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7

青年服用抗憂鬱症藥物較易造成自殺

國家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最近發出警告,年輕人服用抗憂鬱症藥物要防範可能會引發自殺念頭及行為。

原先FDA只在兒童服用的抗憂鬱症藥物的包裝封面都有提示警告,因為根據實際數據顯示,發現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每千名服藥者14名有自殺傾向,比率驚人。但在18歲到24歲的青年人,每千名服藥者也有4名有自殺的傾向,與其他年齡層的服藥者如25-30(沒有改變)、31-64(減少2人)、65歲以上(減少6人)的數據來比較,年輕人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多少還是有會引起自殺的副作用,尤其在服用的第一個月,風險更大,在藥物的包裝上列示明顯警告,有保護作用,是非常需要的。

2004年國家食品藥物管制局發現抗憂鬱症藥物可能對兒童及青少年會引起自殺念頭的副作用,於是在兒童藥品包裝上標明警告,結果有20%需要服藥的使用者停止使用,但抗憂鬱症藥物對病人症狀的控制幫助很大,停止服用對病情可能有所不利,還好最近調查發現已比2004FDA公佈的數據降低很多,但基於FDA的職責所在,必要的警示,仍有其需要。(今日美國報,05/03/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7/27/2007

現代企業界所期待的企管碩士

企業雇主發現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缺乏關鍵性的社交能力;經濟院校調整教育方向以確保這些數字天才學到如何適時的將這些能力發揮出來。

當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問及他們在經濟學院應該學習些什麼?在該校Sloan管理學院演講的威爾契答道:「只要專心做好社交工作」。這場演講讓麻省理工學院開始重新思考教學方針----不再只強調純粹量化的技巧,而增加更多的人際社交課程。全美許多其他大學院校也都開始強調團體合作,並專注於與同事兼溝通的軟性能力。

經濟學院近來也表現得企業化許多,並因應其顧客(企業雇主與學生們)的需求而做調整。對MBA學生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懂得如何分析問題,並表達與溝通他們的建議。自2002年以來,負責辦理GMAT的管理學院研究所入學委員會(the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每年都會針對企業雇主的聘用需求做調查,目前為止,每年的調查均顯示清楚,具有說服力的表達與寫作能力是最被重視的技能,而這些能力也是企管碩士社會新鮮人最欠缺的。

另一項刺激這些深鎖於學術象牙塔的學者,願意做課程改變的原因是網路學位的競爭,尤其自2006年起,網路課程也開始符合聯邦學生貸款申請資格。如此一來,不但網路學位的取得更方便,並根據另一項調查,近五年來81%的雇主偏好求職的候選人具有虛擬證書,更有41%認為網路學位跟一般學位一樣好。在這同時,學生們也被迫做了些改變,最顯著的改變是更專注於商業道德的問題上,像今年秋季,位於達特茅斯的塔克學院將開一門利用小額融資來減緩全球經濟貧乏的課程;整體而言,這些新的觀念與改變將有助於經濟院校的經營,對於企業雇主、尤其學生而言,更有助於其在企業職場上的發展。(財富雜誌,04/30/2007,洛杉磯文化組林鈺娟摘要)

7/26/2007

美國眾院通過大學貸款利率減半

根據洛杉磯加大(UCLA)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調查顯示,由於高等教育不斷上漲的高額學費,美國有愈來愈多的大學新鮮人因經濟負擔而無法進入首選志願的學校。為協助學生順利進入大學,美國眾院通過大學學費貸款利率減半,不少大學生表示期望看到政策策落實的可行性。

這項針對全美393所四年制學院及大學所做的研究,總共訪查了全美271,000名學生,有32.7%的新鮮人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就讀的學校並非自己的第一志願,而其中49.8%雖被其第一志願的學校接受入學申請,卻不去就讀,三分之一的受訪學生表示,主要考量的因素就是無力負擔高額學費。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的年度指出,2006學年美國四年制公立學院的平均學雜費提高6%,約達4836美元,在過去五年四年制公立學院學雜費已提高達35%。為協助學生順利進入大學,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將大學學費貸款利率減半的「HR5」法案,預備在五年內把政府補貼利息的「史丹佛」(Stafford)聯邦學費貸款利率從6.8%逐步降至3.4%。目前全美每年約有550萬名學生申請聯邦學費貸款,其中330萬名就讀四年制大學。

以加州為例,2005學年共有228,489名學生申請Stafford聯邦學費貸款,每位學生畢業時平均負債15,125美元,這項方案通過後將可幫助學費貸款者省下1千多美元的利息支出。

這項由民主黨議員提出的「HR5」學費貸款利率減半法案估計將爲將為美國聯邦政府增加近60億美元支出,這項經費來源將以減少政府付給學生貸款銀行的擔保金,削減政府支付拖欠貸款的金額,同時要求銀行拿出更多費用來補貼。

