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2006

學生作業都抄襲網際網路?

網路發達之後,不但世界變小了,距離縮短了,連學生的作業都似曾相識了!因為老師們現在改學生學期報告的重要工作,就是上網路查核是否為一份抄襲他人作品的結果。師長們的共同感嘆就是,改作業不過就是看一份份的剪貼簿----學生從網路上剪下,然後貼上自己的報告。

一份由新澤西若歌大學於2003年進行的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都有從網路上抄襲作業的經驗,隨著網路及電腦使用的普及,中學生及小學生抄襲作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一位老師感嘆,現在能夠寫出有深度內容的學生已經不多了。

網路上的內容可說是包羅萬象,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學生想要找到相似的研究易如反掌,為了對付學生偷懶,老師們也有招式面對:課堂上做紙筆測驗、口頭報告都是現在授課計畫中增加的內容,寫報告的作業量反而減少了。

除此之外,網路上也有方法來抓弊,一個叫做「繳作業」(Turn It In)的網站,就是專門來檢查是否抄襲,它的資料庫有一千七百萬份報告,如果比對到連續16個文字相同,系統就會自動抓出「嫌犯」。目前這種服務一年收費約美金兩千元,目前每天大約有六萬份作業會送入系統檢查。(沈茹逸摘要;6.17.06/洛杉磯時報)

暑假期間程度易退步尤以數學最嚴重

暑假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假期,光是想到不用做功課、天天可以玩遊戲,想到就不亦樂乎!老師們在放假前,總是會交代林林總總的課業,希望孩子們在假期中間多少溫習一下課業。最常見的就是安排課外讀物,不過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數學作業。

許多研究顯示,許多學童的學科程度經過一個暑假都會退步,不過大部分都集中在數學能力,平均來說退步了2.6個月的程度,這其中又已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最為明顯。

目前美國十五歲學生的數學程度,明顯落後於其他工業國家,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卅個會員國當中,僅列在第廿五名。在經濟全球化之後,又加上科技普遍使用於各類型工作,美國不免要憂心競爭力降低。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一份研究顯現有趣的現象,這是由哈佛跟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一起發表。他們當時研究八十年代的高三學生的數學成績,並追蹤這群學生在廿五歲時的收入,發現數學程度好的明顯比程度差的學生收入高,男生方面時薪高了美金$1.4,女生則高了$1.8。

不過家長們也不要過度擔心,專家建議趁著暑假可以做下列的安排,多少都可以協助孩子在假期中溫習課業:

互動式教材或是遊戲 ---- 市面上有不少這類型的書籍,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私人家教 ---- 除了請到家中,也可參加各種課程加強程度。

線上教學 ---- 透過網路的課程,便宜又方便。

(沈茹逸摘要;6.19.2006/今日美國報)

6/28/2006

暑假期間程度易退步尤以數學最嚴重

暑假是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假期,光是想到不用做功課、天天可以玩遊戲,想到就不亦樂乎!老師們在放假前,總是會交代林林總總的課業,希望孩子們在假期中間多少溫習一下課業。最常見的就是安排課外讀物,不過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數學作業。

許多研究顯示,許多學童的學科程度經過一個暑假都會退步,不過大部分都集中在數學能力,平均來說退步了2.6個月的程度,這其中又已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最為明顯。

目前美國十五歲學生的數學程度,明顯落後於其他工業國家,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卅個會員國當中,僅列在第廿五名。在經濟全球化之後,又加上科技普遍使用於各類型工作,美國不免要憂心競爭力降低。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一份研究顯現有趣的現象,這是由哈佛跟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一起發表。他們當時研究八十年代的高三學生的數學成績,並追蹤這群學生在廿五歲時的收入,發現數學程度好的明顯比程度差的學生收入高,男生方面時薪高了美金$1.4,女生則高了$1.8。

不過家長們也不要過度擔心,專家建議趁著暑假可以做下列的安排,多少都可以協助孩子在假期中溫習課業

互動式教材或是遊戲 ---- 市面上有不少這類型的書籍,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私人家教 ---- 除了請到家中,也可參加各種課程加強程度。

線上教學 ---- 透過網路的課程,便宜又方便。

(沈茹逸摘要;6.19.2006/今日美國報)

6/22/2006

美國高中生輟學問題嚴重

美國有14個都市學區高中生畢業率低於50%,這些都市包括紐約、洛杉磯、休士頓、底特律、巴爾的摩、克里夫蘭、邁阿密、達拉斯、丹佛等大城。雖然全國平均畢業率約為70%並非新鮮事,但許多州的數字較前大幅降低,而且畢業率低於40%的,就有底特律(21.7%)、巴爾的摩(38.5%)及紐約市(38.9%)等三大都市,卻也顯示偏低的畢業率,實為全國性的大問題。

美國的各級教育官員與研究人員,對於如何計算畢業率,甚至誰可以列入畢業生,標準非常分歧,因而統計出來的畢業生比率也有很大差異。

今年稍早經濟政策研究所發表報告,估計全國高中畢業率約為82%。6月20日聯邦教育部發佈的數字,2002-3學年有73.9%的高中生畢業,次年則有75%的高中生畢業。同一天,教育週刊的教育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則發現,全國進入高中(九年級)就讀的高中生,四年後取得正式畢業文憑的有69.6%。這是迄今為止最低的數據之一,預期將激起熱烈的討論。

教育部與教育週刊的報告數據,其實都是來自教育部向各州搜集而來的共同核心資料(Common Core of Data),但教育週刊有些數字乃是推估而得。依該刊數據,全國高中生畢業率最高的是新澤西州的84.5%。紐約州的畢業率62.5%則排名倒數第九(該州要求學生通過5個學科考試)。而該刊推估的紐約市高中生畢業率則只有39%,比紐約市公開提出的公告數據還低25%。

紐約市學區的測驗負責人Lori Mei 為該市的數據辯解說,紐約市追蹤統計每一個學生,提出實際的畢業數字,而非僅依靠推估。該市2003年報告所列畢業率為54.3%,但她也表示,紐約市把取得同等學歷者,也計算在內。如排除同等學歷,紐約市畢業率約為50%。她說,事實上,幾乎全部輟學的學生都沒有通過九年級或十年級。(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une21, 2006紐約時報及今日美國報)

6/21/2006

民調顯示:美國學生表現OK

四年多以前,布希政府推動「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以督促公立學校改進學生基本技能。現在美國人對地方教育的評價比及格略佳,但仍憂心畢業生無法在全球經濟中競爭。

    依據教育測驗中心(ETS)對家長的年度調查,他們對自己的小孩的評分為B,認為他們的表現尚佳(OK),但他們給學校的整體評價卻是C。

    美國人相信,在極具競爭性的全球經濟中,光是OK是不夠的。

    其他調查結果,包括﹕55%的成人相信公立學校在基本技能的教學(如寫作、數學及科學)顯得落後。70%的人認為學校為學生所作的不夠。而大多數接受調查的人(包括72%的學生),都支持全州性的高中畢業考試,以確定他們主科表現良好。(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une 21,2006 今日美國報)

6/20/2006

幼教老師獲得傑出教師獎

今年首次頒獎的Kinder傑出教師獎,選出了位於丹佛市的幼教老師,艾斯登女士為獎金十萬元的得主。這個獎項也被認為對優秀中小學教師及幼教教師獎助金額最高的獎項了!這次頒獎典禮還邀請到美國教育部長史裴琳親臨頒獎,也顯示對幼教的重視。

艾斯登女士是一位取得蒙特梭利教學法執照的幼教老師,她對於教學有一份熱忱與使命感。課堂上,她使用小石頭、玩具車、小茶杯做為學習的媒介,讓孩子們練習算數、發音拼字、排序、分類。她也奉行蒙氏教學法強調的因材施教原則。

艾斯登說,「我試著盡力去創造一個美麗、有序、高尚的學習環境」。這句話在一般人聽來可能不覺得有何特別,不過Kinder傑出教師獎,只針對奉獻給低收入戶學生的優秀教師,規定說明老師必須要有一半的學生符合減免營養午餐的身分,才能符合提名標準。艾斯登的學生有90%來自低收入戶。

今年56歲的艾斯登女士本身來自美國南方的黑人家庭,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後開始幼教教育工作,直到13年前帶著兩個兒子搬到丹佛,後來又再進修取得文學碩士學位。

丹佛學區的官員指出,看到艾斯登女士的教學,學生得到優異的教學內容,還彼此幫助學習,更重要的是有正面愉快的學習態度。(沈茹逸摘要;6.21.06/教育週刊)

6/19/2006

美國重新思考提高全球經濟競爭力所需技能

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全國性委員會已經重新組成,以便針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提出美國教育與訓練應有的作為。

華府一個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全國教育與經濟中心」(NCEE),曾經籌組跨黨派的「美國勞工技能委員會」,並於1990年發表「美國的抉擇:高技能或低薪資」報告。該報告於結論中說,美國唯有放棄低技能、低工資的工作給發展中國家,才能繼續享受高水準的生活。其建議案之一,就是所有的學生在16歲時(或在其後短時間內),都能通過一系列成就測驗,達到「教育傑出的全國標準」。

由於諸如中國、印度等國現在都已能大量產生受過教育、且願意為較低工資工作的人民,這個新成立而聲望崇高的委員會將考慮美國教育應如何改變。

NCEE主席Marc S. Tucker說:「我們美國人並不了解,我們在經濟上的超群,完全植基於教育上的超群。然而現在我們已經不再超群了。」

委員會的27名成員包括卸任州長、參議員、部長、企業及勞工領袖、民權領袖、以及教育與工作訓練專家。

委員會經費由比爾蓋茲基金會等數個基金會共同提供,該會將在六個月內提出結論報告。

(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nne 21, 2006教育週刊)

