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07

大勢所趨,亞洲將自設商學院認證體系

 

商學院若能通過美國管理商學院聯合會(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或歐洲管理發展協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EQUIS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的認證,就充分彰顯其實力及世界級之公信度。1916年創立的AACSB,至今認證的500多所商學院,只有12所在亞洲。1990年代成立的 EQUIS,獲其認證的亞洲商學院,也僅數所。若再扣除新加坡、香港和澳洲之學院,更是寥寥可數。難道,亞洲商學院的水準真就這麼差?

歐美頂尖的認證體系及「商業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等權威商學院排行榜的評估標準,多由4部分組成:全球MBA主要雇主評價、學校學術聲望、學生畢業時之平均起薪及一畢業就找到工作的比例。但這些適合亞洲嗎?隨著日益擴大的經濟影響力,學習的案例多來自哈佛、哥大、耶魯、里昂、倫敦…等西方名校,滿腦子是歐美的商業規則,如此培養的成千上萬MBA是否真能適應亞洲的商業環境?

據估計,印度約有850所商學院,中國每年需要4萬企管人才,2003年日本鬆綁成立研究學院之監管法規,短短4年,就新成立了29所商學院。這些都顯示亞洲商業教育的成長步伐及逐漸成熟,在優質企管教育備受重視之時,日益自信的亞洲能甘於由西方機構來評鑑自己的學校?理論上任何學院都能獲得歐美的認證,但亞洲學院能像美國學府般懂得迎合AACSBEQUIS的樣板?就算真的競相申請其認證,也是絕璧攀高。正如曼谷薩新工商管理研究所行銷教授Ian Fenwick所言「如果AACSB開始在亞洲認證每一所學院,會毀了他們的招牌。」更別說,教育和管理上與歐美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再再都意味,亞洲需要建立自己的基準體系。

2004年,20多所亞洲的商學院負責人出席了亞洲管理教育圓桌會議,宣布成立「亞太管理學院聯合會」(AAPBS--Association of Asia-Pacific Business Schools),以促進優質的企管教育,培育亞洲的企業家,強調區域之企業研究,並期許用5年時間建立具有亞洲特色的MBA評估標準、認證系統,與歐洲、北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成員機構目前已遍及澳大利亞、印度、中國、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

該會主席、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長朴成周(譯音)表示「亞洲的新商學院如無依循標竿,將隨波逐流,許多學校教學品質無保障,對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壞事。」,他提議建立比照飯店評比的制度,把一流商學院評為五星級。小型、成立較晚且教學範圍較窄的學院,受評之星級也較低。他指出,這樣能給各學院一個可達到的目標,鼓勵他們力爭上游,而隨著專業增強並擴充設施,獲得的肯定將愈大。

此時,日本教育廳也成立了評估委員會,將於2008年開始對國內商學院進行認證;並與AAPBS展開競爭組建Abest21 (Alliance o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for Tomorrow), 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獨立的認證機構。

反對亞洲自創認證機構的人士質疑,經濟全球化下,亞洲如自外於最高標準,可能使許多辦學平庸的學校,反而受到肯定。但商學院主管認為,亞洲的重要性日增,不可能完全遵從AACSB的標準,而且許多事例顯示美式資本主義並非萬靈丹,亞洲商學院另闢蹊徑有何妨?再說,建立亞洲標準並不意味只適用亞洲,必須本土與國際兼容,這當然是個冗長的過程,但最終必走向世界。(金融時報,05/14/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6/27/2007

國防部決創設千人外語團

美國國防部指出,因應戰爭時期及國內或海外緊急災難需要,將成立由各種語文人才所組成的千人外語團,該計畫初期先試行三年。

國防部主管該安全教育計畫的史萊特(Robert Slater)說,該三年試行的計畫將由國防部招募民間自願者,並檢測該計畫可否奏效。如試行成功,可能發展一支永久外語團。

史萊特說:「聯邦政府絕無可能確認、僱用及儲備150種語言的專業人才。而在國際或國內發生緊急狀況時,就能運用這些人因應,該價值是無法衡量。」

美國自從事全球反恐戰爭以來,美軍及聯邦部門深感缺乏通曉阿拉伯語及其他語文人才。當局遂加強培養雙語人才,布希總統去年還展開一項提升對國家安全具重要性的外語教育計畫。

未來新成立的外語團,將會是一批可接受徵召,來協助國內或海外人道危機,及按個人意願前往戰地。該試行計畫將納入的外國語言尚未確定,將視後續所發展的演習而定。例如,設計一個場景,以演練外語團如何因應巴基斯坦發生的地震或菲律賓的災害,而該試行計畫也會實地進行口語演練。

國防部同時也宣布總計達兩百萬元的四項補助計畫,以提供印第安納大學、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密西西比大學和德州大學,進行阿拉伯語、俄羅斯語、巴基斯坦語、華語、印度語及波斯語教學。

國防部主管人事及戰備的副部長朱思九(David S. C. Chu)說:「國防部的目標是鼓勵更多學生學習全世界對美國國家安全極為重要的語言及文化。」(美聯社,5/9/2007,洛杉磯文化組)

6/26/2007

美國的青少年軍訓遭遇強烈反對

美國少年後備役軍官訓練營(JROTC),誕生於1916年,是成年後備役軍官訓練(ROTC)的向下延伸。招收高中生參加,每天實施包括財務規劃、熟練地圖座標、簡報製作及示範、槍械射擊、紀律練習、踢正步等等的訓練。經費由美國防部及其他相關機構提供。

美前國務卿鲍威爾出身ROTC,他經典的成功事例,也使得JROTC聲名大噪。據國防部的數據,200106年間,成長8%,總學生數達486,594,經費更是大幅躍升了57%:國防部年撥款,01年為21500萬,04年遠超過3億以上。目前全美已有3000所公立高中有軍訓課程。

