檔全文。

美國國務院啟用J-1交換訪問者專屬網站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525,美國國務院新聞稿

 

全美每年估計約有35萬名交換訪問學者來美,包含高中、大學交換學生及研究人員、醫生、暑期工讀遊學等,以促進世界各國與美國間的相互了解。國務院所屬的教育文化事務局(Bureau of Educational & Cultural Affairs,簡稱ECA)為服務擬申請及已持有J-1簽證的外國人士,特別設立了一個新網站(http://j1visa.state.gov),將自61正式起用。

即將啟用的新網站特別加強線上申請的功能,而且還提供一切交換訪問學者所需要了解的資訊,如各類型交換訪問學者計畫適用範圍、如何取得交換訪問學者資格及應準備事項、及如何申請加入交換訪問學者計畫等詳細解說影音,網站還有許多互動內容的設計,如以互動式地圖來標示美國各州參與贊助交流專案的情形,讓使用者體驗更新、更快、更有效的網路功能。

美國國務院表示,此網站的啟用,象徵國務院對以網站資訊與全球民眾交流的重視,並希望藉此專屬網站提供給交換人員一站到位的全方位服務。

美國教育界性別差異的變遷與省思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519,教育週刊

 

美國自從將近40年前通過的聯邦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9章,禁止性別歧視後,教育界、立法界都極力鼓勵女學生走入過去以男性為主導的領域,如:科學研究、技術產業、建築、法律。時至今日,情況似乎已經翻轉,但美國的學校卻沒有像當年鼓勵女學生一樣,也鼓勵男學生走入過去以女性為主的就業市場,如醫療護理以及小學教師。

 

最近一次位於華府的論壇中,會中專家即極力鼓勵應該仿效成立多時的「白宮女孩與女人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Girls to Women),也成立「白宮男孩與男人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to Men),以便針對此議題提出政策與相關討論。推動成立該委員會組織的主席法洛(Warren T. Farrell)說,「只要男性一直沒有相對於推動婦女運動一樣的組織,男性就會仍然停留在單一選項的年代」。

 

這次論壇中發表的研究顯示,從學業成就來看,在初中階段,有54.7%女生的成績,大多得到A,而男生只有40%,到高中,特別是大專階段,男生在入學人數上落後女生更多。在2006年由裴爾高等教育機會研究協會(Pell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Opportunity in Higher Education)學者摩登森(Thomas Mortenson)發表的研究指出,各族裔大學畢業比率,男性都略少於女性。其中亞裔男性只有44.7%,白人男性只有43.5%,而非裔男性更是只略超過1/3。摩登森指出,基本上從1977開始,無論任何族裔,男性的大學畢業比率就漸呈現減少趨勢

 

過去40年,都在鼓勵女性,給予更多支持,並且希望她們嘗試各種新領域,但是對於男性卻沒有相對的努力。過去女性從事的工作,比如說護士,就鮮少看到公開鼓勵男生往護士職場努力。不過現在也漸漸有了這樣的聲音,美國男童軍協會計劃在2014年修正「榮譽徽章」(merit badges)制度,將走向更全面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同時在今年9月,美國男童軍協會將會對811年級的童軍,介紹30種最熱門的行業,希望能介紹一些不是男性傳統從事的職業介紹給他們,其中就會包括醫療照護。

 

也有研究指出,教育工作者與家長過度強調性別差異,完全窼臼於某種性別的刻版印象,不如看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反而對孩子的適性發展更有幫助。

 

從腦神經學的觀點來看,性別差異的確存在,但是男女大腦神經差別只有顯現在出生及幼小時期,例如語言發展的差異只有3%的些微不同。更確切的說,女孩平均只比男孩提早說話1個月。而到了大學階段,無論男女性每天都平均說16,000個字,根本沒有差別。腦神經學專家艾略特(Lise S. Elliot)指出,老師與家長與孩童的溝通並且維持良好關係,對於學童本身的語言發展跟社交能力,甚至學業表現都有顯著正面影響,這比性別差異的影響更大。

 

學者呼籲,教育界應該幫助兩性從過去刻板的性別規則,走向更多彈性也更適合個體發展的未來。

 

美國教育部「綠絲帶學校」計畫 獎勵學校推行環保政策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516,校園電子報

 

綠色環保運動席捲全美,當民眾被引導購買有機農作物和減少能源耗損時,學校也紛紛仿效,課程計畫加入灌輸學生珍惜環境資源的觀念及教導節約能源省錢的作法。美國聯邦最近公布的新計畫,將會嘉獎這些作為環保尖兵的學校,並鼓勵學校在綠色行動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努力推行環保政策。