法案反對者則認為,應該增加發給貧窮學生的貝爾助學金(Bell Grants)金額,更能幫助中低家庭子女就讀大學,因為該助學金可以協助學生支付剛上學就面臨的高昂費用,且無需償還。美國學費貸款業也抨擊該法案威脅該行業的未來,並導致貸款業雇員失業。這些衍生問題也使得此一福利法案在參院通過的前景不明。(美聯社,06/12/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7/25/2007

美大學生貸款多 拖欠率達6%

美國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四年制大學的學生每年借款數千美元支付學費。一些學生背負10多萬美元的債務,大多數學生畢業好幾年之後,仍在償還貸款。大學生們為什麼債臺高築?這些債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權益團體說,十年來,公立和私立大學的畢業生背負的債務增加了一倍多,從大約9千美元增至近19千美元。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分析師傑奎琳.金說,這些數字隨著好幾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本科畢業生平均欠債大約16千美元。研究生所學科目不同,欠債數額也相差很大,中位數是25千美元左右。」

很多專業的研究生畢業時背負的貸款更多。醫學院學生債務中位數是115千美元。三分之一以上的醫學院學生畢業時欠債15萬至20萬美元。

大多數貸款的學生在十年之內還清債務,只有大約6%的人拖欠付款。不過,獨立的經濟援助和大學資源網站FinAid.org的發行人馬克.坎特羅維茨說,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學生有還債困難。「目前,貸款金額超過4萬美元的學生大約佔百分之7,超過4萬美元,就開始有問題了。如果你的貸款金額比預期的起薪高出兩倍多,你肯定會陷入財務困境。」

去年,聯邦政府為一千多萬名學生提供了400多億美元的獎學金和低息貸款。很多分析人士認為,聯邦政府的這項助學計劃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至關重要,但撥款金額趕不上通貨膨脹和學費上漲速度。

把通貨膨脹因素計算在內,四年制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過去十年上漲了百分之51。許多金融專家警告說,這種狀況促使許多學生用利息更高的私人貸款補充助學貸款,並且用信用卡支付許多賬單。由此而帶來的債務負擔影響到一些低收入畢業生的生活方式,導致他們推遲結婚、買房或是存退休金。不過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傑奎琳.金說,沒有什麼證據證明這種說法。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學生貸款推動大學學費上漲。這就是為什麼卡托研究所的教育政策分析師尼爾.麥克拉斯基提倡逐步廢除聯邦學生助學金計劃。「許多希望孩子上大學的父母說,'我交不起學費。'他們向華盛頓政府官員抱怨。那些希望獲得選票的官員於是就增加了學生助學金。需求增加了,當然會導致價格上漲。學校看到這種情況後說,'人們現在能夠負擔得起更多的學費。'當然,學費再次上漲。學生家長再向政府官員反應。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

大多數學生權益團體反對這種推斷,他們說,需要更多的聯邦資助以彌補跨越種族和經濟界限的高等教育費用缺口。

紐約斯格蒂爾摩學院的經濟學家桑迪.鮑姆說,公眾應當能夠負擔得起教育費,聯邦助學金計劃應該更針對低收入家庭。「我們需要認真審查,確保為那些確實沒錢上大學的學生提供足夠的資金。這很重要。當然,我們需要尋找解決辦法,壓低目前的教育費用。其中包括州政府撥款。如果州政府削減對公立院校的撥款,學費當然就會上漲。」

大多數經濟援助專家把適度的借貸看作是對學生前途的穩定投資。這就是為什麼國會最近幾個月�通過了好幾項提案,降低學生貸款利率,增加獎學金和貸款配額,使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容易獲得聯邦資助。(美聯社,06/13/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7/24/2007

美國學貸醜聞,政府難辭其疚?

新聞週刊最近報導,有些大學主管學生借貸業務人員,涉嫌收受業者股票、現金回扣,旅遊支出..,封殺利率較低之提供商,剝奪學生最優惠的貸款機會,種種利益勾結、中飽私囊之行徑受到調查,其中包括哥倫比亞、南加大及德州奧斯汀等知名大學。這三所學校都已展開內部自清調查,南加大主管Catherine Thomas甚至受留薪停職處分。遭主持調查的紐約州檢察長Andrew Cuomo點名的「學生快速貸款」(Student Loan Xpress)三位主管已撤職,另外還牽扯出政府相關官員。他除致函全國400多所大學,要求校方注意貸款方與行政人員間之利益瓜葛,更已對百餘所學校展開調查。加州、康州等的檢察長也跟進。這樁震驚學界的醜聞是怎麼發生的?對學生借貸業務將有什麼影響?

首先,必須由高教之昂貴談起。高等教育已成美國熱門投資,社會又多認同越貴越好,於是你漲我漲,大家「有賺無類」。奢侈風下,學貸成為許多學生和家長必然的選擇。美國大學生貸款機制非常複雜,主要有聯邦直接貸款、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貸款。60年代所設體制,也許是政治角力的結果,共和黨認為委託私人企業辦理效率高,能彈性制宜又會因競爭而力求改進,遠非官方疊床架屋的迂腐可比,民主黨對政府擔保的私人借貸,嚴厲指責以納稅人之錢圖利政治捐獻金主,妥協下看似面面俱到的機制,是否已埋下禍根?