雖然受訓的學生並無從軍義務,但統計顯示,這種招兵方式,成本效益最好。從少年軍訓營畢業的學生中45%都入伍服役。從國防部的角度看,回報可謂豐碩。

設有軍訓營課程的學校,多數座落於大都市低收入區。許多來自單親破碎家庭,甚至幾代赤貧。父母自顧不暇,孩子落得混跡街頭,不思上進,最終學業中斷,成為毒品的受害者及販賣者。許多家長表示,孩子經嚴加管教,不但大學入學ACT考試的平均成績,比未參加者23分,畢業率也比不參加的多4%。而且行為舉止有度,負責進取。更難得的是,勇於面對困難、積極接受挑戰,人生完全改觀了,真可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僅管這些青少年的正面典範證明了計劃的成功,支持者也很多。但反對之聲隨著反戰的浪潮越來越高。教育專家指出,在青少年尚未養成獨立思考前,就對他們進行機械式的軍事訓練,無疑會扼殺他們的創造能力。他們甚至可能不會意識到除了從軍,還有許多其它的職業選擇。而全國參加高中軍訓的孩子,60%以上來自少數弱勢族裔,而富裕學似享有免設的特權,引發了義憤眾怒。更有人指責,部分經費須由地方學區擔負,教育經費竟為戰爭助陣,軍方為擴大影響力,藉著JROTC好為日後徵兵鋪路,這些無疑都是把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往末路上推。

反對者並付諸行動。以洛杉磯Roosevelt高中為例,2003年學校組織「學校反戰聯盟」(Coalition Against Militarism in Our Schools),追蹤軍方招生的時間表,在其到訪時,舉旗、演說、張貼標語、抬棺…大肆抗議。與「美國學生」機構合作,提供各項課業輔導,使更多拉美裔學生能進大學。4年來,學校參加軍訓的學生由286掉到162。該組織現已擴展到洛杉磯50所學校,以書面資料、電影、演講、戲劇等多元化方式持續努力。成效顯著,03-04年間,整個洛杉磯區註冊入訓的學生下降了24%

有些人承認,軍訓確為孩子們帶來嚴明的纪律和秩序,但畢竟是廣泛而深入地「侵入」了公共教育系统,育人的教室怎能成為五角大廈的傳聲筒呢?退休教師Dennis表示:JROTC不是教育部推行的教育活動,而是由軍方支持的後備役計劃。它當然可以存在,但别在我們的學校。

舊金山及麻州 Lowell學區都已採取步驟,把JROTC趕出教育系統。洛杉磯區緊隨在後,顯示此一趨勢的方興未艾。看來,JROTC要想在美國公立學校裡大展拳腳,可能踢到鐵板了。(洛杉磯時報,02/19/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6/25/2007

大學校長抵制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行榜

賓州狄肯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等12所大學的校長5日簽署一封公開信,抨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大學年度排名報告誤導學生,並引誘大學弄虛作假,呼籲其他大學抵制該雜誌的大學排名調查。

公開信說,這12所大學決定不再填寫該雜誌調查表中對其他大學的評估,這部分內容占大學排名計分的四分之一。他們不再用這項排名宣傳自己的學校,並呼籲其他大學也這樣做。

大學招生專業人士薩克爾(Lloyd Thacker)建立了一個組織,致力領導以減輕大學招生競爭為宗旨的運動。這封公開信就是此項日益壯大的運動的最新行動之一。

許多大學表示不喜歡美新周刊的排名,有些大學已經拒絕填寫該雜誌的調查表。薩克爾正在遊說其他大學在公開信上簽名。一些著名文理學院下月召開的會議也將討論這個問題。

薩克爾表示,他的組織將與其他大學合作,研究另一種排名方式。他說:「其他大學準備參加。我得到很大鼓舞。」

美新周刊的內部人員表示,儘管一些大學拒絕填寫調查表,但調查回收率一直很高,充分反映這項調查的有效性。美新周刊誌排名所需的其他大部分資訊來自公開管道。

在公開信上簽名的其他大學校長包括:印第安納州厄爾罕學院(Earlham College)、惠洛克學院(Wheelock College)、馬波羅學院(Marlboro College)、華府三一大學(Trinity Univ.)、馬里蘭州聖若望學院(St. John College )、新墨西哥州聖若望學院、傳統大學(Heritage Univ.)、西南大學(Southwestern Univ.)、貝沙尼學院(Bethany College)、德魯大學(Drew Univ.)和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美聯社,05/06/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6/22/2007

非洲免費義務教育代價慘痛

2003年肯亞政府宣佈,國民教育為免費義務教育,如此大刀闊斧,超過百萬學童蜂湧入校。據其教育部統計,免費義教以來,入學率躍升24%,贏得了國際間的一致讚賞。但光輝數字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學校到處人滿為患,設施卻沒有擴充,投身教育的老師數更下降了6%。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兌現其政治支票,每年每學童經費$14.50美元,補助包括書本、文具、桌椅和校警等支出。學生共用課本很普遍,有的甚至沒有椅子,只能席地或以石為椅。不用說,電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硬體設備如此,教學更是不勝負荷。班級數暴漲,老師很難兼顧兩極化的學生,學習較遲緩的孩子佔去了大多時間,分身無術,不得已只好讓成績好的學生充當小老師。教學相長?恐怕更誤了自身的學習。

義教施行以來,萬名老師離職,讓原已負荷超重的老師難上加難。老師的薪水與服務生不相上下,月薪僅$210美元。還懷抱熱情者,辭去公校惡劣的教育環境,轉往私校任教。

位於首都Nairobi、聲譽卓著的奧林匹克初中如今深陷教育風暴的處境最能見證。2003年前,公立初校學生年需繳費$150美元時,它的評鑑是一等一,每年有幾十名畢業生順利進入當地最好的高中,甚至超過許多資金充裕私校的成績。現有學生2510,超過鼎盛期的雙倍,成為全國最大的學校之一。然而這樣的第一,卻讓學校苦不堪言,全校只有30位老師,每班平均數高達84人。