美國大力協助颶風災後建立特許學校

美國教育部長史裴琳宣布,將提供路易斯安那州兩千四百萬美元,專門用以協助特許學校。這筆經費並不是在卡翠娜颶風之後的首例,不過該部這次的補助金額是第一次補助的兩倍之多,可見對於特許學校的支持。

目前該州已經有45所特許學校,大部分都是在風災之後設立。當然最集中的地區就是重災區紐奧良了。目前全市25所學校,就有18所是特許學校。如此快速增加,當然許多紐奧良的學童不免就要成為實驗品了。

史裴琳表示,特許學校應該是最適合路易斯安那州在災後快速重建的辦學方式。這種說法呼應了布希政府支持特許學校的方向。她更進一步指出,這次注入的兩千四百萬美金希望可以協助開辦20到30所特許學校。

不過傳統公立教育系統人士,對於這次下猛藥的開辦特許學校,非常不以為然,認為災後重建並非一蹴可及,在施行效果無法評估的狀況之下,貿然猛進無非揠苗助長。(沈茹逸摘要;6.13.06/紐約時報)

6/16/2006

美國學童超重影響健康甚鉅

全美已經有兩千五百萬的學童及青少年超重,或是瀕臨超重邊緣,這個數字佔了全部學童三分之一的比例。這個結果一公佈,果真引起各方重視。同一份報告,也披露美國的成年人,超重比例更是驚人,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超過了三分之二。

這是由全美健康營養檢測調查的研究結果,這份報告向來被輿論認為是黃金標準不容置疑,因為受測者都需要實地測量身高與體重。

跟幾年前的報告相比,美國2到19歲學童在2000年超重比例為28.2%,2004年達到33.6%;至於成年男子的狀況更糟,2000年超重比例27.5%,四年後增加為31.1%。不過成年女性兩次問卷結果都是維持在33%。

對於這個結果,美國政府健康官員沉痛的指出,短期之內竟然增加如此快速,尤其是幼童及青少年,他們將來的健康令人堪慮。美國超重協會主席表示,可以預期美國未來的這一代,肯定是過胖的一群,「希望社會大眾以及家長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讓超重的問題危害下一代的健康」。目前的醫學研究顯示,超重人士的健康潛在危機包括糖尿病、心臟病、以及癌症。

唯一的好消息是女性已經覺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營養體育部門主任就表示欣慰,「希望這是扭轉美國國民健康頹勢的起點」,如果女性改變健康飲食習慣,對於整個家庭都將有影響,尤其目前大多數家庭仍由女性負責採購及烹飪。(沈茹逸摘要;4.5.06/今日美國報)

越南高等教育無法趕上時代

 越戰雖然已經結束多年,越南大學生仍然一如往昔接受軍事訓練、並學習戰略課程、胡志明思想、共產黨史等課程。即使是重要大學的教科書,也還停留在1950年代,大部分學習內容與變化快速的現實生活脫節。

越南走向自由經濟已經超過20年。它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國家之一,預計將於下個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但越南的高等教育至少落後20(甚至30)年。經濟學家指出,越南大學沒有一所符合國際水準。它缺少可信賴的研究環境,培養的博士很少,教學法也以蘇聯方式為主。學生靜坐聆聽有關資本主義邪惡的演講。美國在課堂中提及時仍然是「敵人」。

經濟發展專家警告,越南除非能培養現代經濟所需的技術工人,否則其令人注目的8.4%經濟成長率無法持久。有些工業由於沒有足夠的工程師以設計顧客所需的產品,不得不減產。胡志明市大學工業管理學院院長Cao Hao Thi說:「高等教育與國家經濟的關係,實在密不可分。」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越南也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面臨同樣的困擾:教師待遇偏低,填鴨式教學,設備落後,教室擁擠。但真正使國家落蹣跚不前的卻是落後的思想。

數十年來,當中國送人到英每各國留學之際,多數越南人到蘇聯和東歐接受研究所的教育。蘇聯集團崩潰以後,越南召回留學生。現在國外旅行限制已經解除,但家長和政府都付不起出國留學費用。現在越南每年只有3600人留學美國。

教育及訓練部仍然停留在共產黨中央計畫的落後模式。有人說它是全世界最未經變革的部會之一。學校教什麼和如何教,都是由河內的黨委而非該領域的教授決定。共產黨領袖決定課程,有時也指定教科書。教師任免的最後決定權(甚至包括私立學校)掌握在官員之手。

越南政府其實知道該國高教需要徹底翻修,而且進入世貿組織在即,需求更加迫切。但實際上,每一件改革的建議(包括增加自治及提高學費等等)不是被送交進一步研究,就是被放棄。

越南最需要的世新血,而國外有很多越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正是國內大學所需,但由於大學講師月薪只有150美元(政府規定),現狀很難改變。學費雖然便宜,但學生所學有限。大學文憑雖為工作所需,畢業後卻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十年前,舞弊罕見,現在大行其道。學生經常行賄教授以求過關。手機在教室中用來取得考試答案。由於很多科目都非觀眾要,學生認為學了無用,因此對作弊也就不當一回事(以前認為罪惡重大)。

由於美國已經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很多工作都需要英文,所以大部分學生的外語課程都選修英語。但因為他們的教授往往是教俄語出身,連教師不會說英語,學生也當然很少人會說。也因此很多學生只好到校外參加補習。

越南也嘗試開放高教,但由於申請文件很多,限制條件很多,外國大學也要教「科學的共產主義」等課程,加上諸多政治問題,有興趣的國外機構都裹足不前。

(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une 9, 2006高等教育記事報)

美國大學運用高科技防止學生作弊

 

隨著電子通訊科技越來越發展,學生作弊的方式也推陳出新。例如利用照相手機將考卷照相外傳求救、運用手機簡訊互通答案、上網直接搜尋解答、將上課筆記存進PDAiPod等。部分使用電腦直接作答的考試更是難以防堵學生作弊,只要偷偷切換上網,就可以使用網路業者提供的線上解答,更不用說利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求援,或只是打開最簡單的拼字檢查功能。更難防堵的是,部分已具電腦駭客功力的學生,已先一歩入侵教授電腦或學校的網路取得試題。

 

除了科技進步以外,美國校園作弊之所以越來越盛行,在於就業市場越來越小,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又越來越多,勝負就繫於些微成績之差,使學生不得不用盡方法來爭取高分通過考試。根據美國杜克大學針對全美5萬名大學生和18千名中學生所做的最新調查,有超過7成學生表示曾經作弊,1993年同樣的調查是56,而1963年只有26

 

為了防堵校園高科技作弊歪風,美國大學也紛紛提出不少高科技對策。為了防止槍手,特別啟用了生物辨識系統,以美國大學醫學院入學能力考試為例,考生必須提供電子指紋及數位照片。不少美國大學增設具有金屬偵測門及攝影監視器的統一考場,來避免考生帶入電子器材,並由學校統一提供考試所需的電子器材如計算機、電腦等。

 

大約1800所美國大學已準備加入TurnItin.comMyDropBox.com網站,這些網站提供軟體,可以將學生的答案卷自動送上網站比對是否有任何資料雷同。而部分學校如UCLA在考試期間切斷考場的無線或區域網路。有些學校則要求學生在應考電腦上安裝特殊軟體如”SecureExam”,以徹底切斷電子郵件或瀏覽器等網路通訊,並禁止存取原有檔案,整部電腦只剩下打字功能。

 

不過有些學校則反其道而行,採用傳統方式來電子作弊,例如取消電腦機上應考,改採紙筆測驗。有些教授則改良出題方式,來避免學生上網找到答案。不少教授主張改採口試,更可以測出學生的真實程度。有些學校則著重於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認為學生可以被感化。而有學校則乾脆不再和學生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開放學生自由在網路上搜索答案。因為既然難以防堵,就乾脆改變考試規則讓考試期間上網合法化。(2006.05.18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李世屏摘要)

美國各州建立學校資料庫工程艱鉅

美國各州都企圖建構公立學校電腦系統以記錄學生出席、考試成績、懲處、經費收支及相關的所有資料,布希總統 2002年「不讓任一孩子落後」的教改法案更起了催化作用。該案基於問責的原則,加強學校績效考核,要求的報告不勝其數,為回應學生中輟比率、成績的比較、進步程度及評鑑等種種聯邦之要求,通行全州準確的學校資料更是需之甚殷。各州多以專案積極作業,根據全國教育統計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去年的一項調查,全美有48州都進行著全州教育資料庫的構建工程,由緬因到夏威夷,各州每年都消耗州民數千萬的稅收,佛羅里達、喬治亞、路易斯安那、俄亥俄、田納西、猶他及德州已有不同程度跨越全州、精密的系統,但舉步為艱的州更多。

北卡羅萊那州名為北卡睿智(NC WISE) 的系統僅管已投進2億 5千萬,進度仍遠遠落後,難怪有些老師戲稱為 NC笨蛋。其專案於2002年由IBM得標承建,去秋在支出1億 1千萬經費、全州2200所中1/3的學校完成連線後,幾千老師同時上線測試。他們表示,層出不窮的密碼鍵入,好不容易輸入的學生成績及註冊資料,卻無處尋覓,速度緩慢叫人不耐,更糟的是動不動就出錯中斷,使人無比沮喪。今年二月該州取消了與IBM的合約,且表示若要於2008年完成,需另追加 1億4千萬的經費。而愛達荷州情況更糟,在耗資2千1百萬,連線了114 學區中29個後, 承建機構預估仍需1億8千萬才有望完成。該州主事者表示,在審慎評估後實際的規模遠超過原訂計畫,費用又節節高升,難以控制,支持該專案的私人基金會決定就此撤離。後繼前景不明,已投入的2千1百萬也可能如肉包子打狗。