教育借貸金額每年高達850億美元。據大學理事會的資料:學生經由私營金融借貸已佔全教育貸款之20%,10年前,還只有4%。過去15年,聯邦借貸4年總上限紋風不動,停在$17,125,其借度之限遠不敷實際之須,催化學生競相向私營貸款,20052006學年,就超出了過去5年的三倍,達173億美元。

兩者不同處很多。政府直接貸款利率有法律上限(目前是6.8%),而金融私貸利息則少有管制,常雙位數以上,尤其是信用不佳者,甚至高達20%,直逼信用卡借款。借貸款額可達10萬以上,而且常於就學間就開始計利,多數沒有基於工作收入或紓困的還債計劃。面對質疑,教育部曾多次強調,學生借貸係私人事務,教育部沒有監督之授權,希望放貸業者及相關人員好自為之、自我約束。正如美國大專院校註冊及入學行政人員協會所指,學貸市場就像人人爭相開疆拓土卻少有規範的「大西部」。

難怪貸款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取業務。使用金錢誘惑求取各大學的推薦,利用學生遵循校方指導的心理,絕口不提牟利借貸的浮動利率或隱藏費用,以聯邦直接貸款條例苛剋、手續煩雜、曠時持久等種種藉口將學貸轉往私相授受的特定機構。學生事後發現,債越欠越多,原來多年節衣縮食所還的只是利息,想往低利率貸款整合,制障重重…成為鉅債負翁,又因簽署文件而求告無門。

學貸醜聞最使人感慨、痛心的是,學費猛漲,大學有如學店,學生不得已忍痛借債,竟還遭堂堂莊嚴學府與貸商勾結剝削,再啃學生一頓,真是斯文掃地。

批判聲浪中,如何改革學貸制度,各方議論、建議不斷,國會與教育部都採取了實際行動。前者正在調查私營貸款如何設定如此高的利率。61聯邦教育部新規出台,225頁的報告宣示新立場,承擔起嚴格監管的責任。首次要求各大學為學生申貸時,必須列出至少3家貸款方的名單,並禁止放貸者為贏得業務,向大學提供回扣等金錢利益。眾院很快以4143之懸殊投比通過該法案。

學貸業務改革,似已傾向由政府主導、以杜絕過程中利益衝突和腐敗作為,貸款業界對此的反應如何?US Education Finance Group的執行長指控其剝奪學生選擇權利、廢除競爭,是推動削足適履、無效率的學生貸款壟斷。言詞之激烈正反映利益之龐巨,業者不會束手就擒。但大眾經醜聞洗禮,增加了認識能力,其主張也終引起關注。這些無與倫比的收獲,促成國會作為,改革或難期一蹴而成,但荊棘中已見曙光。(洛杉磯時報,04/24/2007紐約時報,06/02/2007 06/10/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7/23/2007

評量學校的學術測驗標準各州之間差距甚大

 

2002年布希政府的「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法案,規劃的目標是全面提升教育水準,推動學校加強學童的英語和數學能力,拉抬一些學術表現不良的學校、學生達到學術基本要求的標準。但該法案也給各州一些自治權,讓各州自訂符合目標的衡量標準,因標準各異,於是難免發生在密西西比州4年級的學童都懂得如何閱讀,但到了麻賽諸賽州懂得閱讀的學童只有一半的類似案例。

若拿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對全國51州的4年級學童學術測驗閱讀部份通過的比率與各州的學術能力閱讀測驗通過的比率來互相比對,會發現兩者差距甚大,有的州(密蘇里州)差距為2%,也有差距達71(密西西比州),但大部分州都相差高達40%以上,而且所有州無一例外,學童的學術測驗結果比起NAEP的全都高估。

Gannett News Service的分析研究報告指出,各州都採取保守安全的方式,盡量將衡量標準放低,造成學生學術表現出色的表面假象,滿足家長的心理,讓他們認為他們子弟的水準上大學是沒問題的。不思如何拉抬學生的學術表現達到標準的要求,反而降低標準迎合學生的程度,這個後果就是為在國際間競爭白熱化的工商業界造就出許多不合格的從業員,讓國家整體競爭力減弱。2006年對超過250個雇主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的雇主都認為現在的高中畢業生英語、外語及數學的能力都有缺陷。

但州政府的教育官員否認這些的評論,質疑NAEP的測驗結果不能全面性的涵蓋,只能代表少部份的受測者。另外,他們降低測驗標準並非是為了提高測驗分數,而是使這項工作推動容易些,況且測驗的任何變動都得先經過聯邦當局過目和背書。

根據「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法案規定,沒通過州學術測驗標準的學校學生將被迫轉學或由學區出家教費另請專人來教。但不同的標準測驗出來的結果當然會有爭議性,如果拿來作為處罰辦學不力的學校,難免引起反彈。賓夕維尼亞州學區總監Pual Vallas就表示,除非所有教材、課程、測試等都國家標準化,才能公平客觀的衡量學校是否辦學不力,但對一些遭遇災難的地區,如紐奧良等地的學童來說,過於嚴謹的學術要求,等於對他們再一次的打擊。(今日美國報,6/7/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7/20/2007