經費極度困窘,學生沒有活動場地,朝會時萬頭鑽動、碰撞而立,厠所失修,一地濊水還浸淹到接鄰的教室。學校迫不得已,要求每位學生樂捐1美分,以更換破舊不堪的掃把、畚斗等用具。

這樣的環境下,奧林匹克苦心建立的水準直直下降,有些優秀的學生因而轉入私校,更讓它雪加霜。5年前,還有近40畢業生錄取入國立高中,去年只剩5個。校長Ruth Namulundu萬分無奈,坦言要在學校作為政府公器、承擔學生入學的義務、及維持學校一貫學術水準間取得平衡,很難。

隨著公校品質及考試成績的每況愈下,入讀最好高中的學生90%以上都來自僅占畢業生總數10%的私校。其困境及被拖累的表現,使許多中產、甚至是較貧窮的家庭開始卻步。去年肯亞8個省中,半數以上初等公校入學人數下降。

 「八年級」是肯亞教育系統中關鍵的一年,若能上高中,等於拿到了通往光明大道的金鎖匙,否則只此為止,因不論公、私立,高中數量嚴重不足,僅一半的畢業生能入高中。去年奧林匹克204名畢業生中,就有50位無法如願。以其盛名尚不可為,難怪很多家長寧願多花錢,把孩子送到每年學費260美元的私立初等學校。

面對如此困境,奧林匹克的教職員用盡心力維持教學品質,能做的都做了。為了升學率,盡量縮減八年級的班級人數,每班降至65人,並增派1名教師助手。甚至課後輔導、週末加強班這些華人特有的教育現象,也在非洲出現。當然這種奢侈是有代價的,每位八年級學生必須繳納5美元參加每月模擬考。

肯亞的情況是非洲教育問題的普遍寫照。不用說,教育改革是非洲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儘管近年來稍有進展,但仍約4000萬名非洲學齡兒童被排拒學校門外,依舊過著代代循環的赤貧生活。 (洛杉磯時報,2/26/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6/19/2007

大學校長抵制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行榜

 

賓州狄肯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12所大學的校長5日簽署一封公開信,抨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大學年度排名報告誤導學生,並引誘大學弄虛作假,呼籲其他大學抵制該雜誌的大學排名調查。

公開信說,這12所大學決定不再填寫該雜誌調查表中對其他大學的評估,這部分內容占大學排名計分的四分之一。他們不再用這項排名宣傳自己的學校,並呼籲其他大學也這樣做。

大學招生專業人士薩克爾(Lloyd Thacker)建立了一個組織,致力領導以減輕大學招生競爭為宗旨的運動。這封公開信就是此項日益壯大的運動的最新行動之一。

許多大學表示不喜歡美新周刊的排名,有些大學已經拒絕填寫該雜誌的調查表。薩克爾正在遊說其他大學在公開信上簽名。一些著名文理學院下月召開的會議也將討論這個問題。

薩克爾表示,他的組織將與其他大學合作,研究另一種排名方式。他說:「其他大學準備參加。我得到很大鼓舞。」

美新周刊的內部人員表示,儘管一些大學拒絕填寫調查表,但調查回收率一直很高,充分反映這項調查的有效性。美新周刊誌排名所需的其他大部分資訊來自公開管道。

在公開信上簽名的其他大學校長包括:印第安納州厄爾罕學院(Earlham College)、惠洛克學院(Wheelock College)、馬波羅學院(Marlboro College)、華府三一大學(Trinity Univ.)、馬里蘭州聖若望學院(St. John College)、新墨西哥州聖若望學院、傳統大學(Heritage Univ.)、西南大學(Southwestern Univ.)、貝沙尼學院(Bethany College)、德魯大學(Drew Univ.)和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美聯社,05/06/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6/18/2007

數位媒體進入校園幫忙作弊?

為防止作為考試作弊工具,一些中學繼禁止學生戴棒球帽和使用手機之後,現在又禁止使用iPodZunes,以及其他數位媒體播放器。

學校官員說,多數播放器體積小,易於隱藏,可將一根線從衣領伸出,耳機置放在耳後。山景高中最近發現有些學生把方程式和其他的資料下載到播放器上,決定予以禁止,校長梅邦說:「學生採取作弊的新方式非常快,一名教師無意中聽到幾個學生談過。」

全國中學校長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發言人坎普說,現在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數字,但學校的禁令屬正常做法,「全國都將會禁止,希望每個學區對科技產品都有各自的應對措施,減少發生問題。」

坎普說,使用電子產品作弊並非新問題,只是教師和校方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發現作弊的方式。

山景高中16歲的學生巴茲達(Damir Bazdar)說,有的學生事先用錄音機錄好答案,屆時用iPod播放。有的人把小抄下載到播放器的歌詞文件裡。

17歲的應屆畢業生凱西.尼爾遜(Kelsey Nelson)說,過去她習慣於考試結束後聽音樂,現在不行了。但禁令並未使一些學生停止使用播放器,她說:「學生可把耳機藏在衣袖中,想聽時把手舉到耳旁,像用掌托腮一樣。我認為學生應可使用iPod,因為無論有無工具,想作弊的人仍會作弊。」

不過全國各地的學校希望禁令至少能阻止一些想作弊的人。加州聖蓋博谷(San Gabriel)高中一名學生把考試答案和小抄藏在iPod的音樂文件,教師瓊斯(Henry Jones)發現後予以沒收。西雅圖的學校也禁止使用數位播放器。這個趨勢不僅在美國可見,加拿大、澳洲的學校也採取類似措施。(美聯社,4/27/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6/15/2007