美國教育部將推行一個命名為「綠絲帶學校」(Green Ribbon Schools)的計畫,以便表彰那些努力為學生創建健康並永續的學習環境和培養學生環保素質的學校。這計畫是由白宮環境品質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簡稱CEQ)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簡稱EPA)兩單位共同贊助。教育部部長鄧肯(Arne Duncan)宣布這項新計畫時表示,養成小孩環保意識,將來長大成為注重環保的好公民,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世世代代的子孫及全世界的人類都會因此而受益無窮。

綠絲帶學校獎勵計畫的模式,將以美國教育部曾推出的藍絲帶學校計畫為範本(藍絲帶學校即是嘉獎學術表現優異或努力提升學生學術成就的學校)。這個獎勵計畫的全部細節會放在教育部專設的部落格(http://www.ed.gov/blog/2011/05/green-ribbon-school-resources/),開放公眾討論,也歡迎民眾以電子郵件表達意見,採納各方意見後,將在今年秋季定案,並開放接受申請,第一批獲獎者預計將於2012年公布名單。

綠絲帶獎勵計畫也落實了歐巴馬總統承諾過將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培育解決能源問題領域的科技人材的政策。學校是整個環保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學到的寶貴知識,是為未來開創全民健康高品質生存環境挑戰之前的準備。公開表揚綠絲帶學校,就是希望學校們肩負起重任,培育未來能帶頭推動全球綠色能源革命的下一代。

 

 

6/13/2011

國際英特爾科學展 臺灣代表團成績亮眼

 

622011年英特爾國際科學展(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簡稱Intel ISEF59正式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會議中心展開,共有全球1600912年級的中學生、共1539個作品角逐數學、物理與天文、電腦科學、化學等17個科學類別獎項,近400萬美金的獎金。

 

英特爾國際科學展前身為1950年開始由科學與大眾協會舉辦的國際科技展覽會,自1997年起英特爾贊助後更名為ISEF,主要以國、高中生為對象舉辦的科學競賽。

 

今年臺灣代表團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朱楠賢博士的帶領下,共有北一女、建中、新店高中、新竹高中、臺中一中、高師大附中等校共12位學生的9項作品競逐獎項。這12名學生在本年2月選拔出後,即由多名大學教授及中研院院士擔任指導教授個別指導,利用週末時間學習研究方法、專業內容到英語口語表達、國際禮儀等等。

 

大會在經過多日密集的展示及評審活動後,在12日晚間先頒發特別獎,包括高師大附中陳曦的作品獲得美國獸醫醫療協會一等獎,北一女的宋昀蓁與胡乃文獲得實驗機械協會二等獎,建中的蘇子軒拿下美國數學協會二等獎,另外,高師大附中的陳又榕也奪下美國化學協會榮譽獎,每名獎金5001000美元不等。

 

13日上午舉行正式的大會獎頒獎典禮,成績最佳者為北一女學生胡乃文、宋昀蓁的「自製電磁力振盪器探討斑馬魚卵軟結構生物力學特性」,獲得物理與天文科大會獎第2名,獎金1500美元。另外,北一女的簡韻真獲得「化學」類組第3名、國立高師大附中陳曦獲得「動物學」類組第3名及同校陳又榕獲得「電腦科學」類組第3名,以上每名各獲得1000美元獎金。

美國大學排名的困境與尷尬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資料來源:201154,高等教育紀事報

 

全美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將公佈全美研究型大學排行榜,出人意料之外的位於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校區(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Lincoln)名列排行榜上102年後,今年居然被剔除在外。雖然如此,推動全美研究型大學排名終究已是一種趨勢,重要性還是勝過少數如內布拉斯加大學被剔除令人的尷尬。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校區的校長潘爾曼(Harvey Perlman)表示,學校之所以會輸掉這次的排行榜競爭,主要原因在於校方致力於發展農業研究,而沒有醫學院,協會用特殊的公式來篩選入榜名單,才有此結果,但這也同時反映出根本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評比研究型大學所有領域課程的品質優劣。

 

大部分的正式或非非式的評比方法都偏重於短期經濟效益,如鼓勵及注重醫學和工程等科系的成長,而忽略了佔更重要的文科及社會科學,而這些都關係到未來長期的一國及全球的平衡及發展。伊利諾州大學的退休經濟學教授,同時也是著名的教育經濟專家馬克馬洪(Walter W. McMahon)表示,培植政治科學、公共行政、憲政法律等專業領域的人材,雖然表面上看不到直接的經濟成長效益,但絕對是有實質貢獻。

 