洛杉磯62%學區缺乏緊急應變設備

「美國公立校園缺乏足夠危機處理裝備」,國會審計處(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報告指出,許多學校缺乏緊急應變小組,部分學區校園缺乏隨身對講機等溝通設備。

事實上,通訊系統在緊急事件發生後扮演重要角色,南加州不少學區透過電話系統,第一時間將緊急事件告知學校與家長,學區教委呼籲家長,定期向學校更新聯絡電話。

報告指出,從各校提出緊急應變計畫書可看出,27%學區從未完成「第一時間回應」(First Responders)訓練,僅29%有與地區醫院聯繫訓練。62%學區缺乏緊急應變設備及專家諮詢;70%學區對學生學業成績比緊急應變更關注。

此外,國會審計處拜訪的27個學區中,至少五個學區表示「經費不足」,無法聘請全職緊急應變管理人員。報告更顯示,不少學區並沒有門鎖等相關設備。報告同時顯示,許多學校對緊急應變計畫流於紙上談兵,也就是「計畫書放在櫃子,從未用過」,聯邦政府也從未要求評估相關計畫。

南加州不少學區已做好應變準備。以哈先達拉朋地學區來說,該學區與洛杉磯聯合學區,是少數擁有「學區警察安全部」的學區,一旦發生緊急事件,學區第一時間與警方取得聯繫。擁有兩萬多名學生的ABC學區雖無針對恐怖攻擊、校園槍擊等危機訓練,但定期舉行地震、火警等天然災害訓練,學生能學習應變能力。

日前發生亞凱迪亞高中虛報學生攜帶槍枝事件,學區電話系統也第一時間啟動。事件發生後,校方一通電話,即將訊息傳給所有家長,「包括我的手機中,都有相關事件說明」。學區方面也呼籲家長一定要填寫聯絡方式,若電話改變,需向校方報告,電話是校方與家長聯絡重要渠道。(美聯社,06/06/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7/19/2007

美國大學海外設校五年內增加八十所

高等教育正在發生一場變革----大學全球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布洛迪在外交事務期刊發表的文章,清楚指出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趨勢。這些高等學府打破國界,以國際合作或是交流匯集成為一所真正的全球大學 (Global University)

美國大學這幾年盛行全球風,不僅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把辦學的觀點擴大到海外,更多的大學先後跟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全球80個國家設立研究項目,馬里蘭大學在北京上海合辦商學院,賓州Temple 大學與日本合辦研究計畫,卡內基大學在卡達設立分校,不勝枚舉。據統計,過去六年美國大學在海外設校的數目倍增至80個。

布洛迪認為可以將高等教育的新生態稱之為「超級大學場」(megaversity)時代的來臨。雖然全球高等教育,美國學府仍居龍頭,但是他認為美國大學雖然強烈想要走出美國,但是高等教育全球大融合仍需要面對重重挑戰,其中一大因素是教育資源的競爭問題。

布洛迪說,大家競爭的目標主要是富有的地區,例如說中東地區,或是願意為教育付出代價的地區,例如亞洲國家----印度跟中國都成為大學全球化必爭之地。(外交事務期刊,03/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7/18/2007

他可以撼動日本高等教育?

原本是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教授Kurokawa,目前是日本政府首次聘任的科學發展顧問,專門針對國家科技政策向內閣提出建議。由重視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創立的「創意25策略委員會」,也就是延請這位教授擔任董事長。他最近更直言,日本的年輕一代不允許比前輩師長表現更優秀,他認為這種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階級制度」,是造成科技界創新發明的最大傷害。

多數日本國內學界人士同意,日本的大學都想要發展尖端科技的研究,但是最後都無疾而終,當然日本的學術研究也很難列入世界級的排名。曾經在美國工作任教十五年的Kurokawa,他在UCLA擔任醫學院教授時,驚訝於美國學術界的平等無階級、尊重專家的研究氣氛。這也是觸發他想打破日本學界階級觀念的主因。

除了要打破傳統教育禁錮, 已經年過七十的Kurokawa還提出非常多建議,包括增加高等教育預算。目前日本的教育經費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5%,美國則達到0.9%。他還建議要廢除大學入學考試,以避免許多學生一試定終身的遺憾。

在大學校園內,Kurokawa也建議至少要有20%的課程以英文授課,目前公立大學只有9%的課程以英文授課。另外為了增加學生國際視野,也要增加數千名學生到海外參加交換學生的課程。也要增加海外外籍學生到日本留學的比例,目前大學生平均有9%的外籍生,Kurokawa認為要增加到30%