學生言論自由纏訟數十年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確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但權利與義務之平衡,常出現許多「 灰色地帶」。為捍衛權益而興訟者不計其數,即使是未成年學生,維權意識也絕不落於人後。

20021月,冬季奧運火炬隊經過美阿拉斯加州Juneau區,當地Douglas高中為同慶盛事,特允學生停課觀看、並由拉拉隊及樂隊表演,喜氣熱鬧。但火炬經過時,站在學校對街的幾名學生突打出有「抽大麻,為耶穌」(Bong Hits For Jesus)字句的巨大橫幅,校長Deborah Morse女士大驚失色,因Bong Hits俗稱大麻,為眾所周知之毒品,她認為該言論不僅違反學校之反毒政策,更有鼓勵吸毒之嫌。即刻上前要求撤下,但其中一名學生Joseph Frederick堅拒不服,她因此將橫幅沒收,並勒令其停課10天。

Frederick辯駁說,他只想搶鏡頭,絕無他意,而校長卻大肆懲處,有違其言論權益。在向學區教委會申訴失敗後,他將兩者告上了聯邦地區法院,並要求經濟賠償,就此開啟了該案纏訟之路,官司一打就是五年。雙方都有出錢出力、矢志不移的支持者。強烈維護學生權益的「美國民權聯盟」律師表示:據美國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人們有權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展示任何內容的標語,僅淫穢或涉及破壞及暴行之言,不受憲法保護。而此案,明顯並無逾越,而事發之地又在校外,校長無權因個人認定限制並懲罰學生。

支持校方者則認為:教導學生非法毒品的危害,並阻止吸毒是教育使命之一,學校必須創造一個無毒的學習環境。而且聯邦政府為全美各地的公校提供了『無毒品學校撥款』,凡受款之校均須向學生傳授有關非法毒品的常識,多數學校還制定校規,禁止學生穿著帶有慫恿吸毒字樣之衣飾或展示相關之信息。觀看火炬接力跑是學校舉辦之活動,期間出現認同吸毒之言論,的確不恰當,學校負責人完全有權斟酌處理。

03年阿拉斯加州聯邦地區法院做出有利於Juneau學區教委會和Douglas高中校長的裁決。但Frederick不服,上訴聯邦第九巡迴法院。這次的判決有利於他:校長和學區教委會違反憲法賦Frederick之言論自由權。表示即使是高中生,只要沒有擾亂學校的活動或教學,就有權表達自己的言論。裁文還說,校方不能因學生之觀點與政府政策不一就對學生實行審查或懲罰。致於經濟索賠,校長也無豁免權。

校方接獲裁決後,決定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申訴。手握美國最高司法權的9名大法官已於今年319舉行聽審,致於是否能獲其中4名大法官之同意使本案受理,尚難定論。聯邦最高法院每年接案幾千件,最終審理者僅幾十件。但認定必將受審理者頗眾,他們表示美國法律中,學生言論自由一直很模糊,最高法院應會藉此案,確定公校對學生言論之權限。

若聯邦最高法院接受此案,會如何判決?或可藉以往審理之3案推斷。首先,越戰時期愛阿華州幾名中學生佩戴黑紗抗議越戰,校方以違反校規為由勒令其暫時停學,學生家長因此把校方告上聯邦法院。聯邦最高法院1969年裁決,學生佩戴黑紗並不影響學校教學,也未侵犯他人之權利,其行應受憲法之保護。該案從此確立了未成年人的言論自由權。

1986年,聯邦最高法院對華盛頓州一名高中生在演講中使用淫穢言論而遭學校勒令停課3日案,做出支持校方之判。言明學生之淫穢、粗俗言論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校方有權制止。

不久,密蘇里州一高中,校長下令不准青少年懷孕及離婚對其影響之內容見於校報,學生以侵犯言論權而興訟,1988年最高法院裁決,文章雖是學生們撰寫,但報紙為校方贊助,又列有學校名,因此校方對不當言論加以限制是允許的。

專家表示,如聯邦最高法院決定受理此案,並推翻第九巡迴上訴庭之決,將使現有法律產生重大變化。如此裁決即意味,校方對學生言論有更大的審查權。反之,如維持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原判,公校行政人員又須經濟賠償,嚴厲之措施將使本已很難招聘合格教職員工的問題,雪上加霜。未成年者言論自由及學校行政管理職權兩者間,如何尋求平衡?很顯然是進退維谷的兩難問題。已引起各界人士的思考與評論。

Frederick的律師Douglas Mertz再次強調言論自由權的重要性。他表示,美國法律的支柱之一就是言論自由。這個權利雖不是絕對的,但卻是強有力的。法庭一再重申,對於那些讓人不舒服、啟發思考及挑戰性的言論,都必須採取寬容的態度。

密西根州公共利益律師律師Thomas White表示,聯邦最高法院以往的裁決都是衡量雙方的利益,既給學生們某些權利,也讓校方行政者有限制學生言論之權。問題是如何劃定界限?何時學生的言論表達是允許的,何時這一言論表達干擾了學校的教學,他認為,這些是教師們應該解決的問題。聯邦最高法院很難在這個問題上給予一個明確的界定。(今日美國報,3/1/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6/14/2007

放款公司酬庸大學院校,影響學生借貸選擇權

 

全美無以數記的大學院校接受學生貸款借貸公司的酬庸獎勵,鼓勵學生向這些學生貸款公司進行借貸。獎勵的項目包括依據貸款總額的現金支付,捐獻電腦,免費招待學生貸款專員到度假勝地旅遊,甚至成立電話接待中心負責回答學生們學生貸款的相關問題。