除了情況最嚴重的北卡及愛達荷州,幾乎每一州都面臨進度落後及預算透支的情況。緬因州過去5年已耗費5百萬但至今仍不見具體成績,州教育主管表示這幾年真是痛苦的經驗。紐約幾年來每年投入3千 2百萬企圖建立全州的資料庫,至今仍無大進展。加州自1997年起即研擬通行全州的學校資料庫,支出已逾6千萬,而官方估計至少仍須 6千萬才可能使州內所有的學區連網上線。

當然成功的也有。喬治亞州的系統已經啟用,可以有效的記錄全州130萬學生每年的資料,學校行政人員及老師可以比較學生的成績,並具有核証學校各項開支、州投資於每個學生之金額等財務分析功能。但這次的成功可謂是失敗之子,過去投入的8千5百萬以上的經費都半途而終。能成功是不懈的努力,由多次失敗經驗中習得教訓,再加上1億 4千5百萬的經費,可謂歷盡艱辛。

既然各州都以此為要務,其中36州更有專責人員,各州的資料庫計畫雖異 ,但至少都要求記錄並追蹤每個學生每年的成績、轉學歷史、出勤率等功能,為什麼有的能成功,大部分卻難見效果?

協助20州建立學校資料庫的電子學者軟體公司(eScholar)表示,大型的電腦系統本來就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建構全州學校電腦資料庫,失敗率其實並不比其他大型系統多。但最大的困難常屬非技術性的,像學生之資料多隱誨不明,蒐集及處理都比一般難,拿建立鞋類的資料庫言:製造商、進價、顏色、種類、品牌、價格、尺碼、進出貨量都是能客觀掌握的事實,容易量化,電腦能有效處理。但學生不然,個個不同,主體性強,資料很難完全量化。再說,各學區、甚至各學校多少都有各自的資料庫,使用不同的語言及程式系統,互不相通,自成體系,如何把幾百甚至上千學區全州聯線,達成整州一致的標準真是思而怯步。更別說,還有不容小覷的人為因素,許多老師及校長、行政人員並不樂意見其成功,採取消極、不合作的態度。當然為趕進度或其他因素,沒有事先做好咨詢工作,未廣開言語、博採眾意就自做主張,那更是註定要失敗了。北達科達州就是可鑑之車,該州218個學區裡,許多是人煙稀少的偏遠之地,州花了2百40萬後,教師及行政人員才發現所成系統窒礙難用,大肆反彈,政府迫於壓力只好作廢。另外,有的州野心勃勃,不但要涵蓋學生由幼稚園至高中畢業所有的資料,除學校使用外也要讓父母在家就能上網查詢孩子的出勤、考試成績、排課等等情況,計畫雖堂堂,但難一蹴而成。北卡及愛達荷州慘遭滑鐵盧就因規模太過龐大,滯礙難行而無以為繼。

專家建議,聯邦應給予技術及經費支援協助各州建立系統。聯邦教育部的發言人表示,已經常邀請各州的主事者集會探討問題並予以協助,並於去年11月撥款14州共5千 2百80萬經費,協助其建立逐年記錄學生資料的電腦系統。州教育科技主管協會 (State Education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 執行長表示,聯邦的經援當然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數額之小,連一州都不敷用,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在聯邦教改的大旗下,全州學校資料電腦化工程當然具關鍵意義, 但誰來支付這像無底洞的經費?恐怕許多州都難如願了。(周立平摘要;5/15/2006 紐約時報)

6/15/2006

近年青少年抽煙比率並未下降

       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美國青少年抽煙比率似乎不斷下降,但是最近的一份資料卻顯示,從2003年至2005年,青少年抽煙比例一直維持在四分之一左右。另外一項分析結果更令人沮喪,早從2002年開始,這個數字就沒有減少了!

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相關部門官員直陳,雖然過去在減少青少年吸煙方面,一直很努力,但是顯然的並沒有進步!

上述的報告是該中心執行的青少年風險行為問卷,每兩年進行一次,大約有一萬四千名青少年的問卷資料。在抽煙行為方面,從1997年有36%的學生表示,在過去卅天曾經吸煙。99年這個數字降到35%,2001年是28.5%,2003年則是22%。不過到了2005年,數字則上升到23%。(沈茹逸摘要;6.11.06/紐約時報)

加拿大重視原住民教育品質

印地安原住民佔加拿大總人口的4%,但是在大學校園學生中,原住民卻只有1%;而全國國民超過70%高中畢業,在原住民人口中卻只有40%,這些數字可以說明該國原住民的教育程度遠遠趕不上一般水準。

加拿大總理馬丁在一次會議中就說,「加拿大原住民的教育水準,竟然如此大的落差,在廿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中是難以接受的。」目前加拿大的原住民仍有超過一半居住在保留區內,但是就像美國的保留區,都有著酗酒、醫療設施落後、以及高自殺率等類似現象,整體環境可以說是相當落後。

不過現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已經開始主動出擊,希望能招收更多原住民學生進入大學就讀。面對這群不容小覷的族群,該校已經聘請專人專責招收入學,「其實她們有著難以估計的潛力」認為可以幫助原住民族群提升素質。

總理馬丁承諾將要提供五億加幣的經費,用於提升原住民接受高等教育,十億加幣用於原住民的中小學教育。另外還考慮培養更多的原住民醫生、護士或是醫療專業人士。

雖然政府屢屢釋出善意,但是對於傳統部落的印地安原住民來說,現代化的教育系統,似乎與他們的傳統格格不入,甚至感覺對印地安文化處處為敵。目前唯一一所由印地安原住民經營的大學,卻面臨著可能關閉的危機。事件始末是由於該校校董會一位董事調查校內管理不彰的問題之後,閃電解聘了幾位高階行政人員,並且查封了幾台電腦,硬碟內儲存了學生資料、教授研究內容,以及電子郵件內容。並且馬上介入稽核校內帳務。這個舉動觸怒了許多師生,認為是越權校務,並且表示這樣快速處理,就是活脫脫的政治力介入,目的只是在掌控校務大權,不再讓原住民治校。所以這所具有指標性象徵意義的原住民大學,是否能繼續下去,確實是一大問號。(沈茹逸摘要;1.13.06/教育周刊)

6/14/2006

美國對頭蝨的零容忍政策發生鬆動

聯邦法規「不讓任何孩子落後」的影響層面極為深遠,連防治頭蝨的嚴格規定都因而鬆動。
過去各學區和學校基本上都對頭蝨採取零容忍政策,學校要經常檢查學童的頭皮,一旦發現頭蝨或它的卵,感染的學生就要被要求停止上學大約一週(或更久),直到取得醫生或公共衛生部門的不再感染頭蝨證明函件為止。但是自從聯邦「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實施以後,規定至少要有95%的學童參加成就測驗,而各州也往往以出席率來衡量學校的辦學績效是否有進步。由於出席率的確會影響測驗成績,學校面對降低缺席率並改進學生成績表現的壓力,不得不放寬對頭蝨防治的規定,改採放任、不干預的政策。
頭蝨沒有翅膀,只有在人與人近距離接觸時,或共用帽子及梳子時才會互相傳染。研究發現,美國每年約有1200萬人感染頭蝨,其中大部分是學童。但研究人員也說,此一數字極不精確, 因為多數衛生單位並不重視頭蝨傳染的追蹤。
許多科學家也說,當發現頭上有蝨子時,通常卵不是已經孵化就是不會孵化,所以只要停學一週,問題就能解決。
自從199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有一些團體(如小兒科醫學會)對於頭蝨的零容忍政策表示反對。但放棄干預的措施要到2002年「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生效後才開始產生動力。
依據洛杉磯聯合學區去年開始採取的新政策,學童被發現有頭蝨以後,可以留在教室裡直到放學。他們只要在家裡接受治療把頭蝨殺死,不論頭上是否還有卵,都可以回到學校上課。
由於新規定過於寬鬆,很多學童一再被傳染,父母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去梳卵處理,因而不勝其煩,要求撤銷新的規定。但洛杉磯學區的學生醫療服務主任Kimberly Uyeda則解釋說,研究指出頭蝨並非嚴重健康問題,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新規定。
另外,也有許多學校已經停止採取「在剛發現頭蝨時,寫信通知班上所有的家長」的措施。此舉也使很多家長不以為然,屢屢在學區委員會中反映。
位於麻州牛頓區的全國頭蝨協會認為,除去頭蝨卵乃是唯一的防止頭蝨傳染的安全可靠方式。該會會長Debora Altschuler說,放棄對頭蝨卵的零容忍政策,會使家長誤認為,使用藥房買來的藥物治療已足,而其實這些藥物都含有該會反對使用的殺蟲劑。該協會製售一種命名LiceMeister可以除去頭蝨卵的專用梳子。
(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une 1, 2006華爾街日報)

美國與亞洲各國教師證照之異同及其省思

美國學生的競爭力在國際排行榜中,遠遠落後於日本、新加坡、南韓等亞洲國家的事實,早已令政府、學術界、工商企業及各界人士不安,如何扭轉逆勢成為是教育界一個恆久的隱憂。負責培育未來主人翁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們,其素質及資格也無可避免的成為關注的焦點,學術界與政府官員都承認需要改善、提升,但所持立場卻截然不同,各有堅持。

教育學者認為唯一之道只有提升教師入門資格,嚴格聘用標準;但政府卻急欲廢除教師專業認證現制的多方箝制,官員們堅持這些嚴格的要求只起了嚇阻作用,把有志之士擋在門外,對提升教育沒有助益。這難道只是美國獨有的問題?是否也存在於世界教育水準排名領先的亞洲諸國?