另外,Kurokawa對於高等學府內的教職人員,提出應該增加女性比例,尤其是高階行政人員。全日本87所公立大專院校,目前僅有一位女性校長,這就足以說明日本學界對於女性專業人士,並未提供平等的升遷環境。Kurokawa在領導日本科學委員會時,當時就增加許多女性研究員。

饒富創意並有革命家風格的Kurokawa,面對難以撼動的日本教育體系,他能有多少信心完成這項改革呢?「有時候革命也可以慢慢進行的」,對於前景他仍然充滿信心。(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6/1/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

7/17/2007

國際化教育風險日增

去年7月,以色列轟炸黎巴嫩首府貝魯特,外國人無不千方百計逃離火線,當地的美國留學生也焦慮的等待救援。經營全球風險危機處理、位於美國費城的「國際救援中心」(International SOS)運籌帷幄萬里之外,派出了專車將75名受保的學生安全撤離。這一事件赤裸裸的顯示了「世界級」教育、安全的複雜挑戰。

首先,全球化的浪潮排山倒海,席捲至個人。美國在2002年底,正式把國際教育列入教育優先政策,跨文化的體驗和學習日盛,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捨傳統,選擇到相對不安全的地區,中東連連硝煙,貧困落後的肯亞、坦桑尼亞、蓋亞那、甚至古巴,都受學子的熱烈擁抱,勇於前進。正因為如此,海外學子的安全成為重大問題。不但有交通事故、身體疾病、運動傷害、性侵害、非法用藥、酒醉鬧事、因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等個人事件,更無可避免的升級到群體切身安全的處理。

種種的安全問題因學生數急遽增加、留學國的分布日廣而變化萬千,鞭長莫及、難以預測又包羅萬象,有在非洲染患瘧疾、泰國路況不佳導致死亡、學生被綁架勒索、留學國發生戰事、未經校方許可的個人遊學緊急事故等等都超出學校當局的行政範圍。怎麼處理成為當務之急,不但學校有新的政策導向,也因權責涉及法律訴訟、保險業理賠等引發的變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縱橫左右又跨越國界,已成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大學應對的策略很多。首先多由內部著手:詳細記錄並追蹤出國學生及教職員之資料、加強危機處理訓練、嚴格篩選身心成熟、健康記錄佳者、出國前包羅當地文化、社會、危機事發之處理、適當行為等內容廣泛之講習並集印成冊、全面調查外國合作者及駐地家庭之背景、詳述保險範圍及急救措施、隨行教職員以有經驗者優先、明定權責並嚴加考核;除學校置備的保險政策外,也要求學生購買個人健康險,更與法界及保險業者合作商議、確定保責、減少爭議..等等,定期檢討以上相關程序並予以更新,即使校方盡力而為,也難免掛一漏萬,有的人不願受制約,硬是獨自成行,其安全更使人憂心忡忡。

有的學校反其道,大舉縮小規劃或乾脆委託外辦。Eastern Michigan 大學基於多重考量,不但將50個留學地減少,也縮短海外就讀的時限,而有學生1200Thiel學院不再自辦,將有意境外學習者轉介由其它機構接手。

海外學生安全問題對保險及國際風險處理業界的影響更是明顯。「國際救援中心」學術事務主任表示,9.11改變了一切,安全成為首要顧慮。2001年前,該公司的大學客戶不過2,3所,現在已擴至逾百,而且每年更有2030所新增者,哈佛、普林斯頓、達茅斯等名校都在列。提供危機緊急撤離服務的Medex也表示,大學是其業務成長最迅速的領域,過去五年成長了75%,現與453所大學有合約。專營綁架、勒贖保險業務的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也坦承,過去兩年的保金漲了6倍,而且上調之勢不止。

業務成長如此之速,主要是受保的對象,由教職員擴及到每一個註冊的學生。大學都承認僅管所費不貲,但確有必要。它們多謹言慎行不予張揚,甚至對受保的師生都秘而不宣,惟恐助長不軌之圖。業者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國際救援中心」在美國國務院及大使館介入前就已將學生安全救出,看在花大錢學校的眼裡,還是欣慰的,畢業生命是無價的,誰也不敢冒大不諱,讓自己的學生經歷鐵達尼沉船般的可怕際遇。

既然國際化學習成為必需,就阻止不了學生把全球當作教室的腳步,那麼其安全之風險也是覆蓋全球的,其處理的全面化、專業化及商業化是必然的趨勢。(高等教育紀事報,03/30/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7/12/2007

專家教導社會新鮮人就業之道

假如你是15百萬今年剛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的新鮮人之一,你可能對你未來的工作會有許多幻想,但沒多久你就會發現在五花八門的各類工作機會中,要真能找到你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機會是少之又少,比要你在衝浪板上站立的困難度更甚。無論招才的就業博覽會廣告說得多好,但從身邊朋友對工作的抱怨聲中就可以知道,你的第一個工作通常可以用會走動的咖啡壺來形容,公司裡最不重要又煩瑣的工作就交給你,就像倒咖啡一類的工作,讓你覺得還不如重新回爐,還是回到學校再念個學位比較好。