例如花旗銀行就支付雪城大學一小部分該校非政府補助的學生私人貸款百分比當作回饋金,雪城大學的發言人Kevin Morrow在一項聲明中表示,校方並不準備對此作出詳細的回應,他並指出,該校學生從未被要求申辦校方推薦給他們的放款公司所提供的學生貸款。花旗銀行的發言人則不表示意見。

根據紐約州政府代表指出,Pace大學和Mercy學院的校區分散於紐約州的各地,並都與Sallie Mae這個全美最大的學生借貸放款公司協議,委其承辦諮詢中心,回應學生有關學貸的問題,州代表並表示另外兩所紐約學院,Dowling 學院以及紐約科技學院同意讓Sallie Mae 成為唯一合併學生貸款的委託合作公司。當學生合併貸款時,他們將所有向各家不同借貸公司的款項一起合併於單一放款公司之下,通常用以降低借款的利息。

官員亦表示,由於校方與Sallie Mae有這樣的協議,如果學生接受學校推薦,合併其貸款於非Sallie Mae的放款公司,校方必須依規定支付罰款。但紐約科技學院的註冊服務中心的副座Jacquelyn Nealon則澄清此說法,反駁校方介入與Sallie Mae達成這項協議的說法;Sallie Mae方面則表示,此協議的確存在,但並不禁止學生跟其他公司合併貸款額,協議的內容基本上是指校方不能再與其他同質性 (單提供合併貸款業務) 的公司訂立相關合作的協定。(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文化組林鈺娟摘要)

6/13/2007

大學院校使用藥物酗酒比率攀升

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美國五點四億的大學生中有近乎半數的學生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濫用藥物或酗酒的經驗,這顯示了藥物及酒精的濫用已逐漸成為全美校園問題處理的當務之急。

酒精目前依舊是大學院校裡最受歡迎的濫用物質,但是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國家毒品藥物濫用研究中心剛出爐的研究報告顯示,自1990年以來,處方藥物跟大麻的使用率也急劇的攀升。

該研究發現,大學生相較於一般大眾,酒精或藥物的成癮率普遍偏高。22.9%的學生可被歸類為醫學定義上,酒精或藥物上的依賴或濫用,而12歲以上的一般大眾只有8.5%符合前項描述。白人學生,相較於少數族群學生,在酒精跟藥物的使用率上普遍偏高,而研究也發現歷史悠久的黑人大學,其學生的物質濫用率相較於其他學生明顯偏低。 (今日美國報,3/15/2007,洛杉磯文化組林鈺娟摘要)

6/12/2007

美國大學生樹立清流典範推廣禁慾

哈佛大學四年級學生莎拉•金塞拉(Sarah Kinsella) 和穆雷(Justin Murray)成立了一個在該校推廣禁慾的社團『真愛革命』 (True Love Revolution),對這所有學生發行色情雜誌的精英大學性氾濫環境中,樹清流典範。美國其他大學也有類似提倡禁慾的社團,許多大學有宗教社團。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學院有Anscombe Societies 社團,該社團是一個以英國哲學家及天主教學者命名的非宗教社團。

『真愛革命』也是一個非宗教社團,他的社員指出,性氾濫的問題出在學校,他們認為學校要求新生參加『約會強暴』說明會,不談禁慾,誤導學生認為校園性氾濫是不可避免的結局。學校在新生宿舍放置保險套和舉辦近乎猥褻的演講都誤導學生。(美聯社,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6/11/2007

美國大學生對理工科系興趣降低

根據研究機構布魯金斯學會發表的報告,呼籲美國政府採取更多行動保持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報告顯示,美國學生對於理工科的興趣相對減弱。

目前在美國大學攻讀理工科系高等學位的大學生,超過55%來自美國以外地區。布魯金斯學會認為,這種趨勢將會導致美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下降。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布羅迪說,1960年代,每六個畢業生中就有一個拿到理工科系學位,到了2000年,是每10個畢業生才有一個,這三十年的下降幅度幾乎是50%

另外,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思認為,生命科學很可能會帶動21世紀的科技創新,就像物理科學帶動了20世紀一樣。他指出,「問題是,我們能否成為這類科學領域的佼佼者,就好像二次大戰前的歐洲,以及二次大戰後的美國,成為物理科學領域的佼佼者一樣。」

不過科技界的龍頭公司,許多仍然是根在美國。在研發方面投注大筆資金的Google,也是一間道地的美國公司,今年預計投資25千萬美元在研究開發。來自康柏電腦公司的卡佩拉斯則認為,美國領導優勢減弱的領域是在發明創造,過去強調的研究開發已經不再是未來經濟的重點了。不過他也同意,美國政府應該大幅度增加給予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經費。(美聯社,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加州州大系統(CSU)學費將調漲10%

加州州大系統(CSU)理事會314日投票決定20072008學年度學費將調漲10%,這將是加州州大系統六年內第五次調漲學費。此次學費調漲案通過後,下個學年加州州大23所分校大學部學費將增加252美元,每個大學生平均學費2772美元。研究生則增加312美元,平均學費3414美元。除學費外,學生平均須繳679美元的各類雜費,國際學生另需再繳交國際生學費。

反對者指出,加州大學費自2002年起漲幅已高達94%,在此期間加州大系統行政人員薪水調幅達23%,但教職員僅調薪3.5%。加州教師協會成員希望今年一般薪水可調漲4%,但未獲同意下近來醞釀罷工的計畫。

加州大系統資料顯示,學生繳的學費占加州大預算25%,且加州大系統近年來被刪減五億預算,是學費必須調漲的原因之一。若不調漲學費,州政府及議會必須設法增加約6520萬美元的稅收。加州大總校辦公室聲明則指出,加州大系統在全美公立大學中學費仍屬較低,調漲的同時也將有更多學生可獲經濟補助。請參考 http://www.calstate.edu/pa/news/2007/fees07.shtml