三年前,賓州大學教育及社會學教授Richard M. Ingersoll主持與香港教育學院(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合作,就美國及亞洲之中國、日本、新加坡、南韓、泰國及香港之中小學教師之培育、執照授予程序進行為期四年的比較研究,根據今年四月在美國教育研究學會(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年會所發表該研究部分之報告,美國與這些國家對如何改善教學之師資培訓及教育政策,其雷同處並不少於其差異性。

首先,合格教師分配嚴重不均,即使是數理成績在國際名列前茅的國家也不能倖免。如何使偏遠地區有合格教師任教是所有參與調查國棘手又難解的問題。

為了保障教學素質,各國都有教師檢驗證照制度。但要求的資格卻有異,而且令人不解的是有些教育水準被認為高的國家,對師資認証的要求卻極低。擔任小學老師者,香港及新加坡只要完成兩年制社區學院就有資格,而中國更低,受完高中教育即可;其他五國至少都要求有學士學位。但研究學者表示,書面要求的資格常常遠低於實情,像香港66%的小學老師具備大學學位,教初中的老師90%是大學畢業,碩士也不少見。而且因競爭日烈,素質不斷提昇。

教師培訓篩選嚴易有別。培育南韓小學老師之機構只有公立的13大學,因此一席難求,但初高中師資管道就多元化了,有368所公立的教育學院,其他大學也有師資培育的課程。新加坡就讀師範系統的都是學業成績前1/3的優秀學生,就讀期間即領有政府薪資。所有參與研究的國家,只有美國及香港允許有志從事教職者,受訓的同時執教上課,其他五國均無此通融之計。

任用非本科教師除日本外,在各國都普遍存在。未經專業訓練也未在大學就讀相關科系而越界任教的情況,美國最嚴重:數學科的老師有38%、教英文語文的有35%、教科學的老師比率是29%。泰國稍次於美,非科學出身的教科學比率為15%,數學及社會科有26%。南韓教科學的老師也有1/4未經專業訓練。惟獨日本不到1%。

Ingersoll教授表示,如果該研究的數據能幫助各國政策制定者了解不合格師資因何產生,那麼解決的方案已出爐了。如果因為任教資格要求低,就應該立法提高。如果要求標準合宜,但通過認証的很少,那就表示訓練有待加強,至於老師未經專科教育及專業訓練就能權宜教書,那就是政府監管有問題,根本就輕忽教師素質對教學品質的絕對影響。至於有人辯稱,亞洲學子成績好,可能根源於高度紀律化的社會文化,特別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與老師關係不大,那更是懈責的強詞奪理。(周立平摘要;04.26.2006/教育周刊)

6/13/2006

牛津大學管理階層大翻修

牛津大學九百年不變的運作方式正醞釀著重大的改變。該校上個月提出的建議案,將讓校外人士對校務管理扮演領導的角色。

牛津大學,一如其他所有的英國大學,正面臨日漸增加的財務壓力。該校副校長John Hood於推出「大學管理白皮書」的記者會中說:「牛津大學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財務方面的挑戰。」

牛津是一個鬆散分權的大學系統,所屬39個學院一向享有高度自治權。大學最高決策實體是一個有3500會員,稱為Congregation的學校大會,其成員包括教授、研究人員、圖書館人員、博物館人員以及行政人員。但實際上,大會很少召集,全校性的決策權落在規模較小的議會(Council)之上。另外,還有一個院際會議(Conference of Colleges)代表39個學院和7個學術單位去和大學行政中樞打交道。

白皮書提議,學校大會的組成將維持不變,但議會的人數和組成成分將有改變。議員人數將由25人減為15人,並且特別規定,其中8人(包括主席)將來自大學之外。

報告中也期盼能建立一個新的「學術委員會」(Academic Board),來負責大學的學術行政。它將由35個委員(其中10人由院際會議提名)組成,以求能更廣泛的代表學校所有成員,並使各學院、各部門以及學校行政中樞之間都有較佳的互動。

一般預期牛津的學校大會將在今年秋天針對白皮書的提議展開辯論。副校長Hood說,如果大會接受提議,學校管理階層將需要12-18個月來進行改造。

(張水金摘要/資料來源:June 16, 2006高等教育記事報)

母乳最好

或許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看到街頭巷尾出現這樣的廣告標語,「政府已經確定不施予母乳,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健康」。雖然這還沒有成真,不過確實已經是美國政府計畫的一部分了。

對於提升下一代國民的健康,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已經決定要大力推廣產婦親自哺乳新生兒六個月,這對於嬰幼兒防止傷風、流行感冒、以及耳朵感染都有明顯幫助,甚至可以減少未來體重過重的風險。美國這項計畫稱為Healthy People 2010。不單是美國政府重視母乳,今年四月份由WHO提出的最新兒童生長曲線圖,是否哺育母乳也成為其中一項數據標準。

孕婦在懷孕期間,都會留意不要抽煙,或是接觸二手煙,以降低傷害胎兒的風險;生產之後,嬰幼兒沒有攝取母乳,也是同樣暴露於高危險之中。以上是一則廣告傳遞的訊息,非常強烈表達母乳的重要,或許有人覺得過於激進,但是根據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顯示,母乳確實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學者指出,母乳寶寶比配方奶寶寶罹病的機率少了50%到95%。這包括呼吸道疾病、腸胃感染,美國小兒科學會的研究指出,母乳寶寶碰到猝死的危險也較低,對於慢性病的預防也有幫助,包括氣喘、糖尿病、白血病、淋巴瘤等。對於體弱的早產兒,母乳也是最好的選擇,甚至他們的智商成績也比服用配方奶的早產兒更好。

而且哺乳不單是對孩子好,對於母親也是好處多多。減少乳癌的機會,不但保護給予母乳的母親一方,對於授與母乳的孩子一方,將來成年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同樣降低。另外,母親也因為每天多消耗500卡洛里,身材也可快速恢復產前苗條身段。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哺乳的母親罹患成人疾病,或是二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的風險都明顯降低。

雖然母乳的優點多,但是整體環境還是不盡人意。美國的新生兒媽媽仍有超過60%需要回到工作崗位,目前的法令只允許無薪產假12個星期,遠遠不足以應付六個月的哺乳期,也僅有7%的公司提供了公司內的日間托嬰服務,至於辦公室內安全隱密的哺乳室,也只有1/3的大型企業勉強達到標準。所以雖然母乳最好,但是仍需努力!

哺育母乳的小統計 (由最多排列至最少)

    種:西班牙裔、亞裔、白種人、非裔

    齡:30歲以上、20-29歲、20歲以下

教育程度:大學以上、大學肄業、高中程度

婚姻狀態:已婚、未婚

    入:高收入、低收入

(沈茹逸摘要;6.13.06/紐約時報)

飲料廠商同意汽水遠離校園

 

美國三大飲料公司,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吉百利公司,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表示將於2006秋季開始,不會再校園販售汽水這類碳酸飲料。這項成果主要是由幾個知名的健康團體,以及前總統柯林頓共同促成。這三大公司的校園內飲料營業額,估計約佔全美校園的90%。

聲明的內容包括下列幾項:

第一、在高中校園裡不再繼續販售高卡洛里的飲料,將改為銷售瓶裝水、低脂肪或是無脂肪的牛奶、低卡碳酸汽水、或是低卡運動飲料、果汁、以及低卡或是無糖茶飲料。

第二、在小學校園內只販售瓶裝水、8盎司以下的不加糖純果汁、低脂肪或無脂肪牛奶。初中校園則與小學相同,但容量增加到10盎司。

第三、上述這些內容,將連續執行三年,但是之後將要再行討論。

前總統柯林頓對於這項成果甚表滿意,認為為美國孩童邁向健康人生踏了一大步。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資料,全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童面對超重,或是幾乎超重的健康困擾。

雖然如此,還是有人不滿意,他們認為在這項聲明中,並沒有禁止飲料公司在校園中的廣告行為,更沒有禁止飲料公司可以在孩童電視節目做廣告。據估計,兒童頻道每天有超過七百萬位的學齡小觀眾,因此健康團體人士認為應再行規範,因為電視媒體的威力仍然不可小覷。

美國各州也開始主動出擊,康乃迪克州已經立法通過,對於各級學校每銷售一份營養午餐,就提供美金十分錢的贊助,希望能協助學校提供更多便宜的健康飲食。該州居民都大表歡迎,同時另一項名調結果說明,該州超過68%居民同意將不健康的飲料踢出校園。因此,該州州長指出,將要明令禁止這些飲料在校園販售,未來將只允許下列飲料在校園的販賣機/餐廳:牛奶、豆漿、米漿、無糖純果汁、無糖蔬菜汁、瓶裝水等。(沈茹逸摘要;5.4.06/今日美國報、紐約時報;5.10.06/教育周刊)

美國青少年開始向上提升?