這裡專家就告訴你一個很重要的祕訣,不要恨你的工作,不但不要恨,還要愛上它。你可以反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樣的工作是你真喜歡不付錢都願意去做的工作?其次,就是怎樣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還能得到報酬?如果兩大前提皆符合,其他的細節就不需要再計較了,工作起來自然愉快,不會再有「做工」的負擔。

今年就業市場比往年都熱絡得多,根據全國大學職業聯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Employers)的報告,今年各大企業會雇用新出爐的畢業生比去年還要多17.4%。但最新的問卷調查報告也指出,對工作滿意的年輕人比率,卻為20年來最低,低於39%以下。只有約10%的美國人每天會興致勃勃的去上班,84%的人認為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並非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該問卷也同時詢問受訪者,何種工作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從中發現一項有趣的共通點,理想工作通常是童年時期就盼望從事的工作,會若有若無的持續到成年後。童年時期的願望作為尋求第一個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可以與兩大前提的第1條符合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無償都願意做的工作。但不幸的是成年後,我們會認為童年時期的願望幼稚不切實際,沒有經濟效益,與兩大前提的第2(獲得報酬)不符而放棄夢想,只有少數堅持的人會發現這多元經濟社會中仍有足夠的空間築構自己的夢想。例如Greg Glenn從小就喜歡玩沙堆城堡,長大後發現他創作的沙雕很能吸引群眾聚集觀賞,這就是個現成的商機,正好用在大型展覽會和購物中心等處,成為一項獨特的事業。當然大部分將事業與夢想結合者都是自雇者,而且與其他事業一樣都必須承擔風險,但與其做90%中無可奈何上班者之一,還不如做10%中每天歡喜去上班者之一,更有意義得多。(今日美國報,5/29/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7/10/2007

大學新構想—為校友設立紀念公園

又到了每年大學畢業的季節,離情依依,但對今年的畢業生來說,好消息就是畢業離開學校並不代表今後將永遠與學校脫離關係,許多學校如Notre DameDuke、維吉尼亞州大學等都貼心的為歷屆畢業生在校園裡另闢一個專屬空間紀念公園,讓他們百年之後,仍然可以回到母校的懷抱,重溫舊夢,也頗具紀念的價值。

每個人都將死,能睡進自己引以為傲的母校校園內,或母校的標誌出現在自己的墓碑上,都很吸引人。但享有特權葬在此的人得付出相對代價,新的一批畢業生可能除了付出四年的大學學費近乎20萬美元外,還得多加一筆費用才能取得將來優先享有權。學校開出來的費用可不低,以加州的Chapman大學為例,安置有學校標誌的銅製骨灰罈,要價750美元,Crypts at Notre Dame更高,要價11千美元,杜克大學紀念公園一小塊地則為雙倍價。

學校此舉不免有生意經的嫌疑,但富有的傑出校友身後捐獻大樓等建築物為永久紀念,已行之久矣,也是校園內另一種形式的墓碑。普通校友也想在校園內留下永久紀念,但最想留下的地方可能不是學校為校友專設的紀念公園,而是寢室、學生活動中心等這些曾保有他們年輕時美好回憶的場所。(今日美國報,5/30/2007,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7/09/2007

美加大學杯葛,難撼權威排行榜地位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最近公佈2007年美國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大學連7次掄元。面對殊榮,校方表示,很高興不懈的努力得到認可,但也低調宣稱「無任何數量性的排名能完全展示一所學府的獨特性。」

說它是數量性並不為過。「學生入學成績」、「師生比」、「留級率」、「畢業率」、「師資陣容」、「專任教師比」、「班級大小」、「圖書館規模」、「學術聲望」、「學生教育經費均數」、「校友捐贈」等重要之評鑑指標無不涉數學計量,數據又由學校自行提供,殊少核實,不難有人為操作之空間。而其巨大影響力,學校無不戮力往前擠,灌水弄虛等技倆時有所聞。因此排行榜每一出爐,備受關注之餘更充滿爭議。

「經濟學人」曾為文反映大學管理者之諸多無奈。認為各校實際上是無法以有效方式進行排比的,其依據不盡合理,而調查方法和問卷設計也有待商榷。如依據之一之校友捐贈,與教學並無直接關連。但排名榜被奉為圭臬,學校又不敢不回答有關之問卷。俄勒岡州大一院長就曾說:追求排名可能導致學校不惜改動數據或採取一些逾越的做法。全美124個著名文科學院聯合會主席也痛訴:任何事物都進行計量,尤其對教育成果的所謂科學計量,根本是一種誤導,它阻斷了高等教育領導層的想像力,迫使學生成為逛商場的消費者,這樣的方式絕不可取。

這些反感與爭議終衍成實際行動。數十所大學的校長起草了公開信,呼籲全美同行抵制「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之排名調查,並且不在學校宣傳資料中引用。全美排名頂尖的Amherst College位列其中尤其矚目,校長 Anthony W. Marx毫不循私,秉公坦言:排行榜有如「選美」,過於商品化與商業取向,偏離大學教育核心價值,誤導學子;各校皆有特質與教學重點,並非長春藤盟校一定最好。