排行一直是具爭論性的高等教育話題。由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雜誌每年發表的美國最佳大學排行榜,一向被批評為是膚淺的作為,對各大學只能造成一些負面的刺激,無助於高等教育的發展。布希政府時代就已開始建立的學生資料庫,期望能精準的評估學校的優劣,這項計畫進行多年都不成功,非官方機構辦的大學評比,自然難以取信於大眾。全美研究協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去年公布延遲已久的全美博士班排行榜,也不得不承認其中有許多錯誤,所使用的評比方式更是飽受各界的批評。但即始如此,仍不斷有許多的努力嚐試對大學進行排行,寫過許多有關高等教育排行論文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退休教授佛克穩(J. Fredericks Volkwein)表示,資本主義系統的本質就是在競爭,所以大家難免喜愛評比,喜歡知道誰是第一名,所以計較排行名次。

 

專家學者們一致同意,評比頂尖領域課程,例如醫學領務,是一大困難;而太偏重經費也是影響評比的一大問題。醫學領域每年動輒就有來自美國醫學研究院(NIH)提供的170億的研究基金做後盾,相對的如國際公共政治領域,每年從美國民主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只能獲得12千萬的獎助,其中還只有部份是供大學研究之用,兩者待遇天差地遠,評估起來,也讓專家頭痛。最現成的一個例子,就是擁有傑出麥斯威爾公民及公共事務學院(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也慘遭被全美大學協會剔除榜單的命運,只因為學院的研究基金不達要求的標準。

 

各大學特別重科學領域而輕人文,已是長期趨勢,但也因近年來的經濟不景氣而加速這種傾斜。人文及社會科學等都是要經過漫長的時日才能顯現經濟效益,所謂的硬科學(hard sciences)因為能在短時間反映效益,在經濟愈是不景氣的狀況下,愈是受到大學當局全力推動的特別關照,再加上大學排行榜競爭的推波助瀾,更造成不健康的學術氛圍,讓一直在公共教育及改善區域經濟努力不懈的雪城大學,都不可避免的成為排行的遺珠。

 

密西根大學前任校長杜德斯塔德(James J. Duderstadt)建議,評比方法除了用現成收集來的數據外,還應該加入人的評估在內,因為教育工作人員站在最前線,得到的是第一手訊息,尤其是科系主任及院長等人,最了解各個大學學院的優劣,特別是院長級的人員,他們的問卷調查結果,應納入評比系統內才算完整。但說歸說,目前還沒有一套有效的應用公式,能將人為因素含括在內。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電子工程學系主任肯恩(Moshe Kam)是,則建議把學校表現優異的最直接證據列入評估中,如出版品、論文引用、專利、獲獎等的多寡來作為評量基準,這樣就不會因摻入聯邦金援的因素,而遺漏掉真正的好學校。但他也承認能完全公正評估所有各個不同領域的學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更多研究協助移民幼兒教育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資料來源:201155,教育週刊

 

美國一直是移民形成的文化大熔爐,對於移民的兒童教育近日更加重視。只要父母一方是出生於海外,本身未超過18歲,就算是「移民兒童」,總計占全美兒童人數的1/4,人數為75百萬人。預計到2050年,移民兒童的人數就會達到1/3,人數會超過1億人。

 

許多研究顯示,大多數移民兒童在高中的學業表現,與其早期的幼兒教育有直接關係。以美國的移民為例,就是很多元化的族群。從拉丁美洲移民來的家庭,通常比亞洲移民顯得弱勢。拉丁移民的學齡前幼童,經常是來自貧窮家庭,母親知識水準低落,且同時有健康及壓力問題。

 

對於學齡前幼兒教育的發展,也越趨成熟完善。根據4月份一次教育會議,該會議有超過200位教育者參與,其中就發現超過3/4的學齡前識字能力測試的信度與效度非常完善,而且適合拉丁移民的西班牙語文版本,還更勝於英文版本,相對來說對於新移民的幫助也更大。

 

研究也發現,多數新移民的幼童比同齡本國幼童,更晚進入幼教體系。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4歲的新移民兒童上托兒所或是幼稚園的比例是55%,本地非移民兒童則是63%3歲的幼童中,30% 的新移民兒童,以及38%的本地非移民會進入幼教體系學習。

 

另外這次會議還提到,相較於文化障礙,結構障礙(structural barrier)經常是主要妨礙新移民幼兒教育的原因,這包括無法負擔學費、新移民社區內幼兒教育班級可接受人數太少、缺乏交通工具等。

 

但是無論是否為移民,幼兒教育的匱乏仍是全美的普遍問題,他們面臨的是品質低落、缺乏教學支援的幼教體系。

 

該會議中,也有學者建議,雙語教育可以在同一個校園內,但是應該分開在不同的時段學習,教師應避免在同一堂課中間,兩種語言交錯使用、互相翻譯。研究學者發現在一些新移民社區幼教中心內,教師經常優先使用新移民的母語,即使是簡單的指令,如:「收玩具」,應該是以英語說出指令,這樣可幫助新移民兒童更快學會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