最近由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公佈的調查顯示,現今美國的青少年已經比十五年前更加懂得自制、保護自己。

這是與1991年的調查相比較,當時高中生開始吸第一根香菸的比例為70%,現在已經降到54%。曾經喝酒的比例在十五年前為82%,現在是74%。1991年有54%高中生承認曾經發生性行為,降到47%。不過CDC表示,比例仍然下降的不夠快。

這份調查報告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抽樣調查,累積了全美一萬四千名高中生的問卷資料。

不過也不全是好消息!在吸食大麻的比例,反而從31%增加到38%。類固醇的不當使用,也從2%增加到4%。

從族群來看,白人學生酗酒的情況最為嚴重,黑人學生則在各方面都比白人或是拉丁裔學生輕微,但卻有很高的比例在13歲以前發生第一次性行為。拉丁裔學生則是有較嚴重的自殺以及嗑藥問題。(沈茹逸摘要;6.9.06/洛杉磯時報)

6/12/2006

美國會立法嚴格管制學校食物營養

學校裡,孩子們兩份炸薯條就當午餐的日子,恐怕來日不多了。愛阿華州參議員Tom Harkin自1994年即推動提高學校食物營養的立法,經過十餘年不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果。國會於今年4月提出法案,嚴格修正全國學校午餐法之規定,不但校方提供的餐點必須符合嚴格的營養標準,校園裡的販賣機及零售小店也禁售高鹽、高脂、高糖的垃圾食物、點心及飲料,就連籌款活動所能提供的吃食也大受限制。

這次兩黨能捐棄立場,甘冒大不韙提出立法管制,反應了美國的肥胖問題已不容忽視。過去個別社區、學校自發性的努力不見成效,肥胖有增無減。國會希望能藉統一學校飲食標準為全國設立典範,規定學校提供更多營養的食物,使孩子更健康,減低肥胖引發的各種慢性疾病。正如共和黨參議員Lisa Murkowski 所言:課堂上,教師義正詞嚴的談食物營養及健康飲食習慣,可一下了課隨手可觸的販賣機裡,充塞著各式解饞食物,孩子怎能抵擋誘惑?簡直是鼓勵他們大快朵頤,一律到底,釜底抽薪、杜絕漏洞是解決兒童肥胖問題的第一步。

這項修正案,一改過去道德勸說的循循善誘,不單有具體可售賣的食品名單,並且有執行監督單位。已往可在自動販賣機買到的甜甜圈、棉花糖、油膩餅乾、全糖飲料等都將絕跡。國家醫藥局(Institure of Medicine ) 推荐的食物銷售名單可望於今秋公佈,農業部的權限除學校正式午餐外更擴及所有校內可見之食物,其權責之立法也由公眾利益科學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與國會合作研議中。

有人質疑這麼一來,食物是比較營養了但學生胃口不佳,不吃還談什麼健康?不買,學校少了一大筆收入,怎麼支應各種活動?支持該法案的人士舉出例證一一反駁,根據農業部疾病防制中心的調查,提供多樣健康食物選擇的17所學校,12所收入增加,4所不相上下,僅1所見少,且微乎其微。

在美國,速食及飲料是億萬金元的行業,這樣大張旗鼓的立法措施,自然非他們所樂見。軟飲料協會就表示,去年8月17日 該會已宣佈全面撤出小學校園,並保證高中銷售的全糖飲料不能超過總額之50%,國會實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也許是美國人超重的問題實在太嚴重,也許是眾怒難犯,最著名洋芋片產商Frito-Lay並沒有發表任何言論。這就表示他們將偃旗息鼓嗎?正如耶魯大學教授Kelly Brownell所顧慮:業界一定盡全力反擊、務必中途扼殺,否則至少也要削弱其影響力。

胖子不是一天吃出來的,一聲令下也難全民總動員,徹底改變飲食習慣可能要花上幾十年,但這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周立平摘要; 4.6.2006 /紐約時報)

居高不下的托兒開銷

 

全美目前大約有一千兩百萬名五歲以下幼童,接受各種不同型態的托兒照顧。但是花費之高,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平均一個幼童的托兒費用,一年需要美金$3803至$13480。這也就相當於美國一對雙薪夫妻,一年收入的10.6%;或是單親家庭收入的30%。

根據各州的生活開銷,也就造成托兒費用不一。以200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美五十州,以全年托兒費用佔據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來比較,以下列出前五名,比例最高以及金額:

1.      紐約州 ---- 11.5% ($8530)

2.      明尼蘇達州 ---- 11.4% ($8832)

3.      加州 ---- 10.9% ($7576)

4.      麻州 ---- 10.6% ($9628)

5.      羅德島 ---- 10.3% ($7800)

雖然費用高得嚇人,全美提供托兒服務的保母有一百卅萬人,卻是屬於最低薪資的一群。根據2004年五月份的數據,保母的時薪中數,只有$8.06美元,目前美國最低時薪為$5.15。這也是近來教育界大聲疾呼,政府應該提供托兒及幼教經費,不但可以減少父母的負擔,也可以提高保母教師的薪資,也同時提升教育品質。

在政府還沒伸出援手之前,其實許多美國企業已經開始補助員工托兒開銷,這佔全美企業的5%。另外,在企業內提供托兒服務的比例,也從3%提高到6%。而允許員工在緊急狀況時,帶著幼兒一起上班的企業,也從24%增加到27%。當然,更加彈性的上班時間、或是可以在家中上班,也讓員工可以減少托兒開銷,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沈茹逸摘要;4.18.2006/今日美國報)

6/09/2006

美國學校性教育戰雲密佈

美國近年來保守派當道,學校性教育也以推動守貞為主。自1998年,聯邦就投資近9億的宣導資金,其中90%以上,是2001布希主政以來所支出的,今年的預算是1.76億美元,比去年增加千萬,更超過2001年的8千2百萬兩倍有餘。在政府及宗教團體的極力倡議下,很多中學性教育都以婚前禁欲為主,取代了過去包括節育、避孕、性病防禦等廣泛的課程內容。今年初,教育部更進一步緊縮其教學內容,規定凡接受聯邦經費者,需聲明非婚性行為可能導致憂鬱症甚至自殺行為,對日後婚姻的穩定與幸福不但有負面影響,就是教育成就及謀生能力也可能因而降低。同時,政府也慷慨資助成立倡導守貞的社區組織,數目由2001的49個到155個。一時間這種具宗教色彩的性教育似成一種“時尚運動”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hn Santelli批評政府,片面引用科學研究資料以粉飾其政治目的、斷章取義誤導民眾,居心叵測。美國的性教育歷來都是最具爭議的火藥庫。如今,聯邦在上極力引荐,宗教及保守組織在下全力推動,這一把火是愈燒愈旺,甚且蔓延到文化、價值取向等意識形態層面,雙方都立場鮮明極力捍衛。一邊是支持政府的團體,不遺餘力的配合政府嚴格限制的措施,除了自編教材免費施教外,更尋求法律的保證。南達科達州尋求完全禁止教授避孕的立法,密蘇里也考慮立法排除墮胎等的課程。保守的父母對學校只強調「守住童貞」的性教育表示滿意。宗教團體尤其堅定,主張性教育就是貞潔教育,「不是禁慾便是濫交」的單一立場。另一方面,教育學者、學生家長及政治人物聯手挑戰行政當局,全力推動廣泛的性教育,並在幾個州傳出捷報。這項名為「綜合性教育」的立法已排進伊利諾及麻薩諸塞等州之議會審議程序。紐約州也推動「健康青少年法案」(Healthy Teens Act),要求撥款用於避孕的推廣。而羅德島州教育主管也質疑聯邦之性教育,傳播不實的醫事訊息,而且宗教成份過重,州內之公立學校將限用聯邦所撥之該項經費。另外,喬治亞、新墨西哥、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馬里蘭等州的家長、社區團體也都各自組織擴大性教育的種種活動,更藉網絡號召、凝聚群眾支持。也有許多學校自籌經費宣導HIV等性病的防護。

保健團體如美國小兒科醫師學會、成人醫藥會社及全國教師與家長協會都聲援廣義綜合的學校性教育。執全國醫學教育牛耳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及麻州波士頓總醫院的主任教授都表示,聯邦禁錮式性教育,侷限年輕人性觀念與教育內容,迫使其兩性行為地下化或自我摸索,反而可能導致更多劈腿性行為、墮胎或性疾病等危險問題。青少年性教育消極的目標,是降低懷孕及生育率,以避免個人麻煩和衍生社會問題,積極的功能,期望建立健康開朗的兩性觀念,構築成熟完整的人格,綜合而廣意的性教育使青少年有足夠的知識做出對已有利的決定,對學習做成年人至關重要。管教太嚴厲了,一味的性禁錮是愚昧而危險的。

也因其強大的爭議性,對簿公堂時有所聞,有的學校為自免於法律訴訟,規定必先取得家長書面同意,其子女方可上學校性教育課程。亞利桑那、內華達以及猶他等少數幾個州就採取了這樣的安全措施。

那事實又如何?自2001年以来,布希政府及俄亥俄州衛生部門總共投入了3200萬美元推動節欲教育。但去秋開學時,該州蒂姆肯高中,赫然發現490名女生中,竟有64名女生挺着大肚子,佔總女生人數的13%。美國專家警告稱,蒂姆肯高中的女生懷孕情況只是冰山一角,在美國各地中學都非常普遍。另外,據統計,即便是那些誓言要婚前守貞者,80%有婚前性行為。激進的批評者不僅直接宣告它的失敗,更痛心指責這是平權教育的大倒退。

保守人士堅持,守貞是防範墮胎利器、是建立未來幸福家庭的基礎都沒有錯,他們意將節欲內化為價值體系以影響行為更是任重道遠。但即使學校裡不教,藉助網路、報章媒體甚或同儕傳播的資訊洪流,年輕學子對於自己身體及兩性關係,其啟蒙早已大幅提前。昧於這樣的現實,高高掛象牙塔似的守貞,卻讓青少年黑暗中摸索、嚐試而學習兩性關係,不能不說是文明社會的異象。

性教育其實就是一門生活應用科學,能解決問題就算達到目的。但布希政府持續增加節欲教育的資金,不斷削減計劃生育項目的補助,而且不動如山的宗教派衛道人士絕不會鳴金收兵,因此今後雙方仍會劍拔弩張,它或許不成功,但恐怕很難否認其持續性的影響。(周立平摘要; 03.30.2006/華爾街日報)

大學成績評分嚴就比較公平?