無獨有偶,創刊逾百年、加拿大權威刊物McLean's,每年推出「最佳大學」排行榜評比專刊,深受萬千學子及家長注目,但去年20餘所大學,幾佔評比總校之半,以評鑑辦法疏漏偏頗,可能誤導學生為由,拒絕提供學校資料;其中不乏多倫多、皇后、卑詩等重量級大學。僅管 McLean's 率先引用加國資訊自由法,強迫拒絕的大學公開資料,但無疑已掀起軒然大波,其排行公信力不免矇上陰影。

兩者回應很強勢,坦然面對大學校長之非議,但強調排行榜僅供參考;旨在協助學生與家長在難以盡數的大學中,找到符合其興趣與財務狀況的學校,排名與品質兩者間並非絕對相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稱去年評鑑調查回收率逾70%,反映各大學都很「重視」排行,如確有大學校長拒絕提供資料,會另覓途徑,如找各高中之升學顧問、各大學系主任等作評比。 McLean 也表示,其排行榜專刊一出即搶購一空,證明其評比仍大受歡迎。言下之意都顯示,不論大學校長是否支持,排行榜仍會繼續。

誠然,數十所大學的「不合作運動」為排行榜的製作敲響了警鐘。這種抵觸情緒會否愈發愈烈,尚待後觀。但面對史無前例的校長集體杯葛,權威雜誌有恃無恐,關鍵就是其大學排行榜「受歡迎」,家長與學生都奉行不違;因此大學校長儘管嗆聲,卻都不敢怠慢。

持平者表示,不論外界對大學排名之歧見多深,對美、加高等教育品質之提昇確有其貢獻。雖說隱藏了不少媒體商業利益與大學間競爭的弔詭,但沒有一所學校願在全國激烈競爭中敗陣,因此每年的結果,仍是大學戰戰兢兢、力求超越的最大動力。再說,它所以能屹立,就是因為消費者希望有實在的數據資依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要綜析5萬多數據,才能使最後百名脫穎而出,它仍是卓然可信的,其指標性也難於短期內被取代。(時代周刊,04/02/2007,洛杉磯文化組周立平摘要)

7/06/2007

精英大學推動多元化並縮減貧富差距

由於擔心階級不平等日益成為清寒學生進入精英大學的障礙,並希望維持社會上進動力的角色,20多所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校園經濟多元化,包括哈佛、普林斯頓、史丹福、維吉尼亞大學、安赫斯特(Amherst)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

它們嘗試各種策略,例如以贈款取代貸款,以及縮減對富裕和權貴家庭有利的提早錄取計畫。最重要的是,除了提供補助,它們也積極招收清寒學生,並在招生時考慮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包括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和職業水準。

紐約政策機構「世紀基金會」200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頂尖大學有四分之三的學生來自社會經濟地位最高的四分之一階層,十分之一來自下半階層,只有3%來自最低的四分之一階層。

安赫斯特即向清寒學生提供全額補助,以及各種重要協助,包括四百元「入學贈款」,用以購買冬衣和宿舍用品,以及暑期科學和數學補習。

清寒學生每周至少必須工讀七小時,時薪八元。來自邁阿密的傑克(Tony Jack)即因此在安赫斯特如魚得水的度過四年,今年五月帶著榮譽畢業,成為家族裡第一個大學畢業生,也為美國精英大學刻意栽培具才華的清寒學生留下美談。

傑克的高中成績很好,加上SAT考了1200分,獲得佛羅里達大學全額獎學金。那一年安赫斯特錄取學生的SAT中間分數為1422分,可是學校考慮傑克的社會經濟背景,以及他得克服的種種障礙,破格錄取他,並在學業上提供他各種協助,他也能夠把握機會,成績突飛猛進,今年獲學校提名為羅茲學者,將到牛津大學深造。

傑克的單親媽媽靠著當學校警衛的26000元年薪,撫養三個子女,而安赫斯特一年學雜費就接近48000元。幸而學校提供全額補助,每年聖誕節和學年結束時還提供機票,讓他回家與家人團聚,因此傑克畢業時,唯一的債務就是製作107頁榮譽論文花費的41元。(紐約時報,05/27/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7/05/2007

歐洲高等教育區整合進程加速

歐洲46個國家的教育部長於20075月中旬於倫敦集會,研商推動歐洲教育整合的「波隆那進程」(Bologna process)相關進程方案,藉以順利在2010年建立「歐洲高等教育區(EHEA)」,達成教師及學生可以在歐盟各院校之間自由流動的目標。

本次會議達成了設立「歐洲高教品保註冊機構」的共識,未來這個機構將對各歐盟會員國高等院校及課程作審視,提供容易取得且具公信力的學歷認可資訊。這個機構的設立除希望加速各國學位的相互承認外,也希望減少美國對歐盟新學位制度的疑慮。在歐盟新的學位制度下學生只需三年完成180ETCS學分後,便可取得學士學位。美國教育界認為歐盟新的三年學士課程,將使大學畢業生來美攻讀碩博士學位銜接時造成困難。