除加州大外,加大系統(UC)目前也醞釀調漲學費。若加大理事會本週投票通過學費調漲案,加大學生將面臨學費「六年內漲五次」的處境,且五年內漲幅已近80%。調漲後加大大學部學生下學年度將增加435美元,漲幅約7%,且大學生和研究生均需多付60元的額外費用,預計大學部學費共需7374美元。 (美聯社03/15/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6/08/2007

美國中小學的新溝通方式 ---- 自動語音系統

 

許多美國家庭都會接到廣告電話,內容千奇百怪,主要是在推銷產品或是募款。現在已經有不少美國的中小學,也開始仿效這種電話語音系統,自動撥號給學生家長傳遞訊息。內容包括「您的子弟已經遲到五次」、「您的小孩很喜歡上課」,或是通知家長氣候即將變化,注意增減穿著避免生病。

不過這種系統也非常容易出錯,一月份北卡一所小學的電話語音系統撥打了1400通電話,通知所有家長因為天氣寒冷,校方決定延遲開學。不過校方發現是系統指令錯誤,隨即又打了1400通的道歉電話。

家長對於校方這種電話系統埋怨更多的是,經常在深夜2點接到無關緊要的語音電話。它變成了一種擾民的措施。

雖然如此,校方跟老師卻深深喜愛這種溝通方式,因為老師認為這種系統很容易使用,並且可以同時與多位家長溝通。其實也有家長喜歡,因為容易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一位家長收到這樣的留言,「你的女兒珍妮佛在今天的西語課得到A」。

根據一家位於加州的語音系統公司指出,去年他的客戶,大約是一萬一千所學校(或是學區),總共發出了一億三千萬次語音訊息,使用程度相當頻繁,跟2003年度相比,增加了四十倍。

不過,顯然學校跟老師比較喜歡這種溝通方式,接受訊息的家長反應可沒有這麼熱情,另外一個統計數字可以說明:大概只有一半的家長會聆聽整個電話訊息,有7%的家長一聽到是學校的語音系統,就立即掛斷電話,剩下的家長則是根本不接聽。(華爾街日報,03/16/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6/07/2007

加州州大系統(CSU)學費將調漲10%

加州州大系統(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理事會314日投票決定20072008學年度學費將調漲10%,這將是加州州大系統六年內第五次調漲學費。此次學費調漲案通過後,下個學年加州州大23所分校大學部學費將增加252美元,每個大學生平均學費2772美元。研究生則增加312美元,平均學費3414美元。除學費外,學生平均須繳679美元的各類雜費,國際學生另需再繳交國際生學費。

反對者指出,加州大學費自2002年起漲幅已高達94%,在此期間加州大系統行政人員薪水調幅達23%,但教職員僅調薪3.5%。加州教師協會成員希望今年一般薪水可調漲4%,但未獲同意下近來醞釀罷工的計畫。

加州大系統資料顯示,學生繳的學費占加州大預算25%,且加州大系統近年來被刪減五億預算,是學費必須調漲的原因之一。若不調漲學費,州政府及議會必須設法增加約6520萬美元的稅收。加州大總校辦公室聲明則指出,加州大系統在全美公立大學中學費仍屬較低,調漲的同時也將有更多學生可獲經濟補助。請參考 http://www.calstate.edu/pa/news/2007/fees07.shtml

除加州大外,加大系統(UC)目前也醞釀調漲學費。若加大理事會本週投票通過學費調漲案,加大學生將面臨學費「六年內漲五次」的處境,且五年內漲幅已近80%。調漲後加大大學部學生下學年度將增加435美元,漲幅約7%,且大學生和研究生均需多付60元的額外費用,預計大學部學費共需7374美元。 (世界日報,03/15/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6/06/2007

學費讓學生對第一志願的大學敬而遠之

研究發現前幾志願錄取生到其他院校就讀的數字驚人

越來越少的大學新鮮人就讀他們前幾志願的學校,經全國的調查顯示,原因似乎不在於他們沒被第一志願學校綠取,而是為了經濟因素的考量。有67.3%的學生進入他們的第一志願學校就讀,沒選擇就讀第一志願者當中,52.6%表示他們雖被錄取但選擇不去。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指出,「學術聲望」以及實例證明畢業生能「錄取好工作」是他們就讀目前的大學院校「非常重要」的原因。對於那些沒有選擇自己第一志願學校的人而言,高等教育的花費才是考量的最大關鍵。

五分之一就讀第二志願的學生說,他們負擔不起自己第一志願的學費。26%28.4%就讀第三和第四志願的學生也說經濟負擔是主因。

選擇第一志願學校就讀的學生人數逐年波動,但大致上從1974年首次調查的77.2%逐漸下滑當中。今年選擇其他志願學校的學生人數比去年上升了2.5個百分比,也比起十年前上升了4.2百分比。

全國大專院校錄取諮商協會公共政策組長大衛.霍金斯表示,學費的調漲大致可以一些解釋經濟的考量;第二或第三志願學校也藉由提供獎助學金來吸引優秀學生進而使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第一志願。

大學院校內的低收入戶學生人數增多也是原因之一。當有64.1%的學生說他們對自己繳交學費的經濟能力有「一些」或「主要」的考量時,中低收入學生最有可能就是會因經濟狀況選擇大學就讀的人。(今日美國報,01/19/2007,洛杉磯文化組林鈺娟摘要)

6/05/2007

EMBA學位新趨勢:更短、更彈性

Jiye Shi是美國比利時UCB Group 生化藥廠的科學家,他一直想進修「主管MBA課程」(Executive M.B.A.-- EMBA),但因工作需常往返於歐美﹐總覺難有適合其作息的課程,但他最近發現Rochester大學西蒙(Simon) 商學院新改後的MBA課程可以適應他的節奏。