Andrew Lipovsky 是個20餘歲、現就讀於波士頓大學,看來再平常不過的學生,卻因輾轉在幾個大學念過書,主修企管的他因緣際會的成為一場求之不得的科學實驗中的主角,引起了大學學生成績評級的省思與探討。這誤打正撞是怎麼發生的?

暑假期間他先後在紐約的佩斯及哥倫比亞大學修課,在轉學到波士頓大學前已在麻州東北大學讀了三個學期。他在哥大的平均是3.2、佩斯大學得3.8的成績、東北大學是 3.5,都在A與B的安全範圍內。但到了波士頓大學,兩年下來,平均僅有2.4,免強界於C+ 與B之間,比以前的成績低了近兩級,甚至因為轉學的關係,他還必須重修幾門已在東北大學讀過的課程。

他自我做結,認為是波士頓大學行政部門貫徹成績曲線政策,迫使教授必須按曲線比率給學生評級,雖然並無正式明文,但他就是這「評分緊縮」下的犧牲者。他表示學校要建立其成績的信譽,以致標準嚴苛,但問題是申請研究所時,主持篩選的人並不知道各校的評分標準,面對眾多對手成績單上亮麗的分數,波士頓大學的畢業生明顯不敵。

當然波士頓大學當局極力否認學校有評分曲線比率的緊縮政策。但在該校學生刊物The Free Press中為文批評學校評分原則不公允者,的確很普遍。即將離校的學生領袖Jon Marker及其他學生幹部就表示:評分低不是問題,但把學生的成績硬生生的塞入固定的比率曲線,根本不重視成績真正的意義與素質,凡有疑提出質詢時,教授也多以學校政策搪塞,學生根本不知原由就被判了刑,有冤難伸,使人沮喪,實在可惡至極。

大學成績膨脹成風,在學術界早已盡人皆知。根據一項調查,1972 至2004,30幾年裡學生得A及 B的比率確實上漲,由75%升到 79%,而得C的學生比由 21% 降到18%,如果把學生增加之數納入,底數龐大的多,可見學生要得好成績確實比以往容易。像哈佛大學的畢業生,10 有9個都獲有不同的榮譽,近半的學生是全 A 或A-。有人辯稱,哈佛學子多是才智過人的精英份子,好成績是實至名歸。這或可成理,但學生素質平平的州立大學,成績單上也是人人優秀,又作何解?

正如美國藝術科學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2年對大學成績情況做的報告,結果顯示,膨脹情況的確存在。並直言學術界已不如以往純粹,功利性的市場價值趨勢使學校視學生為消費者,學生視學位為產品,一年$40,000的費用就是要買好的服務,好成績才物有所值。另外報告中也質疑,自我為中心的文化,視自尊自重為天賦之權,而非努力下受認可、贏得的尊敬。

波士頓大學的政策並非沒有知音。它所吸引的優秀及高SAT成績的學生更甚十年前,但問題是如此彰顯它是少數講學術良心的學府,孤傲聳立,全校師生都有如坐針氈之感。學校當局也有所感,於6年前開始調整的努力,要求各學院、各教授比較各院校、各系所所有課程的成績數據,建議包括C在內的合理成績分配比率,並推荐以B為各系平均成績之指標。另外也考慮效法康乃爾及達茅斯大學之例,成績單除了學生個人分數外,也列班上的平均成績並且加註文字說明。

就是推崇嚴格評分政策的校內教授們,對學生的焦慮也表示了解與同情,認為學校至少要提供充裕、明確的資訊使學生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種種跡象看來,波士頓大學給分評級若逐漸寬鬆也不令人意外。(周立平摘要; 06.07.2006/紐約時報)

私立中小學學費猛漲逼近長春藤大學

 

隨著近年大學學費不斷上揚,私立中小學也悄悄的調整了學費,許多知名的私立中學學費,竟然與長春藤大學不相上下!

根據洛杉磯時報的統計,洛杉磯幾所知名的私立中學2006年秋季班的學費如下:

Marlborough School -- $25,250

Brentwood School -- $24,800

The Buckley School -- $24,775

Harvard-Westlake -- $23,850

另外,全美其他大城市的私立學校,也不便宜,以下是各城市私校2005年的學費中數:

紐約市 -- $27,200

舊金山 -- $24,940

華盛頓 -- $24,167

洛杉磯 -- $22,874

全美私校 -- $16,970 

對於許多考慮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就讀的家長來說,小班制、系統化、一貫性的教學制度,是私立學校主要的優勢,不過這些優勢已經越來越不便宜。從上面的數字,與目前幾所知名大學相比較,哈佛大學大學部學費一年$25,250,南加大$30,703,真的不相上下。

高學費下的教育,是否真的比較優質呢?除了單純的環境,小班制的貼心照顧,最重要的應該就是高升學率。一位華裔家長指出,哈佛西湖(Harvard West-Lake)中學每年進入長春藤大學比例比一般學校高很多。另外,學校也提供較多課程,及完整的教學系統,學生還可學到如何有效管理時間等課外知識,,「孩子只要跟著學校步伐即可」。另一位孩子就讀洛杉磯私立公藝學校的家長說,學生甚至不需要課外補習,另外,同學們的背景類似,環境單純,家長確實比較安心,這又是比公立學校來說的另一種優勢。(沈茹逸摘要; 2.17.2006/洛杉磯時報, 3.29.2006/華爾街時報, 5.8.2006/世界日報)

6/08/2006

一次一塊──樂高玩具公司之重建

總部設於丹麥的樂高(Lego)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玩具公司。該公司的塑膠積木,可以堆砌成種種的幻想玩具和世界,使許許多多的孩子與成人樂在其中。

不幸的是,很棒的玩具不一定能永遠造就偉大的公司。1990年代起,孩子們的注意力焦點由傳統玩具轉向電動玩具與電腦,樂高也因此迷失了方向。它的新嘗試包括衣服、電腦遊戲,以及在美國和歐洲的樂高主題遊樂園。到了2004年,樂高公司年虧損數億美元,眼看著該公司像是被玩膩了的玩具,就要被丟進儲存就物的小閣樓了。

一年半以前,該公司起用37歲的Jogen Vig Knudstop擔任總裁,大肆進行改革。他不但大幅裁員(由7300減至5300),將製作工作外包,並致力改變公司文化。公司員工的最高優先「教養兒童」(nurturing the child),被「我來此是為公司賺錢」的任務所取代。多年來,公司的口號傳達了一個態度:「我們為兒童製造絕佳產品──別讓我們為財務目標憂心。」而與打鬥有關的玩具雖對男童(樂高的主要顧客基礎)極有吸引力,也一直被排斥數十年。該公司經過很大的掙扎,才在1999年開始引進「星際戰爭」系列。設計部門也經歷了「文化革命」,新玩具的研發週期縮短至12個月(原來的一半)。為了減少製造成本,組合玩具的小元件也減少了。另外,主題遊樂園也以5億美元的價格售出。經過這些變革之後,公司開始轉虧為盈(2004年虧損3億美元,2005年盈餘8700萬美元,2005年的營業額比前一年成長12%)。而環繞著蝙蝠俠漫畫、星際戰爭電影、及法拉利賽車至做出來的新遊戲似乎已深植兒童內心。

雖然新的電腦遊戲「心智風暴」──以含有晶片的零件加上可下載的程式組合而成的機器人──即將推出,樂高較傳統的遊戲仍佔銷售額的三分之二。Knudstop並不急著大幅改變此一結構。他說:「樂高是個具有利基的產品,它在全球玩具市場有2%3%佔有率。我們的願景植基於樂高元件(Lego brick)──它是我們的傳統,也是我們的未來。」(張水金摘要,June 12, 2006 Fortune

6/07/2006

公立高中縮小規模未必有利

在比爾蓋茲及其他公私立基金支持下,美國紐約、芝加哥、休士頓等大城市及其他城市正嘗試以小型高中取代大型高中,以便提供較小較有利人際接觸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但是學校的規模是否縮小就會變好?5月22日在華盛頓由布魯金斯基金會贊助的全國性研討會,曾專就此主題作廣泛的討論,最後由密西根州立大學代表做出結論,小型高中未必比一般的高中會更為有利。會中的資深研究者Barbara Schneider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表示,缺乏嚴謹的評估和切實追蹤的成效,就貿然投下資本將公立高中小型化,是非常不智之舉。

660個學校為樣本的研究顯示,通常小型學校都是在鄉村或市郊,學生以白人族群為主,而大型的學校都是在都市和部份的市郊,少數族裔和貧窮家庭的小孩比率較一般平均數為高。研究者利用1970年代哈佛大學統計學家Donald Rubin創導的方法論技術,以98個不同的特性(包括學何種課程,參加何種課外活動以及傳統的社會經濟特性如種族、家庭收入等級等,都列入考慮)來核對學生,以求各校立足點較為平等。結果發現在學業成就上,以小型高中的學生表現優異,換句話說,也就是郊區或鄉村的白人族裔為優,與學校規模是否為大小型無關,還是以學校品質高低為主要因素。