根據2007年歐洲大學協會對900多所大學所做的調查顯示,已有82%的大學根據「波隆那進程」的方案建立新的學位課程,2003年相同的調查數目只有53%。不過很多歐盟學生普遍認為到其他會員國求學仍相當困難,特別在簽證的取得仍是障礙重重。此外,前往其他國家就讀需要較高的學費與生活費,也不容易申請到獎助學金。根據歐洲學生聯盟的統計,僅有不到3%的歐洲學生實際前往其他會員國就讀。

不過也有一些歐盟會員國抱怨,太多其他會員國學生前來就讀,排擠到本國學生的求學機會。例如大量未達德國各醫學院錄取標準的學生,申請前往奧地利醫學院就讀,在歐盟不能歧視其他會員國申請人的要求下,已造成不少原本可上醫學院的奧地利本地生落榜。(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6/1/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7/03/2007

防毒 檢測學生尿液大勢所趨

家有青少年的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沾染毒品,據「洛杉磯時報」報導,為遏止學生濫用藥物,「校園定期檢測學生尿液」在未來可能成為趨勢。

2006年密西根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全美約20%的八年級生和半數高中生曾使用非法藥物。報導指出,由於青少年濫用藥物比例高,全美愈來愈多中學加入定期檢測學生尿液的計畫,以期及早發現並治療使用毒品的學生。

據報導,南加州許多私立中學已加入檢測計畫,橙縣的卡畢斯壯諾聯合學區和聖地牙哥縣的部分公立學區也陸續跟進。2003年至2006年,聯邦撥給學校用作毒品測試的經費成長了四倍,2008年相關預算為1790萬元,預期未來加入計畫的學校將愈來愈多。

事實上,在華裔聚集的西洛杉磯,學生使用毒品也時有所聞。剛進入洛杉磯州大的王同學就表示,不僅中學生有毒品問題,有些學生也將中學時期吸毒的習慣帶入大學,其中不乏所謂的「明星學校」。

據洛杉磯聯合學區發言人卡拉科表示,該學區內的學校尚未有尿液檢測的類似計畫,對於是否可能跟進也不確定。其他如聖瑪利諾等華裔聚集學區也沒有尿液檢測計畫,但警方每個月會不定期帶警犬到校搜查學生的衣櫃和後車廂等。該學區教委張志堅強調,學區對毒品為零容忍政策,學生一旦被發現持有或使用毒品,很可能遭學校開除,學生切勿以身試法。

在東區部分,華裔學生不少的哈仙達拉朋地學區教委徐乃星表示,該學區每年約有20名學生因吸食或持有毒品遭退學,但很少華裔涉入。

該學區洛斯阿圖斯高中校長Rob Roberts則認為,實行全面尿液檢測恐有預算和效率問題,強調學生家長要多注意孩子舉止。(洛杉磯時報,05/25/2007,洛杉磯文化組摘要)

7/02/2007

國際學士課程漸受美國高中重視

對於大部份來自中產階段家庭的學生來說,想要進入管理嚴格師資優秀的私立學校就讀,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已經有許多公立中學開始提供國際學士學位( IB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或稱為國際預科學士)課程,讓優秀的高中生可以挑戰更深入的學海、進入更艱難的學術領域,對於公立學校的學子來說,也多了菁英教育平民化的選擇。

這種課程始於二次大戰之後,目的是在讓學生取得一個國際間都認可的學士學歷。過去四十多年,IB課程在全球穩定進行,不過最近幾年在美國卻突然受到重視,其中又以2000年之後更為明顯,目前統計全美已經有758所學校提供IB課程。

這些學校開始對於優秀的學生提供IB課程,這是大學程度的內容,授課期間兩年。如果想要取得IB提供的國際學士學位就要通過六種學科的大學程度能力測驗,其中至少包括一科外國語文,每科考試時間都長達五小時。為了公平性,閱卷批改都是延聘校外老師。除了通過考試,還要撰寫一份長達4000字的論文,並且修畢哲學課程。

不過大多數的高中,只限定部份特別優秀的學生參加這門課程。目前全美只有兩所高中將IB課程開放給全校學生,位於麻州的海寧思特許高中就是其中一個。校方認為,只要學生願意,都可以來挑戰自己的學習能力。其中一名IB課程的女學生,向來是安靜內向,但是在這個融合小班教學又高難度的課堂裡,這個學生找到她的自信心。

隨著越來越多學校開設IB課程,批評的聲浪也更形升高。其一是費用過高,不論學校規模大小,校方每年都要付出美金8000元給IB設立機構,當然每年的考試及師資培訓,又是一項開銷。

不過IB課程的設計,確實讓更多平民子弟可以平價的接受菁英式教育,面對許多批評,IB北美區總監認為這不過是一個轉折點。 (新聞周刊,05/28/2007,洛杉磯文化組沈茹逸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