該校新EMBA課程,把固定每週五上課時間,改為週五和週六、隔週輪流,再加上暑期或晚間課程,拿到文憑期限可由原22個月減至19個月。如此,不但減少他缺課的可能,也能降低無法正常上班的時間;意味著他可利用多出的兩天,保持工作進度,不耽誤與歐洲客戶的往來。對業務全球化、分秒必爭的高階主管,確有吸引力。Xerox全球採購副總裁Ken Syme,去年就完成了該校的MBA學位。他坦言若固定週五上課,所帶來的麻煩,可能使他裹足不前,而這樣的課程安排,使他有更大的彈性處理業務,大大降低了對公司的幹擾。

更短、更靈活的課程正是EMBA學位的新趨勢。為吸引繁忙的高階經理、減少業界資助員工進修的困擾,越來越多的商學院利用:取消暑期、減少課程、週末上課、合併相關科目、增多網絡學習..等方式縮短授課時間。現最短的EMBA課程,僅需1416個月即可完成。

亞利桑那州的Thunderbird 全球管理學院(The 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今秋將推出較前縮減了5個月、為期16個月的新EMBA課程。該校校長Angel Cabrera表示,是市場需求促使了這樣的改變。

有志就讀者,歡迎學校縮短課程。他們表示,這樣當然更緊湊﹐要兼顧工作與學業誠是莫大的挑戰,但也同時意味著緊張、犧牲個人生活的日子也將隨之大幅縮短。

但多短才不是太短呢?學界已引起激烈的爭論。許多學者質疑,這種高度濃縮的課程,是否影響教學品質?速成EMBA學位的院長們堅稱,課程的安排非常謹慎。Rochester西蒙學院副院長Brian O'Neil表示,將兩年縮為15個月﹐並未削減課程,而係採科技整合:將資訊管理與營運管理內容合併,政府及社會等相關科融入領導能力課內;更且增強了國際旅行及領導力開發等新興課程。亞利桑那大學MBA專案副主任 Trina Callie則表示,經驗豐富的經理,要的是透過教授及退休主管系統化的共同教學,習得關鍵技能,不同於年輕時代的學生體驗,不應以傳統學術思維之束縛衡量。

也許有說服力,但哥倫比亞大學及賓大華頓商學院都認為,縮短課程將降低學位的價值,仍嚴守20個月及兩年的學位課程。哥大商學院副院長Ethan Hanabury 就直言絕不在學位的嚴格性和公正性上做任何妥協。

華頓學院EMBA主管Howard Kaufold也表示,業界當然希望儘量縮短員工離職時間,但既資助進修,物有所值才是首要。公司更重視員工經由EMBA兩年的學習,與其他師生頻繁交流所建構的人際網絡。這些更是遠程教學的短期MBA課程中無法獲得的。

但是,亞利桑那大學在Phoenix區的首屆EMBA吸引了55名學生﹐比預期的4045名學生多。註冊的熱門勢必使這類課程更受到鼓舞。(華爾街日報,02/13/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6/04/2007

美國大學生的學債重負

美國大學生的學債重負

美國大學學費增長遠超過通膨指數,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理事會最近的報告,大學生出校門時,平均有逾1.9萬美元的債務,承載這樣的重負邁向人生,他們自己怎麼看待?

「今日美國報」以大學教育是否值得為題,採訪了上百的大學畢業生。68%的答案是肯定的,畢業於Emory 大學、23歲的莎拉,甚至表示願付雙倍價學夢重溫,僅管舉債已逾10萬。大多數都比她理性,65%的表示,如果時光回流,可能會選擇比較便宜的學校。他們更以切身的體驗,提出建議,希望後來者能避免重蹈覆轍。

1/3以上的受訪人表示,貸款交學費是不能避免的,但60%的人後悔沒有更審慎的用錢。加州27歲的Brian Lee承認,他7萬多的貸款及2萬的卡債,其實很多用於下館子、買時興的電子產品以及其它的奢侈生活方式,書本、實驗室物品等只是多貸的堂皇藉口。34%表示會更仔细的審閱信貸條件,田納西州的Timothy Brown 很後悔,當初未詳盡比較,就草率接受,極力推銷、利率非常高的私家銀行借貸,他的債額超過10萬。

另外也有人建議少用信用卡。 Wichita拘留所副所長、有近兩萬卡債的Jeremy Randleman 就強調,信用卡是陷阱,最好根本不用,一旦用上了就像魔影隨行。儘量用支票或現金購物,非用不可,也只用一張,而且帳單一來,絕不拖欠、立即付清。

有的人表示,如果不上名牌私校,可能不用借貸。至於會不會念便宜些的學校?見仁見智,16%的做答者肯定會,15%的則表示可能。但畢業於西北大學的Tammy Hellings 承認,因虛榮而棄州大,面對3萬多的債務,她仍認為非常值得。

也有人鼓勵先上社區學院或提前修其課程。他們表示,可以經由社區學院的經驗,判斷自己的興趣,再轉到四年制大學,不但節約,而且更清楚未來的方向。

雖然54%的人滿意所學帶來的經濟回報,但28%表示應該讀效益更高的專業,更有15%堅持一定會轉主修。

舉債人都深以為苦。負債超過5萬、28歲的 Jill Eckart說:財務上的不自由使我長時間落後,真盼儘速從中解脱」。無疑是這些年輕人的心聲。她現在日夜兼職、有兩份工作。(今日美國報02/01/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6/01/2007

巴基斯坦高教,錢多反壞事?

巴基斯坦自1956年建國,一直把高等教育列為國家發展重點,過去4年,高教經費更增加了7倍以上。但成效呢?