大城市的高中縮小規模,並不能顯出任何實質效益。蓋茲基金會的發言人Marie Groark 也表示,新成立的小型高中效果雖然不錯,但已存在的大型高中也可以在未來逐步的改進中,與小型高中看齊。一向支持高中小型化的Barbara Schneider 也贊同不適宜貿然縮小高中規模,因為可能會妨害到許多少數族裔學生以體育成績表現出色留在學校以及將來領獎學金升大學的機會,不希望因此而斷送他們的前途。

除此之外,該研討會就聯邦提供的各項統計數據研究,還意外發現一些有趣的結論,就是學校規模大小對幼稚園和一年級的學生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但班級人數大小則不然,17-25個學生的班級與少於17個學生的班級,學生表現一樣,但如超過25個學生的班級,對學生的數學與語文能力就有負面影響。由於多數學生在一年級以前已經習慣17-25人的中等班級,全國各地努力將班級人數降低。另外,還有少於800個學生的高中家長參與家長會的熱誠多於大型高中的家長,對小孩同學的父母,互相之間也比較熟絡。(張水金、吳迪珣摘要;資料來源:June7.2006教育週刊)

6/06/2006

美國教育陰盛陽衰的探討

數世紀以來,美國大學一直是男生的天下,女生向來是少數,凡事屈居下風。但到80年代中期,差距已縮小,1975年之統計,大學裡男女的比率是55%對45%。到千禧世紀,女生追上、情況完全改觀,男女上大學的對比是43.3%與56.7%,男性已遠遠瞠乎其後,若以畢業率計,差距更大。2001年,獲學士學位者57%是女性,獲副學士的女性是總數的60%。專家們認為,這個趨勢將持續。他們直截了當的表示,知識經濟時代,具堅實知識背景的技術人力空前重要,高等教育已是職業競技場上必要的敲門磚,男性遠遠的掉隊更顯得女性游刃有餘。這種種不僅讓男性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困擾,專家更是憂心忡忡,大聲疾呼,陰盛陽衰已成為當今美國教育最棘手的問題。

有心人士對這種現象的肇因各有解讀。但多同意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持續繁榮,高中畢業的男生不難找到待遇不差的製造業工作、即便參軍收入也過得去,加上工會又強勢,有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很容易;與其花錢耗時上大學不如馬上賺錢。而女性的工作相對難些,於是上大學進修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當然,女權運動的發展與影響也是功不可沒。

不管原因為何,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據「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 NAEP)的測量資料顯示,自 1971年以來,歷次測試9, 13及17歲組別的學業成績,男都落後。9歲時,小男孩的成績就比女孩平均低5分,差距更與日俱增,17歲時,女生已領先14分。據分析,男孩的閱讀及表達能力都比較低;11年級男孩寫作的平均程度,僅相當於8年級女孩的平均程度。而在特教班裡,有「學習障礙」的學生,2/3是男孩,他們注意力不集中、調皮搗蛋、妨礙課堂秩序,著實難為老師。到高中,輟學的80%是男生。據200個受「學習資源聯網」(Learning Resources Network -- LERN)調查的 教小學到高中的老師表示,不能按時交作業的男生高達84%。這些數據似乎都顯示男孩自小就是麻煩製造者。但到底為什麼呢?怎麼才能歸根究柢、正本清源?

其實男性的困境並不都是自己造成的。就有科學家找到了生物學上的依據:男性心理比女性更脆弱、情緒控制比女性發育晚年餘、女性的大腦也比男性進化得早,所以語言、閱讀書寫的能力比較好。他們認為兩性生理構造的不同決定了心理和行為的差異,當然也包括學習情況的不同。但偏偏現在教育的環境與發展趨勢都不利於男性,危言聳聽嗎?那麼看看專家的分析:

首先,中小學常以考試作為單一評估體係,重記憶,認真、細膩、善背頌的女孩當然成績較好。而且現在的學校教育多以語言為媒介,這又是女孩的強項。其次,學校裡男女老師嚴重失衡,女老師重紀律、強調課堂上安靜,小男孩在純女性的環境下成長,且不談是否有害他們的身心健康,但男性品質的教育很難強化確是事實。

許多學校為節約經費,取消課外體能活動,壓抑男孩子活潑好動的個性,鎮日困在教室裡,越坐越悶,從小學到高中一路下來,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成績自然越落越後,怎麼踏入高等教育的殿堂?

再者,現今的教學法輕忽動手能力、創新及抽像思維等男生原本占優勢的特質,結果是男生的潛能未及發展就先遭扼殺。

專家的看法固然言之成理,但決不及學生親身體會之深刻。就讀麻州Milton高中的Doug Anglin就上稟聯邦民事法,控訴學校環境有助女生之成功、不利男生,導致學業上嚴重的陰盛陽衰,輕忽男生的作為無疑就是歧視。

陰盛陽衰的現象不祇發生在美國,已成為普世的問題,論述之多如過江之鯽,但解決的實驗與討論,簡直零星的不成比例。有人建議取消家庭作業的懲處,LERN的研究學者William A, Draves就表示,男女天生對時效的認知與處理能力就不同,因未能在限時內交作業而一再受懲罰,會更降低男生對教育成就的自我期許,沒有任何好處。這樣極端的理論自然不受青睞。有的老師則營造有利男生的學習環境,比如課中小休,男生可以稍事抒解、站起來活動、家庭作業生動有趣、甚至在教室裡設置可搓揉的壓力球等,經證明,這些小措施確實有助於男生專心學習。當然也有人試圖根本解決,其道是男女分班,班上單一性別使得環境單純,也不虞男女相忌及資源不均的抱怨。佛羅里達州Woodlawn Avenue 小學,自去年男女分班後成績比同級合班的好。但也人反對,認為長期生活在單一環境中,會產生新的心理壓力和攻擊性,走出校門後將很難適應社會。根據特定教育目的,或者可以有限的設單一學校或班級。但在中小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培養群體素質十分重要,否則會導致教育失衡。

更有人跳脫教育的框架來探討這一現象。阿肯色州大教授Kleinfeld 女士就進行一項全國性、名為「男子漢專案」(Boy's Project) 探討男性為何落後?經過無數次與高中男生的訪談,她所作出的結論可說發人深省:女權運動大大提昇了女性的地位與成就,她們自食其力,賺的錢常比男性更多,男的既已不是家庭唯一的收入者,失去了一家之主的地位,責任也輕了,何不乾脆少賺些,享受人生?也有男生自辯他們並沒有退步,而是女生超前了,似有責怪之意。

就算女性運動造就了今日女人的成就,不禁要問,男性獨霸千年,怎麼短短數十年就潰不成軍?難道一味怪罪他人就能懈責?自古來陽盛陰衰被視為當然,但這就是不顧時移勢異、抱殘守缺的理由?就算教育須要改革以利男性,也只有他們自身知道該怎麼辦,沒人能越俎代庖。他們的自覺奮起,恐怕才是不二法門,如此陰陽平衡的兩性教育及健全的社會才有可能。(周立平摘要;3.15.06/教育周刊)

貴族式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似乎越來越流行,不過跟過去一般印象中多為宗教信仰、或是父母親予授課的狀況大不相同。現在流行的是請私人家教來家中教學。這種在家教育非常適合於經常需要旅行的家庭、或是孩子本身從事演藝工作、或是父母沒有能力教導的學習障礙兒童。

當然,這種教學方法,也比傳統的在家教育要昂貴許多。到府教學的私人家教,平均時薪為美金$70到 $100,這絕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家長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提供了最佳的教學品質,保證因材施教;另外在授課時間上,也可以絕對符合家庭個人需求的彈性。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從1999年到2003年,在家教育學生人數增加了29%,全美達到一百一十萬人。家庭中有聘請私人家教的比例,竟也有21%,不算少數。

聘用私人家教,避免了傳統在家教育僅由父母授課,但能力不足的缺點。目前已經有公司可以提供符合教學資格的私人家教,對於家長來說,就不用頭痛師資、教材等問題。至於在家教育同樣會面對的缺點,就是缺乏社交互動,對此家長只能安排孩子另外參加團體活動,如:體育戶外活動、音樂舞蹈課程,以增加孩子與同齡孩童互動的機會。(沈茹逸摘要;6.5.2006/紐約時報)

歐盟高教改革以美國為師

歐洲各國的政治領袖、學術界及經濟學者都承認,其大學體系自成天地,與工商企業多不相往來、經費嚴重不足,而教職員及學生又普遍缺乏競爭意識,這些都是科技遲滯不前的主因,致使在國際競爭中失勢。歐盟科學及研究部長就坦言:與美國相比,我們遠遠在後。

這不是危言,數字會說話。據歐盟最近發表的報告,1901至1950年的50年裡,諾貝爾獎得主有73%來自歐洲,但1995至2004年的比率僅19%。為什麼短短數十年,情勢逆轉,1992年是分水嶺,美國通訊科技的大躍進,使歐洲瞠乎其後。在這一場資訊科技革新中,美國的頂尖大學如史丹佛、加大柏克萊及麻省理工學院都是推手,自此歐洲難以向背,越落越後。但曾經造就出牛頓、達爾文的歐洲高教學府為什麼不能承先啟後?到底怎麼失去了領軍的能力?

原因很多。首先是經費,歐洲每年用於高教的經費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比美國的 2.7%相去甚遠,更不能與日本的 3.2%比。這使得政府每個大學生的年經費,美國為$20,545,英國是$11,621,而德國更少僅為 $10,966。而且大眾的心態早就認定高教建立在公正、平等的基礎,因此像美國人願意花幾倍的錢擠進私立名校,在歐洲是異類。

其次,歐洲整體偏於社會主義,依律不能要學生多付學費。2003年英國允許大學向學生徵$5685的年費,引起了嚴重的抗議,政府只好讓步,大量豁免清貧學生。而德國的情形也不見好,去年一場訴訟判決大學可向學生徵收學費,但一年也僅區區$1290。財源有限使得大學的財政捉襟見肘,難以支應。

另外,學生多就近上大學,這固然比較省錢,但很難吸收到最好的學生及教授,缺乏競爭力,也感受不到壓力,影響所及大學多謹小慎微但求無過。

而且稅制對捐款助學者並無省稅優惠,致使畢業生沒有意願,也不覺有必要資助學校。至於像哈佛已是世界最富有的大學,其校友仍不懈籌款,唯恐母校財源不裕影響聲譽的努力,歐洲更是沒有這樣的文化。

美國駐歐盟大使,C. Boyden Gray一語道破,這些都是因為大學失去了競爭力。

歐盟科學及研究部長大聲疾呼,大學不能再停滯在學術象牙塔裡,一定要與滿足工商企業界的需求。歐盟理事會更提出以下具體建議:增加高教經費、高教機構需與企業界加強合作、凡授予學位之機構應允許其學生就讀歐盟25國所有的學校,其學校教職員也鼓勵交互任職,學術交流以增競爭力。另外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師,建立高教學府,至於地點及經費將進一步研議。

歐洲極少數與企業界有合作關係、著名的德國汽車工程學院(The Institute for Automotive Engineering),已宣佈將擴大與AUDI及福特車廠的研究與實驗,並於去年開啟校友網絡,首戰報捷募集了900萬歐元,看來以經濟觀點著眼的改革已悄悄展開。自治、競爭的機制使得美國高等學府鼓勵革新、能夠適應形勢變化,做出靈活反應,以適應社會需求變化,歐盟教改以此為師,但成效恐怕還要看政治環境的配合。(周立平摘要;05.16.2006/華爾街日報)

加州理工學院公佈新任校長

位於洛杉磯的加州理工學院,宣布了該校新任校長人選,謝模(Jean-Lou Chameau)將自今年九月份起正式走馬上任。目前加州理工學院已有31位諾貝爾得主,謝模將是該校第十任校長。現年53歲的謝模目前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副校長,本身是土木工程學學者,最特別的是他本人出生在法國,這對於加州理工學院來說,也是創校115年以來首位外國出生的校長。

他自幼在法國受教育,1981年在史丹佛大學拿到土木博士學位,在這項任命之前謝模不曾正式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所以各方對此決定也相當驚訝。該校遴選委員會主席指出,謝模無論在管理經驗或是學術成就,都具有完整資歷。委員會也指出,謝模的研究興趣相當廣泛,除了本行土木之外,他對於地震、環保都有興趣。

不過加州理工學院選擇謝模,其實也另有期望,希望他能善用個人魅力,為學校爭取更多經費。遴選委員會更表示,募款對於學校愈形重要,畢竟想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及研究人員,充足的經費是相當重要的。

專注於科學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近年來受到科技股下跌的影響,捐款也相對減少。目前該校的經費為15億,早在2000年經費則是15億七千萬元。目前該校正在進行五年募款計畫,目標是在2007年底增加14億經費,目前該校已經募集了11億。對於謝模的募款能力,喬治亞理工學院校長就表示,「謝模可以運用策略將學校需要經費的原由,娓娓道來,也因此打動不少捐款人」。不僅是校長感謝他的貢獻,學生們也是,一位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學生代表指出,謝模對於教育有無比的熱情,我們將會非常想念他!

謝模的妻子卡洛,也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教授,任職已經超過廿年,目前擔任某研發中心主任,未來將會與謝模一起到加州理工學院服務,但目前仍不清楚工作內容。夫妻倆人並未生育。謝模本人的愛好是網球與烹飪,他在史丹佛就讀的時候,就曾經入股經營一家法國餐廳。至於他本人早年為何遠度重洋,來到加州就讀?謝模在法國就讀大學時期,曾經有一位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到校演講,這是驅使他來到加州深造的原因。至於為何選擇史丹佛,當初是否被加州理工學院接受入學?謝模只說,「我不記得了,可能沒接受吧!」(沈茹逸摘要;5.27.2006/洛杉磯時報)

6/05/2006

美國網絡大學教育政策大鬆綁

網絡的發達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模式。 不受教育資源所在地的限制,不必奔波於路, 甚至足不出戶就能接受高等學府的教育早已不是新聞,網絡課程已是大學大規模的實踐活動,逐食大餅的商業機構更如雨後春筍。這場高教變革中,因「半數法則」(50 Percent Rule)之規定,我們熟悉的面對面教學,仍是重要的一環。

80年代末期,網絡高教方興未艾,但無完備法規監管。尤其營利機構的課程良莠不齊,有的廣招人頭學生,以補助之名大肆向聯邦斂財;有的甚至只是「虛擬文憑製造廠」,只要肯付錢,不用上課、各種證照唾手可得。批評者嚴厲指責市場逐利之風絕不容包庇,不但玷污知識殿堂,褻瀆高教之神聖職責,更摧毀其未來之發展。國會經調查,的確指證歷歷,於1992年通過「半數法則」規範網絡教育。據此法,核發學位的網絡課程,若要符合聯邦之補助,其50%以上的註冊學生,有一半的課須到校區定時由教授指導教學。據2003年的調查顯示,就讀授予各種證照的高教學生總計約1千6百90萬,其中超過70萬是以牟利為主之網絡學校的學生。課程以市場推銷、會計、烹飪及木材工藝為主,其學生多有學業失敗之經歷,核發各種證照及副學士、學碩士甚至於博士等文憑。有2500所牟利之網絡大學准予核發聯邦學生財務補助。換句話說,這數千機構都遵循「半數法則」取得聯邦補助之資格,傳統大學所授予的網絡課程多屬輔助性質,註冊之學生數多遠不及正規生。因此基本而言,遠程網絡高教仍是傳統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只是藉網路把教授的指導及監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做有效的結合。

自「半數法則」後,商業網教機構從未停止化解這綁手綁腳政策的政治遊說,自2000年以來,投入之經費超過18億。歷經十餘年的努力,國會終於有了同情者。今年初參院通過的「高等教育再授權」案,由於種種因素遲遲未能正式成法,致使共和黨有機可趁,增列終結「半數法則」的條款。也就是說,請領聯邦學生財務補助的網教機構,不再受囿於50%的限制。

別小看這短短的幾句鬆綁律令,這可是難以量計的大禮,等於把網絡高教延伸至無限的新境。傳統大學當然會擴展其網絡課程,但對營利機構簡直是商機無限。投資者莫不急切的利用各種管道圖謀大利,有的斥鉅資建構、有的收購現成的地區性小學院擴充、有的大肆設置純虛擬的課程。據專家估計,未來10年,純網絡課程的學生數將由現時總數的7%升到25%。

支持者對多年的努力成真深感欣慰。有30萬學生、全美最大的營利大學Phoenix校長就表示,網絡大學發展之速就是其效果的見證,尤其嘉惠偏遠地區、第一代移民、軍中服役及有工作在身的非傳統學生,政府本應盡全力為有志進修者掃除障礙,「半數法則」這樣的緊箍圈早就過時,焉能不除?

聯邦執政當局也表示支持,認為這是克服時空距離、打破階級、網羅非傳統學生的好方法。而且自1998年,國會選定數十所學院,特許其不受「半數法則」的制約,進行測試,去年教育部的結果報告顯示,六年來其中8所學校其學生成長了7倍,足證去除籓籬確實有助於吸引有志進修但又無法親身到校的人士。

反對者多為學術界人士。他們認為政府未經績效考核就鬆綁,過程草率,難脫圖利特殊團體之嫌。且教育部檢核部門的資料也證明高教弊案74%是營利網絡學校所為。代表千所以上的非營利組織「全美獨立高教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示,並不是反對遠程網教,但網絡教育的本質是教育, 不是網絡,政府在其教育品質無有效之監管就匆匆決定,以稅收補助那些自喻為大學,而無任何可見實質的虛擬網站,大開方便之門無異是助長更多的弊端,形同默許市場力量過度“入侵”高等教育,絕不能予以支持。持平之士認為,美國社會建立在自由市場經濟基礎之上,崇尚和鼓勵自由競爭。美國自有高教以來就在競爭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其教育系統鼓勵革新,以適應社會需求變化,並因勢做出靈活反應。著名的網絡營利機構Apollo , Career Education , Education Management 學生都有十萬以上、年收入高達幾十億。足見網教確實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該法案之提出,確是事實所驅,但政府更有責任在高教發展及遵循市場機制間取得平衡,確保網絡高教之品質,監督與績效考核必不可少。

推動本案最利的Boehner及McKeon眾議員,承認確實收受商業網絡大學的政治捐款,但堅稱不會將教育大計與金錢掛鉤,然而他們已組織委員會,支持營利機構的其他訴求,而且進展順利。不可否認,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商業網教有如虎添翼之效,其擴展之速漸有凌駕傳統大學網絡課程之勢。傳統大學這次吃虧了。(周立平摘要;03.11.2006/紐約時報)