2002年,總統穆沙拉夫 (Pervez Musharraf)命當時科技部長Rahman籌設委員會,授權改革高等教育。擴招博士生、增聘海外學者、全國設新大學、與海外機構合作推廣新的工程學院等計畫相繼實施,因直接向議會及總統負責,4年裡的確成事不少。資助赴英、中、法、德、韓及澳洲等國進修的工程博士,由20增至800以上。鼓勵私人、地方政府及國外機構大舉興學,使適齡學生,入大學的比率由2.9%提高到 3.8%。高出本地頂級薪資1/3及各種補助的厚祿,成功的吸引逾600位來自蘇聯、中東及東歐等的學者,擔任時限不同的教職。為補工程人才之不足,斥資40億美元與澳洲、法、德、義及瑞典等國合作,在全國設9所工程學院,5所法學院及數所醫學院的計畫也業已啟動。

成就似輝煌可觀,但Air大學的學生都很沮喪。主修電子通訊工程的Sidra Haque埋怨,系裡竟沒有博士教授,她的朋友也譏諷道:教授不學無術,不堪為師。他們直指政府主導的高教改革,躁進粗率,求量不究質,在已極弱的基礎上,製造了更多的塌陷。專家表示,如久經饑饉的人,猛一下灌進了過多食物,結果腸胃阻塞,嚴重幾致死。錢是重要,但無整體規劃、更欠績效考核,導致貪腐、學術剽竊、及私相授予等層出不窮的弊端,難怪學生及學界都怨聲載道。

首先,委員會沒有標準。成員多係政要、幾無學者,門外漢常因個人喜好行事。高酬聘海外學者就招強烈反對,專家表示,歐美學者因安全顧慮,裹足不來,政治敵對又不准聘印度學者,結果來者不是巴國出外幾年、學經歷有限的留學生,就是英語不精的波蘭、蘇俄、烏克蘭等國人士,多衝著錢來,往往不豫久留,力不逮又別有所圖,談什麼教學?世界銀行的專家也認為委員會似乎更重數量,其教育團隊由Benoit Millot 主持,已籌劃巴國高教改革的策略及範疇,將於6月成文。

經費虛擲,實質浪費。9.11後,北約及美、日等國都大量經援,希藉由教育的投資造就開明而親西方的社會,政府對外援的揮霍如肉包子打狗,Rahman極力辯駁,稱過去4,5年來,政府不但把凍結國防的支出、甚至每年經濟成長的8%都投資於教育。不論來源,如何有效使用一直是大問題。體制或是關鍵,委員會的權限在研究所,大學歸經費素不足的教育部管,倍受冷落使其深陷泥沼。專家表示這真是嚴重錯誤,大學之重要甚至高於研究所。研究所的院校10年內由25增至57所,空有其名,基礎設施及師資都捉襟見肘。沒有研討會、學術辯論、不鼓勵學生發問,予發表論文者金錢獎勵,製造了大量濫竽充數者,抄襲、剽竊更普遍,為國際學術專刊退回者多有所聞。 Rahman表示將管制績效不佳之院校,輕者扣減經費、重者關校。抄襲、剽竊者經發現必予嚴懲,但他又批評有人就是酸葡萄,沒本事發表論文專會叫罵。專家對種種措施很悲觀,表示杏壇惡質文化非政令所能逆轉。

廣招博士生遭人非議。委員會宣佈未來5年,年招1500名公費博士生,批評者責難:許多學生最基本的標準都達不到,大舉招生,指導教授在那?按規定,欲進博士班,必須通過似GRE之考試,但知悉內情者表示,根本是假的,不過是識字及數字的測試。有的大學知道學生的素質差通不過考試,不顧規定,赤裸裸的以金錢號召,凡招到學生註冊的教授,按人頭計,予以厚酬。招兵買馬所得常比正薪豐厚,教授競相為之。麻省理工的訪問學者Hoodbhoy教授憂慮,不幾年,成千這樣的「博士」將充斥校園,教授龐大如軍團、素質更低劣的學生。

實施軍管,雪上加霜。總統穆沙拉夫,1999年軍人執政,大肆整頓大學人事,高階軍官多出掌大學高級主管。外行干預,博士學位用為酬庸,甚至不允電子學教授使用電熱器,不准赴海外參加學術會議,稍有質疑即遭解職,校園內基本教義派日熾,異性談話受懲誡,教室男女分坐並帷幔隔離,取締非回教音樂演出…。種種現象使許多知名教授辭職抗議,教學素質更為低落。

這種大開倒車、品質赤字的現象能只怪罪金錢嗎?(高等教育紀事報,01/19/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紐約市重視幼童遊戲空間

一般人對於公園中的幼童遊樂場,不外乎是盪鞦韆、溜滑梯、沙坑、單槓等設備。但紐約市最新的遊樂場設施,卻加入了許多新奇的點子,包括水、斜坡、沙、以及非常特別的吊繩滑輪。這是將裝滿沙子的沙盒,接上繩索,拉上頂端再靠重力滑下,隨著吊繩的傾斜角度,沙盒會在公園的另一端降落。

目前盛行的遊樂場設計,是早從50年代開始發展的,雖然近年有些許改良,但是一直沒有突破,這次的嶄新設計,讓始終走在世界前端的紐約市,又拔得頭籌了!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如何使用這些全新設施,遊樂場內還有「遊樂指導員」,專門教導小朋友正確使用這些第一次問世的設計。其實指導員的概念在歐洲已經非常盛行,行為發展學家認為藉由指導員,孩子們可以獲得更多幫助,尤其是小於12歲的孩子幫助更為明顯。

這次是由知名設計師David Rockwell出馬,他表示這些嶄新作品是針對發展兒童潛能的理念來設計,更希望能夠讓紐約鄰近地區都能仿效。而且這次的設計費用完全由Rockwell贊助,據了解設計公司已經募得兩百萬美金來支持這個計畫。(紐約時報,01/10/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